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人廝殺的淮海戰役,為什麼是中國命運的轉折點?

2021-01-13 溫乎

一、

1948年9月24日,許世友指揮的圍城部隊攻克濟南,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兼代政委粟裕顧不上休息,給毛澤東發了一封電報:

「建議攻佔兩淮,趁機收復寶應和高郵,如果順利的話,就以3個縱隊攻佔連雲港和海州。」

兩淮是淮安和淮陰,包括寶應、高郵、連雲港,都在長江以北的江蘇境內。

毛澤東感覺可以,便給粟裕回電:「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但是粟裕必須殲滅黃百韜兵團。

「小淮海戰役」正式登場。

這次戰役的野心其實不大,無非是奪取蘇北地區,把蘇北和山東解放區連起來,為下一次戰役做準備。

以後走向何處,他們也不知道。

既然華野要殲滅黃百韜兵團,以解放軍「集中優勢兵力」的風格,肯定需要動用數倍於黃百韜的兵力,那麼便沒有餘力阻擊其他國軍援兵,急需兄弟部隊配合一下。

而能配合華野的部隊,只有在河南作戰的中野,也就是劉鄧大軍。

於是粟裕給毛澤東發電報,說戰役規模很大,請陳軍長和鄧政委統一指揮。毛澤東同意了,命令陳鄧統一指揮戰役。

不過他們兩人的工作是領導全局,比如策劃戰役方向、協調兩種野戰軍的配合、動員民工和新兵、運輸糧食物資等等,真正在一線指揮作戰的依然是粟裕。

現在解放軍準備下一場戰役了,國軍也沒閒著。

濟南戰役失敗,國府丟失山東已成定局,江蘇和安徽成為國共爭雄的主戰場,南京的蔣介石感覺戰線太長,想著放棄徐州算了,直接讓部隊南下保衛淮河和長江天險。

但是琢磨良久,蔣介石始終下不了決心,沒多久便把這個選項推翻了。

原因很簡單。

那時的蔣介石當選「總統」不到半年,江淮地區還沒打仗呢,就直接放棄國土不要了,社會輿論肯定要說,原來蔣介石是個喪師失地的總統啊。

民心丟了,江山也不穩了.....雖然蔣介石的江山從來沒穩過。

而且李宗仁、白崇禧等政敵,也會利用輿論和失地的罪名,聯合起來攻擊蔣介石,到那個時候蔣介石怎麼辦?

所以蔣介石很快pass掉退守江淮的選項,命令國防部制定出「徐蚌戰役」的計劃,準備把兵力集中部署在徐州,以及徐蚌鐵路沿線,做出一種進攻型防禦的姿態。

有說法是蔣介石被郭汝瑰忽悠了。

這件事的說法很多,我們就不具體討論了,但是我們要明白,蔣介石不願意退守江淮,反而想搏一搏單車變摩託。

總而言之,解放軍想在蘇北打仗,國軍也想在蘇北打仗,那個宿命中的戰場逐漸顯露在世人眼前。

南京的國防部發布作戰任務之後,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覺得不行,兵力部署在鐵路沿線太分散了,不僅容易受到攻擊,想「看在黨國的份上」拉兄弟一把也不方便。

甚至黃百韜都有預感,國府前景不明朗,大兵團駐紮在外很不安全,不如撤回徐州固守,還能和其他部隊抱團取暖。

於是,劉峙和黃百韜到南京請示,蔣介石說也行吧,反正守住徐州就可以。

黃百韜回到兵團駐地,趕緊收拾好東西準備跑路,突然收到國防部的新命令:「駐防海州的44軍也撤回徐州,要經過你們部隊的防區,你們在原地等44軍一起撤。」

跑路還要等人,就像鬧肚子躥稀還得再等五分鐘,這不完犢子了麼。

黃百韜不敢違抗命令,就在新安鎮等了兩天,兩天後等到44軍,黃百韜都懵逼了,44軍居然帶著海州的10萬百姓跑路。

他差點爆粗口,真特麼以為自己是仁義無雙的劉玄德啊。

正是這兩天時間,黃百韜兵團失去最佳跑路時機。

1948年11月6日,粟裕指揮華野逼近黃百韜兵團,而駐守徐州東北的第三綏靖區副司令何基灃、張克俠是老資格地下黨員,眼看革命戰爭到了最關鍵的時刻,也是自己亮明真身的時候了。

