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兔死狗烹 [tù sǐ gǒu pēng]
基本釋義:烹:燒煮。兔子死了,獵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給統治者效勞的人事成後被拋棄或殺掉。
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典故:
春秋時期,吳越之間經常起爭端。公元前497年,吳國大敗越國,越王勾踐委曲求全向吳國求降,去吳國給吳王夫差當奴僕。在大夫範蠡的幫助下,越王勾踐終於騙得夫差的信任,三年後,被釋放回國。勾踐為了不忘國恥,就每天晚上睡在柴草上,坐臥的地方也懸著苦膽,每天吃飯之前都要先嘗一口苦膽。經過十年的奮鬥,越國終於打敗了吳國。輔助越王勾踐報仇雪恨的主要是兩個人,一個是範蠡,還有一個是文種。當時勾踐在會稽山一戰中大敗,國力也不足以與吳國相抗。他就和範蠡、文種兩個大臣商議怎樣才能報仇雪恥。範蠡勸勾踐主動向吳王示好,以便爭取時間發展生產,增強國力,提高軍事力量。這時候,夫差因當上了霸主,驕傲起來,一味貪圖享樂。文種勸勾踐向吳王進貢美女。越王勾踐就派人到處物色美女,結果在浣溪邊找到了花容月貌、沉魚落雁的西施。越王派範蠡把她獻給了夫差。夫差一見西施,頓時被迷住了,把她當做下凡的仙女,寵愛得不得了,也逐漸放鬆了對勾踐的監視。隨後,文種和範蠡又幫助勾踐取得夫差的信任。他們還設計讓夫差殺了忠臣伍子胥;送給吳國浸泡過、不能發芽的種子,害得吳國當年顆粒無收,到處鬧饑荒,國內人心大亂。越國能夠滅掉吳國,範蠡和文種是最大的功臣。勾踐在滅掉吳國後,因範、文二人功勞卓著,便要拜範蠡為上將軍,文種為丞相。但是範蠡不僅不接受封賞,還執意要離國遠去。他不顧勾踐的再三挽留,離開越國,隱居齊國。範蠡離開後,還惦記著好友文種,於是就派人悄悄送了一封信給文種,在信上告訴他:你也趕快離開吧,我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勾踐心胸狹窄,只可與他共患難,不能同他共富貴。你要記住:「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但是,文種不相信越王會加害自己,堅持不肯走,還回信說:「我立下這麼大的功勞,正是該享受的時候,怎麼能就這樣離開呢?」果然在文種當丞相不久,勾踐就給他送來當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殺時用的那把劍,同時帶了這麼一句話:先生教給寡人七種滅吳的辦法,寡人只用了三種,就把吳國給滅了,還剩下四種沒有用,就請先生帶給先王吧。文種一看,就明白了,後悔當初沒有聽範蠡的話,無奈之下只好舉劍自殺了。
相關成語:鳥盡弓藏 過河拆橋 得魚忘筌 感恩戴德 崇功報德 始終不渝
2.吳市吹簫 [wú shì chuī xiāo]
基本釋義:吳:古國名。原指春秋時楚國的伍子胥逃至吳國,在市上吹簫乞食。比喻在街頭行乞。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范睢蔡澤列傳》:「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於吳市。」
典故:
春秋時,楚平王聽信讒言(chányán),將太子建的師傅伍奢(shē)及其長子伍尚殺死,又派人去抓逃亡的伍奢的次子伍員(即伍子胥),並在各關口接著伍員的畫像,以便捉拿歸案。在離昭關不遠的地方,伍子胥(xū)遇到了一個名叫東皋公的老人。他非常同情伍子肯的不幸遭遇,便讓伍子胥在他家住下,等待時機,設法混出昭關。幾天後。東皋(gāo)公找了一個容貌與伍子胥差不多的人,讓他穿上伍子胥的服裝出關。過關口時,故意裝得慌慌張張,結果被守關將士抓住。關口士兵以為伍子胥已經抓住,放鬆了警惕。就在這時候,伍於胥扛著一隻裝載行李的大口袋,在東皋公的掩護下,混出了昭關。等守將發覺抓錯了人,伍子胥早已走得無影無蹤了。到吳國的都城時,他已沒有吃的東西。於是他披髮赤膊,裝成要飯的,在吳都熱鬧的街市上,鼓起腹吹蕭(xiāo)唱曲,以引起人們對他的注意。他悲哀地唱道:「嗚,嗚,嗚天大的冤屈無處訴。宋國、鄭國一路跑;孤苦伶訂誰幫助?殺父大仇不能報,哪有臉面做大夫?到如今吹蕭要飯淚紛紛,定要吹出有心人。」
相關成語:吳市之簫 吹簫乞食
3.雲蒸龍變 [yún zhēng lóng biàn]
基本釋義:雲氣興起,神龍飛動。 比喻英雄豪傑遇時奮起。
出處:《史記·魏豹彭越列傳論》:「[魏豹、彭越]得攝尺寸之柄,其雲蒸龍變,欲有所會其度,以故幽囚而不辭雲。」
4.鼎足而三 [dǐng zú ér sān]
基本釋義:比喻三方面對立的局勢。 也泛指三個方面。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相關成語:鼎足三分 鼎足而立
5.伐功矜能 [fá gōng jīn néng]
基本釋義:伐、矜:誇耀。指吹噓自己的功勞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出處:《史記·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無稱,亦無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