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每日一薦|書本中常說的兔死狗烹,來自哪一個歷史故事?

2021-01-09 百聞教育科普

1.兔死狗烹 [tù sǐ gǒu pēng]

基本釋義:烹:燒煮。兔子死了,獵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給統治者效勞的人事成後被拋棄或殺掉。

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典故:

春秋時期,吳越之間經常起爭端。公元前497年,吳國大敗越國,越王勾踐委曲求全向吳國求降,去吳國給吳王夫差當奴僕。在大夫範蠡的幫助下,越王勾踐終於騙得夫差的信任,三年後,被釋放回國。勾踐為了不忘國恥,就每天晚上睡在柴草上,坐臥的地方也懸著苦膽,每天吃飯之前都要先嘗一口苦膽。經過十年的奮鬥,越國終於打敗了吳國。輔助越王勾踐報仇雪恨的主要是兩個人,一個是範蠡,還有一個是文種。當時勾踐在會稽山一戰中大敗,國力也不足以與吳國相抗。他就和範蠡、文種兩個大臣商議怎樣才能報仇雪恥。範蠡勸勾踐主動向吳王示好,以便爭取時間發展生產,增強國力,提高軍事力量。這時候,夫差因當上了霸主,驕傲起來,一味貪圖享樂。文種勸勾踐向吳王進貢美女。越王勾踐就派人到處物色美女,結果在浣溪邊找到了花容月貌、沉魚落雁的西施。越王派範蠡把她獻給了夫差。夫差一見西施,頓時被迷住了,把她當做下凡的仙女,寵愛得不得了,也逐漸放鬆了對勾踐的監視。隨後,文種和範蠡又幫助勾踐取得夫差的信任。他們還設計讓夫差殺了忠臣伍子胥;送給吳國浸泡過、不能發芽的種子,害得吳國當年顆粒無收,到處鬧饑荒,國內人心大亂。越國能夠滅掉吳國,範蠡和文種是最大的功臣。勾踐在滅掉吳國後,因範、文二人功勞卓著,便要拜範蠡為上將軍,文種為丞相。但是範蠡不僅不接受封賞,還執意要離國遠去。他不顧勾踐的再三挽留,離開越國,隱居齊國。範蠡離開後,還惦記著好友文種,於是就派人悄悄送了一封信給文種,在信上告訴他:你也趕快離開吧,我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勾踐心胸狹窄,只可與他共患難,不能同他共富貴。你要記住:「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但是,文種不相信越王會加害自己,堅持不肯走,還回信說:「我立下這麼大的功勞,正是該享受的時候,怎麼能就這樣離開呢?」果然在文種當丞相不久,勾踐就給他送來當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殺時用的那把劍,同時帶了這麼一句話:先生教給寡人七種滅吳的辦法,寡人只用了三種,就把吳國給滅了,還剩下四種沒有用,就請先生帶給先王吧。文種一看,就明白了,後悔當初沒有聽範蠡的話,無奈之下只好舉劍自殺了。

相關成語:鳥盡弓藏 過河拆橋 得魚忘筌 感恩戴德 崇功報德 始終不渝

2.吳市吹簫 [wú shì chuī xiāo]

基本釋義:吳:古國名。原指春秋時楚國的伍子胥逃至吳國,在市上吹簫乞食。比喻在街頭行乞。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范睢蔡澤列傳》:「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於吳市。」

典故:

春秋時,楚平王聽信讒言(chányán),將太子建的師傅伍奢(shē)及其長子伍尚殺死,又派人去抓逃亡的伍奢的次子伍員(即伍子胥),並在各關口接著伍員的畫像,以便捉拿歸案。在離昭關不遠的地方,伍子胥(xū)遇到了一個名叫東皋公的老人。他非常同情伍子肯的不幸遭遇,便讓伍子胥在他家住下,等待時機,設法混出昭關。幾天後。東皋(gāo)公找了一個容貌與伍子胥差不多的人,讓他穿上伍子胥的服裝出關。過關口時,故意裝得慌慌張張,結果被守關將士抓住。關口士兵以為伍子胥已經抓住,放鬆了警惕。就在這時候,伍於胥扛著一隻裝載行李的大口袋,在東皋公的掩護下,混出了昭關。等守將發覺抓錯了人,伍子胥早已走得無影無蹤了。到吳國的都城時,他已沒有吃的東西。於是他披髮赤膊,裝成要飯的,在吳都熱鬧的街市上,鼓起腹吹蕭(xiāo)唱曲,以引起人們對他的注意。他悲哀地唱道:「嗚,嗚,嗚天大的冤屈無處訴。宋國、鄭國一路跑;孤苦伶訂誰幫助?殺父大仇不能報,哪有臉面做大夫?到如今吹蕭要飯淚紛紛,定要吹出有心人。」

相關成語:吳市之簫 吹簫乞食

3.雲蒸龍變 [yún zhēng lóng biàn]

