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發達的秦國,秦始皇去世前為何無預警?

2021-01-10 中國網文化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第5次巡行天下的途中。《史記》記載甚詳:「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鹹陽而葬。』書已封,在中車府令趙高行符璽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

西安秦始皇兵馬俑。閻彤攝資料圖

平原津今屬山東省德州市,是古黃河上重要渡口之一。沙丘位於今河北省邢臺市廣宗縣大平臺村南,是一個長150米,寬70米的沙丘。

秦始皇當年僅49歲,巡行途中,曾登高山、涉大河,並在海上親自操弩,準備射殺鮫魚(即鯊魚,一說是鯨魚),但鮫魚沒來,後在之罘(今山東省煙臺附近),終於幹掉一條。從平原津到沙丘,不過140多公裡,也就是說,尚屬壯年的秦始皇從發病到去世,才挺了兩三天,所以歷代史家對秦始皇之死充滿懷疑。

比較主流的說法有兩種:

其一,胡亥、趙高謀殺說。

其二,秦始皇患病說。

古人多信前者,今人多崇後說。

蒙毅為什麼離開秦始皇

司馬遷傾向於「謀殺說」,在《史記》中,他反覆暗示胡亥、趙高有謀殺動機。

秦始皇發病時,派蒙毅「還禱山川」,蒙毅是大將軍蒙恬的弟弟,與秦始皇出則同車,此時被支走,引人懷疑。但蒙毅官拜上卿,相當於丞相,胡亥、趙高不可能調動他。

蒙毅離開,因在當時,禱疾是常用治療手段,屬於《周禮·大宗伯》所記載「五禮」中的吉禮。人們患病後,常去神山祈禱。

《史記》曾記載:「武王病……周公乃祓齋,自為質,欲代武王。」意思是周武王患病後,周公便通過齋戒,祈禱神明將病轉到自己身上。這在後來成為大臣的義務:君主生病時,臣子應祈禱以身相代。

至少從春秋時起,宮廷中便有秘祝一職,負責把君主的疾病、壞運氣等,轉嫁到臣子身上。楚昭王曾見雲如「眾赤鳥,夾日以飛,三日」,便去問卜,卜官稱是患病之兆,建議讓秘祝轉嫁到令尹(相當於丞相)、司馬(軍事最高長官)身上,但楚昭王認為人各有命,拒絕了這個建議。

轉嫁疾病不太光彩,所以將該職位名為秘祝,秘即秘。

秦始皇死後,屍體發出臭味,隨從的車都載有兩筐鹹魚以掩蓋。古人認為魚掌疾病,載鹹魚可轉嫁疾病,以示秦始皇還沒死。

神山遍地皆有,本可就近禱疾,但秦始皇平定六國後,不憤於神山多在關外,下令取締諸多神山名號,轉給關中的山,以致關中神山佔天下六成。所以蒙毅「禱山川」,必須得「還」,即回關中去,不得不離開秦始皇。

《趙正書》有兩個疑問

蒙毅一走,胡亥、趙高確實有了下手機會。但隨著出土文獻《趙正書》被公開,其中稱:「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證明秦始皇生前便同意胡亥為接班人,胡亥、趙高並無作案動機。

《趙正書》有兩大疑問:一是作者是漢朝人,所記未必準確;二是文字的現場感太強,近似小說。但它從側面證明,至少在漢初,部分人認為胡亥並非篡位。呂思勉先生曾說:「古太子皆不將兵。使將兵,即為有意廢立。」認為秦始皇早已取消了扶蘇的繼承權。

胡亥登基後,也曾巡行天下,3個月行程近1萬公裡,每天至少90公裡,可見其勤,但經後代史家書寫,胡亥被視為荒淫、殘暴、懶惰的昏君。

將「謀殺說」普及化的,是郭沫若先生的《秦始皇之死》,它本是一篇小說。郭沫若曾在日本學醫多年,他認為秦始皇患有癲癇症和結核性腦炎,但這兩種病不會讓人猝死,所以謀殺的可能性更大。

小說稱胡亥、趙高在食物中下毒,令秦始皇病倒,二人又用鐵釘插入秦始皇耳道,使其暴斃。因古人無解剖術,所以事後無人發現。這本是明清公案小說的常見情節,卻被許多人信以為真。

秦崇法家,管理極嚴。據《史記》載,秦始皇去世前兩年,一次去鹹陽郊外的梁山宮遊覽,遠望丞相李斯隨行車馬過多,很不高興。幾天後,見李斯隨行車馬銳減,秦始皇懷疑身邊侍衛透露了消息,便將他們全部殺死。

