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祭祀祖先?

2020-11-29 歷史研習社

文:王蘑菇

小的時候,你有沒有過在月黑風高的夜晚,被長輩拉著去給逝去的親人燒紙的經歷?筆者小時就有這樣的經歷,而且對長輩的一言一行都感到神秘而恐懼。

十一月,我們經歷了兩個「鬼節」,一個是西方的萬聖節,一個是我國的寒衣節。記得寒衣節剛過的時候,大街小巷的地面上,還留著很多圈圈,燒過東西的灰燼依然保有痕跡。人們在這個日子裡,會為死去的親人送去寒衣,也送上自己的惦念。

為什麼人們要追思自己的親人甚至是隔了幾代的祖先?它是怎麼來的?這大概要從古人做夢開始說起。

1.靈魂不死

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也和我們一樣,睡著以後會做各種各樣的夢,在夢中,人們可以做一些清醒時無法辦到的事,比如從懸崖上摔下來死不了,能夠像鳥兒一樣飛翔,甚至是一些難以啟齒不可思議之事也能夠在夢中得到回應和滿足。這在今天看來,似乎是再正常不過的了,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即是如此。

但偉大的古人不這麼想,他們從做夢中獲得啟示:人,是可以脫離肉體而存活的,這個存活的東西就叫做靈魂。人死了,只是肉體的大限已到,靈魂卻依舊存在,因此古裝電視劇中總會利用「陰魂不散」來製造各種「意料之外」。

靈肉分離、靈的神奇,讓古人對靈魂產生一種信仰。恩格斯說:「在遠古時代,人們還完全不知道自己身體的構造,並且受夢中景象的影響,於是就產生一種觀念:他們的思維和感覺不是他們身體的活動,而是一種獨特的、寓於這個身體之中,而在人死亡時就離開身體的靈魂的活動。」既然靈魂不死,古人便自然而然地認為,善待靈魂的肉體,就可以得到平安和護佑。

考古工作者發現,大約在一萬八千年前,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在他們生活過的洞穴下有墓葬的存在,這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古墓葬,在墓葬中考古工作者還發現了硃砂。一些研究者認為,紅色象徵了血液,在埋葬地中使用紅色,就相當於為死者補充、保住了血液,進而可以保全生命、守住靈魂。

如今,將死者與紅色相聯繫的現象,已從現代社會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或是更為複雜的喪葬禮俗與信仰,或是出於無神論而對喪葬行為的簡化甚至省略。

2.祭祀與喪葬

我國的歷代帝王都認為靈魂不死,因此不僅會給自己準備大量的財物,還會選擇一些活人來陪葬,這就是 「人殉制」的葬俗,據說為周幽王生殉的女子有一百多人。秦始皇是靈魂不死的忠誠擁護者,否則也不會給自己搞那麼多陪葬,而兵馬俑則是「人殉制」的一種發展和變體。明朝時,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兒子明成祖朱棣都有生殉的妃嬪,只不過人數比幾千年前少了一些。直到努爾哈赤時,大妃阿巴亥的殉葬也成了一個謎題。

平民百姓當然沒有帝王的財力,也沒有權利讓別人為他生殉,但也會在生時給自己攢所謂的「棺材本兒」,為了能夠在彼岸世界得到安樂。古人一定沒有想到,這些隨葬品竟然成為其子孫後代研究他們的重要資料。

活著的人,為了能夠撫慰靈魂,在不自覺中創造了專屬靈魂的節日,寒衣節就是生者的一種換位思考:天冷了,靈魂也應該穿上禦寒之衣。當然,穿寒衣只是祭祀、追思祖先和親人的一種方式。除了經過時間沉澱留存下來的各種與靈魂相關的節日外,人死後的一系列相關事宜也被保留了下來,而且頗為繁雜。

就拿葬法來說,歷史上除了流行土葬外,還有火葬、水葬、天葬、懸棺葬、樹葬、塔葬等等,南派三叔的《盜墓筆記》中就出現了各種葬法,也由此聯想出一系列令讀者瞠目結舌又欲罷不能的屍鬼。有的時候,人們根據習俗或因「風水」之故,會進行二次葬。我們從現實意義來看,其實每一種葬法都代表著當時的文化和人們的信仰。