基本釋義:雲氣興起,神龍飛動。 比喻英雄豪傑遇時奮起。

出處:《史記·魏豹彭越列傳論》:「[魏豹、彭越]得攝尺寸之柄,其雲蒸龍變,欲有所會其度,以故幽囚而不辭雲。」

4.鼎足而三 [dǐng zú ér sān]

基本釋義:比喻三方面對立的局勢。 也泛指三個方面。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相關成語:鼎足三分 鼎足而立

5.伐功矜能 [fá gōng jīn néng]

基本釋義:伐、矜:誇耀。指吹噓自己的功勞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出處:《史記·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無稱,亦無過行。」

相關焦點

  • 成語每日一薦|書本中常說的大器晚成,來自哪一個歷史故事?
    崔琰勸說袁紹不要這樣做,袁紹認為他說得對,封他為騎都尉。後來,崔琰跟隨曹操,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在他作尚書時,曹操想立曹植為嗣子,而崔琰反對,他說:「自古以來的規矩是立長子,怎麼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儘管是親屬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年輕時既無成就也無名望,親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卻很器重他,崔琰常對人說:「才能大的人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崔林將來一定會成大器。」後來,崔林果然當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還在魏文帝手下任過司空。
  • 成語每日一薦|書本中常說的凍浦魚驚,來自哪一個歷史故事?
    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典故:孝敬父母、尊敬師長一直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史上有行孝道成仙的東晉道士許遜,還有晉時為母臥冰求鯉的王祥,等等。後來,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演變為成語「凍浦魚驚」,為孝親之典。王祥,字休徵,琅邪人,是個至孝之人。他早年喪母,繼母朱氏待他不慈,數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不好,於是失去了父愛。
  • 成語每日一薦|書本中常說的狐假虎威,來自哪一個歷史故事?
    出處:《戰國策·楚策一》:「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典故: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麼。
  • 成語每日一薦|書本中常說的得心應手,來自哪一個歷史故事?
    師襄無奈地說:「你可以回家去了。」師文扔掉琴,嘆息道:「我不是不會指法,也不是不能完整地彈一首曲子。而是我心不在琴弦上,心裡也沒有音樂。由於內心找不到音樂的感受,所以手指就不能和琴弦相配合了。你再給我一些時間,讓我找一找音樂的感受。」,過了不久,師文回來見師襄。師襄說:「你的琴煉得如何?」師文告訴他:「我已找到音樂的感受,請聽我彈一曲。」,當春天時叩擊商弦彈南呂調,涼風突起,草木都結出了果實。
  • 春秋戰國成語故事競猜:十道選擇題,五百多年歷史你能了解多少?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這一時期跨度五百多年,不僅是諸侯爭霸從分裂到統一的過程,同時也是人才輩出、百家爭鳴和思想文化璀璨的時代;其它不說,後世的不少成語都和這一時期息息相關,今天就以春秋戰國成語故事競猜出十道選擇題,看看你對那段五百多年歷史能了解多少?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補天浴日,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不周山是撐天的大柱,大柱一斷,天就坍塌了一大塊,地也陷裂了很多;同時,山林起火,洪水橫流,世界發生了可怕的災難。創造世界萬物的女神媧(女媧是邯鄲市涉縣人,媧皇宮就坐落在涉縣境內),在大江大河中挑選了許多五彩的石子,架起火來,把石子煉成熔液,然後用這種熔液去修補破壞了的天。她又殺了一隻大得無法形容的烏龜,斬下它的4腳,作為4根天柱,豎立在四方,把天撐住。還利用大火後遺留的蘆草灰,堵住了洪水。
  • 你永不知道的成語智慧:《兔死狗烹》中蘊含的人生智慧與謀略!
    兔死狗烹:《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鳥沒有了,弓也就收起來不用;兔子死了,獵狗也就被煮來吃了。比喻事情成功以後,把曾經出過大力的人殺掉。1、 為何「狡兔死,走狗烹?」2、 由「兔死狗烹」可知當時社會的認識情況,以及當時狗在社會中的作用。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金口木舌,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仲尼駕說者也;不在茲儒乎?如將復駕其所說,則莫若使諸儒金口而木舌。」典故:夜久月高風鐸響  在銅鐘的家族中有一種稱為「鐸」的。它的式樣象鍾,但個頭很小,上有孔,裝上木柄,可以執在手中。鐸裡裝有鐸舌,搖動時鐸舌撞擊鐸壁而發出清脆的聲音。有以銅為舌的,稱為「金鐸」;有以木為舌的,稱為「木鐸」。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一字千金,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典故:戰國末期,秦國有一個大商人,名叫呂不韋,他因在趙國經商時,曾資助過秦莊襄王(名子楚)又把他的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待子楚接王位後,便被封為文信侯,官居相國。莊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生)接王位,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行政大權全操在呂不韋和趙姬的手中。