在這樣的氛圍下,下毒、紮鐵釘等,不太可能。

秦始皇沒得哮喘病

「謀殺說」有難以迴避的解釋困境,但郭沫若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即從疾病的角度看歷史。

據《史記》載:「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

古人稱鼻子為「準」,郭沫若認為「蜂準」是「馬鞍鼻」,即塌鼻梁,但也有人認為是鷹鉤鼻。

至於「摯鳥膺」,就是雞胸,與小兒營養不良有關,是佝僂病的一種表現。考慮到秦始皇出身貴族,他的「摯鳥膺」可能來自家族遺傳(20%—30%的雞胸患者有家族遺傳)。

對於「豺聲」,則爭議較大。郭沫若認為秦始皇患有支氣管炎。有醫學專家進一步提出,支氣管炎不至於對發音造成如此大的影響,應該是哮喘,而哮喘可能引發猝死。

從史料看,歷史上很多名人都是「豺聲」。比如楚國皇子商臣便是「蜂目而豺聲,忍人也」,晉朝的王敦也「蜂目已露,但豺聲未振耳」。可見,「豺聲」只是比喻,未必是一個醫學指標。

春秋戰國時,患病的王子會被取消君位繼承權。《左傳》記載:「崔成有疾而廢之,而立明。」《公羊傳》也明確說:「兄何以不立?有疾也。」不僅是患生理疾病的會被取消繼承權,患心理疾病的也會被取消繼承權。

在當時,秦國醫學在諸國中最發達,人們常用「秦醫」代指良醫,晉國君主曾兩次請秦醫診病。如果秦始皇真的體弱多病,是不可能上位的,由此看來,他的「摯鳥膺」應該不是太明顯。

秦國本是醫療強國

受西方人類學研究影響,現代學者多認為中國上古史也有一個巫醫不分、巫醫對抗的階段,但實證不足。在《周禮》中,巫屬春官,醫屬天官,分野清楚。巫也負責治療,醫則分食醫、疾醫、瘍醫等。在當時,巫與醫是相互配合的關係。

《周禮》表達的是治國方案,官職未必實有。從實踐看,秦國是最早在制度上將巫醫分開的諸侯國。

秦國設有太醫令、太醫丞等醫職,並有泰醫左府、泰醫右府等醫療機構,此外還設有左礜桃支、右礜桃支、左礜桃丞、右礜桃丞等。

所謂礜桃支,礜即礜石,是一種有毒的石頭,可提煉砒霜,人服用後會產生幻覺。桃支即桃枝,古人認為有驅鬼作用。可見,礜桃支是用巫治病的機構。

巫多用祝由術,即用一些特殊動作來治病。比如治療蛇咬傷,可用「吐氣」;治燒傷,可用「唾」;治疣,可用「敝帚掃」;治頹疝(男性睪丸腫脹,女性腹腫),可用「禹步」(之字形前進)。

春秋時,晉侯因夢成疾,秦派醫緩去診治,醫緩診斷說:「疾不可為也,在膏之上,肓之下。」因斷症準確,被晉侯贊為「良醫也」。這是典籍中最早記錄的一個醫案。

後代晉侯患病,晉國上下束手無策,秦又派出醫和,醫和指出:「是謂近女室,疾如蠱。」蠱可能是指性病。

戰國時,秦國又有名醫醫呴,曾「為宣王割痤,為(秦)惠王療痔,皆愈。張子腫背,命呴治之,遂愈」。

秦穆公之前,秦與中原少往來,諸侯視為蠻夷,為何醫術卻如此發達?這可能與秦地處西周故地、繼承了周代醫學成果有關。

亂扔垃圾會被剁手

秦國醫學發達,可能是統一六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據熊建雪《關中地區周秦時期人類體制健康狀況研究》,從出土骨殖看,戰國時秦國人的身高明顯高於西周人,壽命也有顯著增長,嬰兒死亡率則明顯下降。在戰國時期,秦國所在的關中地區死於壯年期前的人口不足40%,死於老年期的佔20%,而其他國家壯年期之前的死亡率高達60%,死於老年期的僅佔很少一部分。

