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二元論—人性的矛盾的對立與統一

2021-01-16 最美的季節遇見你

辯證法不等於哲學,辯證法是哲學中最重要的一個方法,哲學是對事物認知的學科,而辯證法就是通過辯證的方式分析事物的各個方面存在的矛盾的對立與統一,從而去深刻地認知事物的屬性和規律,因此任何事物存在的矛盾不僅有對立面,而且有同一性。

人性存在著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矛盾,矛盾的對立面體現在人一方面要施展自己的欲望,無限制地施展自己的欲望,另一方面社會性卻要求人克制自己的欲望,從而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利益關係的均衡,人與人之間也能在規則裡面相互協作、相互幫助、達到共生的目的。

而這一切都是人的自然屬性的本能激發的各種欲望,生存的需求以及情感的需求讓人類建立社會,而繁衍的需求卻讓人在社會中充滿各種競爭,在社會中爭奪權力、爭奪財富、爭奪名譽、爭奪配偶、爭奪地盤等等,自然法則就是讓強者活下去,弱者被淘汰,從而進化出更強更大的生命體,而權力、財富、名譽這些都有什麼樣的作用呢?

那先從權力說起,權是什麼?繁體字的權從木從雚,指的是衡器。本義是黃花木,因為黃花木材質堅硬、不容易變形,經常被用來被用於做秤桿、錘之柄、拄之杖等。那權力就是用來分配的力量,我們說的權衡,權就是衡,那就代表著分配。

說是分配,從字面意思解讀,結合權力的表現形式,就像水滸傳裡面說的論秤分金銀,我們可以說權力就是用來衡量分配物質財富的一種限定,當然也可以說權力就是具有支配人員、分配利益的強制力量。

權力是用來指引和下達命令的,而接受命令的人必須按照權力的指示去做事,如果不按照權力的指示去做,那就會受到權力的強制力量的懲罰,這種懲罰就是讓被執行人利益分配上受到損失,這樣在利益的驅使下,權力就起到了作用,權力制定和支配著財富及其他一切利益的分配,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因此權力是一種力量,而具有這種力量的人就是有權者,也就是可以權衡分配社會的財富。

權力很多時候也會被質疑和反對,這時候權力就會動用自己的力量,強制去執行權力發出的指令,就如同以前的皇帝,自己稱為天子,意思是天選之子,他們的權力是上天賜予他們的,而四海之內皆是王土,所以他們就可以支配所有的人,可以分給那些聽話的人權力和利益。當然對這種權衡的權力很多人都會覬覦,於是在適合的時候,他們就會奪取這種權衡的權力,重新建立一個新的構架,重新分配權力。譬如在古代皇帝荒淫無度,這時候就會有人不滿意這個權力,於是就想著推翻這個權力,重新建立一個新的權力系統。

權力在於分配,自己不能給自己分配,因此權力是人社會屬性中的一種表現,擴大來說只要是群體性動物,像猴子、蜜蜂、螞蟻、獅子等,有組織、有團體就會有權力出現,這種團體裡面的權力大多數是靠自己的能力或者出身建立起來的,誰強大,誰聰明,誰就佔據著主動權,就可以給別人分配利益和財富。

因此只要有群體,有社會,就會有權力,在國家尚未出現之前,權力就已經存在了,即便是最原始的部落,也會有領頭人,而這個領頭人就是權力的掌握者,而在國家出現以後,一切的權力是靠拳頭打下來的,再後來國家文明的發展,權力成了民選,而且民選的權利擁有者是有一定的時間限定,而且要遵守很多規定,這樣就等於將權力關在籠子裡了,社會也相對持續性穩定,這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結果。

我們看有權人之所以有權,那是因為他可以分配利益,有強制力量,那些按照權力指令去做事的人可以得到利益,而不按照權力指令做事的人利益會受到損失,所以大家都是懼怕權力的,從而演化為崇尚權力的,因為一旦擁有了權力,你就具有了指揮別人、分配物資、分配資源的力量,如有不從者,在權力的支配下就可以去懲戒他們,也就是說你是說一不二的。然而如果你太過分或者太惡劣,大家當時不敢說不敢言,可是最終會被大家幹掉,將你的權力取而代之。

因此我們可以將權力看做是一種管理,有權的人就是管理者,沒權的就是被管理者,管理就是來讓團體運作更加順暢,讓團隊的協作更加和諧,所以無論哪一種權力,它的本質都是用來管理團隊的,小到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權力就是在做管理,有權的人就是管理者。

所以我們都想做管理者,那我們就是有一種崇尚權力的心態,我們擁有了權力就擁有了資源,可以盡情地享用權力帶來的各種福利。當然權力也會是有各種制度去約束的,否則權力會被滅掉或者被剝奪掉,而制約權力的籠子就是管理的制度。

而對於財富,我們怎麼認知呢?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所以財富的鬥爭也是很激烈的,為了財富可以在父子間反目成仇,可以在兄弟間骨肉相殘,可以在外人面前你死我活,財富為啥就這樣重要呢?

俗話,那就是根據一定的社會現象總結出了的一些規律,這些規律不完全符合嚴密的科學性或者邏輯關係,但在表象上還是成立的,也指代了某些東西,要裂解財富的社會倫理關係,那我們還需要了解一個概念,那就是親代投資。

親代投資的概念也許大家聽過,也就是說在繁衍下一代的過程中,雙方分別的投資和付出;付出多的一方就是親代投資較高的一方,較高的一方有較大的選擇配偶的權力,而親代投資較小的哪一方,也就是被選擇的那一方肯定會用好看的外表來吸引配偶。

在人類社會中,男性掌握著社會的權力和財富,因而在以家庭為單位的社會裡,男性要比女性付出的更多,他們要在社會中努力去打拼,在撫養孩子方面所付出的代價要大一些,因此人類男性就屬於親代投資成本比較高的一方,在婚姻的選擇中屬於主動的一方,而女性則屬於被選擇的一方,所以女性就要在外表上比較優美一點,更加符合人類審美學的視角。

在婚配求偶的選擇權上,既然是男性選擇女性,那男性要更加主動一點,因而往往都是男方去追求女方,這一過程就是男性好色的表現,世間溜溜的女子,任我溜溜的求呦,或者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因為男性在這方面主動就表現來為男性好色。

在社會權力和財富上,男性佔據著主動權,而作為附著的女性,在生存中肯定需要資源,然而主動權在男性那裡,所以他們更加渴望在物質財富上得到滿足。

當然不是說男性不喜歡金錢、不喜歡財富,而是相對於美色來說,男性更多的是愛江山更愛美人;當然也不能說女性不好色,只不過在好色和財富之間,女性更注重財富和金錢,於是在這種其實不是特別嚴謹的條件下有人就總結出了那句:男人好色,女人愛財。

事實上男人和女人都是好色的,告子不是說了嗎,食色性也,無論對男性還是對女性都是一個道理的;同樣男性和女性也都是愛財的,畢竟資源是你生存的根本,資源越多生存的越好,所以是人沒有不愛財的,這就是人類自然屬性生存和繁衍的本能驅使。

然而社會規範要求我們君子好色而不淫;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於是我們就在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中有機的統一了起來,如果你不遵守規則,那你什麼都別想得到,很可能被剝奪了一切。

所以財富說白了還不是想要佔有更多的生存的空間,那擁有了財富不僅可以在配偶上盡情的挑選,放在以前都可以三妻四妾,而且在繁衍後代的時候可以給他們最好的成長空間,這也就是我們追求財富的一個動力,有了財富,我們有了生存的資源,有了財富我們擁有了更大空間的擇偶權,有了財富我們才可以繁衍和養育更多的後代,讓生命的傳遞更加有保障。

所以從人性二元論的角度,無論是從生存的權限說起,還是從繁衍的目標說起,人在社會中競爭財富,那就是給自己一個更大生存空間的同時,給自己一個更大的生命延續的保障。

然而名譽又是什麼誘惑力呢?