經過請示報告,何基灃和張克俠率部起義。

至此,徐州東北門戶洞開,粟裕命令華野迅速通過何基灃和張克俠的防區,把黃百韜兵團包圍在碾莊,原定的淮海戰役計劃完成大半。

粟裕卻看到另一種可能:

「遼瀋戰役已經結束,國共雙方的力量對比徹底逆轉,原定攻佔海州的計劃不需要了,那是不是可以在殲滅黃百韜之後,向徐州攻擊,爭取在江北打掉更多的國軍兵團,而不是南下兩淮作戰?」

粟裕和張震商議,都認為沒有任何問題,便給毛澤東、陳鄧發電報,建議擴大戰役規模。

這就是著名的齊辰電。

毛澤東閱讀電報,仔細分析一番局勢走向,也覺得可以擴大戰役規模,在江北和蔣介石決一死戰,他給前線回電:

「應極力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華中、華東、華北三方面,應用全力保證我軍供給。」

至此,小淮海變成大淮海。

一場近千萬人參與的生死搏殺,拉開序幕。

二、

黃百韜被包圍在碾莊,急需其他國軍部隊救援,可黃百韜和張靈甫一樣,已經預感到自己要死了。

因為他們都知道,國軍只能打順風仗,一旦被解放軍包圍,不會有人真的賣命救援。

追隨蔣介石多年,如果連這點道行都沒有,估計早就被打死了。

離黃百韜最近的是李彌和邱清泉。

李彌原本在碾莊以西的曹八集駐兵,這地方是黃百韜撤向徐州的必經之路,但是黃百韜兵團到碾莊之後,派人去曹八集聯繫,才發現李彌已經跑路了。

得,暫時指望不上李彌了。

邱清泉更不會賭上全部身家,跑去救一個毫不相干的黃百韜,恰恰相反,邱清泉對黃百韜非常不爽。

邱清泉是黃埔二期畢業,屬於根正苗紅的中央軍嫡系,再加上性格囂張跋扈,除了蔣介石等寥寥數人,誰的命令都不聽。

而黃百韜曾經在奉軍服役,跟著狗肉將軍張宗昌混,直到蔣介石消滅張宗昌,才改換門庭到蔣介石的麾下。

在國軍部隊裡,黃百韜是典型的雜牌軍,雖然兵團的戰鬥力不錯,但雜牌就是雜牌,出身烙印是抹不掉的。

你說,邱清泉能看得起黃百韜?

可黃百韜卻比邱清泉混得好。

1948年豫東戰役的時候,黃百韜兵團差點被粟裕全殲,幸虧黃百韜親自帶隊衝鋒,同時邱清泉部隊突襲解放軍側方,才算穩住陣地。後來不僅救出被包圍的國軍殘兵,還擊退粟裕。

戰後論功封賞,黃百韜獲得青天白日勳章,並且提拔為中將兵團司令,邱清泉卻什麼都沒有。

這不是欺負老實人麼?

要是沒有邱清泉援救,黃百韜已經被粟裕殲滅了,現在倒好,差點失敗的雜牌軍加官進爵,出力救援的中央軍司令原地踏步,估計邱清泉恨死黃百韜:

「以後孫子才特麼救你呢,死了算了。」

所以黃百韜被包圍在碾莊的時候,邱清泉的救援行動非常不積極,李彌也差不多,不太願意為了救黃百韜折本。

倒不是說他們不去救援,而是力度大小的問題,基本是在保存實力的基礎上,能救則救,不能救拉倒。

反正邱清泉和李彌派兵作戰了,實在是共軍太狡猾,你黃百韜就認命吧。

而粟裕的兵力分布也相當有意思。

他指揮14個縱隊作戰,其中6個縱隊包圍黃百韜,其他8個縱隊阻擊援兵,也就是說,如果黃百韜都突圍不出來,那救援的部隊更沒戲。

當邱清泉和李彌的部隊衝過來才發現,臥槽,參加阻擊的解放軍兵力,比我們的兵團都雄厚啊。

所以李彌兵團離碾莊最近的時候,只有區區30公裡,卻死活都突不進去。

那......黃百韜兄弟,對不住了啊。

11月11日黃百韜兵團被包圍,戰鬥至11月20日,粟裕指揮的華野攻佔碾莊,以及黃百韜的兵團司令部。

2天後,黃百韜在戰場自殺。

自殺之前,20軍的軍長問他要不要突圍,黃百韜拒絕了:「反正是個完,突圍做什麼,送狼狽樣子給邱清泉看著快意嗎?」

「不如戰死在此地,也對得起黨國和總統、總長,叫黃埔的看看,也好鼓勵他們以後不要再勾心鬥角的只圖私利。」

事實證明,黃百韜死了,黃埔軍官並不感動呀。

最搞笑的是,前幾天國軍反擊了一波,劉峙便向國府宣傳「徐州大捷」,國府專門組織了龐大的記者團到徐州慰問,準備好好宣傳一下。

等記者們參觀完戰利品後,突然問「剿總」副司令杜聿明:「這麼大的勝利,黃百韜哪去了?」

其實黃百韜已經戰死了,但杜聿明不敢明說,那不是打臉麼?於是杜聿明告訴記者:

「黃百韜回家休息去了。」

三、

大淮海戰役開始的時候,劉峙命令駐紮安徽的黃維兵團撤到徐州,希望大兵團集中到徐州附近,堅持的時間久一點。

黃維接到命令後一路北上,很快遇到劉鄧和陳毅指揮的中野,黃百韜被殲滅的第二天,黃維兵團進攻中野陣地。

(陳毅到中野任職了,但兼華野的職務)

戰鬥進行一天,劉鄧和陳毅明白了黃維兵團的實力,便給軍委和毛澤東發電報,說可以殲滅黃維兵團,但需要粟裕配合。

打黃百韜的時候,中野盡全力配合粟裕,現在中野要打黃維,粟裕當然也全力配合中野。

更何況,我軍的體制是軍委領導一切,只要軍委下命令,野戰部隊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

不論公事或者私情,華野和中野的配合都很默契。

這才是如臂使指的軍隊。

粟裕把華野的兵力分成三部分:3個縱隊南下歸中野指揮滅黃維兵團,3個縱隊用來阻擊黃維旁邊的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剩下8個縱隊則用來阻擊北方的邱清泉、李彌和孫元良。

有華野的生力軍加入,11月25日,黃維兵團被包圍在雙堆集,寸步難行。

此時的黃維終於體會到黃百韜的心情了,那種想走卻走不了、需要救援卻沒人來的感覺,像極了國府用20年釀造的苦酒。

黃維也知道不能指望救援,想活命,還得自己努力。

他決定在第二天晚上突圍,並且選中110師做突擊先鋒隊,黃維握著師長廖運周的手說:「看在黨國的份上,努力吧。你需要什麼武器裝備,隨你挑,只要110師能背動。」

廖運周沒有客氣,選了大量重型武器和高端裝備,保證不辜負黃長官的厚望。

11月27日早晨,廖運周帶著110師突圍,邊走邊向黃維報告:「前方沒有共軍,一路順暢。」

結果......廖運周和部隊走到解放軍陣地起義了,因為廖運周也是老資格地下黨。

黃維無奈,繼續固守雙堆集。

黃維兵團是機械化部隊,戰鬥力應該不錯,而中野經過千裡躍進大別山,重武器基本都丟掉了,部隊減員也很嚴重。

按照一般情況來說,黃維兵團向徐州撤退的時候,速度不應該很慢啊,就算被包圍在雙堆集,憑藉強大的火力也能衝出去嘛。

可現實卻是,黃維兵團走得慢,被包圍也衝不出去。

除了黃維有點書呆子氣以外,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黃維和中野的作戰地點是黃泛區。

而黃泛區又是蔣介石造成的。

1938年日軍攻佔徐州,然後想西進攻佔河南鄭州和湖北武漢,蔣介石組織抵抗不利,便命令炸開黃河南岸的花園口,說什麼以水代兵殲滅日軍。

結果日軍什麼事都沒有,反而給安徽河南一帶造成巨大的黃泛區,很多河流因為泥沙堵塞河道,再次洶湧而出,在低洼地區形成不計其數的野湖泊。

而河水長期泛濫,必然要破壞公路和鐵路等交通生態,導致運輸困難,當然也會影響機械化部隊的行軍速度。

水利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以及和平環境,才有動手整治的資格,所以治水工程往往發生在盛世,亂世想都別想。

蔣介石炸開花園口,卻沒有能力治理水患,到頭來坑了黃維兵團。

黃維在安徽行軍的時候,重裝兵團在河道湖泊間迂迴前進,基本沒什麼好走的道路,再加上解放區的遊擊隊襲擊,往往一天走不了10公裡。

這速度比蝸牛都慢,不被包圍等什麼?

