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秋節作為中國社會的傳統大節,它起源於人們對月亮天體的崇拜,並複合了古代秋嘗與祈子等內容,家庭團聚是中秋重要節俗。在當代社會,中秋節仍然具有服務社會的重要功能。
中秋節是中國秋季的傳統大節,明清以來它的地位僅次於春節。中秋節的主旨是親朋團圓慶賀。中國節日時間大都與月亮的運動有關,節期以月的弦、望、晦、朔為基準。月半時節的滿月,常給人以圓潤豐滿的美感,中秋之夜是一年中最迷人的月夜。「一年月色最明夜,千裡人心共賞時。」人們圍繞著中秋明月這一特殊天象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月亮節、團圓節。祭月、拜月,賞月、玩月,走月、跳月,中國人的心態情感在如水的月光之下,表現得生動而自然。
一、中秋節的名稱及其含義
中秋節,是仲秋之節,在進入秋季的第二個月,以十五月圓為標誌,這天正值三秋之中,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比平時更亮,又謂之「月夕」。因為中秋節在秋季、八月,又名「秋節」、「八月節」;因為祭月、拜月,又叫「月節」、「月亮節」;中秋家人團聚,出嫁的女兒回家團圓,因此又稱「團圓節」、「女兒節」;仲秋時節各種瓜果成熟上市,因稱「果子節」。侗族稱為「南瓜節」,仫佬族稱為「後生節」等。人們在中秋時節歡聚賞月、祭祀、慶賀豐收。
二、中秋節起源及歷史演變
春節、清明、端午、中秋是近世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其中,中秋節形成最晚,在漢魏民俗節日體系形成時期,中秋節日尚無蹤跡。唐宋時期因時代的關係,以賞月為中心節俗的中秋節日出現,明清時中秋節已上升為民俗大節。中秋節雖然晚出,但它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著古老的淵源。
1.起源於古老的月亮天體崇拜
祭月在上古作為季節祭祀儀式列入皇家祀典
「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①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禮俗。日月這兩大天體,在古人的觀念中代表著世界的兩極。「日者,陽之主」,「月者,陰之宗也」。日月分別為陰陽的代表,在時間上分屬日夜。同時,日月是構建曆法體系的基礎,季節上分屬春秋,空間方位上屬東西,五行中屬水與火。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禮記·祭義》所謂:「日出於東,月出於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日月的正常運行是宇宙和諧的保證,因此古人很重視對日月的祭祀。
殷人已將日月分稱東母與西母,周代依據日月的時間屬性行朝日夕月的祭禮。「故作大事必順天時,為朝夕必放(仿)於日月。」①這種朝日夕月的祭禮,據唐人孔穎達解釋說,春分日的早上在東門外祭日,秋分的晚上在西門外祭月。因為秋分時節太陽幾乎直射月亮朝向地球的那一面,所以月亮看起來又大又圓。正如後人所說:「祭月祭日不宜遲,仲春仲秋剛適時。」
周人的日月祭祀的方式是:「祭日於壇,祭月於坎。」以壇、坎這兩種物象作為日月的象徵,壇在上,光明,坎處下,幽靜。②祭品為犧牲玉帛之類。
春秋戰國時日月神分別稱為東皇公、西王母。《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云:「立東郊以祭陽,名曰東皇公,立西郊以祭陰,名西王母。」沂南漢畫像石中西王母與東王公分坐在柱狀物上(有說是崑崙山),西王母兩旁跪有搗藥的玉兔。由此可知,郭璞《山海經圖贊》「崑崙月精,水之靈府」的說法言之有據,後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最早名常羲)演變而來。
秦漢時期,日月祭祀仍為皇家禮制。秦雍都有日月祠,山東有日主祠、月主祠。漢代武帝時,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行朝日夕月之禮,「朝朝日,夕夕月則揖」。③此後北魏、隋唐以致明清歷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禮儀。現在北京的月壇公園就是明清祭月的壇場。
月為「夜明之神」,它與太陽同輝。奎諾爾特人稱月為「夜間的太陽」,與明朝人的「夜明」之稱相同。祭月在上古作為季節祭祀儀式列入皇家祀典、例行祭祀後,民間缺少了祭月的消息。這可能與古代社會的神權控制有關,在「絕地天通」之後,像日月這樣的代表陰陽的天地大神,只有王家才能與之溝通,一般百姓自然是無緣祭享的。月亮對於平民來說,是一種外在的神秘的支配力量,無法接近它,祭祀它。因此華夏文化系統內民間祭月的習俗,在漢魏時期不見著錄,更不用說出現以拜月為中心的節日。
2.唐宋以後中秋節俗主幹因素的確立
隋唐以後,隨著天文知識的豐富與時代文化的進步,人們對月亮天體有了較理性的認識,月亮的神聖色彩明顯消褪。這時皇家也逐漸失去了對月神祭祀的獨佔權威。月亮對一般平民來說,不再是那樣高不可及。唐人精神浪漫、氣象恢弘,親近自然,唐朝雖沒有中秋節日,但中秋賞月玩月已成為文人的時尚。人們將清秋明月視為可賞可玩的宇宙奇觀,吟詠中秋明月的華章麗句尋常可見。秋月也常常引發人們感物懷人的情思,如白居易所說:「三五夜中新月色,一千裡外故人思。」(《中秋夜禁中獨直對月憶元九》)古代傳承下來的有關月神的神話,這時出現了新的情節,月宮中除了寂寞的嫦娥、蟾蜍、玉兔外,又添了一位據說因學仙有過而被貶謫來的吳剛。吳剛從事的是一項懲罰性工作,即砍伐一棵永遠砍不倒的桂樹。太陰之精月亮在這時成為仙界的流放地,從嫦娥偷吃不死仙藥、化為月精,到吳剛被貶往月中伐桂的傳說看,月神已由原始的宇宙主神演化為具有道教色彩的神仙。
宋代中秋節已成為民俗節日,中秋放假一日。以賞月為中心的中秋節俗的形成,大概與都市生活情境有著內在的聯繫。《夢粱錄》說: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因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稱為「月夕」。(卷四)月夕之名,顯然與古代秋分「夕月」有關。文人沿襲賞月古風,但宋人賞月的情趣大異於唐人。唐人大多由月亮的清輝聯想到河山的壯美,友朋千裡,邀賞明月,詩酒風流。宋人對月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世態。當然,對於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一種形態,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北宋東京,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市人縱酒度節;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④南宋杭州中秋夜更是熱鬧。在銀蟾光滿之時,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樓,臨軒玩月,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中小商戶也登上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⑤市井貧民雖無富戶鋪張的財力,可過節的願望十分強烈,「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宋代中秋夜是不眠之夜,主管治安的官員取消例行的宵禁,夜市通宵營業,「閭裡兒童,連宵嬉戲」,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現實的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濃厚,中秋節俗的變化更是明顯。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中秋成為民眾時間生活中的重要節點。唐宋時代地位微弱的中秋上升為與年節、端午並列的民俗大節。節俗活動豐富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