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廟
於穆清廟,肅雝顯相。濟濟多士,秉文之德。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不顯不承,無射於人斯。
《清廟》為頌詩之始,它又是別開生面的,從社會倫理方面看來,以往風雅中所寫的事件,都是人的現實生活。頌詩則都是寫神靈的,寫人與神靈的關係,也就是所謂祭祀詩。古人認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把戰爭與祭祀並列,足見在他們心目中,祭祀與戰爭同樣為國家的重大政治事件,而祭祀尤為他們對祖先的懷念。
對祖先的功德給他們帶來今天的幸福以志不忘,這又是對倫理方面的另一補充。頌詩的出現,是把倫理學所涉及的各個方面都以詩歌的形式描寫出來了,其意義是很玄遠的。從整個《詩經》來看,則是把人的生前死後各種情況都寫到了。也就是寫人又寫神靈,人與人、人與神的關係都描寫到了,的確是很全面的。
這首詩,第一句寫廟之氛圍,「於穆清廟」,譯文即:「啊,美啊,清淨的宗廟。」緊接著寫陪祭的人,「肅雝顯相」,譯文為:「諸侯們恭恭敬敬來陪祭。」寫陪祭的人,而主祭者自在不言中,卻省文見義了。
「濟濟多士,秉文之德」,譯文即:「執事的人們整整齊齊,把高尚的品德來保持。」是又寫參加祭祀的人們都是品德端莊。「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譯文為:「對於奔走在天上的神靈,大家匆匆奔走在廟裡忙祭禮。」這就寫到人們對神的敬禮有加。
「不顯不承,無射於人斯」,譯文為:「神靈顯於天,人們尊敬他,從來不厭倦呀。」寫人們對神永遠祭祀,從不懈怠。詩篇僅首句點題,其餘則寫祭祀者之肅敬端莊的儀態,以及對神的虔敬和歷久不衰,從而表現出對祖先文王功德的讚頌。詩風亦端莊肅穆。由於頌詩是宗廟的樂章,配合著舞容、舞姿、舞步的,所以其聲緩,有和聲。
姚際恆曾言:「案頌為奏樂聽歌,尤當有韻。今多無韻者,舊為一句為一章,一人歌此句,三人和之,所謂一唱三嘆,則成四韻。」這可以供我們參考,認識到頌詩的特點,而加以想像得之的。這樣我們知道,頌詩雖短,加和聲,加舞蹈,則場面是嚴肅恭敬,而又活潑多姿,不同於一般風雅詩,是有其特色的。其以詩歌形式表現出倫理學的某些問題,尤值得我們注意而加以發掘。
參考資料
《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