縱隊司令楊勇利用河道泛濫建立工事,有次在陣地上阻擊了黃維兵團三天三夜,讓黃維死活走不出去。

陳錫聯也回憶過:「黃維兵團處於河網地區,致命弱點是無險可守。」

所以被包圍在雙堆集的黃維兵團,面臨一個無解的局面。

而旁邊的李延年和劉汝明兵團,由於實力不行,也衝不到黃維兵團附近,只能盡人事聽天命。

12月15日,蔣介石發現解救黃維兵團無望,允許兵團自行突圍......所謂自行突圍,意思就是自己看著辦吧,能不能活下來全靠運氣。

最終12萬人被全殲,黃維等高級將領投降解放軍,倒是副司令胡璉跑到臺灣去了,還做到金門防衛司令。

蔣介石才是典型的自作孽不可活。

四、

黃維兵團被包圍的同時,徐州已經成為一座孤城。

蔣介石命令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帶著邱清泉、李彌和孫元良兵團南下,一方面可以解救黃維兵團,另一方面給幾個兵團找一條生路。

而總司令劉峙被調到安徽,指揮李延年和劉汝明兵團。

自此以後,杜聿明和邱清泉等人綁定在一起了,他們也將走向命運的終點。

整個淮海戰役最精彩的部分來了。

11月28日,杜聿明到南京開會,國防部的命令是從東南方向走,穿過兩淮地區繞到蚌埠,和李延年劉汝明兵團會合。

兩淮雖然沒有江南雨水多,但也是河網縱橫,不利於大兵團快速前進。

同樣是28日,毛澤東給粟裕發電報,說杜聿明有南逃的可能,你們注意點,千萬別讓杜聿明跑了。

時間如此相近,到底是英雄所見略同,還是潛伏在國府的特工發來消息,咱也不知道。

其實國共雙方都明白,杜聿明想跑只有三條路:

