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清朝皇宮裡的西洋風格建築和裝飾,那就不能不提郎世寧。這位出生於「藝術之都」米蘭的義大利傳教士,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來到中國,並很快因為其突出的畫技而被選入清廷的如意館。
這位郎大人不僅是繪畫技術了得,當年他的「朋友圈」也是極為顯赫。
位極人臣的怡親王允祥以及果親王允禮,當年都是郎世寧的好朋友,也都請郎世寧作過畫。其中允禮還有一幅肖像畫流傳至今。
郎世寧在中國最為耳熟能詳,其作品不少,乾隆皇帝的肖像畫如《乾隆大閱圖》以及一些著名的畫作如《百駿圖》等被人們所熟知。這種「老熟人」一般的感覺,似乎讓我們產生了一種錯覺:清廷中所有和西洋風格有關的建築或畫作,皆出於郎大人之手。
但實際上其餘一些傳教士如蔣友仁、王致誠、艾啟蒙等人,都是供職在如意館的著名西洋畫師。他們為清代的宮廷生活注入了幾分在當時來看非常「新奇」的西洋元素。如雍正皇帝有一個愛好便是頭戴西洋假髮,然後命畫師畫出其肖像。再如我們所熟悉的頤和園長廊,在乾隆時期上面所有的彩繪都要乾隆皇帝親自審批才能正式繪製。
根據史料記載,當年這些彩畫中就有相當一部分由西洋畫師所繪製。因此當年如果徜徉在這長廊中,就如同在置身於一座兼收中西方繪畫作品的美術館。只可惜當年的長廊亦毀於英法聯軍的熊熊大火中。
▲頤和園
不過這些皇家園林中的一些石刻作品還是僥倖逃過了大火而保留了下來,如在頤和園後山東部的花承閣遺址中,有一塊精美的太湖石,據說這塊石頭來自於宋朝的皇宮陳設。在這塊石頭下面的基座上,則雕刻著明顯具有西洋風格的神獸,想必當年這些西洋畫師們一定是參與了其設計過程,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前往探尋。
▲清晏舫
清漪園石舫的木製船艙毀於1860年的大火,1893年在修建頤和園的過程中對這座石舫進行了重建。新建成的石舫主體建築改建成為一座兩層的木結構西洋艙樓,並在樓體內外裝修方面採用了一些西洋式技術,如在券窗上鑲嵌五色玻璃,一層採用花磚鋪地,牆柱油飾成大理石紋樣等,甚至在船體的兩側,還各添加了一個「機輪」,使得新修建的石舫在當時顯得非常「前衛」。
「清晏舫」這個名稱的出處和圓明園海晏堂一致,均寓意「海清河晏,天下太平」之意。然而實際上當時的清政府,已處於大廈將傾之勢。
▲延禧宮
清代,不僅皇家園林裡有眾多西洋建築,集中了古代瑰麗建築精華的紫禁城也受到西洋文化的影響。在故宮的東六宮區域,或是沿著故宮新開放的大西路走一走,會驚喜地發現在皇宮裡竟然「混」進了兩座西洋式風格的建築。其中東六宮的是在延禧宮院內的一座「水晶宮」,而大西路南端的則是寶蘊樓。
延禧宮是一座有故事的宮院。這裡自建成之日起便是妃嬪所居住的場所,最初名「長壽宮」,嘉靖年間此處更名為延祺宮。清代康熙年間重修後更名為延禧宮,乾隆皇帝還為此處題寫了一個匾額「慎贊徽音」,意思就是如果后妃們勤勤懇懇輔佐皇帝,便能贏得好的聲名。
延禧宮在道光和鹹豐年間相繼遭遇了兩場大火,同治年間曾提議將該宮院修復,但並沒有付諸實施,因此這裡一直處於閒置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