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48年9月24日,許世友指揮的圍城部隊攻克濟南,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兼代政委粟裕顧不上休息,給毛澤東發了一封電報:
「建議攻佔兩淮,趁機收復寶應和高郵,如果順利的話,就以3個縱隊攻佔連雲港和海州。」
兩淮是淮安和淮陰,包括寶應、高郵、連雲港,都在長江以北的江蘇境內。
毛澤東感覺可以,便給粟裕回電:「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但是粟裕必須殲滅黃百韜兵團。
「小淮海戰役」正式登場。
這次戰役的野心其實不大,無非是奪取蘇北地區,把蘇北和山東解放區連起來,為下一次戰役做準備。
以後走向何處,他們也不知道。
既然華野要殲滅黃百韜兵團,以解放軍「集中優勢兵力」的風格,肯定需要動用數倍於黃百韜的兵力,那麼便沒有餘力阻擊其他國軍援兵,急需兄弟部隊配合一下。
而能配合華野的部隊,只有在河南作戰的中野,也就是劉鄧大軍。
於是粟裕給毛澤東發電報,說戰役規模很大,請陳軍長和鄧政委統一指揮。毛澤東同意了,命令陳鄧統一指揮戰役。
不過他們兩人的工作是領導全局,比如策劃戰役方向、協調兩種野戰軍的配合、動員民工和新兵、運輸糧食物資等等,真正在一線指揮作戰的依然是粟裕。
現在解放軍準備下一場戰役了,國軍也沒閒著。
濟南戰役失敗,國府丟失山東已成定局,江蘇和安徽成為國共爭雄的主戰場,南京的蔣介石感覺戰線太長,想著放棄徐州算了,直接讓部隊南下保衛淮河和長江天險。
但是琢磨良久,蔣介石始終下不了決心,沒多久便把這個選項推翻了。
原因很簡單。
那時的蔣介石當選「總統」不到半年,江淮地區還沒打仗呢,就直接放棄國土不要了,社會輿論肯定要說,原來蔣介石是個喪師失地的總統啊。
民心丟了,江山也不穩了.....雖然蔣介石的江山從來沒穩過。
而且李宗仁、白崇禧等政敵,也會利用輿論和失地的罪名,聯合起來攻擊蔣介石,到那個時候蔣介石怎麼辦?
所以蔣介石很快pass掉退守江淮的選項,命令國防部制定出「徐蚌戰役」的計劃,準備把兵力集中部署在徐州,以及徐蚌鐵路沿線,做出一種進攻型防禦的姿態。
有說法是蔣介石被郭汝瑰忽悠了。
這件事的說法很多,我們就不具體討論了,但是我們要明白,蔣介石不願意退守江淮,反而想搏一搏單車變摩託。
總而言之,解放軍想在蘇北打仗,國軍也想在蘇北打仗,那個宿命中的戰場逐漸顯露在世人眼前。
南京的國防部發布作戰任務之後,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覺得不行,兵力部署在鐵路沿線太分散了,不僅容易受到攻擊,想「看在黨國的份上」拉兄弟一把也不方便。
甚至黃百韜都有預感,國府前景不明朗,大兵團駐紮在外很不安全,不如撤回徐州固守,還能和其他部隊抱團取暖。
於是,劉峙和黃百韜到南京請示,蔣介石說也行吧,反正守住徐州就可以。
