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童謠之父」韋然欲把唐詩歌謠化

2021-01-15 手機鳳凰網

唱片中收錄了韋然收集創作的童謠兒歌

韋然自認有一股「傻傻的」精神

記者 谷體偉

攝影/魏輝 雍舜

「排排坐,食粉果」、「小明上廣州,探親友樂同遊」、「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何家公雞何家猜,何家小雞何家猜」……這些由經典粵語童謠改編而來的兒歌已成為不少70後、80後揮之不去的記憶。可能在很多人印象中,這些歌曲都是祖上傳下來的,但其實不然,他們都有著同一個作者——被外界稱為「粵語童謠之父」的香港人韋然。

「在韋然之前,幾乎沒有能唱的粵語童謠。」本土知名音樂人鄧偉標告訴記者。而韋然本人也坦言,如果不是上個世紀70年代他「傻傻地」不計成本去從事童謠的收集、再創作工作,那些歷來只能誦讀的童謠可能已經不復記憶。近日,年過五十的韋然現身廣州,攜手星外星唱片公司一起舉行「助童為樂」的項目,除了再版經典童謠,他們還將創作一批新歌謠。

背景

韋然之前,

廣東兒歌屈指可數

據韋然介紹,上世紀70年代之前,粵語童謠一直都是以吟誦、順口溜的方式流傳,能唱的寥寥可數。1956年,香港的周聰作了一首歌叫《一支竹仔》(又名《家和萬事興》),這是有記載的將童謠變成歌曲的第一首歌。

而廣州出現的首支粵語童謠兒歌出現在1958年,當時音樂人喬飛在廣東童謠元素的基礎上創作了一首家喻戶曉的《月光光》。就算到現在,都有很多人以為這首歌是祖輩們傳下來的,但其實不是,除了「月光光照地堂,蝦仔你乖乖訓落床」這句歌詞,其他所有歌詞和旋律都是喬飛自己創作的。

知多D

那些經典兒歌

背後的故事

《小明小明小小明》、《小明坐火車》、《小明上廣州》

韋然最早創作的《小明小明小小明》整理自一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每個小朋友都會玩的遊戲:「小明小明小小明,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後後,火車鑽山洞……」後來,韋然考慮能不能通過這首家喻戶曉的民謠教香港的小朋友認識祖國大地呢?於是就有了《小明坐火車》:「去北京探祖父,去西京探外婆……」1980年,韋然又根據「阿哥行路上廣州,阿妹上船賣桐油」的童謠,創作了《小明上廣州》,反映當時農民出省城賣東西的火熱景象。之所以頻頻以「小明」作為創作對象,韋然說:「這個名字大家都熟,你的十個朋友中肯定至少有一個叫小明的,大家聽到小明也會特別有共鳴。」

《落雨大水浸街》

這首歌當時韋然寫了兩個版本,一個版本是「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擔柴上街賣,阿嫂出街著花鞋」。他說:「這個版本寫得很悽涼,因為我小時候沒錢讀書,中學開始就要自己賺錢。但後來社會進步了,就覺得還是不要這麼悽涼了,所以又寫了一個歡樂版的歌詞:『落雨大,水浸街,社會安定哪怕風雨來……』其實這個版本比悽涼的版本流傳得更廣。」

《何家小雞何家猜》

韋然當年去小學採風時,見到有小朋友在玩這個遊戲,於是問小朋友可不可以讓他加進去一起玩,但遭到了拒絕,於是他就在一旁觀察他們的玩法,之後站在街邊將歌詞用十分鐘寫好。韋然說,這是他流傳最廣、最傳奇的歌曲,在海外還被翻譯成英文版、國語版。

《搖到外婆橋》

韋然自己最喜歡的作品則是《搖到外婆橋》,「因為小時候外婆很疼我,聽到這首歌,我就會想起外婆。我『外婆』其實是我們家傭人,我小時候一直跟她一起住。我出生在廣州,小時候因為動亂與爸媽走散,後來移居澳門之後才重新團聚,之前都是『外婆』照顧我」。

歷程

韋然出現,廣東兒歌唱遍全球

跟老人小孩採風

上世紀70年代中期,年輕的韋然偶然間從《明報》上看到一篇文章,指香港當時完全沒有廣東話童謠兒歌。「文章裡說,英國人對童謠很重視,音樂家會把童謠譜成歌曲,讓童謠得以流傳下來。因為童謠是教育的工具,可以讓小朋友認識很多東西,所以我也動了這個念頭。」韋然說到自己從事童謠創作的初衷。

