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深夜,被電話鈴吵醒,一個初中二年級的女孩想有了輕生的念頭,顧不上多想的我披上衣服出了家門。
學校門口的保安聲稱中午上學看到女孩,但女孩沒進校園。順著監控一路尋來,在自家18樓天台看到了女孩的書包和掉落的一隻鞋,奶奶當場暈倒。
尋回女孩已是午夜2點,看著一言不發,看著眼神空洞的女孩,有種揪心的疼痛。
父親一根一根的抽著煙,每吸一口都很用力,仿佛要把內心的悲傷都吸入肺裡。父親不善言談,但我卻看見他偷偷抹去眼角的淚。
旁邊的女人開口說話了:現在的孩子都有一顆玻璃心。
我看了她一眼,她止住了後半句脫口而出的話。
我們看過太多孩子輕生的新聞,難道真的是現在的孩子擁有一顆玻璃心嗎?
這讓我想起了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師薩提亞說過的一句話:「孩子永遠沒有錯,如果錯了,一定是父母的錯」。
孩子的「玻璃心」是家長造成的?
沒錯,家長有很大的責任。
一、請不要用內疚束縛孩子
女孩說出輕生的原因讓人啼笑皆非,因為英語作業沒交,老師說通報家長,女孩慌了。
從滿牆的獎狀就能看出,14歲的她,是讓人羨慕的別人家孩子。也許就是因為這份榮譽,女孩為了保護她那脆弱的自尊心才險些釀成大錯。
聊起從小伴她長大的奶奶時,女孩第一句話就是「奶奶養我不容易」。
女孩2歲時父母離婚,母親一直不知去向,父親打工掙錢,女孩從小跟隨奶奶長大,祖孫三代住在50多平米的房子裡。
女孩說上小學時,奶奶曾摔斷了腿,但依然每天接送她上學,並跟她說,一定要好好學習,學出個模樣給你那不爭氣的媽看看,這句話成了女孩學習的動力。
也是奶奶一遍遍嘮叨,都這麼大歲數了還要照顧老、照顧小這類言語,女孩最終為了別人而活。
正如心理學家託馬斯戈登所說:如果家長持續用權力控制幼童,會造成一個難以改變的後果,即家長永遠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影響孩子。
當用「內疚」、「家人的期望」等等來束縛孩子時,孩子會被這種愛壓的喘不過來氣,也許這正是女孩「玻璃心」來源之一。
當自己的行為與家人的期盼成反比時,孩子的情緒無處宣洩,孩子的挫敗感無處安放,孩子很有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這種相處模式難以讓孩子體會到幸福。
真正的幸福應該是平等的關係,我們不計較得失,不計較回報,我所做的一切都源於「我愛你」,別無其他。
二、被忽視的親子情感,猶如橫在孩子內心的一把利刃
女孩的父母在她2歲時離了婚,即便發生這麼大的事,始終沒見母親的蹤影。
反觀父親,把父愛如山的深邃發揮的淋漓盡致。
當我問及父親有對女兒說過「我愛你」嗎?父親搖了搖頭。我問:為什麼?父親說:這有什麼可說的。
我們恨不得把心掏給孩子,可出口卻截然相反,孩子們理解不了我們內斂深邃的愛,在她小小的心裡,也許只有爸爸不怎麼在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