黃百韜回到兵團駐地,趕緊收拾好東西準備跑路,突然收到國防部的新命令:「駐防海州的44軍也撤回徐州,要經過你們部隊的防區,你們在原地等44軍一起撤。」
跑路還要等人,就像鬧肚子躥稀還得再等五分鐘,這不完犢子了麼。
黃百韜不敢違抗命令,就在新安鎮等了兩天,兩天後等到44軍,黃百韜都懵逼了,44軍居然帶著海州的10萬百姓跑路。
他差點爆粗口,真特麼以為自己是仁義無雙的劉玄德啊。
正是這兩天時間,黃百韜兵團失去最佳跑路時機。
1948年11月6日,粟裕指揮華野逼近黃百韜兵團,而駐守徐州東北的第三綏靖區副司令何基灃、張克俠是老資格地下黨員,眼看革命戰爭到了最關鍵的時刻,也是自己亮明真身的時候了。
經過請示報告,何基灃和張克俠率部起義。
至此,徐州東北門戶洞開,粟裕命令華野迅速通過何基灃和張克俠的防區,把黃百韜兵團包圍在碾莊,原定的淮海戰役計劃完成大半。
粟裕卻看到另一種可能:
「遼瀋戰役已經結束,國共雙方的力量對比徹底逆轉,原定攻佔海州的計劃不需要了,那是不是可以在殲滅黃百韜之後,向徐州攻擊,爭取在江北打掉更多的國軍兵團,而不是南下兩淮作戰?」
粟裕和張震商議,都認為沒有任何問題,便給毛澤東、陳鄧發電報,建議擴大戰役規模。
這就是著名的齊辰電。
毛澤東閱讀電報,仔細分析一番局勢走向,也覺得可以擴大戰役規模,在江北和蔣介石決一死戰,他給前線回電:
「應極力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華中、華東、華北三方面,應用全力保證我軍供給。」
至此,小淮海變成大淮海。
一場近千萬人參與的生死搏殺,拉開序幕。
二、
黃百韜被包圍在碾莊,急需其他國軍部隊救援,可黃百韜和張靈甫一樣,已經預感到自己要死了。
因為他們都知道,國軍只能打順風仗,一旦被解放軍包圍,不會有人真的賣命救援。
追隨蔣介石多年,如果連這點道行都沒有,估計早就被打死了。
離黃百韜最近的是李彌和邱清泉。
李彌原本在碾莊以西的曹八集駐兵,這地方是黃百韜撤向徐州的必經之路,但是黃百韜兵團到碾莊之後,派人去曹八集聯繫,才發現李彌已經跑路了。
得,暫時指望不上李彌了。
邱清泉更不會賭上全部身家,跑去救一個毫不相干的黃百韜,恰恰相反,邱清泉對黃百韜非常不爽。
邱清泉是黃埔二期畢業,屬於根正苗紅的中央軍嫡系,再加上性格囂張跋扈,除了蔣介石等寥寥數人,誰的命令都不聽。
而黃百韜曾經在奉軍服役,跟著狗肉將軍張宗昌混,直到蔣介石消滅張宗昌,才改換門庭到蔣介石的麾下。
在國軍部隊裡,黃百韜是典型的雜牌軍,雖然兵團的戰鬥力不錯,但雜牌就是雜牌,出身烙印是抹不掉的。
你說,邱清泉能看得起黃百韜?
可黃百韜卻比邱清泉混得好。
1948年豫東戰役的時候,黃百韜兵團差點被粟裕全殲,幸虧黃百韜親自帶隊衝鋒,同時邱清泉部隊突襲解放軍側方,才算穩住陣地。後來不僅救出被包圍的國軍殘兵,還擊退粟裕。
戰後論功封賞,黃百韜獲得青天白日勳章,並且提拔為中將兵團司令,邱清泉卻什麼都沒有。
這不是欺負老實人麼?