(郭璞:《葬經》作者,據說是歷史上水葬第一人)

不同的朝代對葬法也有一些禁令,但各種葬法幾乎是並存的。比如火葬,火葬的流行與佛教輸入有密切關係,宋元明較多,而清代雖嚴禁火葬,同治年間的蘇松太三府的火葬依舊盛行。

元朝的喪葬非常神秘,貴族的葬禮十分隆重。蒙古族人認為,請「薩滿」巫師為死者舉行各種祈禱儀式不僅能夠使死者靈魂得到安息,還能為其後人帶來幸福。而死者安葬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墓地四周都有士卒把守,決不允許他人靠近,直到墓地長出青草,和周圍沒有任何區別,士卒才會離去。所以元朝的各位帝王是沒有陵墓的。沒有陵墓如何祭祀呢?聰明的蒙古人想了一個辦法——建了一個專門的祭祀場所「燒飯園」。

其實,這也不是蒙古族的首創,契丹、女真都有稱為「燒飯」的喪葬習俗,王國維在《蒙古札記·燒飯》一文中就指出「『燒飯』本契丹、女真舊俗,亦遼金時通語。……《三朝北盟會編》卷三『女真死者,埋之而無棺槨。貴者生焚所寵奴婢、所乘鞍馬以殉之。所有祭祀飲食等物盡焚之,謂之燒飯。』」後來,人們用紙質車馬代替活物,今天「送三」的習俗據說也是遼金燒飯風俗的延續。總之,即使沒有陵墓,當需要祭祀祖先時,蒙古人就在大都專門的祭祀場所——「燒飯園」請薩滿來主持祭奠。

簡單了解了葬法後,我們來看看喪服和喪禮。喪服可以分為斬衰服、齊衰服、大功服、小功服、緦麻服五類,人們常稱此為五服。五服都屬於麻布的材質,根據與逝者親疏關係而分,斬衰服為最粗麻布製成,穿斬衰者為死者最親近之人,需為死者服喪三年,緦麻是五服中的第五等,是熟麻布製成,穿緦麻者需為死者服喪三月。

(影視劇中的喪服)

就喪禮而言,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不同的地域也不盡相同,更衣、點引路燈、招魂、浴屍、入殮、戴孝、守靈、弔喪、告穴、出殯、拜七、百日祭、周年祭,無論程序如何,它的每一步都代表著生者希望將自己的親人安樂地送到彼岸:點長明燈,是為了給逝者照明,因為生者認為陰間是黑暗的;燒紙錢,是為了讓逝者能夠順利過橋,因為生者認為陰間是充滿了邪惡和貪汙的。

明代時的北京,在喪葬用品上流行紙糊方相,這個類似於今天河北省所稱的「紙紮」,也就是紙人、紙房;喪葬儀式也相對隆重,比如會請做白事的戲班來演走馬等百戲。從當時的習俗來看,明代的北京雖然不像南方那樣「喪事喜辦」,但亦有莊周鼓盆之意。

(莊周鼓盆)

清朝,滿蒙漢混雜,喪禮更加繁瑣。就死者的穿戴來看,死者穿的鞋必須是布底,還要做出蓮花圖案,因為腳蹬蓮臺代表了修成正果。此外還有很多因諧音而定下的規矩,比如死者的衣服不用紐扣只能縫飄帶,因為「紐子」和「扭子」諧音;衣料也不能用緞子,因為「緞子」和「斷子」諧音。其實,所有的禮制不僅是為死者送上哀思,更是生者釋放悲痛的出口。

3.孝道

早在古代,對已逝之人的懷念與祭奠,就不僅代表著敬畏,而是有了「孝」的內涵。「孝」是中國的「特產」,西方人的腦海裡沒有「孝」這個內涵,他們長大後願意侍養自己的雙親,純粹是因為血緣。因此當用英語翻譯中國的「孝道」這個含義時,並沒有對應的單詞,所以只能專門創造出一個詞組「filial piety」 ,意思是:子女的虔誠。

