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介紹:
跑運輸的卡車司機金巴,在渺無人煙的藏區公路上莫名其妙地撞死了一隻羊,而後偶遇與自己同名前往薩那尋找殺父仇人的殺手金巴。
司機金巴懷著不安和愧疚,在請僧人超度被自己撞死的羊之後,來到情人家中。在兩人交歡之時,司機金巴仍放不下與自己同名的殺手金巴,於是帶著對殺手復仇之路的好奇與疑惑,趕往薩那一探究竟,竟發現原來替自己超度羊的那位僧人就是殺手尋找多年的殺父仇人瑪扎,而此時殺手金巴卻已不知去向。
最後,司機金巴回到那條公路,途中修理輪胎小憩之時,在夢境中代替殺手金巴實現了復仇。
電影展示的故事,對於有關人性問題的一次探討和回答
導演萬瑪才旦說,「這是一部關於輪迴、救贖、施捨的處於三個時空的宗教故事」。
我突然聯想到了著名戲劇家莎士比亞著作《哈姆雷特》裡那篇經久不衰的獨白,「生存或毀滅,這是個問題,是否應默默忍受坎坷命運的無情打擊,亦或應與深入大海的無涯苦難奮然為敵。兩種抉擇,究竟哪個更崇高?」
在《撞死了一隻羊》這部影片中,這個問題同樣可以成立。
司機金巴和殺手金巴,代表著復仇者內心兩種矛盾的人格,一面有著對於生命的敬畏和慈悲,一面又懷著對於以血還血、有仇必報的傳統祖訓的忠誠和信奉。當二者不可調和,究竟哪一種選擇更加崇高,我想這不只是一個虛構的電影故事,而是導演萬瑪才旦對於困擾世代族人內心的有關人性問題的一次探討和回答。
三個符號,讓影片的效果和含義別具一格
「一千個讀者心目中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本篇文章,我將選取電影中的三個符號,來探討其背後帶來的影片效果及其社會含義,希望給其他讀者帶來不一樣的感受。
1、符號一:羊
我們不妨先從這部影片片名《撞死了一隻羊》看起,既然說這部影片是藏著符號的,那麼不言而喻,從影名我們就能知道「羊」一定代表著某種符號。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命運也從來不是偶然發生的故事的情節是以司機金巴在路上意外撞死了一隻羊展開的,原本空曠看不見一隻活物的青藏線,莫名其妙撞死了一隻羊,在影片開頭就給人一種不真實的虛幻感,那麼這隻羊是真的羊嗎?「畜生跟人一樣都是生靈,只是輪迴不同而已」。在司機金巴請僧人超度這隻羊時,隨口回答乞丐的這句話,看似無意,卻給了讀者解讀電影寓意的一把鑰匙。
初看這一幕時,我只是覺得司機金巴是個外表粗獷,內心溫情的藏族男人,眾生平等或許正是藏族人民的信仰,他們相信生死輪迴,所以會對一切生靈心懷敬畏。但看到結尾,原來給羊超度靈魂的僧人正是殺手金巴尋找多年的仇人瑪扎,關於「羊」的謎面似乎已經浮出水面。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命運也從來不是偶然發生的,被金巴意外撞死的那隻羊,應該是金巴在夢中殺死的瑪扎,冤死的羊成了瑪扎的替身,化解了金巴的仇恨,也挽救了一次血腥的復仇所以,因果循環,所以才會由這位僧人超度這隻代替自己死掉的羊。
羊,足夠跟人命一起放在天平的兩端來衡量除了這層隱喻外,我們還可以看到,同樣是羊,被金巴撞死的那隻被賦予了神聖的靈魂,足夠跟人命一起放在天平的兩端來衡量。可在賣肉鋪前,在茶館裡,卻成了任人宰割的商品,貼上價格販賣的標籤,連為羊超度的僧人也理所當然地對金巴說,既然已經花錢為羊超度,就可以拿回家吃了,這樣的反差對比,不禁讓人嗅到一種諷刺的味道。
我不知道,這是否也是一種藏族文化,每個人都在信仰與世俗的兩面世界裡游離,亡靈在超度之後,就只剩下了肉體的軀殼,所以會有天葬,而吃肉也無可厚非。我無意於評價這種行為的合理性,也沒有資格討論他們的宗教信仰是否存在矛盾。
只是從影片呈現出來的這種對比,聯想到了我們生活中,社會上,人們對待生命的態度表現出來的類似的矛盾。對於弱小生命的同情和憐憫,似乎是人的本能,路邊的流浪狗,剛出生的小貓,受傷的小鳥,我們本能地會有一種保護和關切的欲望。但在其他場景裡,又在扮演著旁觀者和加害者的身份,對眼前發生的傷害視而不見,比如餐桌上各種山珍海味,饕餮盛宴,動物園裡供人娛樂觀賞的動物們,這是人類世界的歡樂場,又何嘗不是對其他生靈褻瀆和傷害的見證地。