  • 「守株待兔」是成語故事還是寓言故事
    課文是一篇文言文,全文只有39個字,故事通過宋耕者「因釋其耒而守株」,最後「身為宋國笑。」從而讓學生明白兔子撞死在樹樁上是一件極偶然的事情,不能作為必然事件,從而懂得對意外的收穫不要存有僥倖心理,要想有收穫,必須付出勞動。故事內容學生大部分聽過、讀過,作為文言文更簡潔精煉。最近有同學問,「守株待兔」是成語故事還是寓言故事呢?成語故事和寓言故事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這裡給大家來說一說。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居高臨下,你還知道哪些具有聯合式用法的成語?
    相關成語:建瓴高屋 高高在上 高層建瓴 降尊臨卑 禮賢下士 降貴紆尊2.諸子百家 [zhū zǐ bǎi jiā]基本釋義:原指先秦時期各種思想的代表人物和各個派別,後用來對先秦至漢初各種流派的總稱。出處:《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發憤忘食,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後來子路把沈諸梁的問題告訴給孔子,孔子說:你為什麼不這樣回答呢,孔子的生活態度是'發憤忘食'(發憤求學,連飯都忘記了吃),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會高興得忘記憂愁,而不知自己慢慢衰老了。這個成語形容勤奮好學,忘我工作。相關成語:發憤忘餐 廢寢忘食 好吃懶做 委靡不振 遊手好閒2.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萬馬齊喑,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龔自珍27歲中舉,11年後才中進土。倒不是他不肯用心,而是因為他從小討厭那些禁錮思想的八股文,不願寫華而不實的文章;他所鑽研的,都是對興國濟世有作用的學問,並以此引為驕傲。參加殿試時,龔自珍交卷最早。便離開了考場,有人問他考得怎樣,他把文章內容大概說了一遍,朋友們慶賀說:「龔老兄一定高中榜首!」龔自珍哼了一聲,說:「要看他清朝的國運如何了!」
  • 兔死狗烹的悲劇輪迴中,張良何以獨善其身
    翻來塵封的歷史畫卷,我們發現,「漢初三傑」之中,張良是唯一善終的。月下追來為大業,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一生戎馬,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封侯拜將,卻逃不了被殺的宿命,慘遭誅滅三族。蕭何月下追韓信,為兄弟肝腦塗地,到頭來險象環生,免了一死,卻終究掙不脫牢獄之災。三人之中,唯有張良一人,保全了身家性命,在兔死狗烹的政治環境中,安然享受晚年生活。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一言九鼎,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形容所說的話分量很重,作用很大。出處:《史記·平原君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典故: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楚國。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璞玉渾金,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典故:「璞玉渾金」這則成語的「璞玉」是未經人工雕琢的玉;「渾金」是沒有冶煉過的金子。比喻人的品質純美質樸,或指天然渾樸的精美之器。  這個成語來源於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渾金,人皆欽其寶,莫知名其器。  魏晉時期有七位文人,他們在文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其中有一名叫嵇康的,家附近有一大片竹林,風景秀麗,七位賢才常在那裡遊玩,毫無顧忌地開懷飲酒。
  • 家喻戶曉的成語「舉案齊眉」,最早說的是哪對夫妻?
    說起「成語」,想必大家對它都不陌生了,基本上每個人都能輕輕鬆鬆說出幾十個,如果經常看書的人,甚至可以說出上百個,甚至是更多。成語,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具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說法,一般由四字組成,當然了,也有三個字的、五個字的,甚至是七個字的都有。而在每一個成語後面都有一個很有趣的典故,比如那個家喻戶曉的成語——「舉案齊眉」。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聞一知十,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1.聞一知十 [wén yī zhī shí]基本釋義:聽到一點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於類推。出處:先秦·孔子《論語·公冶長》:「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他問子貢:「你和顏回兩人哪一個強?」子貢答道:「我怎麼能和顏回比呢?顏回聽見一分就能知十分,而我聽見了一分,只能猜到兩分。」孔子聽後,也同意子貢的話,並感嘆道:「你是不如他,而我也不如他呀!」相關成語:月暈而風 觸類旁通 舉一反三2.見利忘義 [jiàn lì wàng yì]基本釋義:見到有利可圖就不顧道義。
  • 成語「蘭因絮果」的背後,隱藏了歷史上一個女人的心酸故事
    蘭因絮果這個成語,可能大家都是從去年的熱劇《如懿傳》中的如懿對皇上說的這句:"蘭因絮果,花開花落自有時"中得知的吧,最終的如懿被皇上傷透了心,所以可想而知這個成語講的就是一個令人辛酸的故事,背後隱藏著一個女人一生的辛酸苦楚。
  • 沒想到把這套成語書,當睡前故事後,孩子的喜歡度勝過繪本
    1、曾經就寫作文如何用成語一事,請教過諸多老師。一說這話題,好多都繃不住笑出聲,直呼「小朋友用成語的烏龍實在太多啦!」確實,各種讓人啼笑皆非的例子太多了。不用懷疑,還記得網絡上傳過的這篇小學生作文嗎?在這篇一百多字的短文裡,用到了多少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