當時,韋然在香港大學做圖書管理員,也是社會學系的旁聽生,另外又替兒童節目《荔園小天地》寫兒歌,於是他試圖利用身邊的條件查找廣東童謠資料。諷刺的是,他只找到了一本美國人出版的《流傳美洲的廣東歌謠》。無奈之下,韋然只得通過外出採風獲取素材。他詢問身邊的老人家,又親身走到小孩子的圈子,看他們玩遊戲,聽他們念順口溜,像《狐狸先生幾點鐘》、《何家小雞何家猜》、《轉》等兒歌,便是他從小孩堆中得來素材,然後重新整理,再配上新詞和新曲而完成的作品。

有意思的是,當時不支持兒子玩音樂的韋然媽媽,也給他幫了不少忙。韋然回憶:「有一次她見我在傻傻地整理資料,問起我在做什麼,我才知道媽媽也懂童謠。她的記性很好,一些很少人知道的歌詞,比如『雞公仔尾彎彎,做人呢點可以怕艱難』,她都能念出來!」

半年後,韋然覺得自己的資料收集夠了,便開始集中創作。他用了兩三個月時間,一口氣創作出近300首兒歌。「可能因為年輕,每天都有澎湃的靈感,那時一拿起筆便停不了。」韋然說,有時一個晚上便能創作出十多二十首歌,他至今流傳最廣的作品之一《何家小雞何家猜》更是在十分鐘內創作出來的,沒想到這麼受小朋友歡迎。

盜版讓兒歌大火

創作完成後,怎麼把這些作品推廣出去又成了一大難題。當時韋然沒有名氣,也不是什麼作曲家,沒有唱片公司肯幫他出版這些歌曲,直到1978年碰上剛成立沒多久的小型唱片公司「星島全音」,他的心願才得以實現。「不過他們當時開出的條件是不給酬勞,而作為交換條件,我提出所有歌都要我們自己來唱。後來我從香港大學合唱團找了5個最厲害的同學來演唱,正式錄製了這一輯歌。我敢說這是全香港乃至整個東南亞甚至全世界首張廣東童謠兒歌專輯。」韋然自豪地說。令他欣慰的是,這盒磁帶推出市場才兩個星期,便賣出了一萬多盒。「由於市場上沒有同類型的專輯,所以賣得很好,當時的香港家庭幾乎一家一盒。」韋然說。

唱片公司此時見到有利可圖,馬上又找韋然趕錄了3盒磁帶,前後一共錄了80首歌。與此同時,無數盜版商也聞風而動,除了香港本地的盜版,新加坡、馬來西亞甚至美國等有華人的地方,也開始對韋然的歌進行翻錄。1978年到1982年這幾年間,粵語兒歌也借著翻版開始大量傳播開來。雖然收不到版稅,但韋然卻表示要多謝盜版,讓這些廣東兒歌成為傳入千家萬戶的經典。

據韋然回憶,他傳入廣州的作品約始於1981年,後來在廣州唱到街知巷聞的《狐狸先生幾點鐘》、《雞公仔》、《菊花菊花幾時開》……就是第一批傳進來的。他說:「現在在廣州但凡數得出的童謠,95%都是我寫的,但許多人不知道。其實這些作品在香港作曲及作詞家協會都有登記證明。」

童謠仍具生命力

其後一段時間,因為受盜版衝擊,賺不到錢的粵語童謠唱片日益受到唱片商的忽略。近幾年,廣州本土歌手東山少爺基於《月光光》等童謠創作的《月光光 照羊城》,重新喚起了老廣對經典童謠的記憶。之前,韋然也曾將《小明上廣州》等作品上傳視頻網站,並取得了不俗的點擊量。這兩件事令他感慨:「其實童謠的生命力比流行曲要強很多,因為從這些祖祖輩輩吟誦的童謠中,大家很容易尋得共鳴。」

韋然坦言,近些年他通過出版老歌、給電臺寫歌等賺到了一些版稅,有時幾萬(港元,下同)、有時十幾萬,但他都會馬上把錢投在音樂上。「如果當初把錢拿來買樓就發達了,我這種不會存錢的人肯定是等著被老婆罵的。」韋然笑言,只有像他這樣的「傻仔」才會不計成本地從事兒歌事業,不過他慶幸因為自己的努力,不至於讓這些經典的粵語童謠提前消失。

韋然此次來到廣州,其實身負「助童為樂」的使命。除了為小朋友創作新的粵語兒歌,他還應星外星唱片公司之邀,將一些經典兒歌作品再次結集出版。星外星唱片公司負責人表示,「助童為樂」音樂計劃是希望催生更多適合兒童傳唱的優秀作品。韋然還透露,近年他還做起了將唐詩歌謠化的工作,目前他已經完成了300首,不久將推上市場。