人類就是一個矛盾的個體,一邊宣揚愛和平等,另一邊又心安理得地用達爾文的優勝劣汰論將傷害合理化,說一句,這世界本就如此。我自認不夠偉大,逃不過這矛盾個體的宿命,只是在思考,若有一天,人類能與其他生靈進行對話,或者再過幾個世紀當人類社會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去審視自身文化內在的矛盾和對立面,是否可以探索出一條更加文明的人與其他生靈和平共處的道路。
畢竟,在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我們已經承受了不勝枚舉的因為無節制掠取其他物種生命和價值而付出的代價。
2、 符號二:茶葉
如果說「羊」是這部影片中瞭然於目的一個符號,那麼「茶葉」就可以說是撲朔迷離的了。
影片中,對於司機金巴和殺手金巴在雜貨鋪(僧人家裡)面前的茶葉,給了足夠時間的特寫,沒有任何描述和解釋,卻頗有「大音希聲」的韻味,耐人尋味。
其中,殺手金巴面前的兩根茶葉,一根在陰影裡沉寂,另一根在黑白光影裡轉動;而司機金巴面前的兩根茶葉在不停的遊動中漸漸合二為一。這兩幅畫面,是對立而統一的。
兩根茶葉,是在故事高潮對兩位主人公身份的揭示我們從影片的情節發展來看,原本毫無關係的兩根茶葉,最後融為一體,我覺得這是在故事高潮對兩位主人公身份的揭示。
其實,司機金巴和殺手金巴,就是同一個人,而後司機金巴在公路上小憩,在夢中與殺手金巴合二為一,完成復仇,也就順理成章,此時讀者再回憶起茶葉的畫面,就會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茶葉其實是靈魂善與惡的象徵從影片呈現的人性角度看,我認為茶葉其實是靈魂善與惡的象徵。這個世界正如這碗茶,黑白交錯,殺手金巴和司機金巴作為善與惡的化身,也是靈魂善惡的兩面鏡子,在這碗茶中具化成兩根茶葉,先是黑白分明,彼此對立,但在外界茶水不斷的攪動和影響之下,相互碰撞,最後融為一體。
兩根茶葉,分別象徵傳統觀念與現代價值觀念從影片背後折射的文化背景來看,兩根茶葉,又可以分別象徵藏族地區血債血償,有仇必報的傳統觀念,以及當代社會對於寬容和仁慈的現代價值觀念。兩種是非觀,相互矛盾,不可調和,但在影片中兩種觀念卻意外實現了統一,或許這也是導演萬瑪才旦想要表達的電影內涵。
對於傳統的觀念,藏族人民視之為信仰一樣的存在,有仇必報似乎也成了一種使命和責任,所以殺手金巴,即便形單影隻,步履維艱地行走在人跡罕至的青藏線,他也堅定不移地尋找仇人,二十年來,復仇是他肩上的擔子,也似乎成了他孤獨的理由。或許是因為金巴多年走南闖北的經歷,讓他與其他固守傳統的藏族人民不同,因為感受到了現代文化的薰陶,而讓他產生了對於舊式觀念的反思,所以最後殺手金巴放棄了復仇,含淚離去,而司機金巴則在夢中化身殺手,完成了復仇,化解了內心的仇恨與不甘。某種意義上,也成就了傳統與現代文化之間的交融。
如此,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時空裡,有不同的內涵,簡簡單單的一碗茶,在這部影片中,恰到好處地表現了人物的,不失為一種高級的藝術加工。
3、符號三: 《我的太陽》這首歌
如果「羊」是貫穿整部影片的線索,那麼《我的太陽》這首歌則是升華整部影視價值的一個點睛之筆。
我認為,影片中「太陽」隱喻的正是人性之善,影片中對於這首歌有三處很有意思的場景畫面,如連接讀者與電影之間的一座橋梁,在影片中首尾呼應,可以說是前有伏筆,後有照應,層層遞進,最後在結尾處引起讀者共鳴。
立意在影片開頭,綿延不斷的青藏公路線上,一個人一輛車,孤獨而壯闊的畫面感頓時呈現在讀者眼前,沒有臺詞交流,沒有多餘旁白,而是用一首歌打破沉默,讓讀者聚焦在歌詞大意上,卻又百思不得其解,看似平淡無奇,卻在開篇留下懸念。
《我的太陽》這首歌,究竟有怎樣的內涵?此處的歌聲,是立意。
破意兩位金巴在小小的卡車上進行著尷尬又生硬的談話。兩個彼此陌生,而又同樣寂寞的靈魂,這場邂逅註定是命運的緣分。或許是為了打發這無聊的時光,司機金巴唱起了《我的太陽》。