現在就來說說我國的「特產」——孝。甲骨文中己出現孝字,說明孝的觀念在商朝時已形成。發展到周朝,孝的觀念已經與宗法制度聯繫在一起,祭祀便成為了向祖先盡孝的重要表達方式。《詩經》中描寫祭祀祖先時,主祭者常自稱「孝子」、「孝孫」。

經過長時間的發展,除了對祖先,對逝去的親人也形成了一整套龐大的追思體系。比如,厚葬還是薄葬、服喪期限等,都經歷了各種變化。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對此各有說辭。儒家主張長喪厚葬,而墨家主張短喪薄葬。莊子與晏子則較為豁達,莊子說自己「以天地為棺槨」,也就說他死後連棺材都不用給他準備,天地就是他的棺槨;晏子說「既死,豈在我哉?焚之亦可,沉之亦可,瘞之亦可,露之亦可,衣薪而棄諸溝壑亦可,袞衣繡裳而納諸石槨亦可,唯所遇焉。」古人對入土為安極為重視,但晏子卻說自己死後,火葬也可,水葬也可,甚至不穿衣服用草包裹起來扔到溝壑裡也可。既然死了,那就隨便吧!這真是比現代人都豁達!

秦漢、唐宋時期,厚葬成為了主流。尤其到了宋代,由於佛教的廣泛影響,喪的厚薄與孝的多少聯繫得更為緊密了。明清時期將此承襲下來,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些從《金瓶梅》李瓶兒和《紅樓夢》秦可卿的葬禮花費和排場中就可以得知。

除了葬,喪期也經歷了長短起伏的發展。孔子是孝的改造者和傳播者,他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不過,孔子的三年喪在春秋末期看來,已經不能完全實行,就連他的弟子宰我都對此表示懷疑;儒家的死對頭墨家則倡導三月喪。

漢初時,文帝遺詔,令臣民 「服大紅十五日,小紅十四日,纖七日,釋服」,也就是說,文帝下棺後,臣子服大功十五日,小功十四日,細布衣七日,以三十六日為限,三十六天以後全部釋去孝服;而天下百姓,在接到誌哀令後三天就可以停止悼念活動了,而且在國喪期間舉行嫁娶、祭祀的飲酒食肉也是允許的。用三日代替三月,用三十六日代替三十六月,這種以日易月的儀軌也被歷代沿襲下來。

如果說靈魂之說過於玄虛,那從祭祀祖先發展到孝的層面,其實就是靈魂之說從虛無走向現實的過程。靈魂是針對死者,孝則是針對生者。一旦上升到活人的層面,那必定會為各種人所用,以達到各自的目的。

到了西漢末年,大儒公孫弘為後母服喪三年,這顯然是為了使全國上下尊儒術做的 「活廣告」。

西晉時期,由於得權不正當,當權者則利用孝來治天下,這使得為政府盡忠之人少之又少,官員多不作為,常常為小家而不顧國家。《二十四孝》中《臥冰求鯉》的主人公王祥,主要的功績是平定過州內的小叛亂,基本沒有其他作為,最終卻官至西晉太保,究其原因,他是「以孝升值」,他的人設符合當時國家的文化建設,因此經過政治加工,最終揚名。

厚葬還是薄葬、服喪期限等變化的根本原因,要麼是一部分活著的人想要控制另一部分活著的人,要麼就是一部分人想要藉此來獲得利益。漢代名人趙宣就是後者的典型例子。

漢代做官的途徑是通過察舉,趙宣本是布衣,想要成為孝廉被舉薦,因此在父親下葬後,便住進了墓道裡為父親守喪,一住就是二十年。他的孝行終於轟動了街巷,便被推舉為孝廉。但當太守陳蕃詢問時,才得知這位趙宣竟然在墓道裡結了婚,還生了幾個孩子!墓道改婚房,這真是聞所未聞,最後的結果當然是竹籃打水了。