對權力和名譽的崇拜是人的欲望中潛在的東西,淡泊名利就是一種修行,所謂的修行不管是哪門哪派,都是對人內心的欲望的一種壓制,當然只能是壓制,不可能根除。六根清淨只能是暫時的,需要長久的在內心作鬥爭,需要長久的進行壓抑,否則欲望衝出牢籠就如同洪水猛獸降臨大地一樣。

權利代表著一切可以生存的資源,一切可以繁衍的資源,所以人們趨之若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名譽代表著認同,代表著成功,造成的是滿滿的成就感和滿足感,也是對幸福的另外一種表述。

然而我們平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對名人、對權貴有一種盲目的崇拜,在這種崇拜中是對名譽和權力的渴望與追求,這些本來是沒錯的。

即便是王健林邀請你共進晚餐,作為一個普通人,你都會很興奮,並不一定王健林會帶給你財富,你也不可能因此而發財,但是你內心會是很滿足的,這其中包含的就是你對那種財富,對那種成功的渴望與追求。

同樣,大家覺得王寶強可能很醜,但他的粉絲也是會很多,愛慕他的異性也會是很多,這時候人們就會有一種疑惑,女的的是不是看上他的錢了?其實這並不是錢的問題,有錢的人多的是,但是和王寶強比起來影響力肯定還是會差很多,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舉個例子,並不一定是現實的映射,譬如某個局長有權利,又和年輕漂亮的下屬就會崇拜他,即便這個糟老頭子壞得很,可這個美女依然會對他如痴如醉,就譬如說以前那個衣俊卿和常豔的故事,當然衣長得一表人才,那是不可否認的,可是長得英俊的人很多,作為一名很優秀的女性,常豔卻對他痴迷到把自己毀滅的地步,的確不僅僅是長得帥的問題。

因此你有了權利你自然就有魅力了,因為你有能力才有權利,所以你是一個有能力,有魅力的人,而站在權力下面仰望的那些人,並不一定是從掌權者那裡得到什麼好處,而是一種對權力的崇拜,這種崇拜就讓你有了一種非常迷人的魅力,所以即便局長是個糟老頭子,可這卻不影響他個人的魅力,於是我們經常看到很多掌權者有很多不正當關係的下屬,有時候並不是他靠權力威逼利誘的,更多的時候是他們主動送上門的,而主動送上門的原因並不完全是想獲得好處,個人思想上的那種主動追求也是佔有很大一部分的。

所以在金錢、名譽、權力等光環的籠罩下,作為一個成功人士,你就具有了一種神秘的魅力,可以影響很多人,可以讓很多人為你痴迷,就說阿里巴巴馬雲,長得和外星人一樣,但是人家成功啊,有錢啊,那自然就有了魅力,就會吸引很多的崇拜者。

因此對財富、權力和名譽的崇拜,就是想有更大的選擇權,更大的生存權,更多的繁衍權,而是人們對那些東西的嚮往,就是人本能的驅使,本能讓人做的一切都是有利於人類這個生物種群能夠存在下去,能夠繁衍並長久的存在下去。

說完權利,說完財富,說完名譽,我們就明白了為何人人都嚮往這些東西,因為這些東西是生存權的一種體現,也是繁衍權的一種最大的資本,所以人人都趨之若鶩,這個就是可以理解的,這就是人類的最基本的一些追求,然而人類患有其他很多心理活動,也就是說還有很多情感的流露,那這些情感的流露又是為什麼呢?

其實有很多心理活動,這些心理活動的綜合才形成人的人性,人性中有很多複雜的對立面,譬如情感和繁衍的對立,如果要探究情感,那就從佛教裡面的七宗最開始,佛教是一種哲學,闡釋了存在的必要和合理性,那我們就了解一下。

別讓羨慕變成嫉妒和恨。

欲望是一把雙刃劍,控制好可以讓人奮進,保持一顆上進和積極追求的心,可是欲望控制不好,則讓人失去理智,從而表現出很多破壞社會和諧的行為,因此我們要認清這些欲望,在合理的範圍內克制和平衡欲望,就如同人與人之間的比較,有羨慕,又嫉妒,加深以後就會變成恨,因此我們要克己,儘量去除一些不必要的嫉妒,讓它變成一種羨慕。

作為人的一種心理活動的表現,嫉妒是普遍性存在的,目前在個體心理學研究方面比較多。嫉妒主要表現形式為:意識主體看到或獲知別人取得輝煌和成就,而且這個成就明顯要比自己所能取得的要高或者強勢,該意識主體會在心理產生一種失落和酸楚的感覺,從而對取得成就的人產生排斥、仇恨、敵視的心理,在行為上表現出詆毀、敵對,陷害等打擊報復的手段。這種行為和表現影響社會群體的安定團結,也由此引起很多事端,所以一直被社會道德所不齒,被認為是一種低級的、愚蠢的、錯誤的心理活動和思想意識的產物。

嫉妒的普遍性是指嫉妒會存在於每個生物的本能中,既然是本能那就是我們原始的欲望中的一部分,作為生物的人必須具有這種心理活動。我們每個人都會存在這種心理活動,這是一種必然的形態。作為原始的本能,在看到別的生物比自己漂亮,比自己富有,比自己能幹,比自己優雅,或者取得的成就引得萬人矚目,那自己心裡肯定會不舒服,至於是一種怎麼樣的不舒服,每個個體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憤懣、失落、悲傷、自卑、酸楚等等都有可能出現,當然對於這種心理的產生起碼是在一個合理的平臺可比範圍內,至少是存在一定關聯或者競技狀態的人之間,如果是圈子外或者和你不相干的人,你不會和他們比較,也就不會存在這種心理活動,也就不存在這種心理狀態,所以嫉妒是普遍存在的,但是有局限性的,而且這種心理活動源自比較。