向東沿著兩淮南下。

到連雲港走海路逃生。

向西沿津浦路撤退,走安徽江蘇交界處。

國府建議杜聿明走兩淮南下,毛澤東也判斷杜聿明可能走兩淮,或者去連雲港走海路。

但是杜聿明不想走兩淮,粟裕也認為,杜聿明不可能走兩淮,更不可能到連雲港走海路。

因為兩淮的河道縱橫很不好走,去連雲港坐船走海路,一不小心就被華野抄後路了,來個半渡而擊,杜聿明就完蛋了。

事實證明,國府和毛澤東都錯了。

11月30日晚上,杜聿明帶著部隊連夜逃出徐州,向津浦路方向前進,而粟裕早已在津浦路方向等候多時,聽說杜聿明連夜跑路,命令部隊趕緊追。

這就是兩軍大將的心有靈犀。

粟裕為了追杜聿明,連好不容易繳獲的輜重後勤都不要了,並且擬定口號:「路標就是路線、槍聲就是目標、追上就是勝利。」

杜聿明跑、粟裕追......一直追了三天,終於在12月4日早晨追上杜聿明,把幾個兵團包圍在徐州西南130裡的陳官莊。

眼看被包圍,孫元良施展長腿技能,丟下部隊獨自跑路,後來去了臺灣,沒羞沒臊的活到2007年。

他有個孫子是臺灣影星秦漢,管虎舔個臉跑去合影的那個。

孫元良徹底解脫了,杜聿明在陳官莊可慘了。

我們都知道,打仗拼的就是後勤,可杜聿明和數個兵團被圍在陳官莊,根本沒有任何後勤保證。

他給蔣介石發電報,希望政府空投一些彈藥和糧食,蔣介石直接告訴他,沒有糧彈可投。

這可要老命了。

蔣介石不給空投糧食彈藥,幾十萬人吃什麼,別說整頓部隊突圍了,餓不死就燒高香吧。

杜聿明央求蔣介石:「求校長發慈悲,看在黨國的份上,或多或少給點吧。」蔣介石才鬆口說等著吧,過兩天給你。

其實戰爭進行到1948年,國府的經濟已經崩潰,倉庫裡根本沒什麼東西。

北平和天津的工廠倒閉80%,青島工廠全部停產歇業,失業工人不計其數,糧食產量比戰前減少40%,全中國多少人都沒飯吃。

1947年的國府財政赤字是70萬億,1948年飆升到900萬億元。

為了解決財政危機,蔣介石一邊在淮海戰場送人頭,一邊讓宋美齡訪問美國,求美國看在做小弟的份上拉一把。

杜魯門和馬歇爾沒理宋美齡,甚至不讓她去國會演講,此次訪美,蔣介石和宋美齡什麼都沒要到,只好夫妻雙雙把家還。

而且國府沒什麼大型兵工廠,坐江山20年了,依然做不到自主生產高端武器,所謂美械師也是一錘子買賣,如果沒有美國輸血援助的話,用完就是一堆廢鐵。

這麼個爛攤子,指望蔣介石玩出花來,實在有點為難他了。

蔣介石在國統區到處搜刮糧食彈藥,甚至把抗戰期間的庫存都取出來,用飛機空投給杜聿明和黃維。

但是依然不夠,杜聿明部隊在陳官莊,為了搶一張大餅能死十個人。

而包圍圈外的解放軍,卻有源源不斷的後勤補充。

早在1946年,肖勁光到大連考察,發現蘇軍雖然搬走很多重工業設備,留下來的工廠都處於停產狀態,但是產業根基還在,只要稍微整合一下,就是非常優秀的軍火生產基地。

半年後朱德籤署電報,命令各解放區派出幹部和資本,到大連開辦兵工廠和醫院等產業,除自身營業以外,各解放區可向大連訂貨。

同時各解放區在大連的代表,成立軍工生產委員會,統一開展工作。

他們參觀了大連機械、滿洲化學等數家工廠,並且和駐大連蘇軍談判,請蘇軍把軍工企業移交給中國。

到1947年底,生產彈藥的建新公司走上正軌。

由於建新公司的起步資金,大部分是華東局負責的,所以這家兵工廠也歸華東局領導,後來因交通阻斷才移交給東北局。

而建新公司在短短幾年內,生產炮彈55萬發、藥筒26萬個、雷管24萬隻、各種型號的無煙火藥450噸。

粟裕在回憶錄裡說:「華東解放特別是淮海戰役的勝利,離不開山東民工的小推車,以及大連生產的大炮彈。」

再說後勤動員能力。

淮海戰役開始以前,軍委命令華東局成立華東支前委員會,傅秋濤做主任委員,然後從地區到村級的各級黨委,都成立了支前機構,並且由黨政軍主要領導人負責。

各級委員會的幹部們,用分田地、訴苦、講道理的方法,陸續動員起數百萬支援淮海戰役的民工。

動員起來的數百萬民工,還要按照軍隊編制組成民工團,設立團長、政委和政治部主任,由科級以上幹部擔任。而且在民工團裡有黨支部,堅持支部建在連上的傳統。

這樣一來,動員起來的民工不會混亂,反而可以隨意調配,哪裡需要去哪裡。

那民工願意支前嗎?

當然願意。

因為民工服役一期是兩個月,到期可以返鄉,絕對不會像國軍抓壯丁一樣,扣住不放人。

而且民工和士兵是同樣的生活標準,30裡一個休息站、60裡一個宿營站,食宿和受傷的治療費全部報銷。如果因工致殘享受榮軍待遇,如果不幸犧牲,家人會收到撫恤,家屬子女也是烈屬待遇。

支前民工甚至可以立功,比如向火線運送彈藥、愛護轉移的傷員、不撒一粒軍糧等等,都是立功。

這樣的條件,精神和物質都有了,換做是你願不願意支前?

