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俗語,相信大家都能來上兩句。這是因為俗語是老百姓獨有的特色文化,我們農村小孩子的童年幾乎都是耳目渲染。這些俗語通俗直白,簡單易懂,而且大多非常有趣,那句「恨鐵不成鋼」想必大家也不陌生,粗看之下沒什麼出奇的地方。但仔細回想長輩一般說此話時的環境時就能設身處地地感受到長輩的無奈和擔憂,這種切身體會的感覺正是俗語的獨特魅力所在。也正是因為這些俗語中包涵了長輩真摯淳樸的感情所以才能流傳下來,即便是沒有文字記載,即便是「焚書坑儒」也能完好無損的流傳下來。
而俗語也像詩詞一樣有很多不同的類別,除了百姓常用的農用諺語外,題中這句「吃飯大汗,一生白幹」便是典型的的生活經驗類的。這類俗語往往是古人通過日積月累對人生事物的觀察而總結出來的,其中還涉及了很多古人智慧。而這句話中看似只有八個字,還包含了我們引以為傲的中醫智慧,雖然古代老百姓讀書不多,但這八個字卻大有學問。
吃飯出汗的情況相比大家並不陌生,正常情況下吃飯太熱自然都有出汗的情況,但是如果大汗淋漓或者不熱的情況下吃飯也出汗,那就是身體的信號了。《黃帝內經》中明確指出「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或出於身半,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此內開腠理,毛蒸裡洩,衛氣奏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彪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故命曰漏洩」,可見這種情況在幾千年的中醫典籍中便已經記載,大意是說有的人吃飯的時候背上或者臉上大汗淋漓,這是因為皮膚的縫隙張開了也就是腠理內開,裡面的熱氣洩露出來所導致的。《證治要訣》也對此做出了揭示「胃氣不固,榮血漏洩,謂之漏洩。」
而現代醫學也對此做過研究,最終表明這是因為這種情況下血液流動緩慢,因為氣虛而體內溼氣過重,吃飯時氣管受堵,不能呼吸排除體內溼熱,所以就從額頭以及皮膚毛孔滲出,歸根到底還是氣脈不足導致血液運送散熱慢所致。這種情況下建議平時抽出時間合理安排運動,可以練習一些簡單的氣息吐納,比如深吸氣,慢吐氣,並且還可以早晚扎馬步三到五分鐘,當然飲食上還是那句千篇一律的清淡為主。
以上兩句經典俗語是不是並不像看起來那麼簡單,其中將深奧的中醫智慧包含其中,讓人回味無窮,當然這是古人智慧所在。如今如果有這樣的症狀建議還是要抽出時間前往醫院檢查一下,畢竟望聞問切還是需要和醫生面對面才更真切,配合高科技的醫療設備,將病症扼殺在搖籃之中才是明智之舉,那句「小病不醫成大災」的說法還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