作為一種本能,人對名利的追求源自生存和繁衍的需求,成功或優越這樣一種表現自然會取得更多的社會關注,所以作為一個個體,本能會驅使你表現的更為優異和卓越一點,而你是否卓越和優異就需要通過和別的對象來比較,在比較過程中你會了解到是否優異,沒有比較就沒有判別,有了比較就有了高下,無論是外貌的還是財富的還是能力的或者是名望,這些東西都是生存和繁衍過程中優化選取的,所以通過比較我們就能夠得出自己的優劣程度,如果比別人差,難免會產生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如果這個落差非常大那不愉快的感覺就更加劇烈,所以嫉妒的產生必須是在不同對象之間通過比較而產生的,這種不愉悅的感覺會警示和提醒自己必須努力,所以哀兵必勝說的是在一種心理虐待的情況下催促你自己做出自我完善的信號,有這種強烈的信號提醒,如果你是一個上進的人,是一個爭強好勝的人,那就必須臥薪嘗膽,優化自己,所以嫉妒是一種心靈的鞭笞,催促你奮進。

嫉妒的局限性在於,它是一種比較過程的心理活動的產物,沒有比較,或者就根本不關注不關心某些東西,那也就不會產生這種結果,所以作為一個普通人你不會去和勒布朗詹姆斯去比較打籃球的技能,也不會去嫉妒他,而要嫉妒她的人,那就是以前和他有過交集或者同在一個聯盟打球的,總之與他關聯性比較強的人,這樣的人才會去和他比天賦,比能力,比財富,比名氣。同樣,我們也不可能和成吉思汗,秦皇漢武去比較,只有偉大領袖毛主席才敢於和有能力去同這些大帝去比較,所以嫉妒是在一定範圍內才會有的,而不是劉翔跑了第一名你就去嫉妒,誰誰誰家孩子考了個劍橋,你就要嫉妒的。

當然嫉妒是為了催人奮進而存在的,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局限性,如果你不嫉妒了,那你就是羨慕,同樣也會引導你向前。當然心懷嫉妒而不求上進,那就會生出是非,所以對於這種本能我們不能杜絕,但我們要學會駕馭,不然失之毫釐,將會謬以千裡。

衝冠一怒為紅顏,貪嗔痴的嗔怒就是這裡面要闡述的內容。

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這句詩詞出自《圓圓曲》。吳三桂親率所部進京謁見新皇帝李自成,走至永平沙河驛時,遇到從京城逃出的家人,問「陳夫人可好,」答:「被闖王帶走了。」此時,血氣方剛的吳三桂勃然大怒,厲聲叫到:「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見人耶?」隨後,掉頭打回山海關,以明朝大臣的身份,向昔日的宿敵清軍遞去了請兵書。」這就是「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也就是說吳三桂為了一個蘇州名妓陳圓圓,將大漢江山出賣給了滿清。

《戰國策》中有描寫道怒的:「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可見不論是天子還是布衣,或多或少都會發怒的。

喜怒哀樂作為人類最常見的情感表現,就是在社會活動中與他人之間出現了矛盾和利益糾紛,憤怒表現出來的是從心理到行為上的一種狂躁,產生狂躁時,思維就失去控制,從而做出一系列在平靜狀態下看似不可理解的行為,而這種狂躁源自動物對領地和財產以及自我的保護所產生的,每種生物都會有這種狀況,所以憤怒作為一種本能而普遍的存在。

既然是普遍存在的,那就必須有存在的根源,不論是動物還是人類,在最原始的社會需要生存下來就必須保護好自己的群體,當兩種動物之間發生領地紛爭或爭奪食物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一種敵對的情緒,這種情緒表現的最主要形式就是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怒目而張,口中發出低沉的咆哮,鬃毛翻起等等,因此最開始這種表現出對威脅進行鬥爭的行為成為憤怒的一種表現形式,從而當我們對周圍的人表現出不滿或者想要警告他的時候,首先表現出來的就是這種表情和肢體語言的警告,如果警告無效,那麼下一步就是進入戰鬥狀態。所以憤怒是將不滿通過心理機能轉換到身體機能的一種表現,如果你很滿意,很快樂,很幸福,就不會做出這樣的舉動。

進入到高度有序的人類社會後,如果你的利益、財富、人身安全、尊嚴等受到來自別的個體或組織的威脅和侵害的時候,你的內心就一定會是憤怒的,從而表現出一種肢體的語言,將內心的怒氣表現在臉上,來警告他們,不要繼續再對你造成侵害或者不恭。所以憤怒作為一種本能,與恐懼一樣是生物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機能,是一種信號的傳遞。

作為原始的本能深深的植根與人的自然屬性當中,人們不可能避免憤怒,適當時候的憤怒是一種力量和決心的表現,然而對於社會中的人們來說,過多的憤怒將會樹立更多的不友好關係和敵人,讓自己在社會生活中變得比較艱難,因為只要是當我們受到約束和制裁或者不公正待遇的時候,心中就會忿忿不平,滿臉掛上怒氣,心跳加速,面紅耳赤,身體中某種化學物質含量激增,性格變得狂躁起來,從而會對社會中別的個體造成一定的攻擊傷害,而這種攻擊傷害是被道德譴責的,是被法律所制裁的,所以憤怒是要被壓抑的,要被控制的,如果大家都不控制,一天到晚和認識不認識的人在哪裡大動幹戈,拳腳相加,最終會讓這個社會極端不文明,極端不和諧。

可是人卻不能沒有憤怒,當你的國家,當你的家庭,當你的親人,當你的朋友受到不公正待遇,當你的財產,當你的尊嚴受到挑戰的時候,你也必須表現出你應有的憤怒,表現出一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概,那是一種必須行為,這就是人的本能的需求,在你的利益受到侵害時,你會不由得心生怒火,其實也就是身體釋放出一種化學物質,在控制你的思維和行為。

作為本能我們不能完全去壓制憤怒,扼殺他,但我們需要學會控制,在適當時候表現出合理的行為,之所以作為一個必須要去控制的本能,就是因為憤怒的時候大腦中產生的化學物質會讓人失去理智,思考停頓,戰鬥激素猛然增加,這時候的表現就完全是狂野的動物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狀態,不會再去考慮前因後果,也不會認真去權衡利弊,這樣會增加社會的不安定因素,所以崇尚文明的我們必須要加強對它的控制,做到不偏不倚,中庸和諧。而且我們要控制的不是不產生怒,而是要控制好怒,不要讓怒佔據了你的整個思維,讓你做出匪夷所思的事。

懶惰,這個東西又作何解釋呢?身體的需要?思想禁止的需求?其實總結出來就一句話,你不努力去剝削別人,那你就等著被別人剝削!