時至今日,我們依然沿著傳承下來的舊俗,為逝去的親人獻上哀思與祝福。今天,人們更信科學了,也明白了靈魂之說的荒謬之處,但燒紙、祭拜之行卻沒有因此中斷,那些零零碎碎、紛繁複雜的儀式依然保存著。今天的「環保祭祀」雖然摒棄了很多傳統的糟粕,但恰恰反映了在人們內心中仍然為祭祀留著一席之地,且難以被替代。

祭祀與服喪,可能早已不再是迷信,而是一種釋放,一種信仰。

參考文獻:

《漢書·文帝紀》

《禮記·孝經》

雷海宗《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

陳華文《喪葬史》,

朱洪斌《中國民間婚喪習俗》,

奚牧涼《山頂洞人:用紅色埋葬》,《新知》2016年第6期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要祭祀祖先?真正的意義和目的是什麼?不要再迷信了!
    每逢清明節,冬至,春節,我們都會祭祀祖先、追憶先人,為什麼我們會把祭祀祖先這樁事看得很隆重?因為敬祖孝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俗話說的好:「物有報本之心,人有思祖之情。」為什麼要祭祀祖先?意義何在?在《論語》上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讓我們的心養成一個厚道、孝順、感恩的心,而祭祀祖先是知恩報恩。祭祀祖先,是為了報本反始,緬懷祖德。我們都知道,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是「孝道」跟「悌道」。而孝、敬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大根大本。「孝」是個會意字,意思是上面一半是個「老」字,下面一半是個「子」字,表示指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體的,分不開的。
  • 祭祀祖先要注意什麼呢
    祭祀祖先這種事情帶很多人看來是大事,通常大家面對這件事情的時候都是小心謹慎的,認認真真的對待著。祭祀祖先的一些風水忌諱大家了解看看也是很不錯的,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祭祀祖先要注意什麼呢,風水注意有什麼呢?  不能沒有蠟燭  祭祀祖先要有蠟燭,這樣是可以讓大家的家庭變得和諧一些的,沒有蠟燭的時候大家日後和家人之間的矛盾會變多。
  • 鬼節祭祀祖先,做到易經中4條準則,福報好運自然來
    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自古以來這個節日就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節日。為什麼重要?因為這是我們中國人的信仰日。很多外國人,甚至很多中國人自己都認為我們中國人沒有信仰。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我們中國人始終有信仰,而且這個信仰一直延續了五千年,從未間斷。只是我們中國人的信仰從來不是生來就是神的神,我們中國人信仰的一切神都是人升級而成的。而且我們中國人最大的信仰就是祖宗,我們信仰我們自己的祖先。
  • 我們為什麼要祭祖?
    清明節快到了,今年因為疫情原因不適合聚集,各地也鼓勵雲祭祀。那我們每年祭祖拜山的目的是什麼呢?分享一篇秦東魁老師的文章,提醒下你。我們找風水要找源頭,風水不好,招不著財,或者有災難,去廟裡拜拜求求,請大師指點指點,這是輔助性的辦法,不能在根本上改變我們的命運。我要告訴大家的是,孝親祭祖是風水之源。
  • 年俗冷知識:小年為啥要祭祀「灶王爺」?祭祀「祖宗」真正的含義
