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候的山西介休市,三十年代老照片帶你直面舊時光

2021-01-09 拾壹談主

介休,因為晉國介子推的故事而得名,也因為他而留下了寒食節。圖為民國時期的介休鐘樓,它位於西門(臨津門)不遠處。今鐘樓已不存,只留下了「鐘樓巷」的地名。最早的介休城是在東魏孝靜帝(524年—552年正月)期間修築的土城牆,之後的歷史長河裡介休城屢毀屢建。

介休地區第一次置縣管理,始自於公元前514年(春秋時期),當時在今鄔城店設「鄔縣」。所以在介休有「先有鄔城店,後有介休縣」的說法。圖為民國時期的介休城牆,它源自於1450年(明景泰元年)的修築,如今介休體育路(體育館對面)重新修復了一段城牆(古城牆驛道廣場)。

秦統一六國後,在今靈石縣旌介村設「界休縣」,晉武帝時期將其改名為「介休」。圖為民國時期介休城外的景色。

西晉永嘉之亂以後,鄔縣因戰亂荒廢。到了北齊天保年間介休縣被撤縣,地域被劃分給今孝義管轄。圖為民國時期的介休城內的街巷。曾經的介休古城有內外兩城,外城在內城東北側,內城有街巷26條。

578年(北周富政元年)重新設介休縣,隨後改名為「平昌縣」。圖片中這條青石鋪成的路,就是西大街,遠處就是圖1所攝的鐘樓。圖右側拍到一半的建築,就是介休在民國時候的警察所。

圖為1919年的元旦,當時介休縣警察所全體警員的合影照。

598年(隋開皇18年)恢復「介休縣」之原名,至此介休之名使用至今。圖為民國時候的祆神樓,它是我國僅存的祆教建築,為北宋文彥博所建,那個時候的祆神樓是被包括在文氏宗祠內的建築,隨著歲月逝去,只留下祆神樓保存至今。

介休被稱為「三賢故裡」,三賢者:介子推、郭林宗、文彥博。圖片遠處就是介休的北壇塔,這座塔建於1748年(乾隆十三年),又稱史公塔。從圖片可以看到80年前如今北壇公園的一大片範圍,在那個時候還是田野。

圖為民國時候的呂祖閣,它位於介休北門(潤濟門)內側,和后土廟一起在當時是一片龐大的道教建築,始建年代不詳,但最早的修繕記錄來自於南北朝的劉宋時期。如今此處整修一新,被保留了下來。

