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簡稱觀音,佛教中的記載是,觀音誕時間為農曆二月十九日是觀音的生日,六月十九日是觀音出家之日,九月十九日是觀音成佛之日,民間將這三個一併視為觀音誕之日。所以一年中的觀音誕次數為三次,而非四次。
觀音誕起源
在中國佛教史上,自東晉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後,人們對觀音有了更完整的認識,尤其是二十五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與一部最小型的經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更是深入北傳佛教傳播地區。
《觀世音》這一佛教菩薩名是梵文Avalokites' vara的意譯,亦意譯了「光世音」,新譯「光自在」、「觀世自在」,音「阿婆盧吉低舍婆羅」、「阿縛盧枳多伊溼伐羅」,他被視為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西方三聖」之一,佛教徒把他描寫為大慈大悲的菩薩,聲稱遇難眾生只要誦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解脫,故名「觀世音」(見《法華經·普門品》)。因唐諱太宗李世民名,故去「世」字,略稱「觀音」。
觀音作為中國佛教崇拜的四大菩薩之一,中國也出現了相傳是其顯靈的說法的道場,位於浙江省普陀山。據稱其生日是夏曆二月十九,成道日是夏曆六月二十九,涅盤日是夏曆九月十九。
觀音誕習俗
1、漢族民間以為,小孩的平安長大,有賴神明的保佑。因此,在信仰觀音為女身的中國,流傳在節日向神明祈求護身帶與護身符。讓兒童上契觀音為乾娘,希望神明保護兒童快高長大。
2、漢族民間「棺絭」制度是一種更講究的上契方式,多數在小孩出生一年後才做;是以一枚銅錢用紅線穿過銅錢的孔(也有用銀角穿孔、,這稱為「絭」。將「絭」連同其他供奉品在寺廟向神明祭拜,祈求保護孩子,祭拜完備後掛在孩子頸上則稱為「棺」。講究的棺絭則是用銀牌,牌上刻有神明的名字。本習俗不只是適用於祈求觀音保護,也適用在祈求其他神明的場合。有些孩子,可能向超過一個神明認契為乾爹或者乾娘。孩子到16歲成年後,就要「脫絭」。
3、有一些香火旺盛的漢族民間廟宇,會在這一日演戲酬神,而正統的佛教廟宇則會舉辦素宴或者經會。
4、觀音也是婦女祈子的對象,福建人的風俗是以供奉紅花祈求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