    為什麼小年要祭灶王,灶王是一個什麼的神呢?民間俗語有云:「三祭灶、四掃屋」,意思就是在每年小年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祭祀「灶王」,二十四這天要給家裡大掃除,那為什麼小年的時候要祭祀「灶王爺」呢?關於「灶王」又要從很古老的傳說的說起,「灶王」民間有很多種叫法,有叫「灶神、灶王、灶君、司命真君、灶王爺」等等,傳說在神仙界的全稱是叫:「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其實在我國歷史上對「灶王」的來歷有很多種說法。
  • 冬至明明是祭祀祖先的節日,為什麼有人喊冬至快樂還要吃餃子?
    但在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在這一天,我們會張羅著過節表示慶祝 。但是有些地區卻很忌諱別人和自己道快樂。冬至節日分小冬和大冬,冬至跟過春節一樣分除夕和春節,冬至前一天是祭祀祖宗之日是鬼節俗稱小冬,冬至這天吃餃子吃湯圓是過的人節俗稱大冬,從冬至開始真正的進入冬天,所以冬至總有人喊快樂.
  • 滿清入關後,順治是如何處理原來明朝太廟祭祀的那些祖先牌位?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是一個傳承有序的民族,我們能夠延續至今,保持文化和文明的不斷進步,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最為重要的關鍵因素就是血脈認同和文化認同。太廟源於祭祀,而祭祀從奴隸社會的夏朝就開始了。早期的祭祀源於對自然和鬼神的敬畏,後來逐漸形成了一種尊祖的習俗,到了國家形態後,統治階級為了凝聚部落、族群的社會關係,慢慢把獻祭先祖,尊崇祖先作為了一種宗教形態。既然是祭祀祖先就一定要有場所,經過很多代人的傳承,有了很多的祖先,不可能每次都去祖先的墳前逐個祭祀,這太麻煩,於是聰明的中國人就發明了「牌位」,把每個先人的牌位供奉就可以了,而牌位放置的地點,就是太廟。
  • 中國傳統祭祀文化:祖先就要供奉起來,供案成了寄託「工具」
    即使如今供案的禮儀功能不斷淡化為裝飾功能,其與祭祀文化之間的淵源仍值得我們去探究。供案與祭祀文化相伴而生中式傳統家具中一般几案並稱,泛指長條形的桌子,承擔的主要是修身養性的文化功能,如擺放陳設的條案、讀書寫字的書案等,而以腿足在面沿四角為外形特色的桌,其實是由几案的造型及功能升級而來,成為了日常飲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 秦漢祭祀祖先不焚香 敬神、祭鬼有不同(圖)
    秦漢祭祀祖先不焚香 敬神、祭鬼有不同(圖) 2015-03-06 10:02:39來源:山西晚報作者:責任編輯:宋宇晟   不是吧,給天地、鬼神、祖先上香禮拜,這在我們的印象中,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問一百人,一百人都會告訴你,這是我們悠久的歷史傳統,但再細問問,悠久自何時呢,一百個裡會有九十個不知道。
  • 夢見祭祀祖先怎麼回事 夢見祭祀祖先是什麼意思
    夢見祭祀夢見祭祀,預示你會交好運,大吉大利,錢財、事業前途大好。打算出門的人夢見祭祀活動,建議遇雨則延後再出發。懷有身孕的人夢見祭祀活動,預示生男,慎防難產。創業的人夢見祭祀活動,代表經營順利、賺錢得益,只是進展慢些。
  • 祭祀祖先和迷信沒有關係。凡是做給死人看的事,都是做給活人看的
    紅頂商人:胡雪巖祭祀,是中國傳統重要的禮儀。祭祀死者是為了讓亡魂安息。祭祀祖先,是為表示我們不忘本。祭祀天地,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胡雪巖戰亂之後賑災、施米,有的人領了一次又領一次。這還不算什麼,領了還去賣,簡直氣死人。
  • 《詩經》之《清廟》,為頌詩之始,寫人對祖先的祭祀與懷念
    頌詩則都是寫神靈的,寫人與神靈的關係,也就是所謂祭祀詩。古人認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把戰爭與祭祀並列,足見在他們心目中,祭祀與戰爭同樣為國家的重大政治事件,而祭祀尤為他們對祖先的懷念。《清廟》對祖先的功德給他們帶來今天的幸福以志不忘,這又是對倫理方面的另一補充。頌詩的出現,是把倫理學所涉及的各個方面都以詩歌的形式描寫出來了,其意義是很玄遠的。從整個《詩經》來看,則是把人的生前死後各種情況都寫到了。
