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說「吃飯大汗,一生白幹」,有什麼講究?古人的忠告

2021-01-09 古今三千事

說起俗語,相信大家都能來上兩句。這是因為俗語是老百姓獨有的特色文化,我們農村小孩子的童年幾乎都是耳目渲染。這些俗語通俗直白,簡單易懂,而且大多非常有趣,那句「恨鐵不成鋼」想必大家也不陌生,粗看之下沒什麼出奇的地方。但仔細回想長輩一般說此話時的環境時就能設身處地地感受到長輩的無奈和擔憂,這種切身體會的感覺正是俗語的獨特魅力所在。也正是因為這些俗語中包涵了長輩真摯淳樸的感情所以才能流傳下來,即便是沒有文字記載,即便是「焚書坑儒」也能完好無損的流傳下來。

而俗語也像詩詞一樣有很多不同的類別,除了百姓常用的農用諺語外,題中這句「吃飯大汗,一生白幹」便是典型的的生活經驗類的。這類俗語往往是古人通過日積月累對人生事物的觀察而總結出來的,其中還涉及了很多古人智慧。而這句話中看似只有八個字,還包含了我們引以為傲的中醫智慧,雖然古代老百姓讀書不多,但這八個字卻大有學問。

吃飯出汗的情況相比大家並不陌生,正常情況下吃飯太熱自然都有出汗的情況,但是如果大汗淋漓或者不熱的情況下吃飯也出汗,那就是身體的信號了。《黃帝內經》中明確指出「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或出於身半,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此內開腠理,毛蒸裡洩,衛氣奏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彪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故命曰漏洩」,可見這種情況在幾千年的中醫典籍中便已經記載,大意是說有的人吃飯的時候背上或者臉上大汗淋漓,這是因為皮膚的縫隙張開了也就是腠理內開,裡面的熱氣洩露出來所導致的。《證治要訣》也對此做出了揭示「胃氣不固,榮血漏洩,謂之漏洩。」

而現代醫學也對此做過研究,最終表明這是因為這種情況下血液流動緩慢,因為氣虛而體內溼氣過重,吃飯時氣管受堵,不能呼吸排除體內溼熱,所以就從額頭以及皮膚毛孔滲出,歸根到底還是氣脈不足導致血液運送散熱慢所致。這種情況下建議平時抽出時間合理安排運動,可以練習一些簡單的氣息吐納,比如深吸氣,慢吐氣,並且還可以早晚扎馬步三到五分鐘,當然飲食上還是那句千篇一律的清淡為主。

以上兩句經典俗語是不是並不像看起來那麼簡單,其中將深奧的中醫智慧包含其中,讓人回味無窮,當然這是古人智慧所在。如今如果有這樣的症狀建議還是要抽出時間前往醫院檢查一下,畢竟望聞問切還是需要和醫生面對面才更真切,配合高科技的醫療設備,將病症扼殺在搖籃之中才是明智之舉,那句「小病不醫成大災」的說法還是有道理的。