人人都在做著一勞永逸的美夢,人人都幻想著不勞而獲的美事,人人都期待在人生的路上走捷徑,人人都想一步登天,因此我們做事要講求策略,儘可能做到事倍功半,提高工作水平,提升工作效率,提高生產力水平,因為我們沒有人願意天天勞累、辛苦,都想過的舒坦點,舒坦就是要少勞作,多休息,站著不如坐著,坐著不如躺著,身體的舒適程度直接告訴我們該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才能夠舒坦。

沒有人願意勞苦奔波,都在想著好逸惡勞,好吃懶做,不勞而獲,這種懶惰作為人類的一種本性廣泛地存在。養尊處優這是大多勞苦大眾的追求目標,為什麼人會有這種固有的本性呢?從人類進入社會生活開始,勞動成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一個重要標誌,可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剝削便普遍的存在了,最開始的剝削是赤裸裸的,你的勞動成果要交稅,要貢獻給部落的首領,要貢獻給掌權者,所以即便到了社會主義階段人民公社時期,作為一個基層組織,村長書記不用幹辛苦的體力活,就能記工分,可以分到比別的家庭多的口糧。

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化的今天,剝削不再是那麼赤裸裸,國家和國家之間的剝削靠的是金融戰爭,行業和行業之間的剝削靠的是先進的技術優勢,人與人之間的剝削靠的是社會分工,剝削的手段不再是那麼明顯,但你不努力去剝削別人,就會被別人剝削,因為在分工精細化的今天,你不可能只靠自己就自給自足,完全不用和社會不進行交易,只要有交易,要麼就是你剝削別人,要麼就是被別人剝削。

所以在技術、資本充斥的市場,你必須努力的去迎合社會的潮流,獲的剝削別人的地位和權力,利用資本和技術去剝削別人。貨幣和交易就是作為剝削和被剝削的工具。剝削的目的就是為了佔有更多的資源,為了更好的生存,為了佔有更多的選配權,為了更好的繁衍後代,為了更好的養育後代。剝削的表現就是不勞而獲或者少勞多得,所以懶惰的外延是好吃懶做,內涵確實通過剝削而佔有更多的社會勞動成果。

如果人人都不去勞動,都很懶惰,生產力的發展就無人問津,社會進步也會放慢腳步,可事實上呢,有些人還是會利用聰明才智去發明技術,佔得先機從而在資本的威力下進行剝削,剝削的後果就是他和他的眷屬可以養尊處優,所以勤奮的根源就是在懶惰的驅使下被欺騙。

人為什麼會有這種懶惰的本性呢?假如一個人是一部機器,心臟是壓縮機,大腦是集控器,那麼這部機器的壽命與他的材質有關,再好的材質也會有損壞的那一天,這就和材料的曲張強度,耐磨度,撕裂度、剛性等有關係,這臺機器正常保養使用壽命為三萬次,如果超強使用,超負荷使用,那它就使用不了三萬次,如果適當保養而又沒有滿負荷運轉,那他使用的次數就會超過三萬次,所以積勞成疾,超強度的勞累不僅損傷了人的身體,而且造成免疫系統性能欠佳,人容易得病,壽命變短,所以生命在於運動並不完全正確,看看烏龜王八,慢悠悠的,能活幾百年,再看獵豹,卻活不過人類的壽命,所以生命在於適當的運動,在於休養生息,所以沒人願意多勞動,這就是懶惰的自然的根源。

可是人人都懶惰了,社會物質就會極度匱乏,所以我們還的極不情願的克服懶惰的狀態,在社會道德的觀念中,人們憎恨懶惰的人,覺得懶惰是一種病,得治。所以懶惰是人的本性,屬於人的自然屬性種的一種本能,我們既然在社會中生存,就必須去克服,不克服那你就會被勤勞和聰明的人剝削。

生物的進化就是形成一種高度的秩序,因此懶惰也在促使我們進行技術改革,進行技術利用,徹底解決人的身體的勞累,所以老多在促進我們人類的發展,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當然一些研究證明懶惰的人相對比較聰明。

懶並且喜歡獨處這可能是一種高智商的表現。來自佛羅裡達高爾夫海岸大學的研究團隊以大學生為研究被試,探索典型懶惰運動員和書呆子身上是否存在某些優點。他們研究的結果發表在《健康心理學雜誌》上。結果發現,與那些蜷縮在沙發上讀書的思考者相比,那些非思考者會更多地參與到身體活動中。

以往的研究發現,一般而言,內向的人更喜歡獨處,這就使得內向的人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思考。智商高的人會尋找時間獨處並且利用獨處的時間進行思考。如果他們頻繁地參與到社交中,會導致他們思考能力受損,這就是為什麼他們社交較少或者較少主動參與到活動中的原因。

這是在為自己的懶惰找藉口進行開脫嗎?絕對不是!只要是我們在理性思維中需要克服或者壓制的行為,就是我們的本能,而我們本能的東西,都是促進我們生命朝著更高級方向進化的動力,也是我們生存和繁衍最大化的一種表現。

諸如懶惰、貪婪、膽小、嫉妒等等我們認為是比較卑劣的品性,我們需要去克服,但事實上如果沒有這些品性,我們就不符合生物自然屬性的要求。

就說膽小,膽小就是看到某些不明事物表現出一種恐懼的感覺,而這種恐懼的感覺是對我們自身的一種保護機能,因此登高以後有些人會恐高,即便不恐高的人在一個很高的建築物上也是有一種心驚膽戰的感覺,即便我們知道那上面是很安全的,然而我們也會是雙腿打顫,心跳加速、血壓升高,這就是我們害怕的機能在保護我們。

同樣懶惰就是要求我們付出最少的勞動獲取最多的回報,否則天天碌碌無為,累死累活沒有什麼收益,那就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因此懶惰的人更加喜歡動腦筋,思考著如何用最省力、最有效的途徑去完成相應的工作,這樣節省體力,保護我們的身體,減少過多的勞累。

從生物的角度來講,每個生物都想著不要運動,不用勞動就能獲得足夠的資源,節省體內的能量,畢竟在資源相對匱乏的環境下,能夠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利益那是必須遵循的法則,在人類來說,我們都覺的站著沒有坐著舒服,坐著沒有躺著舒服,當然躺著的話是最節省體能的,因此懶惰就是我們的本能,而導致我們產生這種本能背後的原因就是我們生物要修養生息,不消耗自己的體能,延緩自己的衰老,保證自己的生存。

當然對於我們的本能,我們就要去完全遵循嗎?答案是否定的,肯定不能完全按照我們的本能去做人做事,否則每個人都會變成一個撒旦,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我們必須修道,也就是要達到一種平衡,畢竟本能是自然屬性中的,是我們的天命,也就是我們的本性,而我們率性就是完全任性而為,這樣可是不行的,因為我們還是一種社會動物,具有社會屬性,那我們就要修道,就是要克制自己的這些本能。

那對於本能要如何克制呢,不是完全壓制,而是達到一種恰到好處的狀態,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那就是中庸之道,這是矛盾的對立統一,也是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的對立統一。