要是沒有邱清泉援救,黃百韜已經被粟裕殲滅了,現在倒好,差點失敗的雜牌軍加官進爵,出力救援的中央軍司令原地踏步,估計邱清泉恨死黃百韜:
「以後孫子才特麼救你呢,死了算了。」
所以黃百韜被包圍在碾莊的時候,邱清泉的救援行動非常不積極,李彌也差不多,不太願意為了救黃百韜折本。
倒不是說他們不去救援,而是力度大小的問題,基本是在保存實力的基礎上,能救則救,不能救拉倒。
反正邱清泉和李彌派兵作戰了,實在是共軍太狡猾,你黃百韜就認命吧。
而粟裕的兵力分布也相當有意思。
他指揮14個縱隊作戰,其中6個縱隊包圍黃百韜,其他8個縱隊阻擊援兵,也就是說,如果黃百韜都突圍不出來,那救援的部隊更沒戲。
當邱清泉和李彌的部隊衝過來才發現,臥槽,參加阻擊的解放軍兵力,比我們的兵團都雄厚啊。
所以李彌兵團離碾莊最近的時候,只有區區30公裡,卻死活都突不進去。
那......黃百韜兄弟,對不住了啊。
11月11日黃百韜兵團被包圍,戰鬥至11月20日,粟裕指揮的華野攻佔碾莊,以及黃百韜的兵團司令部。
2天後,黃百韜在戰場自殺。
自殺之前,20軍的軍長問他要不要突圍,黃百韜拒絕了:「反正是個完,突圍做什麼,送狼狽樣子給邱清泉看著快意嗎?」
「不如戰死在此地,也對得起黨國和總統、總長,叫黃埔的看看,也好鼓勵他們以後不要再勾心鬥角的只圖私利。」
事實證明,黃百韜死了,黃埔軍官並不感動呀。
最搞笑的是,前幾天國軍反擊了一波,劉峙便向國府宣傳「徐州大捷」,國府專門組織了龐大的記者團到徐州慰問,準備好好宣傳一下。
等記者們參觀完戰利品後,突然問「剿總」副司令杜聿明:「這麼大的勝利,黃百韜哪去了?」
其實黃百韜已經戰死了,但杜聿明不敢明說,那不是打臉麼?於是杜聿明告訴記者:
「黃百韜回家休息去了。」
三、
大淮海戰役開始的時候,劉峙命令駐紮安徽的黃維兵團撤到徐州,希望大兵團集中到徐州附近,堅持的時間久一點。
黃維接到命令後一路北上,很快遇到劉鄧和陳毅指揮的中野,黃百韜被殲滅的第二天,黃維兵團進攻中野陣地。
(陳毅到中野任職了,但兼華野的職務)
戰鬥進行一天,劉鄧和陳毅明白了黃維兵團的實力,便給軍委和毛澤東發電報,說可以殲滅黃維兵團,但需要粟裕配合。
打黃百韜的時候,中野盡全力配合粟裕,現在中野要打黃維,粟裕當然也全力配合中野。
更何況,我軍的體制是軍委領導一切,只要軍委下命令,野戰部隊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
不論公事或者私情,華野和中野的配合都很默契。
這才是如臂使指的軍隊。
粟裕把華野的兵力分成三部分:3個縱隊南下歸中野指揮滅黃維兵團,3個縱隊用來阻擊黃維旁邊的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剩下8個縱隊則用來阻擊北方的邱清泉、李彌和孫元良。
有華野的生力軍加入,11月25日,黃維兵團被包圍在雙堆集,寸步難行。
此時的黃維終於體會到黃百韜的心情了,那種想走卻走不了、需要救援卻沒人來的感覺,像極了國府用20年釀造的苦酒。
黃維也知道不能指望救援,想活命,還得自己努力。
他決定在第二天晚上突圍,並且選中110師做突擊先鋒隊,黃維握著師長廖運周的手說:「看在黨國的份上,努力吧。你需要什麼武器裝備,隨你挑,只要110師能背動。」
廖運周沒有客氣,選了大量重型武器和高端裝備,保證不辜負黃長官的厚望。
11月27日早晨,廖運周帶著110師突圍,邊走邊向黃維報告:「前方沒有共軍,一路順暢。」
結果......廖運周和部隊走到解放軍陣地起義了,因為廖運周也是老資格地下黨。
黃維無奈,繼續固守雙堆集。
黃維兵團是機械化部隊,戰鬥力應該不錯,而中野經過千裡躍進大別山,重武器基本都丟掉了,部隊減員也很嚴重。
按照一般情況來說,黃維兵團向徐州撤退的時候,速度不應該很慢啊,就算被包圍在雙堆集,憑藉強大的火力也能衝出去嘛。
可現實卻是,黃維兵團走得慢,被包圍也衝不出去。
除了黃維有點書呆子氣以外,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黃維和中野的作戰地點是黃泛區。
而黃泛區又是蔣介石造成的。
1938年日軍攻佔徐州,然後想西進攻佔河南鄭州和湖北武漢,蔣介石組織抵抗不利,便命令炸開黃河南岸的花園口,說什麼以水代兵殲滅日軍。
結果日軍什麼事都沒有,反而給安徽河南一帶造成巨大的黃泛區,很多河流因為泥沙堵塞河道,再次洶湧而出,在低洼地區形成不計其數的野湖泊。
而河水長期泛濫,必然要破壞公路和鐵路等交通生態,導致運輸困難,當然也會影響機械化部隊的行軍速度。
水利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以及和平環境,才有動手整治的資格,所以治水工程往往發生在盛世,亂世想都別想。
蔣介石炸開花園口,卻沒有能力治理水患,到頭來坑了黃維兵團。
黃維在安徽行軍的時候,重裝兵團在河道湖泊間迂迴前進,基本沒什麼好走的道路,再加上解放區的遊擊隊襲擊,往往一天走不了10公裡。
這速度比蝸牛都慢,不被包圍等什麼?
