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祭祀文化:祖先就要供奉起來,供案成了寄託「工具」

2021-01-09 惜寒說史

祭祀活動

家具作為房屋中日常起居必不可少的用品,起源很早,傳說神農氏發明了席、床、茵褥,大禹制屏風,周公做簾,從古人由席地變為垂足的起居方式演變來看,與之相適應的傳統家具經歷了從低型到高型的轉變。供案作為一種因祭祀禮儀而生的傳統家具,其造型與功能的變遷與社會生活、祭祀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即使如今供案的禮儀功能不斷淡化為裝飾功能,其與祭祀文化之間的淵源仍值得我們去探究。

供案與祭祀文化相伴而生

中式傳統家具中一般几案並稱,泛指長條形的桌子,承擔的主要是修身養性的文化功能,如擺放陳設的條案、讀書寫字的書案等,而以腿足在面沿四角為外形特色的桌,其實是由几案的造型及功能升級而來,成為了日常飲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几案中的供案,主要滿足禮敬祖先牌位或神靈塑像的供奉儀式需要,可以說是地位最超然的中式家具,因為在傳統文化中,神聖、莊重和嚴肅的祭祀禮儀是必須滿懷虔誠、敬重的心態去對待的信仰儀式。

1、「萬物有靈」,祖先要供奉起來,供案成了寄託「工具」

《禮記·禮運》有言:「夫禮,必本於天,餚於地,列於鬼神」。

中國古人崇尚自然,在「萬物有靈」的觀念基礎上衍生了尊祖敬宗的祖先崇拜觀念,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演化成為重視血緣關係的宗法禮制,強調「家文化」的延續、傳承,在民間信仰中佔據重要的地位。從漢字的構造來看,「祭」「祀」等含示部的漢字涵蓋了中國古代的祭祀文化。

供案

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通過分析示部字形、考究其字源指出,信奉天地鬼神的古人相信祖先的靈魂在另一個世界生活,既能澤被、造福後代,又能秉承天意降禍子孫,於是在居所中設立供案供奉祖先的牌位,為祈求祖先保佑,降福免災,在牌位前的供桌上以香火、鮮花、美酒、水果、菜餚等祭品進行祭祀。

由此可見,支配祭祀文化的理論基石之一就是祖先崇拜。供案又被稱為香案、祭案,作為敬供先人的祭祀專用家具融入日常起居生活之中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2、最早的供案是什麼樣子的?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成語典故語出《史記·項羽本紀》,所謂「俎」就是指砧板。其實,「俎」是可以上溯至夏朝之前的几案雛形,為四隻矮足向內收進支撐俎面的造型,大多用於切牲畜及陳列肉品,以祭祀神靈和祖先。

一直到周代後期、春秋戰國時期才有了案的名稱,案面較寬,可以用於日常飲食之中。正如後世几案並稱,與俎相配的禮器為「禁」,是在祭祀時放置樽、豆等酒禮器及祭祀用品的長方體櫃檯。這種禁、俎相配的祭祀陳設格局一直到戰國時期都依然盛行,俎可看作最早的供案形式。

3、俎的造型、材質不斷推陳出新

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同類型的俎不斷出現。

《辭源》記載:「俎,禮器,古祭祀燕享,用以薦牲者,以木為器而漆飾之。」

其實,從有虞氏的「梡俎」、夏朝的「嶡俎」、商朝的「椇俎」到周朝的「房俎」,不僅在造型上有了新增棖距結構、四腿彎曲、外八字結構等改變,材質方面也從木器、青銅器變成了以漆器為主,種類和樣式不斷增多。總體來看,雖然外形各異,俎的長短尺寸和裝飾始終變化不大,看上去普遍簡樸而又不失華麗。以漆俎為例,從考古發掘出的文物來看,一般兩端赤紅,中間為黑漆髹飾,符合古人的審美觀。

供案與祭祀文化在變革中共同發展

漢代各種几案類型不斷豐富,甚至出現了輕巧靈便的食案,促進了室內家具功能的適應性細緻分類。由於以絲綢之路為紐帶的中西文化交流、佛教的傳入和盛行等多方面的影響,傳統習俗受到極大的衝擊,祖先崇拜的信仰、席地坐臥的起居都在逐漸改變。而到了我國歷史上前所未有民族大融合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祭祀用的禮俎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被現代意義上的供案所取代。

1、本土化的佛教祭祀促成供案應運而生

東漢王朝第二位皇帝,漢明帝劉莊(公元28年—75年)遣使自西域廣求佛像及經典,並在洛陽興建白馬寺完成傳譯佛典《四十二章經》,是公認的印度佛教傳入我國之始。由於歷代官方的推廣、打壓及改造,佛教在迅速的傳播過程中,其教義與道教、儒家思想交叉融合,共同構成古代傳統思想文化的核心部分。