在《睡虎地秦墓竹簡》中,記錄了這樣的個案:某人被鄰居們扭送到官府,因懷疑他患有「毒言」,即一種傳染病,可通過唾液傳播,在嶺南一帶多見。此人稱自己的外祖母是「毒言」患者,曾與30多人共用過杯具,被定有罪,30多歲時被遷到其他地方。官吏召醫工查驗,認為某人未被傳染「毒言」,便予以釋放。

從這條記載中可見,秦朝已建立了嚴格的傳染病隔離制度,基層亦設有「醫工」。在《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中,明確提出,發現染癘(可能是麻風病)者,應立即送往「癘遷所」隔離。對於染癘者,可視同罪犯,甚至能「定殺」,即「生埋之」,或「殺水中」。

此外,秦特別重視環境衛生。《史記·李斯列傳》記載:「商君之法,刑棄灰於道者。」即嚴禁亂扔垃圾。從考古看,臨潼漢新豐城遺址中,在靠近居民區處,設有多處垃圾坑。不守法者可能遭「斷其手」的懲罰。

有了相對完善的醫療體系,所以秦國可以持續對東方用兵。

慢病才是真兇手

秦的醫學水準頗高,可秦始皇去世前,醫生們為什麼沒發出預警呢?

從史料看,秦始皇重視保健,侍醫不離左右。荊軻行刺時,侍醫夏無且以藥袋投荊軻,救了秦始皇一命。為長生不老,秦始皇還常年服食丹藥。由此看來,以往「患病說」認為秦始皇死於中暑、佝僂病等,說服力不足。

醫學學者施琪嘉認為,秦始皇很可能患有慢病,即「死亡的前幾年,身患糖尿病、前列腺炎」,古代丹藥多含汞,長期服用,可能造成肝中毒。

秦始皇患慢病,源於工作壓力過大。「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日夜有呈」,他每日批閱的文書多達20萬字。長年超負荷工作,會引發慢病。且秦始皇私生活失謹,統一天下後,取六國美女入後宮。秦始皇共有24個兒子、10個女兒,這還不算早殤的。

秦始皇13歲即位,22歲才親政。司馬遷說他「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意思是身在人下時,非常平易近人,得志後,便特別暴虐。因長期受壓抑,秦始皇多疑、膽小、易怒。人格障礙也會引發慢病。

肝中毒有很強的隱蔽性,初期表現為食慾下降、消化功能減弱,有時腹脹、腹痛,常被誤認為是勞累所致。

秦始皇一生決策失誤均出在生命的最後5年,修驪山墓、長城、阿房宮、馳道等,動用人力達200萬,加上後勤徵用,動用了秦朝全部2千萬人口的一半。這些決策失誤可能與病情加深、引發性格變化有關。

