「該研究主要依據臨床流行病學統計數據的結果,是否具有科學性,尚需開展更大規模的調查,尤其是開展相關的O型血人群自然抗病毒機理研究,方可確證。」南方醫科大學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主任趙衛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版權聲明】本作品著作權歸科技日報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
18日,一篇題為《新冠肺炎最新研究:A型血相對易感》的文章刷了屏。
報導稱,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生物標誌物可以預測個體對COVID-19的敏感性。南方科技大學、上海交大、武漢中南醫院、武漢金銀潭醫院等8家單位的最新研究顯示:A、B、O、AB血型與新冠肺炎易感性存在關聯。這也是該領域的首份研究。
具體來講,研究認為,O型血對新冠肺炎相對不易感,風險較低;A型血對新冠肺炎相對易感,風險也較高。該研究論文《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O Blood Group and the COVID-19 Susceptibility》於當地時間3月17日刊發在預印本平臺medRxiv,尚未經同行評議。
看到該報導,記者所在的很多群炸了鍋。「A型血的人表示不出門了,繼續在家好好貓著。」有朋友說。
「我剛在親友群裡闢完謠,個人認為這種研究不靠譜,沒有科學依據。」一位不願具名的專家表示。那麼,該研究到底有沒有科學性,對防治工作又有什麼意義呢?
只是流行病學統計結果,科學性尚需進一步證實
「該研究主要依據臨床流行病學統計數據的結果,是否具有科學性,尚需開展更大規模的調查,尤其是開展相關的O型血人群自然抗病毒機理研究,方可確證。」南方醫科大學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主任趙衛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趙衛表示,新冠病毒目前主要感染呼吸系統,病毒血症水平相對較低,持續時間相對短,血型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影響病情進展,需要予以更細緻的研究,方可明晰對防治工作的意義。
「通常所說的血型指的是ABO血型,根據紅細胞膜上是否存在抗原A與抗原B而將血液分成4種血型。不同血型的人血清中含有不同的抗體,但不含有對抗自身紅細胞抗原的抗體。如A型血含有抗B抗體,B型血含有抗A抗體。紅細胞本身失去了分裂能力,不含有病毒複製過程中所需要的核酸和蛋白合成系統,因此,對病毒不易感。」趙衛解釋。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肝病中心主任邢卉春也認為,要判斷不同血型(這裡指的是ABO血型系統)對某一疾病是否易感,必須是在同樣暴露的情況下,即同樣接觸了傳染源,暴露的時間也相同,而且都沒有針對該疾病的抗體或其他保護措施,這樣比較才能得出之間的差異。如愛滋病病毒,病毒在侵入人體的時候,必須要有CCR5的趨化因子受體,如果該受體缺乏,病毒是感染不上的。
「目前報導的這種現象是伴隨情況,還是真有相關性?尚需進一步的研究證實。」邢卉春強調,需要更多的數據和研究證據來證實。
抗A抗體是O型血不易感的關鍵嗎?
在報導中,研究者還發現,與非O型血型醫院工作人員相比,O型血型醫院工作人員被感染的機會更低。此前有發現抗A抗體特異性抑制SARS-CoV S蛋白表達細胞與ACE2表達細胞系的粘附。鑑於SARS-CoV和SARS-CoV-2之間的核酸序列相似性和受體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結合相似性,O型血敏感性較低,而A型血對COVID-19的敏感性較高,這與血液中天然抗血型抗體,特別是抗A抗體的存在有關。
對此,趙衛表示,從文中看抗A抗體是主要討論的與血型相關的機制方面的因素。但B型血和O型血中均有抗A抗體,兩個血型間易感性差異的原因是什麼?A型血和AB型血均沒有抗A抗體,二者易感性差異的原因何在?都需要進一步開展研究。比如,可以進一步開展不同血型人群病毒血症期血中病毒水平的差異,對血中可能感染細胞情況開展研究,或者開展抗A抗體對新冠病毒感染的抑制實驗,來直接回答上述問題。
在上述報導中,記者注意到,還有這樣的表述「此前也有一些研究顯示,一些病毒感染的易感性與ABO血型有關。例如,諾沃克病毒和B型肝炎具有明確的血型易感性。而據此前報導,O型血的個體感染SARS冠狀病毒的可能性也較小。」
趙衛就以上研究查找了原文,發現諾瓦克病毒和SARS研究都是流行病學調查的結果,前者說是O型最易感,B型不易感,而後者的樣本量很小。
「B肝的那一篇是META分析(薈萃分析:對具備特定條件的、同課題的諸多研究結果進行綜合的一類統計方法。),另一篇是我國的流行病學調查,結論也是O型血更易感。」趙衛補充說。
因此,趙衛認為,這一研究尚屬初期的研究結果,無法得出肯定的結論,對防治工作的影響尚難以進行科學評估。
在上述報導文末也指出,這個假設將需要直接研究來證明。ABO血型對人群COVID-19易感性的影響可能還存在其他機制,需要進一步研究加以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