貪婪,可能代表欲望的永無止境,然而就是永無止境讓人類的文明一直向前邁進,因為貪婪促進社會文明進步。

人類發展的腳步永不停歇,這是一種追求也是一種趨勢。最新科學研究表明人類進化的周期明顯要長於黑猩猩和大猩猩這兩個人類的表親,隨著人類進化的周期變長,相比其他動物進化的速率也會減慢,這些結論都是通過研究人類基因中核苷酸的變化得來的結論。對於人類來說進化和進步都是在無形中發生的是一種必然。對生活的不斷地追求,抱著永遠不滿足的心態,是人類得以進化,社會得以文明的最大原始動力,欲求不會停留,心就不會滿足,所以想要的更多,無論是在物質上,在情感上,在求知上,追求更上一層樓的心態,造就了人們對世界認識和改造的決心,而這種永遠不會滿足的心態就是人的一種基本欲望,也就是人的貪婪的本性。

從表象上看,貪婪是想要佔有更多的資源,無論是物質、金錢、異性、知識、快樂、幸福,各個方面,獲得滿足之後還向更上層樓。總之人心不足蛇吞象,在對財富、名利的追求上永遠是不會停止的,而在這種貪婪的本能的驅使下,資本家可以冒著上絞刑架的風險去賺取更多的財富,賭徒也是在小贏之後難以收手,似乎人類永遠不會滿足於現狀,不論是個體還是整體。

一切痛苦的根源就在於人們的欲望永無止境,欲望越強烈,經受的煎熬和折磨就越濃烈。知足常樂只是在心態上自我調節,而每個人都在欲望與現實的煎熬中痛不欲生,這一種煎熬就是一種力量,驅使你去奮鬥,驅使你去前進,驅使你去剝削別人,驅使你去佔有,而當這種佔有被短暫滿足之後,你會感受到滿滿的幸福,那種快慰是一種回饋 ,就像馴獸表演時動物們完成了一個難度動作後獲得美食的獎勵,所以在痛苦和快樂之間我們要麼選擇麻木的平淡,要麼就在痛苦之後品嘗幸福的快慰,在身體上,自精神上,在心理上。

而在宗教之中貪婪卻是一大宗罪,這也是人的本性和社會規則的碰撞,沒有人類的原始欲望,社會的進步就會變化的很慢,即便人類本身基因進化,但對外界的認識和對生產力追求的拋棄,必定將會是降低人類文明發展的速度,所以我們是不能失去這種原始的本能,可如果,我們對這種欲望不加以控制,只顧著利慾薰心,一切可以被利用的手段就會使出來,於是我們濫挖濫採礦產資源,我們破壞環境,這一切似乎都是在朝著我們嚮往的舒適生活走去,可以極盡所能的享受美食、美酒、歡樂、性慾、財富,可是事實上我們過度的貪婪,沒有節制的貪婪帶給我們的卻讓我們生活在一片烏煙瘴氣的環境中,土壤、水源、空氣、食品都不是安全的,因此癌症病發率逐年上升,所以我們不能對欲望去一味的放縱,要節制,所以社會規則通過總結和提煉後認為貪婪是罪大惡極的一種表現,我們必須去克制,讓他處於一個合理的範圍。

一切本能的欲望都是我們的根,我們不可能去完全壓制他,所以我們要很清醒的認識他,了解他,適應它,在自然和社會中尋求一種平衡。貪婪是我們的本性,我們人類前進的腳步就在這樣一種動力的驅使下前行,可這種欲望的控制不得當會摧毀我們構建的社會,而社會卻又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一個構架,因此我們不能自己摧毀自己,自然和社會就是一對完整的矛盾的對立,既然是最根本的自然屬性中的原始欲望,那在社會規則中這種欲望就是一種罪。

然而我們如果能夠將欲望進行平衡,大道中庸和諧的一種境界,那的確就是完美的,當然宗教就是在讓我們做平衡欲望這樣的事,想要做到中庸其實很難的,絕對不是那麼簡單的,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對自己的欲望收放自如,當然對貪婪也可以控制好,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貪婪完了就是傲慢,有時候大家把傲慢當成是偏見裡面的一種,可事實呢,傲慢其實不是偏見。

文人相輕,一家看不起一家,都覺得自己是最好的,滿滿的自信,滿滿的驕傲,伯仲之間,難分高下。傲慢肯定是要通過比較才能顯示出來的,無論是在物質、財富、權利、精神各個方面,只要有比較,就會有優劣,優秀的一方或多或少有一種自我強大的感覺。

傲慢是一種心理活動,通過與社會的其他個體的比較,產生一種優越感,屬於意識形態中的一種自我存在感的需要,或許這是大腦在獲得優越感以後的一種快慰。通常的認識中傲慢是一種積極情緒,屬於原始動力中「趨利避害」的「利」,人作為一種群體動物,為了促進種群競爭,優化種群基因,保證種群延續和生存,必須使每一個個體都具有競爭意識、有讓自己比其它個體優秀的欲望和本能。這種本能就必須通過一系列的比較讓其具有一種自我肯定的積極情緒。

人作為一種具有高度組織的群體動物,為了促進種群競爭,優化種群基因,保證種群延續和生存,促進進化向著有利的方面進行,必須使每一個體都具有競爭意識、有讓自己比其它個體優秀的欲望和本能。這種本能就必須通過一系列積極情緒和反方向的消極情緒來保證和加強,比如碰到某一方面比自己的強的人會有比較的,產生自卑的情緒,從而轉化為戰鬥的情緒、追趕的情緒;如果自己比較優秀則表現出來的是自信的情緒,而對這種自信的情緒不加以控制這就形成了傲慢的情緒,傲慢就是一種優勝狀態的積極情緒,來迎合和加強競爭本能的滿足感,反過來對於傲慢對象有打壓和產生消極情緒的作用。

通過對人性自然面中本能的表現,傲慢在每個個體中的表現應該是普遍存在的,為了建立一種自我的存在感的需求,人們會去努力,努力的結果就是表現得更加優秀,取得更多的社會財富,樹立起更高的威望和吸引力,被關注的越多,自我存在感就越強,在群體中表現的就獨樹一幟。所以傲慢就是一種爭強好勝心的表現,是一種為了存在感而從本能中激發出來的進取心,傲慢者心理所感受到的是一種滿足和優越,這也是在比較後體內產生激發幸福的化學物質所控制的,也是為爭強好勝取得成果後的一種獎賞。

作為群體社會,我們越是感覺到這種優越感,就要對別人產生更多的挫敗,所以會得到其他個體的憎惡、仇恨等,因此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社會倫理道德中,對於個體的這種取得優勢時的炫耀必須加以鉗制,才能在社會中建立一種和諧的秩序,當然這種傲慢也會激發其他個體的鬥志,比如吳越爭霸時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就是被吳王闔閭的傲慢所激發出來的,因此在社會道德的理念中會對這種趾高氣昂的傲慢進行控制,這也就要求個體學會謙虛要善於控制本能。

傲慢是相對隱性的一種自然本能,優勝劣汰是生物進化的一種必然規律,生物種群之間需要競爭,種群中的個體之間也要競爭,而促使這種傲慢的本能的,也是生物在進化中的一種需求,讓自己變得更高、更快、更強,這才是本質,而傲慢知識在這種意識形態下的一種表現,人類要進化要發展,除了種群上的整體進化,個體的競爭對種群進化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所以在這種競爭中個體基因種的核苷酸發生變化,從而在群體中展現出一種引導作用,讓群體的進化加快。

