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市場星報消息:近日,有不少市民向本報投訴:合肥市殯儀館計劃搬遷至今,已有10餘年了,現在不僅沒有搬遷,反而張貼公示要重建。記者從合肥市民政局了解到,殯儀館搬遷是一個系統工程,由於涉及因素較多,有關搬遷選址一事,仍在論證中。
附近居民:70多歲的殯儀館不受待見
合肥市殯儀館位於合作化北路153號,1958年5月23日成立,隸屬合肥市民政局,佔地面積為110畝。
1月6日,記者前往合肥市殯儀館發現,殯儀館附近學校和小區較多。安徽農業大學、安徽大學江淮學院和安徽警官職業學院與之相距1公裡左右。中國鐵建青秀城、聚鳳華庭、氣象苑等小區也坐落在其周邊。
殯儀館與小區相鄰。
對於殯儀館,附近不少居民表示殯儀館比較晦氣,並不受大家待見。「住在殯儀館附近,要有點心理素質,不然還真受不了。」住在中國鐵建青秀城的張女士告訴記者,自己是2015年買的房,當時就說殯儀館要搬,可一直沒搬走,每天早晚高峰,一碰上喪葬的事,這附近就很容易堵車。
在龔窪路附近售賣殯葬用品的鮑女士介紹,自己以前是殯儀館的工作人員,已經退休20多年了,宿舍樓因為年代久遠,房子還漏水,自己也希望殯儀館能搬走,可以給自己好點的房子。
疑問:殯儀館搬遷選址10餘年 如今重建為哪般?
「殯儀館搬遷選址,都說了10多年了,現在怎麼還要重建了呢?」奧林花園的住戶張先生表示,附近居民曾多次反映殯儀館搬遷問題,均無結果。最近,大家發現,殯儀館張貼告示,不僅不搬遷,還要重建。
記者現場探訪發現,張先生口中的告示正是殯儀館門口的《規劃方案公示》(後稱「《公示》」)。《公示》顯示,殯儀館現有的業務總臺、遺體火化車間、遺體冷藏室等設施均為泡沫夾心活動板房,已超期使用,經合肥市房屋安全鑑定中心檢測,已不能滿足正常使用的安全要求,存在重大安全隱患。2019年經專家評定和市政府安委會辦公室研究,將合肥市殯儀館活動板房超期使用隱患,列為2019年度合肥市重點督促整治的10處重大事故隱患之一進行整改。為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經合肥市發改委立項同意,拆除原有活動板房原址重建鋼結構房屋。
記者看到,公示期自2020年11月28日至2020年12月4日。隨後,記者從合肥市殯儀館辦公室得知,目前公示已經結束,不過重建工作暫未展開。
殯儀館:房齡超過使用年限 搬遷尚未談妥
針對重建鋼結構房屋一事,合肥市殯儀館業務科的工作人員表示,此次重建房屋包括火化車間、冷藏車間和大廳等,目前,原址重建鋼結構房屋的規劃還在審批當中,還沒有搬走的規劃。該工作人員透露,此前,合肥市殯儀館也曾與肥東、肥西和長豐等地進行接洽,但由於種種原因,均未能確定下來。
「具體什麼時候搬走,也不是我們說了算,現在我們也不清楚具體情況,只能等上面通知。」該工作人員介紹,現在殯儀館內的房子都是危房了,現在沒接到通知搬走,只能申請重建,最起碼還能保證安全。
合肥市民政局:搬遷選址仍在論證中
市場星報、掌中安徽、安徽財經網(www.ahcaijing.com)記者查詢發現,網上有不少詢問合肥市殯儀館搬遷事項的帖子。
2015年,《關於市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第213號提案的答覆函》顯示,隨著合肥城市快速發展,原先地處城市偏遠地帶的合肥市殯儀館已經被城區所包圍。殯儀館已經影響了城市形象,繼續留在目前的位置明顯不合時宜,需要搬遷。
2020年4月,在《合肥市殯儀館》建議中,合肥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回復,綜合考慮市殯儀館整體搬遷的難度和方便市民治喪的需求,減少因市殯儀館整體搬遷給市民治喪帶來的不便及治喪成本的提高,參照外地城市的做法,計劃將市殯儀館火化功能區域搬離城區,原址保留殯儀告別服務功能,供市民弔唁、悼念逝者。近年來,市民政局會同自然資源和規劃等部門多次前往市轄縣進行勘察選址,先後擬定了幾處地點,但因多種原因,致使選址工作最終未能確定。
近日,記者從合肥市民政局了解到,殯儀館搬遷是一個系統工程,由於涉及因素較多,國土規劃、住建,還有當地政府等都要考慮。
「一旦搬離到縣區,縣區能否接受、環評是否達標、治喪是否方便……這些都需要考慮的。」民政局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目前,關於合肥市殯儀館搬遷選址一事,也還在論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