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書法代表著實用,就像咱們現在提筆寫字一樣。當然了,還有一些文人志士,把書法當作自己表情達意的媒介。比如王羲之,他的那些傳世手札,就是日常和朋友來往的一些簡訊嘛,只是寫的水平比較高而已。
現在不一樣了,雖然軟筆書法的實用功能基本消失,但是呢,還是有很多朋友喜歡書法。在這其中,有把書法當成一門藝術去專門研究的,比如咱們經常看到的那些書法名家。另外,還有一些朋友,把書法當成了個人的業餘愛好,實力同樣不一般。
比如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位,白天賣豬頭賺錢,晚上學書法獲獎,這位「豬肉大哥」真的不簡單。說實話,這水平,一般書法家比不了。
首先介紹一下,今天要介紹的這位「豬肉大哥」名叫徐作軍,常山人氏,年近50,平日裡就在農貿市場裡以賣豬肉謀生,這一幹就是幾十年。
大家想不到的是,就是這麼一位憨厚的豬肉攤主,收攤之後,就變了一個模樣,放下了剁肉的刀,拿起了寫字的筆。為什麼會選擇提筆寫字?沒別的原因,主要是自己喜歡。
認真算起來的話,徐作軍學書法的時間也不短了,從1995年第一次拿起毛筆,一直堅持到現在。可喜的是,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常年的埋頭苦練,他曾獲得過縣裡舉辦的書畫大賽的二等獎,後來,又在第七屆浙江省中青年書法篆刻展中入圍,也算是小有成績。
當然了,我們評價書法水平的高低,也不能完全靠這些獎項,最終還是要用作品說話。
徐作軍的書法水平怎麼樣呢?咱們看下面這幅作品。怎麼樣?如果不給你介紹的話,你能想像這是出自賣豬肉的大哥之手嗎?說實話,就算你用專業的標準去評價的話,徐大哥的書法也是可圈可點的。
看完行書,咱們再看看他的小字草書。熟悉書法的朋友應該都能看出來,徐大哥應該在《書譜》上下了很多功夫,要不然,不可能有如此精到的表現。《書譜》有多難?我相信,親自下手臨寫過的朋友肯定深有體會。
看完徐大哥的書法,我們再來想這麼一個問題:到底怎麼樣才能學好書法?個人認為,第一是堅持,第二就是興趣了。如果你不是真心喜歡,如果你的功利心太強,真的很難寫出自己想要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