縱隊司令楊勇利用河道泛濫建立工事,有次在陣地上阻擊了黃維兵團三天三夜,讓黃維死活走不出去。
陳錫聯也回憶過:「黃維兵團處於河網地區,致命弱點是無險可守。」
所以被包圍在雙堆集的黃維兵團,面臨一個無解的局面。
而旁邊的李延年和劉汝明兵團,由於實力不行,也衝不到黃維兵團附近,只能盡人事聽天命。
12月15日,蔣介石發現解救黃維兵團無望,允許兵團自行突圍......所謂自行突圍,意思就是自己看著辦吧,能不能活下來全靠運氣。
最終12萬人被全殲,黃維等高級將領投降解放軍,倒是副司令胡璉跑到臺灣去了,還做到金門防衛司令。
蔣介石才是典型的自作孽不可活。
四、
黃維兵團被包圍的同時,徐州已經成為一座孤城。
蔣介石命令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帶著邱清泉、李彌和孫元良兵團南下,一方面可以解救黃維兵團,另一方面給幾個兵團找一條生路。
而總司令劉峙被調到安徽,指揮李延年和劉汝明兵團。
自此以後,杜聿明和邱清泉等人綁定在一起了,他們也將走向命運的終點。
整個淮海戰役最精彩的部分來了。
11月28日,杜聿明到南京開會,國防部的命令是從東南方向走,穿過兩淮地區繞到蚌埠,和李延年劉汝明兵團會合。
兩淮雖然沒有江南雨水多,但也是河網縱橫,不利於大兵團快速前進。
同樣是28日,毛澤東給粟裕發電報,說杜聿明有南逃的可能,你們注意點,千萬別讓杜聿明跑了。
時間如此相近,到底是英雄所見略同,還是潛伏在國府的特工發來消息,咱也不知道。
其實國共雙方都明白,杜聿明想跑只有三條路:
向東沿著兩淮南下。
到連雲港走海路逃生。
向西沿津浦路撤退,走安徽江蘇交界處。
國府建議杜聿明走兩淮南下,毛澤東也判斷杜聿明可能走兩淮,或者去連雲港走海路。
但是杜聿明不想走兩淮,粟裕也認為,杜聿明不可能走兩淮,更不可能到連雲港走海路。
因為兩淮的河道縱橫很不好走,去連雲港坐船走海路,一不小心就被華野抄後路了,來個半渡而擊,杜聿明就完蛋了。
事實證明,國府和毛澤東都錯了。
11月30日晚上,杜聿明帶著部隊連夜逃出徐州,向津浦路方向前進,而粟裕早已在津浦路方向等候多時,聽說杜聿明連夜跑路,命令部隊趕緊追。
這就是兩軍大將的心有靈犀。
粟裕為了追杜聿明,連好不容易繳獲的輜重後勤都不要了,並且擬定口號:「路標就是路線、槍聲就是目標、追上就是勝利。」
杜聿明跑、粟裕追......一直追了三天,終於在12月4日早晨追上杜聿明,把幾個兵團包圍在徐州西南130裡的陳官莊。
眼看被包圍,孫元良施展長腿技能,丟下部隊獨自跑路,後來去了臺灣,沒羞沒臊的活到2007年。
他有個孫子是臺灣影星秦漢,管虎舔個臉跑去合影的那個。
孫元良徹底解脫了,杜聿明在陳官莊可慘了。
我們都知道,打仗拼的就是後勤,可杜聿明和數個兵團被圍在陳官莊,根本沒有任何後勤保證。