在變得更強更高更快以後,自然而然會在與其他個體的比較中產生一種強烈的存在感和認同感,這就會流露出自信和傲慢的表現,當然對於社會道德來講,我們每個個體必須對這種鋒芒進行收斂,從而更好的表現社會的分工和協作,否則一味地傲慢只會讓自己夜郎自大。

饕餮(貪食),其實就是吃吃吃,人活著不是為了吃飯,但是或者必須吃,而且要吃的美味,吃的享受,當然吃飽以後可以做點其他的,那就是給人類的文明傳播美。

隨著生產力水平的發展,人類的社會沒有任何時候能比現在這樣充足,不像原始或者奴隸社會,食物已經不是人們追求的最高目標,對我們物質充足的人來說,飢餓好像沒嘗試過,也不知道吃飽飯是多麼享受的一件事情,而對於物質極度貧乏時期的人來說,吃一頓美味那真的是一件極其幸福的事情,所以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我們飢不果腹的時候,食物就是最寶貴的資源,而享受一頓美味,那就是做了神仙一般快樂的事。

說起吃,就必須說一下我們可能會想起饕餮盛宴,傳說中龍生九子各有所好,其中有一子名為饕餮,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兇獸,它最大特點就是能吃。這種怪獸沒有身體是因為他太能吃把自己的身體吃掉,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最後把自己都給吃掉了。而饕餮被人們定義成一種貪婪的象徵,可見吃飽飯這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

民以食為天,生物和非生物質的最大區別是生物能夠和外界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而且還可以不斷地進化。告子說「食色性也」可見吃飯是人類最基本的一種需求,吃飯是為了活著,而活著卻不是為了吃飯,因此吃飯和享受美食是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因為我們必須吃飯,吃了飯才能生存,不吃飯就談不上生存,就沒有別的一切了。

飢餓就是人體內分泌了一種化學物質,讓人感覺到非常難受,然後充斥著幻想得到美食的欲望,所以這也是一種本能,即便是剛出生的嬰兒,在飢餓的時候就會大哭,表示了對食物的一種追求,那是多麼強烈的一種欲望;當然對於我們現在的人來說,很少達到飢餓的狀態,因此覺得吃飯根本對人造不成一種強烈的需求,那是沒有挨過餓,如果長年累月食不果腹,他看待食物又是一種什麼樣的認知,這也就是不缺就不知道珍貴。

當然對於美食,很多人都是很熱衷很熱愛的,看到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餚總會讓人口水直流,有想要大吃一頓的衝動,對於美食這是人人都不能拒絕的。作為人體生命存活的最基本條件,吃飯就是補充營養,通過消化吸收,選取身體需要的一部分,保證生命機能的延續,所以很容易被理解,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懂得了更多的營養方面的知識,合理搭配食物,使得身體更加強壯,從而繁衍更優秀的個體。

對於當今社會來說生產力足夠發達,農藥化肥以及轉基因作物極大地解決了人類食物匱乏的問題,所以即便是在食物浪費方面也沒覺得有多可恥,所以我們對貪吃的理解就不覺得有多大的不妥,可是放在以前,作為人類,食物還是很匱乏,我們在群體中要合理分配食物,大家才能存活下來,如果一個人貪吃,那麼另外的人就有可能營養不良,甚至被餓死,所以貪吃在宗教裡面對暴飲暴食很是忌諱,於是貪吃便被定義為一大罪行。

吃飯不是罪,就像男歡女愛也不是罪惡一樣,只不過當你對吃沒有節制的時候,影響到別人的生存的時候這才是一種對社會構成不和諧的因素。當然吃飯進食是人們最基本的欲望,所以我們要對他有正確的認識,吃飯是為了活著,活著卻不只是為了吃飯,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去做,譬如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享受美、傳播美。

色慾,人之大欲,飲食男女,作為人類的繁衍的欲望,是人類最重要也最基本的一個欲望,而有了這個欲望,才可以讓人類延綿不斷的持續下去。

色乃人之大欲,大欲者乃人類最基本的欲望,最普遍的欲望,一生陪伴的東西,也是一生追求的東西,這也是生物的最原始最基本的本能,而且會饋贈給我們超級愉悅的感受。所以為了這種欲望我們窮其一生來苦苦追求他,因為這種欲望會時時刻刻地衝擊著我們每個人,不斷地在我們的肉體中翻江倒海,不斷鞭笞我們的肉體,折磨我們的靈魂。

君子好色而不淫,這就是一個度的問題,既然是普遍性存在的欲望,我們就應該很好地去控制它,如果不去控制它就會泛濫,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社會道德中要求我們要保持鎮定和克制的原因。如果人人都成為禁欲主義,指定人類的繁衍為違背道德的東西,社會活動中少了情色和性愛,那我們的族群就會減少並消失,對於任何一個生物種群,要保證種群的穩定性,在繁衍過程中要麼就是通過快的速度和多的數量來保證種群的連續性,譬如老鼠、蒼蠅和蟑螂,繁殖的次數多,繁殖的數量大,要麼就是具有特殊的本領,如飛速的蹦跑,特殊的護甲,敏銳的嗅覺等。所以我們不能去完全的抵制和禁止這種欲望,所以只要是絕對的禁止這種色慾這種東西的宗教或團體是違背自然法則的,違背道德的。

同樣如果我們不加以控制,我們就會淪為欲望的奴隸,不能在分工組織都很精細化的社會上生存,肯定要被排斥,喜歡吃肉總不能一直就吃肉,所以我們不能被欲望所控制失去理智,做出違背社會規則的東西,因此在社會道德中將淫蕩列為萬惡之首,可見這種欲望對我們的巨大的潛在吸引力和推動力是有多強。

七宗罪講的都是人的欲望,雖然個體之間的欲望表現出來的程度不同,但都是作為一種自然界的生物具有的最基本的本能而普遍存在,作為生物,要及儘可能地展現他們的欲望,但對於我們人類而講我們又是一個高度社會組織化的生物,在社會中必須具備社會屬性,這也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一個標誌,沒有了社會分工和協作,人類是極其脆弱的,所以社會越是文明,我們就要越多地遵從各種各樣的社會規則,從最原始的村礦,到現代文明的精細化,我們的條條框框越來越多,人們的欲望會逐漸地被壓縮,這也是我們必須反省的,從本質上來講促進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東西還是人的本能,也就是最原始的欲望,所以我們要尋求一種平衡,人類倫理道德和人類原始本能的平衡,自然與社會的平衡,精神與物質的平衡,陰陽的平衡。

沒有欲望的種群是沒有前進的驅動力的,而沒有規則的人類社會也是在毀滅我們的文明基礎,人與人之間充滿了競爭,充滿了欺騙,充滿了剝削,沒有真善美,那這樣的社會是落後和原始的,所以我們要在一定程度上克制自己的自然本能,這也是宗教得以在人類社會中具有較強生命力的原因,所以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罪與罰,清醒地認識到欲望和克制的平衡對我們人類發展的影響。

好了了解了人的各種欲望,那我們就能總結出來,人的本能就是人刻畫在基因中的欲望,欲望這種東西不是後天才有的,而是人一出生就具備的,在社會屬性中又有一點加成,可是就是因為欲望,才可以讓人類生存並繁衍下去。

然後矛盾都提出來了,矛盾有對立和統一,對立面我們都說了很多了,沒有對立面就沒有矛盾,可是矛盾還是有同一性,那我們就將人性的矛盾統一起來。矛盾就是生存和繁衍的對立。

生存和繁衍哪個更重要?那不用問,生存更重要,因為你必須生存下來才能去感受這個世界,才能去實現自己存在的價值,如果連生都不能保證,那其他的都不用談,更不要說有意義,因為不存在就沒有意義,然而我們生存下來就是為了生存嗎?那不是了,我們生存下來的目的就是要去繁衍!

