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美國人造肉公司 Beyond Meat 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IPO 首日股價暴漲 163%,是金融危機以來最佳 IPO 首日表現。其後幾天,BM 的最大競對 Impossible Foods 宣布完成 3 億美元融資。
這兩家公司吸引了許多知名投資者,股東名單包括比爾蓋茨、李嘉誠、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Twitter 聯創、麥當勞前 CEO、可口可樂 CFO 等等,也又一次引起了國內對「人造肉」的熱議——甚至炒火了 A 股的幾支相關概念股。
從消費者角度來理解,「人造肉」意味著什麼?不含膽固醇、更健康以外,更為宏大的命題是環境保護和動物保護。聯合國糧農組織研究估計,畜牧業排放的溫室氣體佔所有人為排放的 14% 以上。隨著人們越來越關注飲食對環境的影響,「植物性飲食」也在歐美迎來了一大批擁躉。
在英文語境裡,「素食」(Vegan)要求十分嚴苛,必須拒絕一切肉類。「植物性飲食」(Plant-Based Diet)則代表一種健康生活方式,倡導有意識地減少攝入肉類,是彈性的素食主義。植物性飲食更大眾化,食品諮詢公司 Mattson 調查顯示,有 29% 的受訪者是彈性素食主義者,其中 6% 是素食者。
這也是個普世的大趨勢,CBNData 聯合口碑發布的報告顯示,2018 年,以「輕食」「健康」「素食」等關鍵詞命名的餐廳數量較去年同期出現迅猛增長,漲幅接近 20%;素食餐品的人均消費更是增長了 25%。
36氪最近接觸到的「青苔行星」便是一家蔬食餐廳,於 2018 年 10 月在深圳開出了首家門店。開業至今,青苔行星都一直處於大眾點評深圳素食榜的第一,平均客單價在 120-150 元。
Cr:青苔行星
面向大眾的「植物性飲食」
聯合創始人兼 CEO Cross 介紹到,僅拿深圳來看,總共有 12 萬間餐廳,素食餐廳只有 220 間,佔比 0.0018%,現有的餐廳還有許多主要服務「齋戒」人士,無法滿足年輕消費者,市場整體還處於「嬰兒期」,有很大的增量空間。
「青苔行星」瞄準的並不是傳統的素食主義者,而是新一代「彈性素食主義者」。這些人可能為了健康,也可能是想支持環保,但傳統齋菜顯然無法滿足他們。
因此青苔行星會引入各種「人造蛋白」產品,比如說 Impossible Burger,便是來自我們上面提到的人造肉公司 Impossible Foods 的一款素漢堡,青苔行星也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引入這款人造食品的餐廳;再比如店內使用植物蛋取代所有含蛋菜品裡的雞蛋,原材料來自 JUST 皆食得,也是新近進入中國市場的一家食品科技企業。
與我們印象中的「素肉」不同,這些新的人造蛋白產品最大的賣點便是——與真肉、真蛋口感幾乎完全一致。比如說 Impossible Burger,還會採用多種植物成分混合來模擬動物肉的「血痕」。
也正因為無肉勝有肉,北美的人造肉產品們會和動物肉放在同一貨架上,有 93% 的 Beyond Burger 消費者也在同一時間購買了其它「真肉」,這證明了 Beyond Meat 對肉食消費者的吸引力。據青苔行星對消費者的調查,目前有 61% 的食客並非素食者,與 BM 一樣,受眾都會是大眾的普通消費者。
餐品以外,青苔行星的店面設計也比較特別,比如說在入口處設計了一條未來感的霓虹長廊,店內沒有紙質菜單、使用屏幕自助點單等等,這些細節也使得餐廳成為了一個「打卡拍照」的網紅地。在「顏值經濟」時代,36氪也認為,品牌的視覺呈現和設計能力尤為重要。青苔行星的一位創始人 Lam 具有空間設計背景,門店也都是團隊自己打造,這保證了未來品牌複製時的「顏值質量」。
Cr:青苔行星
從餐廳出發,還想搭建植物消費平臺
蔬食餐廳會有多大可能性?Cross 分享了一個北美的成功案例 By CHLOE,這個 2015 年成立於紐約的健康素食餐飲品牌拿到了來自貝恩資本、TGP International 等機構的 3100 萬美元融資,迅速開出了 14 家門店。
Cross 認為,首先從餐廳角度看,在健康飲食的潮流下,蔬食餐廳可以保證餐品口味,又能健康環保,是可以有較大空間的。為了保證品牌的相對稀缺性,青苔行星也並不準備病毒式擴張,希望能在每個一線城市拓展 1-3 家門店。
更重要的,是希望以餐飲的高頻消費為入口,搭建出一個植物性消費平臺。其邏輯是,植物性消費的群體往往黏性較高,青苔行星目前的多次消費客戶比例有 38%,遠高於餐飲業平均 15% 左右的水平。且相關產業比較稀缺,產品、渠道、服務都可以拓展。青苔行星團隊也有計劃去打造中國的人造肉產品。
這方面,36氪曾經報導過的素食星球也在做類似的事情,模式是通過公眾號內容獲客,走「社群+電商」的道路。36氪認為,有報導顯示,國內素食者數量大概在 5000 萬以上,從歐美的發展路徑來看,植物性飲食的潛在還會遠大於素食者,我們預計會有 2-3 億左右。這樣的用戶基數是有可能誕生出垂直性平臺的,Cross 也表示,在香港這樣飲食習慣類似的地方出現了專門的素食超市,伴隨著國內飲食健康和環保意識崛起,用戶是需要專業性平臺的。
和本土藝術家們合作的塗鴉玻璃牆
Cross 告訴36氪,青苔行星的優勢在於餐飲消費的高頻性,本身能吸引到一批精準用戶。拓展成為平臺的重點還在於塑造品牌,青苔行星曾和誠品書店舉辦過兩場蔬食文化相關的活動,也和深圳本土藝術家合作,並在門店內售賣相關產品,接下來還會進一步豐富內容並開展跨界合作,吸引並留住這批用戶。
目前青苔行星正啟動第一輪融資。
相關閱讀:
智氪分析 | 「人造肉」會引發新一輪食品革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