他給蔣介石發電報,希望政府空投一些彈藥和糧食,蔣介石直接告訴他,沒有糧彈可投。
這可要老命了。
蔣介石不給空投糧食彈藥,幾十萬人吃什麼,別說整頓部隊突圍了,餓不死就燒高香吧。
杜聿明央求蔣介石:「求校長發慈悲,看在黨國的份上,或多或少給點吧。」蔣介石才鬆口說等著吧,過兩天給你。
其實戰爭進行到1948年,國府的經濟已經崩潰,倉庫裡根本沒什麼東西。
北平和天津的工廠倒閉80%,青島工廠全部停產歇業,失業工人不計其數,糧食產量比戰前減少40%,全中國多少人都沒飯吃。
1947年的國府財政赤字是70萬億,1948年飆升到900萬億元。
為了解決財政危機,蔣介石一邊在淮海戰場送人頭,一邊讓宋美齡訪問美國,求美國看在做小弟的份上拉一把。
杜魯門和馬歇爾沒理宋美齡,甚至不讓她去國會演講,此次訪美,蔣介石和宋美齡什麼都沒要到,只好夫妻雙雙把家還。
而且國府沒什麼大型兵工廠,坐江山20年了,依然做不到自主生產高端武器,所謂美械師也是一錘子買賣,如果沒有美國輸血援助的話,用完就是一堆廢鐵。
這麼個爛攤子,指望蔣介石玩出花來,實在有點為難他了。
蔣介石在國統區到處搜刮糧食彈藥,甚至把抗戰期間的庫存都取出來,用飛機空投給杜聿明和黃維。
但是依然不夠,杜聿明部隊在陳官莊,為了搶一張大餅能死十個人。
而包圍圈外的解放軍,卻有源源不斷的後勤補充。
早在1946年,肖勁光到大連考察,發現蘇軍雖然搬走很多重工業設備,留下來的工廠都處於停產狀態,但是產業根基還在,只要稍微整合一下,就是非常優秀的軍火生產基地。
半年後朱德籤署電報,命令各解放區派出幹部和資本,到大連開辦兵工廠和醫院等產業,除自身營業以外,各解放區可向大連訂貨。
同時各解放區在大連的代表,成立軍工生產委員會,統一開展工作。
他們參觀了大連機械、滿洲化學等數家工廠,並且和駐大連蘇軍談判,請蘇軍把軍工企業移交給中國。
到1947年底,生產彈藥的建新公司走上正軌。
由於建新公司的起步資金,大部分是華東局負責的,所以這家兵工廠也歸華東局領導,後來因交通阻斷才移交給東北局。
而建新公司在短短幾年內,生產炮彈55萬發、藥筒26萬個、雷管24萬隻、各種型號的無煙火藥450噸。
粟裕在回憶錄裡說:「華東解放特別是淮海戰役的勝利,離不開山東民工的小推車,以及大連生產的大炮彈。」
再說後勤動員能力。
淮海戰役開始以前,軍委命令華東局成立華東支前委員會,傅秋濤做主任委員,然後從地區到村級的各級黨委,都成立了支前機構,並且由黨政軍主要領導人負責。
各級委員會的幹部們,用分田地、訴苦、講道理的方法,陸續動員起數百萬支援淮海戰役的民工。
動員起來的數百萬民工,還要按照軍隊編制組成民工團,設立團長、政委和政治部主任,由科級以上幹部擔任。而且在民工團裡有黨支部,堅持支部建在連上的傳統。
這樣一來,動員起來的民工不會混亂,反而可以隨意調配,哪裡需要去哪裡。
那民工願意支前嗎?