在得知殺手金巴去薩那是為了尋找殺父仇人,報仇雪恨後,司機金巴有意無意地談起了這首歌對於自己的意義,「我只有這孩子,對我來說就像是太陽,所以我喜歡這歌,你不懂。」我自認為,這是影片最精彩的一句對白,也是最值得推敲的一句臺詞。
這首歌,其實是兩個靈魂之間的對話,這是司機金巴的故事,他四處漂泊,鮮少回家,孩子是他內心最柔軟而溫暖的存在,這首歌就如他的孩子一般,給予他力量。
而故事結尾,殺手金巴在找到仇人時,在看見了仇人年幼的兒子,和滄桑的面容之後,正是因為聽懂了這首歌,懂得了「太陽」對於一個人、一個家庭的意思,最後選擇放下復仇的刀刃,流淚離去。此處的歌聲,是破意。
揚意在影片結尾,伴隨著金巴復仇之夢響起的音樂之聲——《我的太陽》,是宏偉和壯闊的。金巴在夢中實現了復仇,也在夢醒之後得到了救贖,摘下墨鏡的他終於露出釋然的笑容。至此,歌曲終了,電影也隨時結束。
墨鏡,保護的是金巴內心復仇之惡的黑暗靈魂,是他內心的執念,而摘下墨鏡之後,敞開心扉的,當陽光映射在他的臉上,照進他的眼睛裡,他真正感受到了靈魂的救贖。
正如《我的太陽》裡歌詞唱的那樣:燦爛的陽光,在暴風雨之後,天空多晴朗,清新的空氣令人精神爽朗。
摘下墨鏡後的金巴,是卸下心靈枷鎖的金巴,是放下屠刀,放下復仇執念的金巴,善終將能感化惡,人性的偉大光輝正在於此。此處的歌聲,是揚意。
人生的苦難亦或幸福,與任何外在偶然性的災難並無太大關聯,而往往取決於個人的天性和選擇
正如開頭導演萬瑪才旦說的那句話——這是一部關於輪迴、救贖、施捨的處於三個時空的宗教故事。
我無法理解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也不信仰其他任何宗教,但對於一些科學無法解釋和人類認知未能抵達的領域,仍舊心懷敬畏。據我所知,藏族人民受佛教影響很深,有仇必報這種傳統也根深蒂固,可報仇的因果循環,除了給一代代人留下永無止境的傷痛和輪迴外,根本無法消除仇恨,唯有慈悲才能救贖。萬瑪才旦正是通過這部電影,表達對這種舊傳統的批判,可如何尋找到報仇所代表的舊傳統與救贖所代表的新觀念之間的出口?
萬瑪巧妙地通過一句藏族諺語,「如果我告訴你我的夢,你也許會遺忘它;如果我讓你進入我的夢,那也會成為你的夢」,將兩種觀念的交鋒在夢境中做個了斷,在夢中,復仇者完成了報仇的心願,真正放下了心中的屠刀,而現實,救贖戰勝了仇恨,迎來了新生,對於時代生活在這裡的族群來說,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也是一個另時代的開始。
姑且不說,這世界是否有天道輪迴,靈魂是否真的存在,拋開這部電影特殊的地域背景,其背後所折射的關於人性選擇的探討,還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我想,人生的苦難亦或幸福,與任何外在偶然性的災難並無太大關聯,而往往取決於個人的天性和選擇。我們無法選擇出身,或許也無力阻止眼前的災難,甚至無法忘卻災難留下的創傷和陰影,但我能確定的是,傷害永遠不可能通過傷害來撫平,以惡制惡也不會消除內心的魔障,甚至會讓人漸漸丟失內心的真善美。
在經濟社會發展日漸繁榮的現代社會裡,我們要對法治社會多一份信心,人類社會一定是不斷進步的,當代社會選擇了通過法律來制裁施暴者和暴徒,這絕不是個體的選擇,而是全人類在幾萬年文明探索道路上作出的共同選擇。
當然,我們也要認識到,法律本身也無法消滅惡,無法挽救因惡而帶來的傷害,但在傷害面前,如何減少傷痛,如何停止傷害,如何讓個體所帶來的傷害不要再波及無辜,甚至犧牲下一代幸福的權利,我們除了擁護法律所代表的正義,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內心的仁慈和善良,寬容和慈悲。
結束語
我始終相信,一個內心柔軟而心懷善念的人,才可能有一個幸福而完整的人生,選擇善良,不是成全他人的罪惡,也不是無能為力的軟弱,而是在遭遇不幸之後仍舊相信世界的美好,相信個體的惡並不能代表人性的惡,堅信這個世界是被我們這些善良的人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