相關焦點

  • 懷念粵語童謠
    白 話廣州◎陳嫚 職員新聞話,海珠區有一對五旬嘅美術老師夫婦自創百首粵語歌謠配漫畫,以此獨特嘅方式來傳承廣府文化。睇咗之後,我真係思緒萬千,感慨多多。粵語歌謠,我自幼就成日聽嘅喇,而上式一次聽,居然係廣州亞運開幕嘅時候,真係慚愧至極。
  • 【今日廣東.鄉音】從唐詩宋詞中,發現粵語之美
    粵語之美,既存在於火遍大江南北的粵語歌曲中,也保留在中小學生必備的唐詩宋詞裡……從古今文化之中,均能發現粵語之美!醬紫FM出品值班主播 |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最早覺察到鄉音粵語很好聽,是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聽香港歌星唱《萬水千山總是情》。
  • 唐詩宋詞是用粵語寫的,對嗎?
    他遇到了一個認為「粵語沒文化」的姑娘,急忙發了一篇長微博反駁她。維護母語的立場是好的,可是微博中的「唐詩宋詞是用粵語寫的」「唐朝沒有普通話」等說法,卻實在讓人無法認同。那麼,唐詩宋詞是用粵語寫的嗎?當然不是。無論唐詩還是宋詞,都是用詩人詞人們掌握的語言寫的。
  • 《粵韻唐詩》、《粵韻宋詞》繁體粵語注音版在港熱賣中
    南粵地處嶺外,與中原有五嶺相隔,較少受到北方外族侵略的影響,文化及生活習性相對穩定,因此今天的粵語在很多方面還保留著古漢語的用法。例如,粵語至今保留著現代漢語已經消失了的入聲字、閉口音,還有一些字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再使用了,但在粵語中還相當常見,比如「幾多」「無計」「隔離」等。
  • 思考:童謠會不會消失
    這幾年親戚朋友聚會,卻發現孩子們都不會唱廣州童謠,甚至聽都沒聽過,有些朋友的小孩甚至連粵語也不會說,反而英文兒歌大家都會唱,到了我們孩子那一輩,廣州童謠會不會消失,哪裡還能聽得到?  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國家一級作家曾應楓表示,在民間流傳的本土童謠經過專家整理發現有上千首,其中廣為流傳的也有三十多首,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出生的廣州小朋友都是哼著童謠長大的,或多或少都通曉幾首地道的粵語童謠,可以說童謠陪伴了幾代人成長。
  • 呢滴廣州人細細個經常唱的粵語童謠 你仲識唱幾隻?
    呢滴廣州人細細個經常唱的粵語童謠 你仲識唱幾隻? 時至今日 孩子們仍朗朗上口的廣府童謠可能 只有《月光光》、《落雨大》幾首 大部分的廣府童謠近乎湮沒
  • 曲藝·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黃俊英粵語快板讓人「願意聽、記得住」
    黃俊英親自演繹的《快板·戰疫魔》十分接地氣,讓老百姓願意聽、記得住,在領略粵語魅力的同時,掌握防護知識。此外,相聲演員陳堅雄攜兒童演員張倩僮合作粵語童謠,「呢個年,屋企過」,將防護知識以喜聞樂見、生動有趣的形式傳遞給市民。
  • 任何一首粵語歌到這首歌面前不敢稱為經典,beyond也曾翻唱過
    在第一句歌詞是這樣寫的,「明月光為何又照地堂」,其實這句話是有出處的,出自一首廣東傳統粵語兒歌《月光光》。回憶裡的歌詞描繪的場景很有兒時即視感,詞和曲都能勾起兒時的回憶畫面,我想對於廣以粵語為主要語言的地區來說,非常能引起共鳴。
  • 為什麼每個人都說粵語好聽,到底好聽在哪裡?
    我們常說,粵語朗誦詩歌很好聽,其中一個原因在於粵語音節和音調的多變。之前粵語版的《慶餘年》在TVB上映,裡面那段「範閒朝堂鬥詩」讓很多網友都不自覺地鼓掌叫好。不是原版的演員臺詞不好,而是粵語與普通話天然發音的不同,粵語的九聲六調,讓鬥詩增添了豪情壯志。粵語發音的美吸引了很多人來學習,同樣也是因為這種音韻美讓人很是頭疼。
  • 徐志摩詩作被翻成粵語 專家:失原味成民謠[圖]
    漫畫/吳山       東方網11月2日消息:我係天上面一嚿雲,個影咁啱遮住你鬱鬱嚇嘅心……」   不識粵語的讀者看了這句子,一定會一頭霧水;老廣們一讀,就認得這是根據詩人徐志摩名篇《偶然》改編的。香港已故著名音樂人林振強「翻譯」的徐志摩詩粵語版當下盛行於網絡,引發了網友的熱議,更有人提出發展粵語方言詩的號召。而研究粵方言的大學教授則莫衷一是。
  • 上官雲珠誕辰百年|韋然談上官雲珠與程述堯
