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因為晉國介子推的故事而得名,也因為他而留下了寒食節。圖為民國時期的介休鐘樓,它位於西門(臨津門)不遠處。今鐘樓已不存,只留下了「鐘樓巷」的地名。最早的介休城是在東魏孝靜帝(524年—552年正月)期間修築的土城牆,之後的歷史長河裡介休城屢毀屢建。
介休地區第一次置縣管理,始自於公元前514年(春秋時期),當時在今鄔城店設「鄔縣」。所以在介休有「先有鄔城店,後有介休縣」的說法。圖為民國時期的介休城牆,它源自於1450年(明景泰元年)的修築,如今介休體育路(體育館對面)重新修復了一段城牆(古城牆驛道廣場)。
秦統一六國後,在今靈石縣旌介村設「界休縣」,晉武帝時期將其改名為「介休」。圖為民國時期介休城外的景色。
西晉永嘉之亂以後,鄔縣因戰亂荒廢。到了北齊天保年間介休縣被撤縣,地域被劃分給今孝義管轄。圖為民國時期的介休城內的街巷。曾經的介休古城有內外兩城,外城在內城東北側,內城有街巷26條。
578年(北周富政元年)重新設介休縣,隨後改名為「平昌縣」。圖片中這條青石鋪成的路,就是西大街,遠處就是圖1所攝的鐘樓。圖右側拍到一半的建築,就是介休在民國時候的警察所。
圖為1919年的元旦,當時介休縣警察所全體警員的合影照。
598年(隋開皇18年)恢復「介休縣」之原名,至此介休之名使用至今。圖為民國時候的祆神樓,它是我國僅存的祆教建築,為北宋文彥博所建,那個時候的祆神樓是被包括在文氏宗祠內的建築,隨著歲月逝去,只留下祆神樓保存至今。
介休被稱為「三賢故裡」,三賢者:介子推、郭林宗、文彥博。圖片遠處就是介休的北壇塔,這座塔建於1748年(乾隆十三年),又稱史公塔。從圖片可以看到80年前如今北壇公園的一大片範圍,在那個時候還是田野。
圖為民國時候的呂祖閣,它位於介休北門(潤濟門)內側,和后土廟一起在當時是一片龐大的道教建築,始建年代不詳,但最早的修繕記錄來自於南北朝的劉宋時期。如今此處整修一新,被保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