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人的中國

2021-01-09 搜狐網

  李晉

  從去年起,北京後海的東邊修起了一道牆,準備建立一個保護區。我去看時正趕上拆遷,四下裡殘垣斷壁。朋友的家就在鼓樓旁,距離那裡不過百餘米,飯後閒逛至此,看附近的燈紅酒綠、鶯歌燕舞,我們不免唏噓一番,慨嘆商業文明的強勢。

  在我的記憶裡,不少老街已經被改造一新,成了紙醉金迷的場所。除了我生活的北京外,這幾年在昆明和成都短住時,也曾見證了寬巷子和文明街的拆遷。就拿成都來講,隨著錦裡的成功,更多的錦裡正在加緊施工。而春城的一位作家則這樣寫道:「故鄉昆明如今已面目全非,猶如熟悉的長者一個個與世長辭。」

  舊瓶新酒、地方特色,這似乎已成為旅遊業的法寶。西洋人來到中國,肯定不總對烤鴨感興趣,他們當然更喜歡找些酒吧或咖啡館,在異鄉的夜色中消磨時光。即使是國內的遊客,經過十幾年城市生活的打磨,也早已對商業文明充滿了依賴,遊客的需要擺在那裡,難怪酒吧街會遍及中國各地。

  後海附近的胡同裡,有一處食肆名為「梅府家宴」,餐館修在京城的老宅子內,隔壁是梅蘭芳先生的故居。進入餐廳後,桌上擺放著當天的菜單,所有的菜名都是用蠅頭小楷抄寫而成,耳畔傳來的是梅先生的唱腔。這家飯館菜價很貴,布置裝潢也「很中國」,所以深受外國人青睞,請我吃飯的是法國人,鄰桌的諸位也全部是友邦人士。

  1921年,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訪華時,曾經流連於上海的舞廳,他覺得外灘的管弦樂隊水平很高,絕非淺草的舞廳所能相比。在桃紅色的咖啡館裡,梳著大分頭的中國少年彈奏著鋼琴,舞池中央是幾個英國水兵,他們正跳著格調不高的舞蹈。對於這一幕,芥川先生後來在回憶錄裡寫到,他覺得自己正在欣賞一幅畫報上的插圖,「這幅插圖的題目,不用說叫做"上海"」。

  10年前,北京的外國人不過集中在三裡屯或使館區附近,但是現在,以後海為中心的地區,正越發成為老外們的聚集地。記得上中學時,學校曾經組織去恭王府參觀,那時雖也有胡同遊的項目,但是在規模上遠沒有今天這樣浩大。就在不久前,當我故地重遊,想要尋找傳統的風韻時,卻發現到處都充斥著觀光三輪,各類餐廳酒吧鱗次櫛比,外國團隊絡繹不絕,填滿了胡同的空間。

  如今,若再想找到老北京的遺風,便只有在後海周圍這不大的地方,這裡在過去是北京城的內城,它的存在,一直填充著我這等人的最美好的想像。相信在許多年後,這想像仍然會延綿不絕,激蕩在人們的心田,但是在今後的日子裡,我們或許只能空餘下一汪被霓虹打亮的湖面。

  旅遊業的發展究竟給原住民帶來了什麼?後海旁的那些昂貴的餐廳酒吧,能在多大程度上帶動胡同經濟?在世界其他國家,這種情況有時要更為嚴重,人們只能以創收為名,卻付出了西化的代價。

  這個時代是荒謬的,以自由主義為名,打造出一個全球化的賣場,它試圖以各種粉飾,掩蓋地區間不平等的事實。我們無法反抗這種局面,但也絕不能主動迎合,短期利益是誘人的,但是一個國度的吸引力,總在於它們所獨有的東西。過去的歷史已經證明,當新鮮感過後,粗淺的東方主義終會失去其吸引力,如果不能保持住自身的風骨,我們的旅遊業將無以為繼。