    韋然和上官雲珠(澎湃新聞 劉箏 繪)上官雲珠(1920-1968),原名韋均犖,又叫韋亞君,演員。韋然,生於1951年,原名程彭,乳名燈燈,上官雲珠與程述堯之子,退休前任職於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今年是上官雲珠誕辰一百周年,《上海書評》專訪了韋然,請他談談上官雲珠與程述堯的藝術和人生。
  • 拯救中國童謠
    每天一條獨家原創視頻45歲的音樂人小河,在2018年開啟了音樂公共藝術項目「尋謠計劃」,尋找收集各地老人記憶中的童謠。目前採訪了200多位老人,從中提取了20多首不為人知、卻又好聽,可以傳遞給今天甚至未來孩子的本土童謠。
  • 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唐詩五言壓卷之作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作者】王之渙(688~742),字季陵 ,絳郡(今山西新絳)人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不久被誣丟官,遂漫遊北方,到過邊塞。閒居十五年後,復出任文安縣尉,唐玄宗天寶元年卒於官舍。據《唐才子傳》記載,他少時有俠氣,擊劍悲歌。為詩情致雅暢,得齊梁之風。王之渙是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曾與王昌齡、高適、崔國輔等相唱和,名動一時。
  • 兒童閱讀系列談:童年需要童謠
    在我國,童謠是更為悠久的兒童文學形式,千百年來,世世代代,口耳相傳,經久不衰。優秀的童謠是母親給孩子最早的心靈滋養和撫慰,是兒童最早學習母語、親近母語的範本,是兒童學習生活、認識社會最好的途徑。童謠對於兒童的身體協調性、聽覺敏銳感、韻律節奏感等都非常有意義。我家的閱讀啟蒙是從童謠開始的。
  • 廣州粵語與香港粵語,哪個才是正宗的廣東話?
    因此大量的唐詩宋詞現在只有用粵語來讀,才能符合詩詞基本的「韻律美」了。 以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代表作《竹枝詞》為例—— 楊柳青青江水平, 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卻有晴! 粵語覆蓋地區廣泛,不同地區在口音上會有差異但差異不會過大,例如粵北韶關地區的人,完全可以和廣西東部的人進行粵語交流。基於廣州兩千多年來在廣府地區的龍頭地位,因此公認的標準粵語發音是清末民初時期廣州「西關地區」的粵語發音。西關地區就是現廣州舊荔灣區,是清末民初時期廣州有錢人的聚集地,清朝時期全中國唯一的外貿口岸「十三行」即位於該處。
  • 【童謠】中國民間童謠_專題文章_教育_太平洋親子網
    【童謠】中國民間童謠2015-11-19 10:56:48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1-搖搖船  搖,搖,搖,  搖到外婆橋。  外婆對我笑,  叫我好寶寶。
  • 那些耳熟能詳的童謠,你真的了解嗎?
    童謠是我們童年成長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伴侶」給我們帶來了歡樂與知識每個國家都有一些代表性的童謠、各具特色英國—《小星星》這是英國著名的兒童插圖畫冊,後來的《小星星》兒歌就是在此基礎上改編而成中國—《小老鼠上燈臺》這是一首非常流行的兒童歌曲,歌詞簡單,曲調活潑生動,妙趣橫生,富有教育意義,適合於剛開始學唱歌的小寶寶們,它是幼兒園的孩子最熟悉的一首童謠,深受兒童的喜愛。除了這些,我們湖南長沙也有童謠。關於長沙童謠,您了解多少呢?
  • 保護和傳承好粵語 助力大灣區文化建設
    粵語,又稱廣東話、白話,是廣府民系使用的方言,主要分布在廣東省中部和西南部、廣西東南部和西部部分地區。全球範圍內超過一億二千萬人使用粵語。由於粵語保留了大量古代漢語的特徵,成為除了普通話以外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的中國方言。  粵語在珠三角地區誕生並形成  粵語是在珠三角本土誕生、發展並最終定型的一種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