相關焦點

  • 古人云「吃飯大汗,一生白幹」,具體有什麼含義?一文告訴你答案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很多俗語,其中很多俗語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有一句古語「吃飯大汗,一生白幹」,就非常接地氣,引後人深思,具體分析如下:我們都知道,出汗是很正常的生理現象,因為人體內的汗腺一旦遇到血液循環加快,或者是外界的溫度升高,都會刺激人體的汗腺,導致皮膚表面出汗,尤其是在炎炎夏日。總之,適當出汗,對於我們的身體還是有有益的。但是出汗過多,就屬於病理現象了。
  • 古人說「吃飯大汗,一生白幹」,這句話有何意思?究竟有沒有道理
    比如說在眾多俗語中有著這樣一句俗語:「吃飯大汗,一生白幹」,大家對於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都是非常的疑惑的,那麼這句話古人們是常常說的,這句話究竟有沒有道理呢?那麼今天就讓小冰帶領著大家一起來看一看吧。
  • 為何說:「吃飯大汗,一生白幹」?從健康角度分析,老祖宗的經驗
    有些人平時比較容易出汗,提前稍微熱一些或者進行一些運動就會導致淌汗,有時候甚至吃飯的時候都會滿頭大汗,而關於吃飯時候流汗的情況,生活中一些老人可能會說過一些俗語,例如「吃飯大汗,一生白幹」等,從字面來看,就是吃飯的流汗會導致一些負面的影響,那麼吃飯流汗究竟會導致我們出現什麼情況呢?
  • 俗話說:「吃飯大汗,一生白幹」,有沒有道理?專家:警惕2種汗
    古代,喜歡吟詩作畫的人,常被形容為雅興好,也就是說琴棋書畫屬於雅文化,而服務於基層人民的文化就屬於「俗文化」。民間有很多流傳的俗語,就屬於俗文化的一種,這些俗語聽起來好像有點誇張,但實際上暗藏著一些道理。今天專家就來和大家聊一聊「吃飯大汗,一生白幹」這句俗語的含義。「吃飯大汗,一生白幹」是什麼意思?
  • 俗語「吃飯大汗,一生白幹」,到底是啥意思?吃飯流汗暗示有疾?
    吃飯是一個人每天都必須做的事,食物是一個人的體力和營養補充的來源,有句老話說的好,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這就已經能夠說明了吃飯的重要性。那麼還有一句俗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叫做「吃飯大汗,一生白幹」很多人不理解,吃飯是必然的,流汗也是正常的,為什麼加在一起就會壞事兒了呢。我們知道,流汗是有很多因素在當中,流汗一方面是人體新陳代謝正常的反應,一方面是外界氣溫較高,排汗來調節自身的溫度,保持人體熱能的均衡,這對人體是有好處的。
  • 老話說「吃飯大汗,一生白幹」是什麼意思?愛出汗的人不妨看一下
    現在已經進入了三伏天,在這樣炎炎的夏日,不管是做什麼都容易出現大汗淋漓的情況,這個時候出汗也是正常的,不管是坐著不動還是在吃飯的時候出汗也是正常的,它也是調節人體體溫的一種手段,出汗就能帶走人體的熱量,能起到降溫的作用。
  • 農村老人說:「六月蜂七月蛇,八月馬蜂惹不得」,古人傳下的講究
    原標題:農村老人說:「六月蜂七月蛇,八月馬蜂惹不得」,古人傳下的講究
  • 農村人吃飯常用的筷子,你知道都有哪些講究嗎?看看你知道多少?
    如今有很多所謂的專家總喜歡拿農村人來調侃,說農村人不僅沒有貢獻,還不懂規矩沒文化。雖然大多數農村人上學少,但是農村人也是有很多禮節的,就拿吃飯時最簡單的筷子來說,都有很多講究,下面就來看一看農村人用筷子都有哪些講究?
  • 老話常說「男無性如鐵,女無性如麻」,是什麼意思?老祖宗的忠告
    03「女無性如麻」也是同樣的道理,在當時那個男尊女卑的社會之中,其實有很多人還是希望女性擁有獨立的思維,雖然說當時三從四德各種貶低女性的聲音不斷出現,但不得不說,女性也作為社會主力人物一直在為社會發光發熱。
  • 農村老人常說「 男招窮,女招富」是什麼意思,說的有道理嗎?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老人常說「 男招窮,女招富」是什麼意思,說的有道理嗎?我們從小在農村生活,小時候的時候家裡都沒有通電。記得那個時候,沒有手機看,沒有電視看,每天白天都是和泥土做伴,天一黑的時候,家裡的大人就會喊著回家吃飯。吃完飯,洗完澡,早早的上床睡覺。
  • 農村老人常說「白虎蓋青龍,一代更比一代窮」這話到底在講究什麼
    農村裡面老人經常說:「白虎蓋青龍,一代更比一代窮」這些話到底在講究些什麼?中國的農村這麼多,每個農村裡面都有一些老人,這些老人會說一些農村老話,在我們小的時候,對於這些老人說的一些老話,我們都不是很清楚他們說的到底是是什麼意思?