  • 看黎族人如何祭祀祖先
    黎族人的祭祀禮儀也有需要遵守的,在黎族,每年的農曆七月十四日,這一天是要舉行民間的祭祖活動,在這一天,每家每戶都要殺雞賣肉,而且還要用五種顏色的紙,剪成紙衣祭祀祖先,在晚上的時候,一般是由自己的小孩在家門口插上幾支香,這樣是祭祀那些沒有人供祭的祖先。
  • 祖先如何影響著我們的命運
    大家思考過如下問題嗎:為什麼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會有那麼多人幫助自己?為什麼我們總會遇到貴人相助?為什麼我們會逢兇化吉?為什麼我們事業成功,家庭幸福?為什麼我們能來到這裡學習?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祖宗給我們積了德,父母辛勞一生為我們培了福,從而使我們能夠得到古聖先賢的庇佑。
  • 在家裡供奉祖先牌位,南方和北方為什麼差別那麼大?
    這種說法是因對歷史關於祭祀方面的知識不了解所致。歷史告訴我們,事情恰恰相反,是北方人或是避難,或是遷徙,來到南方以後,受當地風土人情的影響,入鄉隨俗,才開始在家中設神龕祭祖的,包括後來北方一些地方興起的家庭祭祖活動,也是受到南方諸族風俗的影響。為什麼這樣說呢?從上古時期開始,北方部落首領的統治權,排重要位置的不是經濟、政治、軍事的支配權,而是祭祀權,也就是今天所說的神權。
  • 為什麼房子供奉祖先神靈會影響家庭成員吉兇禍福(原創)
    人的成長總是要經過歲月的沉澱,經歷多了,見聞多了實踐多了,人生各種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就豐富起來了
  • 庚子年七月十五日中元節:祭祖祭祀方法簡述
    各個地方的祭祀風俗不同,我們可以根據各地風俗祭祀祖先。即使在外面工作不能回去,也可以遙祭,朝老家的方向燒點兒紙,燒點兒香,這叫不忘根本。而且只有發此等虔誠之心,才能改變自身的運勢及磁場。往往,超亡度孤法會也是這個道理,為什麼一場法會下來很多人的運勢和現實情況得以改變?往往道理就在這裡:懂得感恩圖報,才可以獲得祖先的護佑和眷顧,家族的運勢才會更好。
  • 宗廟裡要祭祀哪些人,神主要怎麼擺放都是有說法的
    祭祀天地和祖先是中國古人的重要活動,也符合古人敬天法祖的思想。祭祀祖先的場所一般在宗廟,今天我們來說說中國古代的祭祀祖先的場所。你能看到先祖尊貌的地方,那應該是祭祀的地方。早在遠古時期就有人們祭祀祖先的場所,比如紅山文化發現的女神廟,祭祀女性祖先的建築。到了商代出現了周祭,但是也沒有形成宗廟這種專門祭祀的地方。直到西周出現了最早的廟,也就是專門祭祀祖先的地方。周代對什麼是廟有一定的規定,宗廟主體建築叫室,在室的兩邊應該有東西廂房。而沒有東西廂房的廟稱為寢廟。
  • 《祠堂說明書》之祭祀篇
    最近我們將會推出《祠堂說明書》系列帶大家了解祠堂的功能讀懂祠堂對中國人的深遠影響今天就說說祠堂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項功能祭祀在中國人看來:所有人皆為父母所生,而父母們,皆為我們的祖先所生。我們之所以能夠享受世間的一切,和祖先對我們的庇佑分不開。為了讓後人不忘祖先、不忘故土、不忘根源,所以要定期舉行祭祀活動。祭祀要有空間,祠堂的出現便順理成章。傳統的祠堂必有郡望堂號,這是族人根脈的體現。走進那裡,人們可以知道自己的姓氏來自哪裡,祖先是誰,甚至還能知道,家族過往的榮譽。就拿李姓來說,在這一大姓的祠堂中,你通常都能看到「隴西堂」三字。
  • 在瀋陽上墳祭祀時燒香幾根有何講究嗎?
    大部分瀋陽市民上墳祭祀時一定得燒香,且燒香更是一件不能忽略的重要事情,若是燒香不當,很可能會引起祖先的不安,嚴重就會影響著家族的運勢,可見對於燒香的講究,我們是要認真對待的,而燒香除了講究正確的方法以外,也需要講究燒香的數量,燒香究竟燒多少根合適呢,相信這也是很多瀋陽市民的疑問,下面瀋陽陵園網小編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