當然願意。
因為民工服役一期是兩個月,到期可以返鄉,絕對不會像國軍抓壯丁一樣,扣住不放人。
而且民工和士兵是同樣的生活標準,30裡一個休息站、60裡一個宿營站,食宿和受傷的治療費全部報銷。如果因工致殘享受榮軍待遇,如果不幸犧牲,家人會收到撫恤,家屬子女也是烈屬待遇。
支前民工甚至可以立功,比如向火線運送彈藥、愛護轉移的傷員、不撒一粒軍糧等等,都是立功。
這樣的條件,精神和物質都有了,換做是你願不願意支前?
所以在淮海戰役期間,近600萬民工支援前線,從後方運來730萬公斤彈藥、20萬副擔架、9.6億斤糧食。
這麼強大的動員能力,蔣介石怕是要哭了。
時間進入1949年初,陳官莊的國軍已經看不到任何希望,杜聿明成天唉聲嘆氣不知出路在何處,邱清泉則沉浸於喝酒跳舞唱歌,準備在死之前最後爽一把。
1月9日,杜聿明被俘虜,邱清泉死在戰場,李彌化妝成傷病逃跑,後來成為金三角軍閥的鼻祖。
其實他們的能力非常優秀,只是站錯了隊伍,被歷史的車輪碾壓過去,卻不知道自己錯在什麼地方。
而毛澤東說:「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所以說,越是風起雲湧的大時代,越要跟對主義。
五、
其實在淮海戰役之際,白崇禧的部隊盤踞在武漢,始終沒有北上參戰。這倒不是蔣介石改了送人頭的毛病,而是根本調不動。
大戰開始前的10月份,何應欽和顧祝同知道要打大仗,劉峙這頭豬是指望不上的,那不如把華中和徐州的「剿總」合併起來,讓白崇禧統一指揮。
蔣介石也知道劉峙不行,便想讓白崇禧賣命,戰役結束再說分權的事。
但是白崇禧飛到南京聽完匯報就明白了,徐州「剿總」的部隊他都不認識,基本上指揮不動。而且國軍分布在隴海線和津浦路上,形成「十字架」的防守態勢,首尾不能相救,從戰略上已經輸了。
白崇禧覺得,權力雖好,可不能貪杯啊。
要是去徐州指揮戰役失敗了,南京就暴露在解放軍的兵鋒之下。
與其給蔣介石背鍋,不如坐山觀虎鬥,等蔣介石的部隊被滅了,白崇禧和李宗仁再以武漢為基本盤,建立桂系王朝。
主意已定,白崇禧飛回武漢,再沒有向長江以北派出一支部隊,蔣介石想把湖南的嫡系調到江北,也被白崇禧截胡。
到黃維兵團要被殲滅的時候,蔣介石給白崇禧打電話,說來說去就是不出兵,蔣介石氣的大罵:「混帳東西、娘希匹。」
白崇禧說無所謂,你隨便罵,派一個兵過江算我輸。
1948年12月,杜聿明和邱清泉、李彌兵團被圍在陳官莊,蔣介石已經沒有能用的部隊了,白崇禧發現機會來了:
「蔣介石快完了,我們不能給蔣介石陪葬啊。」
桂系各路人馬也到處串聯,催促蔣介石停止戰爭恢復和談,言外之意就是,蔣介石是戰爭販子,我們要把他趕下臺。
正好美國對蔣介石不滿意,準備換一個聽話的代理人,爭取穩住長江以南的勢力範圍。
桂系和美國一拍即合,達成倒蔣協議。
1949年1月9日「淮海戰役」結束,21日蔣介石便宣告引退回到奉化,暫時退出權力舞臺。
可時勢如此,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桂系上臺,又能如何?還不是被3個月後的「百萬雄師過大江」,清理的乾乾淨淨。
這麼爛的國府不亡,天理不容。
還是毛澤東在詩裡說的好: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