  • 農村老人常說筷子七寸六分,有很多的含義和禁忌,是什麼呢
    農村老人常說筷子七寸六分,有很多的含義和禁忌?筷子有什麼含義和禁忌呢?筷子是我們特有產物,決計不像前幾天某義大利視頻所描述的那樣,別小看普普通通的筷子,其實筷子的含義是有很多很多的,這也是我們特有的文化底蘊所造成的。
  • 農村人為什麼紅事不請,白事不請自來,有什麼講究嗎
    農村人為什麼紅事不請,白事不請自來,有什麼講究嗎,在過年期間可以說是紅白喜事都是比較多的,很多新人都趁著過年時間大家都有時間辦理喜酒,而農村人過年吃多了或者是冷到了都會導致過世,這也造成了過年期間紅白喜事都是比較多的,不過農村人說到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到的說法,這是為什麼呢?
  • 農村老人喜歡看相,常說「耳大有福,眼斜心不正」,有什麼講究?
    導讀:農村老人喜歡看相,常說「耳大有福,眼斜心不正」,有什麼講究?農村一直流傳著很多有關面相的說法,並將其與福、禍、善、惡聯繫到一起,雖然看似毫無道理,但是農村很多人卻對此堅信不疑。就比如,農村人喜歡的面相裡,除了臉肥且圓外,他們還喜歡有耳垂,而且耳垂很肥大的人。從農村俗語「耳大有福,眼斜心不正」中就可以看出來。接下來,筆者便來和大家聊聊識人方面的俗語,看看其說的是否在理。看看這句話究竟有何講究?首先,這句話的意思很好理解,意思是耳朵大的人有福氣而且長壽,眼長得比較斜,或者是經常斜著眼看人的人心術不正,可能是壞人,很容易做出不法行為。
  • 古人說「麻面青須不可交,兩腮無肉大彎腰」,有道理嗎?祖宗忠告
    那麼相由心生有沒有道理呢?在筆者看來,多少有點道理。從一些年紀比較大的老人的面相去看,兇神惡煞的會讓人反感,性格基本上都好不到哪裡去;一些慈眉善目的會讓人覺得親切,性格相對都比較好一些。人有一種第一特殊感覺,從看一個人的面貌的一瞬間,就會感覺出這個人是否好接觸。但是這種「以貌取人」的方式在青年和中年人身上表現得沒有那麼突出,相對在一些老年人的身上表現得多一些。
  • 王福重說只會出大力流大汗的農民是懶惰和愚蠢,這話你怎麼看?
    但是有一點大家應該知道,他曾經被譽為中國為數不多的有良心有水平的經濟學家,那麼既然是有良心有水平的經濟學家,為什麼會說出這麼沒有水平的話?說中國的農民沒有貢獻,出大力流大汗就是懶惰和愚蠢。如果斷章取義的來看這句話,的確是讓廣大的農民朋友接受不了。中國有9億農民,住在農村務農的人數起碼也有8億。此話一出口,無疑讓包括我在內的8億農民,聽了以後感覺很不舒服,起碼這話讓人聽得很不入耳。
  • 農村老人留下俗語,「女佔三八必寡」,到底有什麼講究?
    農村老人留下俗語,「女佔三八必寡」,到底有什麼講究?文/歷史國學大觀(作者原創,禁止轉載)農村裡的老人,在閒暇的時候很喜歡串門,或者是圍坐在一起聊天,很多年輕人不怎麼喜歡和老年人說話,有道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比如老人說的「男佔三八必發,女佔三八必寡」,當時以為是罵人的,其實不是的。聽到「三八」這個詞語,我們第一時間可能想到的是,比如死三八、三八婆、臭三八等。
  • 古人「留鬍子」講究多,要通知皇帝,還不能說「平安」,這是文化
    古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之說,同樣是這個理由,古人對自己的身體是非常愛惜的,尤為明顯的例子便是評書裡經常聽到的「束髮留須」;公正的說,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古人出於對長輩先人的敬重,「蓄髮」尚且可以理解,可是「留須」就有點違背常理了。
  • 農村老人常說,「借屋成雙,家破人亡」,什麼意思?是迷信嗎?
    在農村,有很多經典流傳的言語,都是古人流傳下來的生活經驗,為了告訴後人們一些淺顯的生活道理,這些諺語雖然沒有被記入到教科書中,但也在農民們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並被後人廣為流傳,這些生活經驗,都是前人總結下來的,雖然傳統迷信,但不無道理。農村老人常常說:「借屋成雙,家破人亡」,這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老人說「幹磚不上牆,溼木不做門」,這是為啥?有沒有道理?
    在與自然界長期的相處過程中,經過不斷的農業生產實踐,農民朋友也總結出了不少很有參考借鑑作用的經驗。不一定有多麼深厚的理論基礎,但是很多農村老人也可以說出不少很有指導意義的話語,這就是勞動者們智慧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