相關焦點

  • 老照片:1984年的山西大同,最有味道的老照片重溫大同舊時光
    下面的這組老照片是80年代的山西大同。跟隨這些老照片,一起去回首一下30多年前的大同生活吧。圖為80年代的大同街頭的一角,那時候的大同城區馬路上車輛還不是很多,但是天空是那麼藍,讓人覺得懷念。80年代的大同街景,那時的大同還沒有如今這麼多的高樓大廈,看上去納悶淳樸、順眼,非常接地氣。80年代的大同機車廠的工人們。大同機車廠始建於1954年,是大同著名的企業,曾是國內最大的蒸汽機車製造廠。雖然非常辛苦,那時候的工人幹勁兒還是很足的,面對鏡頭,這些工人們一個個面帶笑容。80年代的大同鼓樓東街附近,一家副食商店的門前。
  • 一組老照片,帶你穿越到1940年民國時期的山西
    山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山西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女媧補天」的傳說發生在山西,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本組老照片拍攝於民國時期1940年的山西運城。
  • 老照片再現上世紀20年代的甘肅,看民國時期的甘肅人是怎樣生活的
    本組老照片拍攝於上世紀20年代民國時期的甘肅。圖為當時的甘肅街景。圖為民國時期甘肅黃河上的渡船。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全長約5464公裡,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最後流入渤海。圖為黃河岸邊的景象,我看到了古老的城牆還有羊皮筏。
  • 非瘟豬肉流入山西兩地,介休市決定撲殺全部「泔水豬」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9月29日,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介休市兩地發現外調生鮮豬肉中有非洲豬瘟肉。隨後,介休市決定對決定對介休全市所有使用泔水、餐廚剩餘垃圾飼餵的生豬進行撲殺和無害化處理。介休市政府已連夜組織召開會議進行部署,介休市市場和質量監督管理局、畜牧獸醫中心已對涉及批次未銷售的生鮮豬肉進行查封、送檢,已銷售的生鮮豬肉進行追繳,對涉事豬肉店已立案調查。目前,介休市養殖的生豬未發現非洲豬瘟疫情,介休市畜牧獸醫中心將持續開展滾動排查、消毒滅源、檢疫監管等內查外堵工作。
  • 民國西安城:80年前的老照片帶你領略不一樣的陝西!
    小雁塔  攝影上世紀三十年代民國時期,無數文人墨客,博雅君子到西安尋古攬勝,留下了大量的小說、述勝、散記。長安大學著名學者楊博先生,收輯編校的民國陝西遊記《長安道上》,就匯集了民國年間來陝的18位文化人寫作的「西安遊記」,為我們呈現出民國時期三秦大地的人文歷史與社會風情,還有那些80年前的陝西老建築。
  • 真實還原:民國大同,背煤工的心酸史
    大同口泉開窯的出資人叫窯主。,前後綴帶,為炭屑進足下,倒出方便)、「墊背」(背煤用的襯背,長尺半左右,厚二寸,寬五寸左右)、「皮條」(背煤的繩子,用麻編成,扁而寬),工人都得「挨鬼」(吃虧,不等價交換的方言)向「人貨櫃」說好的、央求。
  • 老照片:1920年,民國初年的蘇州,不一樣的水鄉古韻
    老照片:1920年,民國初年的蘇州,不一樣的水鄉古韻蘇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位於江蘇省東南部。蘇州有近2500年歷史,是吳文化的發祥地。今天小編所分享的這組照片是1920年,民國初年的蘇州,下面就帶大家一起看看不一樣的水鄉古韻。
  • 老照片:再現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民國時期的中國社會百態
    中華民國是辛亥革命以後建立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簡稱民國。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黨在南京建立臨時政府,各省代表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月民國正式建立。1949年後因國共內戰失利,中華民國時期結束。本組老照片拍攝於民國時期1933年至1946年的中國。
  • 老照片:外國攝影師鏡頭下的山西,1981年的太原與大同
    這是一組1981年的山西各地的老照片,通過這些老照片,可以讓你重溫40年前山西各地人們的生活。圖為1981年的太原迎澤公園。迎澤公園建於上世紀50年代,是太原很有年頭的一座公園了。1981年的山西大同,大同火車站站前廣場上的幾個小朋友。
  • 上海七、八、九十年代珍貴的老照片,你還記得嗎?