如果沒有繁衍,生命就會很快從地球上消失,因此都不存在生命了,那就沒有生命,所有的一切都不要再討論,所以生命的使命就是讓生命傳遞下去,這就是所有生命的終極使命,因此從這裡看生存是基本保障,生存下去就是為了繁衍和傳遞生命。

人生的目的其實就是我們基因裡包含的諸多東西,生命的密碼讓我們必須完成生命的傳遞和延續,而要延續那必須要去繁衍,作為異性繁殖的生物,我們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要繁殖,而且在繁殖的過程中優化基因,而要優化基因那就是需要選擇更加有益的基因和自己的基因進行糅合,創造出更加優秀的生命,這就是生物進化的一種趨勢。

在基因優化過程中,我們會選擇更為優秀的配偶,這樣才能提升我們下一代的基因,而我們怎麼知道配偶的基因是否優秀,這個你無法在實驗室去完成,我們首先從對方的容貌和體型下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人永遠會選擇漂亮的女人,不管是學識、財富、品味還是其他的,第一選擇就是要選高挑漂亮的,誰都逃不開這個選擇。

那女人如何選擇男人呢?強壯的、英俊的,首先在外表上是孔武有力的,這樣的人在基因上是符合擇偶標準的,生出來的下一代才更加優秀,這就是天經地義的選擇,但是為何很多女人都要選擇有錢、有權的男人呢?

要繁衍必須的前提是要生存下來,自己生存下來,自己的後代也要生存下來,這樣才能保證生命的更好延續,如果連生存都無法保證,就不要談什麼延續生命了。

女人在擇偶的時候相貌固然很重要,但是就只有相貌沒有資源相匹配,繁育的後代靠什麼來生存呢?連自己都養不活,那如何去更好地養育後代,所以除了相貌,除了體魄,那那女人們還會選擇有錢、有權的,這就是一種現實和理性的選擇,當然高富帥中要選擇的話,必須是富、帥、高這樣的一種高排名方式,當然還要選擇智力、學識等等因素方面的優勢。

如果選擇的一方擁有財富或者權利,那他選擇的更多會是對方的容貌和身體,同樣男人選擇的時候也會考慮對方的社會地位、社會背景、家庭財富等等,但更多地考慮的是對方的容貌和身材,品性和學識等其他的也會綜合考慮,可是會排在最後,因此男人選擇配偶那必須是美、白、富這樣一個信息的排列,這就是我們在生存下來以後的選擇,同時也在考慮下一代的生存空間。

由此看來生存是繁衍的一個前提,沒有這個前提,沒有這個必要條件,那繁衍就是空無,因此生存是更為重要的,而生存下來的終極目標就是繁衍,為了繁衍我們會費勁一切心思!

那麼就將生存和繁衍統一了起來,繁衍和生存具有同一性,生存是繁衍的前提條件,而繁衍是讓生命繼續生存下去,所以人性的矛盾石油對立面,表現在社會規則和欲望的對立,然而欲望中的一切都是圍繞生存來建立,然後是繁衍,繁衍最後也是給生存一個持續的動力。