秦始皇最後一次出巡長達9個月,行程近萬裡,是歷次出巡中最長的一次,加上去世前正值炎夏,秦始皇的病情突然發作,最終暴斃。

(本文參考了馬臨漪先生的《秦始皇死因探析》和楊勇先生的《戰國秦漢醫療研究》,特此聲明並鳴謝)來源: 北京晚報

相關焦點

  • 秦國律法嚴明,嫪毐對秦國並無重大功績,為何還會被封長信侯?
    而只比列侯低一級的,十九級「關內侯」,只能虛領封地,一般稱為「君」,只有其號,但無封國,在封地內只有食邑權,並無其它實權,關內侯和列侯雖然只差一級,但卻有天壤之別。因此,列侯是獲得難度最大的爵位,也是秦國內每一個文臣武將的夢想,從秦孝公開始有此爵位後,到秦始皇時,史書中明確記載的僅有七人。長信侯嫪毐就是這僅有的七人中其一。
  • 歷史上秦國突發的神秘事情,讓世人猜測秦始皇還活著,你信麼?
    你是皇上,你說的都對 第一件神秘事件:熒惑守心 公元前211年,就是秦始皇病逝的前一年。後來這件事情傳播的很快,輿論在百姓之間開始越傳越勝,秦始皇嚴查無果,這著實惱怒了始皇帝,下令將方圓百裡無論畜生與人,統統殺掉以絕後患。
  • 君父,仲父,繼父,《史記》記載自相矛盾,秦始皇的生父究竟是誰
    秦始皇繼位前,秦已經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具有吞併六國的條件。但在他親政時突然發生一場叛亂,而這場叛亂卻是由他的"父親"發起的,能否經得起這次考驗,將決定秦國的命運和前途,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什麼會出現秦始皇之父的爭論呢?一、呂不韋的奇貨秦王政繼位時,年僅十三歲,由太后臨朝聽政,實權則掌握在呂不韋和嫪毐手裡。
  • 揭秘秦孝公和秦始皇是什麼關係 秦孝公到秦始皇曆經多少位國君
    從秦孝公開始秦國一掃頹勢,成為了戰國時期首屈一指的大國,那麼秦孝公到秦始皇經歷了多少位秦國國君呢?下面就由小編為大家揭秘。秦孝公到秦始皇經歷了多少位秦國國君?秦孝公作為秦國興盛的起點,面臨的是秦國弱小局面,但他積極採用變法,抓住了機會,使得秦國的國力大大增強,迅速完成了崛起的過程,成為了大國,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任務。
  • 秦始皇即位後,這三個人背叛秦國,最終都是什麼結局?
    該劇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王翦、蒙恬等人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故事。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不僅秦始皇、李斯、呂不韋、趙姬太后、嫪毐等主角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於樊於期等配角,同樣是比較出彩的人物了。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樊於期因為沒有保護好冬兒,所以在嫪毐之亂時離開秦國,流落到了燕國。
  • 秦國滅掉六國後,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首先,能夠隱忍是秦始皇的一大特點,這可能跟秦始皇小時候的遭遇有關,小時候的秦始皇是被作為人質生活在趙國的,所以秦始皇的童年充滿了陰影,但這也練就了他強大的內心,這也是日後支撐他統一六國的一個基礎。其次,秦始皇知人善用,對於有幫助的批評建議會去接受,積極採用商鞅的建議變法,為秦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並聽從了韓國的建議,去修建了鄭國渠,為統一六國奠定了經濟基礎和物質基礎。
  • 為何秦國用了500年,而劉邦、李淵等人數年之間就統一了天下?
    就在滅趙的前一年,秦內史騰攻韓,韓王安投降。這幾乎是唯一一個沒怎麼抵抗就投降的戰國。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將王賁率軍攻魏,圍困魏都大梁。 此時的魏國一如韓國虛弱渺小,但魏王假卻據城頑抗,直到秦軍引水灌城,三月之後,彈盡糧絕的魏王假才投降秦軍。
  • 秦始皇活著的時候叛亂不足為懼,為何去世後天下大亂?
    從秦二世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實秦始皇活著的時候,就很擔心天下的安寧。於是秦始皇通過巡遊天下,威壓四方,鎮服天下。秦二世元年,胡亥也以同樣的方式鎮服天下,東行巡查各郡縣,南至會稽,抵達大海,北行到碣石,從遼東返回鹹陽。從這裡可以看出,秦始皇一統天下,兵威加於四海,秦朝的威望對天下是很有震懾力的。
  • 秦國滅亡後為何不復國?
    那麼秦國當時那麼強大,且民心如此凝聚,為何後續秦國被滅了之後沒有人發起復國?勇猛的秦軍和執著團結的秦人都去哪了?翻閱了相關資料後,我發現是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的。一、早起對宗族勢力的打壓秦國一直以來對宗族勢力的打壓是相當嚴重的。
  • 從「商鞅變法」到一統天下,細說秦國六代國君的奮鬥歷程
    戰國中後期,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開始迅速崛起,然而未曾出過昏君的秦國,為何仍然用了足足七世一百二十餘年才完成統一呢?原因便在於,秦國崛起的同時,山東六國中魏國、齊國、趙國也曾先後強盛,再加上山東六國合縱抵禦秦國東出,導致以一隅敵天下的秦國始終無法對山東六國形成壓倒性優勢。