    上海七、八、九十年代珍貴的老照片,你還記得嗎?他們總會開始回憶過去回憶老上海的生活講到盡興的時候更是直接把當年的相冊翻了出來不得不說看完上海70-90年代的老照片真心感慨阿拉上海日新月異的發展下面這些上海老照片是否能勾起你埋藏已久的記憶呢
  • 民國時期中國人的生活場景:老照片帶您穿越到1938年的山東濟南
    本組老照片拍攝於民國時期1938年的濟南,通過照片我們可以看到民國時期中國人的生活場景。圖為1938年濟南的泉水。圖為1938年濟南的泉水。濟南因境內泉水眾多,擁有「七十二名泉」,被稱為「泉城」。圖為1938年濟南人的生活場景:幾個婦女在帶孩子。圖為1938年濟南人的生活場景:男人們在一起休閒,女人在帶孩子。
  • 民國第一美女胡蝶,年輕時到底有多美?這組老照片驚豔了時光
    ——張恨水胡蝶,人如其名,宛如一隻美麗的蝴蝶宿在了民國,在人才輩出的民國,她並沒有掩蓋住自己的光輝,從她這組驚豔了時光的老照片來看,她的確配得上民國第一美女的稱號。1908年,上海的一幢普通民房裡傳來了一聲啼哭,她的父親為新生兒的降世欣喜不已,給她取名為胡蝶。
  • 70、80、90年代:回不去的時光,帶不走的舊夢
    佛山樂園,承載佛山幾代人的童年時光,即將謝幕。它在那裡,我們熟視無睹,它將離去,我們悵然若失。對於70、80、90年代的人來說,童年裡沒有迪士尼,沒有長隆歡樂世界。70 年代·代表歌曲:《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憑票供應的年代,人們搶購的景象有糧票就有吃的,那個年代有公分沒糧票一樣買不到吃的70年代的香菸,你見過幾個?
  • 這組十分罕見的寶雞老照片,帶你一次看遍她的8000年歷史!
    看完這些真實的照片,相信你心中自會有答案:關桃園遺址距今約8100年前,在陳倉區關桃園生活著一群原始先民,他們過著亦農亦獵亦牧的生活。民國初期寶雞城到1936年,城區約有人口六、七千。民國時期中山路民國時期寶雞城區地圖民國時期汽車站抗戰時期寶雞城1937年隨著隴海鐵路西安至寶雞路段的開通,寶雞開始走向工業化時代,由封閉式的古城堡開始向工業城市轉變。
  • 珍貴歷史影像資料 國家地理民國時期的老照片 上
    樓頂有琉璃瓦,它身後有正陽門的正樓,高九丈九尺(舊制),古代中國以「九」為象徵尊貴之數。【四川】(1920年11月號)這是中國西部的「老爺車」。四川的腳夫風景是一部不曾落諸筆端的史詩。山裡來的礦物,坡地上伐來的木材,城市中販得的貨品,乃至糧食、豬羊和付得起錢的路人,都由他們來運送。
  • 穿越民國上海灘 走進七十年前的舊時光
    滙豐在1990年代曾經與上海市接觸,想購回大樓,但最終因價格原因沒有實現。上海外白渡橋上。☆現在的外白渡橋於1908年1月20日落成通車。由於其豐富的歷史和獨特的設計,外白渡橋成為上海的標誌之一,同時也是上海的現代化和工業化的象徵。上海外灘的路邊洗車工。
  • 日本人拍攝的上世紀30年代的天津,民國時期的九國租界
    本組老照片拍攝於上世紀30年代民國時期的天津,照片上有日本文字,應該是那時天津租界的日本人拍的。圖為民國時期天津賣鐵製品的商鋪。圖為民國時期天津賣竹器蒸籠的商鋪。圖為民國時期天津賣鳥籠的店鋪。圖為民國時期天津的北寧公園。北寧公園建於1931年,坐落在天津北站東北側,其前身是1906年袁世凱委派周學熙闢建的種植園。
  • 民國老照片:貴婦人長相嚇到我了!這才是補鞋匠真正的樣子?
    民國時期的社會百態是怎麼樣的?看電視我們也看到過民國時期的場景,電視裡雖然民國時期動亂不斷,但是百姓們的生活條件好像還不錯?真實的民國時期溼疹樣的嗎?我們來看幾張民國老照片就知道了!民國時期的小吃攤位,攤主可以挑著擔子到處走,像極了今天賣煎餅果子的小車。地上跪著磕頭的是老乞丐,旁邊的婦人穿著破爛一臉麻木,乞丐對於她來說已經見多不怪,可以視而不見了。重慶的正在哺育的母親,唉,那時候國不成國,家不成家,作為一個母親,真的太不容易了。
  • 83歲的解放電影院回來了 再現復古「民國風」
    那些曾經在南京人的生活中留下濃墨重彩的老電影院,以懷舊的姿態回歸,帶回民國的吉光片羽,和重情不舍的南京人再續前緣。如今,這回歸的時光裡又增加了一份沉甸甸的分量——首都大戲院。民國南京四大影院之一、1949年後改名為解放電影院的首都大戲院,經過近一年的保護性修繕,其「老門臉」已經進入工程收尾階段,等待驗收。
  •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北京生活水平什麼樣?繁華地段房價為34元/㎡
    作者:姜寶君、陳芯儀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大柵欄答案是肯定的。不過,這並非易事。幸運的是,如今人們能夠查閱到不少記載上世紀三十年代北京生活片段的資料。通過梳理那個時代的衣食住行,人們得以從「切片式」的圖景中,真切地感受那個時代在經濟、文化、娛樂等方面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