相關焦點

  • 張居正的外交智慧:西洋人來了就把他們引領至經濟領域,互惠互利
    可以說,張居正對西洋人在商貿方面的條件是愈發放寬的,這也符合他一貫的大膽的改革風格。但對西洋人的寬鬆貿易政策並不意味著張居正對西洋人完全放心,針對澳門的歐洲人,他意識到若不對他們進行管控,那麼一旦大明內部出現問題,西洋人便可能會趁虛而入伺機破壞。為此朝廷決定在澳門置官防守,除負責對西洋人進行監視,並處理中外司法貿易糾紛外,還負責向葡萄牙人徵收租地銀。
  • 紫禁城裡的西洋人——耶穌會士在中國
    紫禁城裡的西洋人——耶穌會士在中國1685年,被稱為「太陽王」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親自籤署命令,資助並任命了一批法國耶穌會傳教士赴中國傳教。此時,在遙遠的中國,端坐在北京紫禁城大殿之上的是另一位英明的君主?愛新覺羅玄燁,也就是康熙大帝。
  • 那些繪製中國地圖的西洋人
    3月28日,德國總理默克爾攜「第一先生」在總理府私人宴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夫人彭麗媛,並贈送了一件特別的禮物。       禮物是一張中國地圖。據默克爾介紹,那是「1735年德國繪製的第一幅精確的中國地圖」。
  • 西街,顧名思義,西洋人的街
    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西街,顧名思義,西洋人的街。這是整個中國外國人密度最大的一條街,每年來這裡休閒、居住、gap year的外國人數不勝數,差不多是這裡本地人的三倍。同時,這裡也是全中國最大的外語角,涉外婚姻比例全國領先。大抵是西街的魅力和人情讓這些原本漂泊的異鄉人萌生了流連之意,才選擇了在此安頓,漫度餘生吧。
  • 據說,西洋人不僅膝蓋不能打彎,還喜歡偽造歷史
    清朝末年的中國人認為西洋人膝蓋是不能打彎的,所以當年才不跪乾隆帝,不是不跪,是跪不下去,林則徐也是這麼認為的。怎麼對付英國人呢?當時的國人是這樣想的:先準備幾千根長竹竿,打仗的時候只要用竹竿一桶,英國人便摔倒在地再也爬不起來了,因為膝蓋不能打彎嘛!這一點,林則徐也認同。
  • 小澤瑪利亞進軍中國娛樂圈 已與北京一經紀公司籤約
    繼蒼井空之後,又一名日本著名AV女星宣布登陸中國內地
  • 網友:西方不見得比中國好,驚訝
    網友:西方不見得比中國好,例如,吃飯時不要滿嘴食物說話,不要發出聲音,這些都是很好的餐桌禮儀。為什麼中國人不學習西方的餐桌禮儀呢?首先這是文化的差異,中國人最早用筷子吃東西的時候,中國人的習慣是吃飯時正常地聊天,在熱鬧的餐廳愉快地聊天,這與行為和禮儀的文明不矛盾,這些外國網友對這個問題怎麼看?以下是他們的答案。
  • 天主教為何可以在晚明的中國廣泛傳播?得益於他所制定的規則
    於1583年(明神宗萬曆十一年)來到中國居住。在明朝頗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稱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華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他一方面用漢語傳播基督宗教,本人更穿著中國士大夫服飾;另一方面用自然科學知識來博取士大夫們的好感。帶著西學而來的利瑪竇開展了晚明以來士大夫學習西學的風氣。由明萬曆至清順治年間,一共有一百五十餘種的西方書籍翻譯成中文。
  • 當代農曆「山寨」自西歐,並非弘揚中國傳統
    中國現行農曆沿用自明末《時憲歷》脫胎的清朝《西洋新法曆書》,是四百多年前的由湯若望主導的歐洲耶穌會教士和中國第一批天主教徒合力編撰的 所謂「民族智慧科學結晶」、「實實在在中國特色」的中國現行農曆,其實完全是四百多年前的歐洲耶穌會教士和中國天主教徒合力編撰的
  • 每年的農曆三月,古代中國有一個狂歡節,現在卻被人們所遺忘
    每年的農曆三月,中國古代有一個狂歡節,現在卻被人們所遺忘農曆三月三,現代人看起來一個無足輕重的日子,在古代卻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節日——上巳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出門遊樂,號稱古代版狂歡節。為什麼會稱其為狂歡節呢?
  • 中國古代為何不重科學,真是愛因斯坦說的無形式邏輯和科學實驗嗎
    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確實沒走上科學的道路。但我並不認同愛因斯坦的解釋:中國古代沒有走上科學道路是因為缺乏形式邏輯和科學實驗。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愛因斯坦講的,是說中國古代沒有走上科學道路的手段。這就相當於說,清朝政府為什麼打不贏西洋人?是因為中國的船不堅,炮不利。這顯然是沒有從制度上,從根源上找到問題。
  • 清宮中的西洋人,一道奇特的風景,至今他的影子仍無處不在
    這位出生於「藝術之都」米蘭的義大利傳教士,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來到中國,並很快因為其突出的畫技而被選入清廷的如意館。郎世寧在中國最為耳熟能詳,其作品不少,乾隆皇帝的肖像畫如《乾隆大閱圖》以及一些著名的畫作如《百駿圖》等被人們所熟知。這種「老熟人」一般的感覺,似乎讓我們產生了一種錯覺:清廷中所有和西洋風格有關的建築或畫作,皆出於郎大人之手。
  • 中國最神秘的寶塔,《國家寶藏》為它做專題,王健林為它出資10億
    琉璃塔的外國兄弟中國的明代正值歐洲的大航海時期,不少來到中國的西洋人都對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1687年,法籍耶穌會士李明在《中華現勢新志》中,稱大報恩寺琉璃塔是「整個東方地區最好的建築、最高貴的大樓!」1655年,琉璃塔迎來了一個走向世界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