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閩東志丨第59課
周寧宴席習俗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文明禮儀之邦。這種「文明禮儀」表現在飲食文化上,便出現了諸多宴席禮節。周寧人也不例外,每逢紅白喜事,設席宴請賓客,席間都有一套禮儀。
圖:網絡
以前,周寧的宴席分為兩種,一種叫「便飯」,另一種叫「討酒」。「便飯」是不收紅包也不用發帖(請柬),只是口頭吩咐。「討酒」是正式的酒席,要發帖(請柬)。帖分為「全本」(大帖)和「便帖」(小帖)兩種,全本帖送給親戚,便帖發給族人和朋友。帖子都是手寫,豎排右起,內容十分講究。如張三的大兒子結婚,帖文可寫為:
圖:大周寧網
如果是全本帖,應在恕呼之後另寫「附全」兩字。
赴宴時是要送紅包的,金額、署名和祝福語寫在包錢的方塊紅紙上,俗稱寫「包底」。雖然包底的寫法大同小異,但紅白喜事不同的筵席,祝福語完全不同。祝賀結婚、出嫁、壽慶、男女滿月、周歲、建房、搬家等各有各的祝福語。結婚一般是「賀儀」、「微儀」、「菲儀」和「花燭之慶」、「新婚之慶」;如圖所示:
圖:大周寧網
而出嫁則為「粉儀」、「指儀」和「於歸之慶」;賀生子三朝為「筆儀」和「湯餅之敬」···
做墓和悼亡的則不能用紅紙包,只能用白紙,相應俗稱「白包」。悼人死亡寫「奠儀」、「香儀」、「吊儀」;賀做墓寫「挽儀」和「榮葬之慶」、「牛眠之慶」等等。紅包金額要用雙數;白包只許單數,多加一元錢即可,忌成雙。
圖:網絡
以前辦酒席十分繁瑣,大概從十天前就要開始準備。喜筵分「早晚」兩餐,「 早」是炆肉餐,就是把一塊四兩的熟肉染紅,俗稱「紅肉」。「晚」才是正酒。
圖:網絡
結婚酒宴(男方家)除了「起轎酒」和「正酒」,還有另外三餐。「起轎飯」就是結婚吉日前一天早晨的飯,由媒人和大禮伯挑著迎親禮品並率領吹唱班和花轎到女家接親;在「正酒」之前的第一餐是目魚、筍乾、魔芋三碗菜,飲兩瓶酒、大塊肉配飯,即帖中所稱的「早」。「正酒」是第二餐,就是迎娶新娘當晚的酒宴,也就請帖中所稱的「晚」,一般有二十幾碗菜,山珍海味、葷素搭配,正酒都是男人上桌,女人絕對不能上桌。只有第三餐(即次日中午)「婦人宴」才專門招待婦女。當晚第四餐為「謝廚倌」(正酒桌上倒酒、和幫廚的人)。第五餐(第三日早)為「豬腳宴」,這餐飯的意思是用豬腳酬謝親戚,吃了這餐,客人一定要回去了。
圖:太平洋攝影博客
於歸酒(即女出嫁酒)的正酒分為兩餐,即出嫁的前一天晚上和出嫁當天早上。同樣要辦「婦女宴」和「謝廚餐酒」、「豬腳早餐」。
圖片來源:達達校長·博客
酒宴上,以前十分講究禮俗。若是結婚祝大壽、嫁娶喜慶、食丁酒,賀客很多,怎樣安位入席呢?就必須提早從請帖中了解來客身份,安排席位,不同的酒席排位有所不同。
桌子全是方桌(俗稱「八仙桌」),每桌坐12人,按中堂方向左邊「中位」為最大,是首席。坐位時一定要「拘禮」好長時間(即推讓首位)。結婚酒母舅坐首席;建房酒泥師傅坐首席;做墓酒風水先生坐首席;祝壽酒女婿坐首席,俗稱坐大位。其餘座位依輩份大小而坐。其他每桌的座次也要論資排輩。席間不能中途退席,否則視為失禮。
圖:網絡
結婚酒敬酒時,第一個要敬母舅,由房族中知書達禮的人引新郎、新娘共同捧著精製圓木盤,盤上盛放著裝紅酒的錫酒瓶和十二個杯子,向賓客敬酒。到敬酒桌旁由引者說些賀婚佳話後,將當場斟滿酒的杯子遞到客人面前,客人雙手接過酒杯,但不能把酒喝下,要伸手去拿酒瓶,把敬酒杯子的酒倒一些到自己原先用的杯子裡,然後將剩餘的酒倒入酒瓶中,邊倒邊說,如「金酒倒金瓶,天賜玉麒麟,來年生貴子,代代狀元郎」之類的「佳話」。
圖片來源:人人小站
主人敬過酒後,才可以猜拳行酒令(俗稱「猜枚」)以助興,第一種酒令必須是「大發」。宴畢 坐首位者離席,其餘的人才可退席。離開了座位,便沒那麼拘束,也無大小之分了。「上桌」和「下桌」(散席)都以放鞭炮為號。
圖片來源:猜枚行令
舊時代,吃一餐酒席有這麼多講究,實在麻煩。但這是禮節,也是風俗,必須遵行。近年來,人們雖然也辦喜事,但不似從前那麼繁瑣。但講究座位的大小,還是存在的。
參考資料來自:陳鳳禧搜集整理的《周寧宴席習俗》
【寧德12580】微信公眾號內容包括原創、編輯整理和轉載。我們尊重原創:1. 轉載內容將表明來源,如盡力查核未能發現出處則標「轉自網絡」,如有疏漏歡迎原作及時聯絡署名; 2. 如任何作品標明「謝絕轉載」,我們尊重並不予轉載; 3. 對於惡意及虛假舉報,我們保留申訴舉報、法律起訴以及媒體曝光權利! 4.竭誠歡迎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1370001010@qq.com 。
↓↓↓查看往期精彩,請猛戳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