  • 秦始皇臨死前出現的三大徵兆,冥冥中預示了什麼?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在秦始皇的統治下,秦國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而秦始皇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自稱「始皇帝」。而就是這麼一個威霸天下,不可一世的真龍天子在臨死前天下竟然出現三大徵兆,這說明了什麼?是否預示了天下將發生什麼大變動呢。讓我們看下――徵兆一:在秦始皇三十六年的時候,秦國負責觀察星象的天師發現,天空中居然出現了「熒惑守心」的異象,這種星象用現代科學解釋是指火星靠近心星;但古人認為「熒惑守心」這種星象是大兇之兆,輕則太子失位,重則皇帝駕崩,於是秦始皇大為驚恐卻又無可奈何。
  • 他是秦時名人,比秦始皇小3歲,一番話為秦國賺得十六座城池
    作為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手下也有很多我們熟悉的人物,王翦、蒙恬、李斯、尉繚等都是秦始皇時期的名臣。除了這些人之外,大家熟悉的另一個人,其實也生活在秦始皇時期,這個人就是十二歲就做了丞相的甘羅。
  • 身高近兩米的雄壯山西大漢秦始皇 郭沫若為何說他佝僂病氣管炎?其...
    但就這樣的千古一帝,身上也被人潑了很多髒水,隨著有色眼鏡的摘掉,「焚書坑儒」的黑鍋秦始皇不用再背了;所謂的殘暴寡恩,也因為沒有殺害六國貴族和功臣宿將並且賞賜豐厚,而不攻自破;但是還有人抓住《史記》中的一句話,說秦始皇長相不好——這就像某些網絡噴子,實在是噴無可噴的時候,就抓住一點靠不住的資料來大做文章。
  • 秦始皇滅六國後,還有第七國存在,嬴政容它12年,終被胡亥所滅
    秦國比衛國成為諸侯,晚了300多年。這個時候,衛國還是秦國的「老大哥」。 此時,衛元君徹底淪為魏國的傀儡,衛國已無諸侯國的樣子。 公元前241年,秦國攻打魏國,魏國自顧不暇,把衛國拱手「送」給秦國,秦國立衛元君的兒子角為衛國國君,史稱衛君角。這時,衛國成為了秦國的附庸國。當年的「老大哥」,現在徹底淪為「小弟弟」。
  • 秦始皇和太子丹的關係之謎:從兩小無猜到勢不兩立
    (圖)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實際上當時的燕國和太子丹還不是秦始皇直接的對手,當時秦始皇最大的敵人是與秦國東邊接壤的三晉之國(趙、韓、魏),以及與秦國在南邊接壤的楚國。燕國和秦國之間隔著三晉之國,因此根據秦國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統一戰略,從國家最高利益出發,此時秦始皇應該善待太子丹才合理。如果秦始皇善待這位昔日與自己感情深厚的小兄弟,至少可以降低燕國與三晉之國聯合抗秦的風險,日後也不會出現在秦國大殿上荊軻刺秦王的驚心動魄。
  • [名人歷史百科]千古一帝——秦始皇
    什麼一個嬴字就難住了將來秦國要你去治理,難事多著哩,能知難而不進嗎」說著就舉起了荊條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沒見過這位老師,聽說他老人家已經去世了。突然,車停了。前衛奏道:仙島離此不遠,請萬歲乘馬。於是,秦始皇換乘了心愛的大白馬。過不多時,便到了島上。始皇環視渤海,胸襟萬裡,豪氣昂然,更加思緒萬千。待到他低頭察看眼前,卻忽然下馬,撩衣跪拜起來。隨從的大臣們見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著參拜。
  • 從秦國網羅天下英才說起,人才引進給秦國帶來了哪些影響?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奮六世之餘烈」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大業,由此中國誕生了第一個封建制國家:秦朝。秦國為何能夠一統天下的話題一直是爭議的焦點:有人說是商鞅變法成就了秦國,得以讓秦國有了完善的制度傲立群雄;也有人認為是秦國得天獨厚的地利才可以讓秦國傲然與諸國之巔峰;也有人說是六國自己作死才得以讓秦國做大。
  • 秦朝早夭的原因是因為秦始皇過於仁慈?
    說起秦國來,也確實很牛,從一個積貧積弱的諸侯,經過幾代國君的熱血奮鬥,終於在秦始皇這一代統一天下。秦始皇滅了六國後,建立了我國歷史上首個個封建王朝,但是就是這麼牛的一個國家,卻只存在了15年,歷經兩代君主就宣告滅亡。這非常讓人深思,秦國有那麼大的實力統一天下,為何這麼快就亡了呢?
  • 1975年,秦始皇陵墓被發現,為何過了40多年還沒開挖?原因不簡單
    ,結果秦國只存在了15年的時間就滅亡了。 秦始皇一方面為了長生不老,令徐福等方士為他尋找靈丹妙藥。另一方面,秦始皇還在驪山花大本錢修建自己的陵墓。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陵的修建動用了當時70萬的民夫,耗費了40年的時間才把始皇陵修建完成。
  • 都說秦始皇是「奮六世之餘烈」,事實上三十六代秦君幾乎沒有昏君
    都說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而統一天下,事實上秦國從地圖上一個小點,之所以能夠最終一統天下,離不開秦國三十六代先君的努力。而在這長達六百餘年的奮鬥史中,秦國幾乎沒有幾個昏聵之主,無論與山東六國相比,還是與後世王朝相比,都堪稱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