所以在淮海戰役期間,近600萬民工支援前線,從後方運來730萬公斤彈藥、20萬副擔架、9.6億斤糧食。

這麼強大的動員能力,蔣介石怕是要哭了。

時間進入1949年初,陳官莊的國軍已經看不到任何希望,杜聿明成天唉聲嘆氣不知出路在何處,邱清泉則沉浸於喝酒跳舞唱歌,準備在死之前最後爽一把。

1月9日,杜聿明被俘虜,邱清泉死在戰場,李彌化妝成傷病逃跑,後來成為金三角軍閥的鼻祖。

其實他們的能力非常優秀,只是站錯了隊伍,被歷史的車輪碾壓過去,卻不知道自己錯在什麼地方。

而毛澤東說:「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所以說,越是風起雲湧的大時代,越要跟對主義。

五、

其實在淮海戰役之際,白崇禧的部隊盤踞在武漢,始終沒有北上參戰。這倒不是蔣介石改了送人頭的毛病,而是根本調不動。

大戰開始前的10月份,何應欽和顧祝同知道要打大仗,劉峙這頭豬是指望不上的,那不如把華中和徐州的「剿總」合併起來,讓白崇禧統一指揮。

蔣介石也知道劉峙不行,便想讓白崇禧賣命,戰役結束再說分權的事。

但是白崇禧飛到南京聽完匯報就明白了,徐州「剿總」的部隊他都不認識,基本上指揮不動。而且國軍分布在隴海線和津浦路上,形成「十字架」的防守態勢,首尾不能相救,從戰略上已經輸了。

白崇禧覺得,權力雖好,可不能貪杯啊。

要是去徐州指揮戰役失敗了,南京就暴露在解放軍的兵鋒之下。

與其給蔣介石背鍋,不如坐山觀虎鬥,等蔣介石的部隊被滅了,白崇禧和李宗仁再以武漢為基本盤,建立桂系王朝。

主意已定,白崇禧飛回武漢,再沒有向長江以北派出一支部隊,蔣介石想把湖南的嫡系調到江北,也被白崇禧截胡。

到黃維兵團要被殲滅的時候,蔣介石給白崇禧打電話,說來說去就是不出兵,蔣介石氣的大罵:「混帳東西、娘希匹。」

白崇禧說無所謂,你隨便罵,派一個兵過江算我輸。

1948年12月,杜聿明和邱清泉、李彌兵團被圍在陳官莊,蔣介石已經沒有能用的部隊了,白崇禧發現機會來了:

「蔣介石快完了,我們不能給蔣介石陪葬啊。」

桂系各路人馬也到處串聯,催促蔣介石停止戰爭恢復和談,言外之意就是,蔣介石是戰爭販子,我們要把他趕下臺。

正好美國對蔣介石不滿意,準備換一個聽話的代理人,爭取穩住長江以南的勢力範圍。

桂系和美國一拍即合,達成倒蔣協議。

1949年1月9日「淮海戰役」結束,21日蔣介石便宣告引退回到奉化,暫時退出權力舞臺。

可時勢如此,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桂系上臺,又能如何?還不是被3個月後的「百萬雄師過大江」,清理的乾乾淨淨。