人性的矛盾是可以統一起來的,因為矛盾必須有同一性。

相關焦點

  • 《撞死了一隻羊》:矛盾人格的交織,是人性選擇的一面鏡子
    司機金巴和殺手金巴,代表著復仇者內心兩種矛盾的人格,一面有著對於生命的敬畏和慈悲,一面又懷著對於以血還血、有仇必報的傳統祖訓的忠誠和信奉。當二者不可調和,究竟哪一種選擇更加崇高,我想這不只是一個虛構的電影故事,而是導演萬瑪才旦對於困擾世代族人內心的有關人性問題的一次探討和回答。三個符號,讓影片的效果和含義別具一格「一千個讀者心目中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 《人性立場》:沒有立場,人性從何說起?
    「世界實際上就是過程,人,又或人性,何嘗不是一種發生。」作者丨謝丹儒來源丨最後一米陽光攝影丨會會1.人是很容易被一些東西所影響的。所以,作家寫人性似乎永遠有說不完的主題,畢竟人性是複雜的。而可笑的是,好像總有人試圖對人性進行解剖。
  • 大私無私:老子對人性的演繹超凡絕倫!
    他還以類比的方式論證說:人性沒有不善良的,水沒有不向低處流的。荀子則針鋒相對,主張「人性惡」。他甚至逗趣地說:人的本性是邪惡的,他們那些善良的行為都是假裝的。告子模稜兩可,提出「人性本無善惡」論。他說,人性無所謂善或惡,就像水無所謂向東還是向西流一樣。他還舉例說,吃飯和做愛都是人的本能,無所謂善惡。
  • 孟子講人性本善,荀子講人性本惡,兩人互相矛盾嗎?
    我們來翻譯成現代文,孟子說:「其實就實情來說,人性是可以為善的,這就是我所說的人性本善。至於有的人行為不善,並不是因為人沒有善的能力或萌芽,也就是說這不是人本質的過錯。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恥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曲直之心,人人都有。
  • 先秦法家人性好利說與社會轉型(上)
    人性學說的興起,衝破了殷周神學的統治,「人」成了思想家們研究的中心課題。各派通過對人性的研究,深入地解剖了人的本質以及這種本質的各種表現形式和互相關係等。過去學術界對《左傳》《國語》中有關人性的論述不予重視,或因《左傳》《國語》成書年代較晚而懷疑其真實性。春秋時期有關人性的論述,多把人性歸之於感官欲與實際的物質利益欲,這雖然是樸素的,但卻有著相當的深刻性和現實性。
  • 孟子人性善論:人-人性=魔鬼?
    孟軻,孟老夫子的人性善論,特別引人注目。他說「惻隱之心,仁之端邊;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端」就是萌芽,人人都有四端,把四端擴充就是仁義禮智四種道德。「仁義禮智根於心」。「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 人性的分類
    中國有十二生肖,是否就是歪打正著地實現了人性的分類呢?我們常說時空環境,又說「環境影響人類意識的形成」。由此延伸,不同的時空環境衍生出不同的人類意識。而人性,本質上就是人的意識屬性。意識決定行為,不同意識屬性的人,其行為表現自然就是不一樣的!
  • 《民法典》讓我「豎大拇指」的三條,條條說中人性、考驗人性!
    《民法典》一開始實施,我就熬夜讀了兩遍,翻來覆去的想,總結出了讓我「豎大拇指」的三條,條條說中人性、考驗人性!在元旦,《民法典》一開始實施,我就立馬買了一本,熬夜讀了兩遍,雖然說是讀,其實也就只是翻完了,總的來說還是有了一個大體的印象,我也翻來覆去地想了想,總結出了讓我「豎大拇指」的三條,這三條,條條說中人性、考驗人性!第一條:見義勇為免責!
  • 中國版人性的弱點:告訴你人性到底是什麼
    這段時間,讀了一本被稱為「中國版人性的弱點」的書,名叫《羅織經》,書中就是講小人是如何利用人性弱點去算計人的,涉及到的正是一些處世智慧,我們可以不去用,但一定要懂。下面,小編和大家分享一下,從書中提煉出成年人要懂的人性智慧,幫你站住腳,防止被小人算計。人們有自身的意識,有自身的思維,有判斷事物的能力。人和動物的一個最大的差別便是人有著人的本性。
  • 這三種常見人性弱點,很容易被人利用針對,你有嗎
    生活中有些虛偽而又狡猾,他們最喜歡琢磨人性,窺探別人的人性弱點,然後針對性地加以利用,從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生活中有這三種普遍性的人性弱點,很容易被人加以利用。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一、過於善良人一定要善良,這不僅是一種福業的積累,更是生而為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質。但善良必須要有度,只有武裝起來的善良才有意義。
  • 《人性的弱點》:10句話看清人性,了解他人身上的弱點
    很多人在看到《人性的弱點》這一本書的時候都以為這一定是一本心靈雞湯,在書中也一定描寫了很多暖人心扉的話,不過,大家的第一印象,總是會有錯誤的,其實它是一本非常厲害的成功學,這一本書是成人教育之父,戴爾·卡耐基所寫的勵志經典。
  • 讀《荀子》悟人性|人性咋就那麼惡?
    他的人性「性本惡」之論,在今天的社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與體悟。如果早學一點荀子的東西,可能對我們有更多的啟發與警醒,就會對今天的社會提前有很多的思想準備。以至於就不會走過那麼多的彎路,吃過那麼多的虧後,才能感到人性的黑暗。----雲在青山水在天梁啓超說,「自秦漢以後,政治學術,皆出於荀子」。譚嗣同言「二千年之學,荀子也」。
  • 《靈犬雪莉》:人性與自然,淨化心靈的安靜故事
    在這本書裡,以小鎮居民為代表的狂妄和自戀,將人性的醜陋暴露無遺。第二,空杯心態。與刻板印象和自以為是相對應的,就是空杯心態,正因為保持空杯,剔除了警惕和偏見,男孩塞巴斯蒂安才才得以見到雪莉的真容——它根本不是野獸,而是一隻美麗的白犬。第三,依戀。
  • 《楢山節考》:生存和貧窮的壓力下,藏著人性的善和惡
    而作為他學生的今村昌平卻不認可,他認為底層人物艱難的生活狀態才能真實反映戰敗後日本的狀態,他的電影多數是灰暗低沉的,他關注社會底層人物的生存狀態,電影中,沒有溫情和刻意,只有對人性最赤裸裸的刻畫,人性或灰暗,或貪婪,或暴力,電影中美與醜,善與惡 ,質樸與野蠻,慈悲和殘忍,用這種矛盾的對比剖析人性的複雜,讓人思考和反省。
  • 人性?是「惡」還是「善」
    各位讀者朋友們早上、中午、晚上好,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人性」二字。額……怎麼扯到獸性了,好吧,各位就暫且把獸性當作人性吧。我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各位也不要抬槓,只是打個比方,如果我每天給你一塊錢,突然有一天沒有給你,那麼你就會記恨我,如果我每天給你一巴掌,突然一天忘記給你了,那麼你就會感謝我,這就是所謂的人性,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
  • 《人性的弱點》:10句話教你看清人性,融入這個社會
    戴爾·卡耐基所寫的《人性的弱點》這一本書,給很多人帶來了不少的啟發,作者以他自身的經歷和他對人性的一些看法向人們闡述了很多真實的案例,那就是普通人通過不斷的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所以這一本書當中,有很多故事激勵了不少人擁有了輝煌的成就,在這一本書裡面,他教給了你,如何正確地對待人,做好事,讓自己不斷地提高能力
  • 人性的特點,自私與無私
    人性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私與無私。自私的人生出的是不好的心,做不好的事情。無私的人生出的是好的心,做的是好的事情。任何犯罪的動機都來自於人性的自私,我們常常說要控制情緒,修煉內心,其實修煉的是人性。無私的心—愛心、同情心、憐憫之心、感恩之心、責任感、善良、勤勞、勇敢 、寬容、等等。自私的人喜歡嫉妒別人,陷害別人。無私的人喜歡別人過的好,喜歡幫助別人。
  • 12星座誰最沒「人性」
    12星座誰最沒「人性」2013年08月22日 15:36:44來源:騰訊星座  射手座  沒人性指數:★  為何沒人性:太愛自由,性格放蕩  啥時沒人性:伴侶提出結婚要求時  沒人性表現:不念感情,直接拒絕  沒人性結果:失去一份真摯的愛情  處女座  沒人性指數:★★  為何沒人性:個性衝動,過於自信  啥時沒人性:意見與別人不一致時  沒人性表現:獨斷專行,忽略他人
  • 天秤座是看透了人性的星座
    人性這種東西呀,最好不要輕易的去揣測,否則你看到的只有深淵。借著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人性是很可怕的東西,它是多變的,複雜的,如果你只是單純的認為一個人的性格只有一種,那你一定還沒有完全看透這個東西。天秤座就是一個例外。 天秤座睿智通透,是那種很容易揣摩別人心思的星座。不要看他們平時臉面上好像總是笑嘻嘻,一副與世無爭的形象,其實這是他們偽裝自己的表現。
  • 什麼寵物比較通人性?
    寵物怎麼樣才能更通人性呢?許多動物都有通人性一面,只要你對它夠好,它也會認你做主人對你很好,以前看過牛,那條牛就很通人性,平時不要牛繩也不會去吃農作物,對它講話很多話它能聽懂,也會按照你說的去做,這點放過牛的都會有體會,叫它自己先回家也懂,不過還會在半路一真等你,堵住了路還不許人家碰,很搞笑,你要騎它它會趴下來,去遊泳,抓住它尾巴會安全帶你到對岸,也會添你臉手表示對你好,一次看牛回家牛在前面走,後面一條大黃狗追我,牛聽到馬上返回狂追狗用牛角頂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