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後,一天比一天寒冷,為了抗寒,很多人為了抵禦寒冷,都會給身體攝入大量的肉食,來積蓄能量。四季中,大多時候是以菜肉相配,或者是只蔬不肉,唯有冬天,很多人都喜歡吃點肉,給身體補充更多的能量。尤其是肥瘦相間的「五花肉」,不管是做紅燒肉,還是煮著吃,都很有特色。
很多人都認為:只要是豬肉,做法都是一致的,其實,這樣說是不對的,雖同為豬肉,但部位不同,所採用的做法,都會有所不同。煮五花肉一般來說都是先冷水下鍋,撇去浮沫後下入佐料和調料,小火燉煮。肘子肉則有所不同,必須是先炙皮,再燉煮,而肘子肉都是以滷煮的方法,五花肉則不然,可以煮成白肉,不管是做蒸菜,還是直接吃,只要方法恰當。
煮豬肉是加法,肉質越差,放入的調料就會越多,肉質好則相反。雖然同為豬肉,因地域不同,飼養方式不同,所產出的肉質也會有所差異,各地人的口味各異,風味有別,煮豬肉是也會有所不同,像放養的豬肉不僅品質好,而且五花肉的分層較多,吃起來不會感覺出絲毫的油膩。
四川人喜吃,也最為會吃,煮白肉也是最為簡單,食鹽定味,白糖提鮮、料酒去腥,再佐以花椒,煮熟後切薄片,捲入蔥絲、胡蘿蔔絲收口後穿入牙籤,蘸上蠔油、白糖、生抽、香醋和紅油辣椒料碗,吃起來肥而不膩,頗有風味。甘肅人煮豬肉雖和四川人頗為相似。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所處的環境不同,地域不同,同樣的菜餚,做法和吃法也會產生差異,有些地方煮豬肉時一般不放花椒和醬油的,這究竟手機為什麼呢?
【不放花椒】
俗話說:「豬不椒羊不姜」,自古流傳至今已有數千年了,也就是說做豬肉時,是不放花椒的,這種烹飪方法主要用於燉煮豬肉,煮豬肉時,如果放入花椒,瘦肉吃起來如同嚼蠟,同時肉也會失去香味,這是我經過反覆嘗試過的。
【不放醬油】
醬油是調色之物,只有在做「滷肉」或「炒肉」時才會放入,可以使肉的顏色更加紅亮怡人,因為滷肉和煮肉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吃法,所以在煮豬肉時,是採取任何上色的,所以儘量不要放入醬油。
【蒜泥白肉】
所需食材:食鹽、料酒、八角、桂皮、生薑和大蔥。
一、首先將鍋燒熱,再將殘留在豬皮上的豬毛燒淨,這樣做同時也能去除豬皮上的皮腥味,放入清水中用刮刀刮洗乾淨。
二、冷水下鍋後,大火燒開後焯水2分鐘,將浮沫打撈乾淨後撈出,用涼水衝洗乾淨備用。
三、鍋中加涼水,再將焯好水的豬肉下入鍋中,再次將浮出的浮沫老乾淨,先加入料酒去腥,然後下入八角、桂皮、香葉、薑片和蔥段,大火燒開後轉中小火燉煮30分鐘。
四、再加入食鹽煮5分鐘,撈出後切成薄片,蔥絲墊底,佐以蠔油、生抽、小米椒圈、胡椒粉、紅油辣椒和蒜末調成料碗,或蘸著吃,也可以澆在煮熟的白肉上即吃。
以上是煮豬肉的做法,如果有不同的做法,請留言評論區,以便探討。
總結:
煮豬肉,切記「3放2不放」,否則腥柴不入味,而且吃起來如同嚼蠟。在煮豬肉時3放是八角、桂皮和生薑,2不放則是花椒和醬油。
如果您對我煮豬肉的做法有意見,請留言探討,如果您喜歡我的美食文章,請收藏起來慢慢看,謝謝您的閱讀,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