這麼爛的國府不亡,天理不容。

還是毛澤東在詩裡說的好: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相關焦點

  • 淮海戰役我軍每天打3萬發炮彈,這麼多炮彈從哪裡來?粟裕告訴你
    提到解放戰爭,劉伯承領導的淮海戰役可以說是不得不提的戰役,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淮海戰役的勝利奠定了解放軍實現北方地區全部解放的基礎,可見當時的廝殺有多麼的激烈。可以看出這場戰役解放軍也是付出了相當慘重的代價。據說,這場戰役中解放軍投入的火力是規模最大的,一天大概要發射出3萬枚炮彈,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可以說當時戰火連天,黑夜都被映照成白天。但是有人要問了,印象中國民黨軍隊的武器裝備要遠遠好於共產黨,為什麼共產黨會有這麼多炮彈呢?其實啊,這些炮彈還真不是俘獲來的,而是解放軍自產自用的。
  •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爆發
    1948年11月6日解放軍向徐州附近的國軍發動進攻,淮海戰役爆發。【薩沙講史堂第一千三百六十期】(軍事系列第424講)淮海戰役是60萬對80萬嗎?紙面數字如此,實際上就不是這樣。我們先看看解放軍。解放軍參戰部隊是第二野戰軍和第三野戰軍。第三野戰軍的兵力強大,共有3個兵團,15個滿員縱隊,總兵力為36萬人。
  • 1948年,粟裕提出三大建議,偉人高度讚賞:淮海戰役,粟裕第一功
    ,就直電延安總部:第一建議發起淮海戰役,並提出了兩大出兵方向。其二,黃河奪淮,嚴控隴海運河和海州,依託於江蘇糧倉的後勤補給,對陳據新安的黃伯韜和海州的李延年兵團依次殲滅之,而後迅擊蚌埠,孤立徐州,一戰可下,而粟裕慎重考慮得出的兩個作戰方案上報總部領導核准後,於第二天就收到回電:開展淮海戰役,甚為妥當、必要,建議採用第二套方案。
  • 劉伯承淮海戰役後夢見無數白髮人找他要孩子
    中原軍區及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 資料圖點擊查看更多軍事圖片劉伯承元帥是現代著名軍事家,戎馬一生的他經歷和領導過無數戰役,贏得「軍事奇才」、「常勝將軍」之譽。劉伯承早年曾在四川大敗軍閥吳佩孚,後來作為紅軍首任總參謀長,在萬裡長徵中指揮了四渡赤水和強渡金沙江等著名戰役,還曾孤身深入少數民族地區與其首領「歃血為盟」,為長徵的勝利建立功勳。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他更是屢戰屢勝威名遠揚。例如,他所領導的129師是百團大戰的主力,他與鄧小平共同指揮過上黨戰役、邯鄲戰役和著名的淮海戰役與渡江戰役,橫掃敵軍如卷席,連國民黨將領都稱他為「戰神」。
  • 淮海戰役期間,黃百韜兵團被圍殲,原因在此人身上,而不是蔣介石
    大家都知道淮海戰役初期,國共雙方都在嚴格執行戰前制定的軍事方案。解放軍的戰略目的就是將國民黨軍隊殲滅於淮河以北,不讓國民黨的有生兵力撤到長江以南,不讓南北朝的一幕重演。如果當時雙方按照這樣計劃,不出現任何的差錯和疏漏的話,估計淮海戰役的歷史就將改寫。可是,問題就出在國民黨部隊在撤退的過程中,導致國民黨軍隊的一部,也就是黃百韜兵團被解放軍圍困在了碾莊。這一下,國民黨的全盤部署被打亂,被迫在淮河以北和解放軍開展,最終分別被解放軍圍殲,80萬大軍灰飛煙滅。那麼國民黨的軍隊在撤退途中出了啥問題呢?問題又出現在誰身上呢?
  • 淮海戰役,老蔣擺出了一字長蛇陣,卻被解放軍「攔腰夾頭去尾」!
    但令國民黨軍隊高層沒有想到的是,華東野戰軍已經在濟南戰役後秘密的大量南下,神不知鬼不覺地逼近徐州。並且經過中共中央的決策,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組成了以鄧小平、陳毅、粟裕、譚震林等為首的戰役總前委,加強了兩個野戰軍的整合,以達到統一作戰。
  • 網事一覽|《急先鋒》宣布定檔2020年大年初一;《淮海戰役啟示錄...
    網視導讀:2019第三屆平遙國際電影展將由影片《解放·終局營救》作為開幕片;正在全國熱映中的《中國機長》,今日曝光推廣曲《遠飛的大雁》MV……還有哪些最新資訊?接下來請與小編一起了解以下最新消息。投資者提起的訴訟指控稱,被告做出了重大虛假和/或誤導性陳述,和/或未披露以下內容:(1)騰訊音樂的具有主要唱片公司的專有許可安排具有反競爭性;(2)因此,從騰訊音樂再授權此類內容的費用過高,違反了中國的反壟斷法;(3)這些反競爭努力很可能導致監管審查;(4)結果是,被告關於其業務,運營和前景的陳述在所有相關時間都是虛假的,誤導性的和/或缺乏合理依據的陳述。
