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2月,在美國舊金山舉行了一次盛會,匯聚了各個國家的參展人數近2千萬人,此次慶典是為了慶祝巴拿馬運河被開鑿通航而舉辦,所以叫做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當時參展的國家足有31個之多,而中國作為國際博覽會的首次參展者,在這次盛會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在世界舞臺上展現出了中華文化豐富的魅力。
接到邀請後,中國對這次展會非常重視,因為這不僅是加強中國與其他國家出口貿易的大好機會,也是中國走向國際舞臺的機會,為此中國向展會運送了大量貨物。在31個國家中,中國和日本的參賽展品數量最多,因此獲得了5400平方米的場地。
2月20日,展覽開幕,各國展品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巧合的是,中國和日本兩個最大的展館,都展出了一件非常特別的展品——象牙球。這兩部傑作引起了很多關注,也不可避免地被拿來比較。
中國的車制象牙球是雕刻藝術家翁昭的作品,共有25層,每一層都連接巧妙,是他的手藝經過10多年的苦練才達到的。不過,日本送來展覽的象牙球有30層,在視覺上立刻蓋過了中國象牙球的光芒,顯得更加精緻和嫻熟。
當比賽即將宣布日本象牙球獲得第一名時,觀察了許久的翁昭坐不住了。他提出要現場驗證日本象牙球的真偽。當然,這一舉動並不是因為衝動,而是翁昭深思熟慮的決定,因為做了十年的工匠,沒有人比他更了解象牙球的製作方法。
象牙球又稱象牙雕刻套球,自明代流傳至今,需用整塊象牙雕刻而成的套球,逐層鏤空而成。象牙球的每一層都要厚薄均勻,並且可以一層一層旋轉,這對工匠的技藝要求非常高,如果連一層都不到位,或者厚薄不均勻,整套的球就沒有用了。
翁昭知道,自己能做到25層已經是手藝的極致,再多幾乎是不可能的,更別說日本那套30層了,這裡面肯定有什麼貓膩。於是在中方的要求下,賽會負責人將兩盤球放入準備好的開水中,此時日本代表的臉色已經很難看。
沒過多久,在多雙眼睛的注釋下,中國的象牙球在沸水中慢慢地沉浮,卻依然堅實,而日本的象牙球則開始解體,最後裂成五塊。原來日本的象牙球是粘上去的,而中國的是真正的整體雕刻。事實是,日方只能收回象牙球,賽會宣布中國象牙球獲得甲級金牌。
從此,中國的象牙雕刻開始享譽世界,尤其是象牙球。雖然因為野生動物的保護,象牙製品開始逐漸衰落,但這項技藝傳承下來的文化,以及曾經帶給這個國家的榮耀,依然會被人們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