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秦始皇,沒有他一統六合的豐功偉績,就沒有大漢與盛唐的宏大版圖,也許中原大地還是匈奴鐵蹄肆虐。
但就這樣的千古一帝,身上也被人潑了很多髒水,隨著有色眼鏡的摘掉,「焚書坑儒」的黑鍋秦始皇不用再背了;所謂的殘暴寡恩,也因為沒有殺害六國貴族和功臣宿將並且賞賜豐厚,而不攻自破;但是還有人抓住《史記》中的一句話,說秦始皇長相不好——這就像某些網絡噴子,實在是噴無可噴的時候,就抓住一點靠不住的資料來大做文章。
郭沫若寫了一個《十批判書》,根據《史記》中尉繚子說的一段話:「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斷定秦始皇有生理缺陷:峰準就是馬鞍鼻,摯鳥膺就是現代醫學的「雞胸」,豺聲表明氣管炎;其胸形、鼻形變異與氣管炎常發顯示他是個軟骨病患者。
但是郭沫若先生沒有說《史記》的記載到底可不可靠,起碼筆者就認為,雖然《史記》是史書的典範,但也不是沒有局限性,作為秦朝的反對派,漢代的史學家會不會抹黑秦始皇,是很值得懷疑的——史官首先是臣子,很多時候是要服從當代帝王的意志的,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義性,抹黑前朝君主那是必然的。
我們來看一看《史記》記載的三個疑點:其一,尉繚跟誰評價秦始皇長相的?這一點,沒有記錄,是尉繚跟親密朋友說的還是自言自語? 如果是跟朋友說的,那麼這個朋友又怎麼把話傳得盡人皆知?以至於百年後的司馬遷還能一本正經地記入史書?其實《史記》中,有很多不是正常史書應有的人物私密談話甚至心理描寫,有點像「報告文學」。
疑點之二,尉繚罵完秦始皇怎麼就沒有受到任何處罰?要知道,同樣是《史記》的記載,方士侯生和盧生罵了秦始皇,秦始皇把他們那些坑蒙拐騙的方士術士都埋了,「坑術士」還被抹黑成了「焚書坑儒」。
疑點之三,如果尉繚真的那麼看不上秦始皇,又怎麼會在秦始皇的挽留下,一直在「國尉(相當於太尉)」的位置上,為秦始皇掃清六合出謀劃策?
所以筆者認為,尉繚說沒說過那番話,很值得懷疑。既然那番話都不靠譜,那麼以此推斷秦始皇的長相,就有點搞笑了。
郭沫若先生對秦始皇長相的論斷,看起來像是一個老中醫,對著一張訛傳的病例做出的醫學推斷,這似乎不是一個歷史學家該做的事情。
其實關於秦始皇的長相,我們也按照現代醫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無論是秦莊襄王子楚還是呂不韋,都是相貌堂堂的美男子,母親趙姬更是能歌善舞的美人,如此強大健康的基因,秦始皇怎麼會是一個畸形兒?
再按照歷史的角度來看,當時明智的諸侯王選擇接班人,首要條件就是身強體健、相貌堂堂,否則「不足以雄諸侯威遠國」,而且秦始皇是有親兄弟和數不清的堂兄弟的,正在發奮圖強的秦國,是不會讓一個殘疾人接班的——殘疾人也不可能那麼雄才大略,建立那樣的豐功偉業。
那麼秦始皇的長相究竟是怎麼樣的呢?比起政治色彩較濃的《史記》和以醫學角度分析歷史的郭沫若,我們更願意相信當時的專業書籍《緯書》——那是根據人的相貌進行性格及命運推理的書,雖然相面算卦不一定靠得住,但是他們不會把人的相貌說錯的。
《緯書》的成書年代也是漢代,跟《史記》前後腳,而且宋代專門寫給皇帝看的《太平御覽》,也採用了同樣的說法:「秦始皇帝名政,虎口,日角,大目,隆準,長八尺六寸,大七圍。」
大家還記得史書中關於李世民的描述嗎?「龍鳳之姿,天日之表。」
生長在西北地區的秦始皇,真正的相貌換算到現在,那就是一米九八,接近兩米的西北大漢,要穿四尺八褲腰的褲子,面相要使用評書的語言來翻譯古漢語,那就是:「濃眉毛大眼睛、高鼻子大嘴岔、膀大腰圓、威風凜凜相貌堂堂,好一條西北大漢!」
試想如果不是有強健的體魄,又哪有雄心和精力,宵衣旰食櫛風沐雨氣吞萬裡如虎?又哪來的體力巡遊天下?又哪來的沖天豪氣一統江山,建立萬世不朽之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