  • 1948年粟裕指揮的淮海戰役,國民黨邱清泉陣亡,他的子女後來怎樣
    1946年,老蔣以談判為幌子,暗中調兵遣將,意在全國範圍內侵佔我軍在抗擊日本侵略者建立的敵後抗日根據地1946年7月,老蔣調集重兵,準備在江蘇合圍粟裕率領的華東野戰軍,為了達到戰役的目的,老蔣也派出了自己的主力將領邱清泉,抗日戰爭時期,邱清泉先後參與了南京保衛戰、崑崙山等戰役,具備出色的指揮才能
  • 1948年淮海戰役國軍舊照:士兵看軍官吃肉,女兵抽著煙,滿臉愁容
    商丘是華夏文明發祥地,燧人氏在這裡發明了人工取火,上古神話就此開始,炎帝、顓頊、帝嚳先後在此建都。 商丘也是一座紅色城市,1948年這裡曾是淮海戰役的戰場,作為三大戰役之一,這場戰鬥消滅了老蔣南線主力,俘虜、消滅55萬人,國軍慘敗。
  • 中國歷史上兵力懸殊過大,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你知道幾個?
    而杜襲以五十人對劉表一萬人,雖然很勇敢,但卻沒有取得最終勝利,所以不能入選。至於空城計,諸葛亮帶著兩個童子,戰勝司馬懿二十萬大軍這事,小編只能說:電視劇看多了,這是演藝,是小說,不是歷史。所以能的稱上戰役的,起碼要上萬人以上的規模。古語有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這說明什麼?
  • 1987年兩岸開放探親,這位金門戰役被俘的士兵,後來過的如何?
    ,是1949年金門戰役的國民黨戰俘1949年的金門戰役,對我軍來說是一次教訓深刻的戰役,參加這次戰役的9086人,大多數人英勇犧牲,只有少數人被俘虜,這些被俘虜的戰士,後來在臺灣過得咋樣,接下來就讓我們根據這位老人的回憶,了解金門戰役被俘人員後來的生活處境2002年這位老人再次回大陸探親,由於當時年齡大了,這次是他的女兒陪他一起回來,他女兒叫陳心怡,也是在這次的探親中,她才知道父親的
  • 自從此次戰役失敗後,中國就徹底一蹶不振了
    那麼,為什麼這麼說呢? 雙方在城南下的廝殺,戰況非常激烈:衛汝貴親自率領兩路清軍渡過大同江,大振軍心。日軍進擊之路受到阻礙,潰不成軍。在這一夜裡,清軍死了一千五百多人,被俘虜了六百八十多人,丟棄的裝備折價共計一千多萬兩,可謂是損失嚴重。而葉志超,則帶領著自己身邊的隊伍和各將領狂退五百餘裡,直至過了鴨綠江才停了下來。 平壤一戰大敗,是朝廷和李鴻章怎麼也沒想到的。沒過多久,朝廷便向這場戰役的主要負責人追究責任,而葉志超,則用一些理由搪塞了過去,逃過了死刑。
  • 《金剛川》戰役結局是什麼 是一場怎樣的戰役
    《金剛川》戰役結局是什麼這種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的電影,故事主要以「橋」為主線,展現出當時中國志願軍不怕死、不服輸的英勇精神。電影的名字---金剛川,實際上是一條河流,以金城戰役為背景,講述了志願者工兵冒著性命之憂,無論敵人如何轟炸,金剛川上那座橋總能修好!
  • 美國人眼中的韓戰10大戰役
    中國人民志願軍一舉擊潰了英國和比利時的聯合軍隊。這場戰役,也是把韓戰的戰火,從鴨綠江沿岸推進到三八線附近的關鍵一役。5. 血染嶺之戰1951年夏末,北朝鮮軍隊與南朝鮮和美國軍隊在983高地附近進行了多日激戰。美軍傷亡慘重,戰士的血似乎把山脊都染紅了。隨軍報導的《星條旗報》在頭版報導時採用了「Bloody Ridge」一詞。
  • 1988年恢復軍銜制,17人成為新時代上將,這其中開國將帥有幾人?
    1930年9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軍團政委、八路軍軍分區政治部主任,解放軍第六十一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參加了蘇區歷次反「圍剿」、長徵、百團大戰、中原突圍、淮陰、漣水、鹽城、魯南、萊蕪、孟良崮、臨汾、晉中、太原等重大戰役。
  • 三輪炮戰英國人吃虧:1949年4月20日渡江戰役紫石英號事件發生
    1949年4月20日:渡江戰役紫石英號事件發生。早在清末鴉片戰爭時期,英國先後強迫中國籤訂《中英南京條約》、《中英天津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從中國獲取了沿海貿易與內河航行權等特權。二戰中,中國和英國籤訂了《中英新約》,廢除了包括沿海貿易與內河航行權在內的一系列英國在華特權。1948年秋季,第二次國共內戰已經到了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