在這樣的形勢下,各地佛教寺院香火興旺,同時佛教禮儀得以融入民間的祭祀活動,觀世音菩薩、如來佛祖等外來神佛不斷本土化,也成為了人們祭祀祈福的對象。寺廟舉行佛禮多用供案、供桌,而在建築方面,鬥供技術的廣泛應用提升了室內空間,傳統家具的高度逐漸升高,於是供案應運而生,並逐漸取代了矮小的俎,成為用於禮儀、祭祀場合,如寺廟、宗祠、家祠、房屋正堂等處,專門供奉神佛、祭祀祖先的家具。

佛堂香案

2、佛教文化為供案形制「添新妝」

隋唐五代時期是我國家具整體形制由低矮型不斷增高的轉變階段,供案作為廣泛陳列於佛教寺院的祭祀陳設器具,高度尺寸更是隨之攀升,四足間有或曲或直的橫棖相連,平面板兩端出現翹頭或卷簷,有了壺門結構,但總體而言仍然保持著簡單的造型和較小的體積。

這一時期的供案上的陳設一般有經皮、佛具,其形式結構和裝飾也出現了佛教特色,如造型上模仿佛座下部內收的束腰結構,裝飾上雕繪蘊含佛教教義的蓮花紋、卷草紋、飛天紋、火焰紋、忍冬紋等。供案的這一次變革不僅使其式樣、功能定型,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古代祭祀禮儀綿延至今。

唐代以後供案的流行與完善進程

除了祭祖敬神,每逢佳節時令所對應的民風民俗活動,也是我國祭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除夕、元宵、端午、重陽等節日早在漢代就已經興起,到唐代就有了闔家團聚共賞圓月的中秋佳節,而至此以後,重大節日幾乎不再有變化。

這些傳承千年的傳統節日文化包羅萬象,如在除夕夜敬祭宗祠,中秋節祭月等不同場合的儀式中,無論是祈求祖宗保佑,還是求神拜佛,供案都是世人與天地、祖先、神佛等「靈體」進行精神對接的重要媒介,家家戶戶必備,人們通過對供案上供奉的對象上香致禮,表達尊敬與虔誠之意。同時,隨著歷史進程的發展,供案形制不斷完善,並臻於成熟。

1、宋元古人愛用的典型供案形制

在宋代,人們已經習慣了垂足而坐的起居形式,高足家具的廣泛使用促進了家具種類和形式的豐富多元,專用家具的細分更加完善,如出現了彈琴用的琴案,對弈用的棋案,擺設花卉盆景的高花幾等。自此,桌與案除了形制上的不同,功能性上更趨於分野。

桌與飲食文化聯繫緊密,以實用功能為主,而案的實用性不斷弱化,陳設功能的增強使其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較高,供案尤其是案中翹楚。宋代典型的供案形制有兩種,一是兩側有翹頭的供案即翹頭案,原本是為書案所設計的造型結構,可避免卷冊打開或放置在邊上時滾落於地,此時普遍用於祭祀與供奉祖先;二是在供案表面統一鋪設紅色或黃色的布料,上面飾以圖案,以示莊重的儀式感。而元代的供案出現了羅鍋棖和霸王棖兩種新型結構,相比單一的直棖,既美觀又穩固。

2、明清時期的供案結構成熟,裝飾精美

如前文所述,中國古人的坐式到宋代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從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大變革,與此同時,傳統家具由低型向高型發展在宋代也已經大致趨於定型。再經過兩宋和元代的發展,明清時期是中式家具發展的鼎盛階段,在造型、材質、結構以及適應日常起居所需的專用陳設格局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實用性和藝術性。

明清時期的供案體積較大,主要有平頭案、翹頭案和卷書案等造型和雕飾均更加複雜精美的類型。制案木材則多選用鐵力木和花梨木等堅硬穩定、花紋美麗的珍貴木料,無需彩繪裝飾也十分美觀。同時,這些材料可以製作出精巧的榫卯,雕刻出多變的線條和紋路,實現了裝飾與結構的完美統一。尤其到了清朝,供案的裝飾更是以繁複多彩為美,漆雕之上再飾以描金、陶瓷、琺瑯、象牙、螺鈿等精美工藝,絢麗至極,美不勝收。

居家供案

總結

供案是一種極具古典魅力的中式傳統家具,從最初在祭祀禮儀中敬呈珍貴肉食的「俎」演變而來,無論形體如何變化,這種承載被供奉對象的家具,地位始終高高在上。以傳統的家居布局為例,中堂擺放家具總是以供案為中心,其次才是八仙桌、太師椅等,以便承擔一個家庭的祭祀和待客禮儀。

祭祀專用的供案融入現代家居,一般放置於平層套房的廳堂正中依牆處。從功能性來看,家中的供案比較常見的是供奉福祿壽三星,以祈求闔家幸福安康;或陳列盆景、插花、工藝品等清供,體現主人的文玩雅趣。從家具陳設的角度來說,供案流暢、簡約的造型線條,有助於讓室內空間變得靈動。總而言之,供案恰到好處地表現了炎黃子孫不忘根本、團結和睦、嚮往美好的積極生活態度。

參考文獻:

1、《中國古代生活叢書·中國古代的家具》

2、《供案與祭祀文化之間的淵源探究》

3、《試從<說文解字>示字部看我國古代祭祀文化》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清明節
    本文乃作者小頁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人在飲食方面對神靈和祖先的態度和做法,也只不過是把人世間的飲食文化延伸到另外一個神秘莫測的世界而已。對神靈和祖先(尤其是遠祖)的食物供奉,可以考察一個民族歷史上的飲食情況,尤其是一些奇異的食俗。要表示對神靈和祖先的良好態度,所供奉的食物必須是合其口味的。因為神靈和祖先不僅屬於另外一個世界,還屬於過去的時代,所以敬獻給他們的東西就要充分考慮到他們的喜好,儘可能地投其所好。
  • 中元節為何有祭祀的傳統
    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 十月十五下元節也是寒食節,紀念古代先賢每年七月十五的中元節,是我國主祭祀的節日。它與寒食節、清明節合稱我國古代的三大鬼節。
  • 為什麼房子供奉祖先神靈會影響家庭成員吉兇禍福(原創)
    人的成長總是要經過歲月的沉澱,經歷多了,見聞多了實踐多了,人生各種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就豐富起來了
  • 中元節祭祀引爭議 傳統風俗淘汰還是繼續?
    火燒火燎,隔幾米就一個火堆堆……昨日,微博上一張四川達州城區河岸邊燃燒祭祀物品的圖片震撼了不少網友。明天就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傳統風俗該淘汰還是該繼續?對此,民俗專家和環保專家站在各自的立場給出了不同的觀點。
  • 祭祀先祖的日子—中元節 這些傳統習俗您知道嗎?
    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同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農曆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七月十五是秋後第一個月圓夜,此時暑熱剛褪,金風正在霏微潛入,夜涼如水。歷史淵源中元節,可以說是佛教、道教與世俗的融合。它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時祭,以及與之相關的祖靈崇拜。古時由於生產能力與認識水平有限,人們對於農事的豐收,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
  • 中國傳統民族節日文化,西南民族文化,人格化的天神
    納西族自認是祭天的子民,以此古老的文化習俗作為民族標誌和共同文化心理的象徵。子勞阿普作為納西族創世神話和東巴教中的最高神靈一天神, 亦是納西族民族神只譜系中的主神,是民族祖先崇忍利恩的嶽父,天女襯紅葆白的父親,對於人類他集功過於一身,主宰著人類和萬物的命運。東巴經《創世紀》、《查班紹》、《人類繁衍》中詳細記載著該神神跡。其主要神跡有:第一,阻撓崇忍利恩和襯紅葆白的婚姻。
  • 滿清入關後,順治是如何處理原來明朝太廟祭祀的那些祖先牌位?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是一個傳承有序的民族,我們能夠延續至今,保持文化和文明的不斷進步,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最為重要的關鍵因素就是血脈認同和文化認同。太廟源於祭祀,而祭祀從奴隸社會的夏朝就開始了。早期的祭祀源於對自然和鬼神的敬畏,後來逐漸形成了一種尊祖的習俗,到了國家形態後,統治階級為了凝聚部落、族群的社會關係,慢慢把獻祭先祖,尊崇祖先作為了一種宗教形態。既然是祭祀祖先就一定要有場所,經過很多代人的傳承,有了很多的祖先,不可能每次都去祖先的墳前逐個祭祀,這太麻煩,於是聰明的中國人就發明了「牌位」,把每個先人的牌位供奉就可以了,而牌位放置的地點,就是太廟。
  • 庚子年七月十五日中元節:祭祖祭祀方法簡述
    老祖宗的傳統,到了你這裡是否還可以繼續傳承?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祭祀祖宗、延續香火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清明節、中元節、冬至時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三大節日。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一、清明節,在春分後第十五日,又叫踏青節;二、七月半,又叫中元節、鬼節;三、冬至祭,又叫冬祭,一陽之始,冬至大如年。
  • 宗祠:供奉宗族祖先的祠堂
    圖2文/張崢嶸宗祠是供奉宗族各「級」祖先的祠堂,現在人們談論的,大抵屬於後者。鎮江位於長江與大運河的交匯處,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氣候特點造就了理想的山水人文環境,為傳統建築在鎮江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可能和條件。
  • 傳統文化節日:中國的中元節,有哪些文化習俗
    在新疆幾十年,我感覺人們對各種節日較為淡薄,特別是對中國傳統節日,除了較大的傳統節日外,一些延續幾千年的歷史傳統節日,當地幾乎都不會舉辦什麼活動,我想後世對文化傳承這個概念還是很模糊,需要學校和當地文化部門,還是要重視和加強中國各種傳統節日的學習和宣傳。
  • 為什麼要祭祀祖先?真正的意義和目的是什麼?不要再迷信了!
    每逢清明節,冬至,春節,我們都會祭祀祖先、追憶先人,為什麼我們會把祭祀祖先這樁事看得很隆重?因為敬祖孝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俗話說的好:「物有報本之心,人有思祖之情。」為什麼要祭祀祖先?意義何在?在《論語》上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讓我們的心養成一個厚道、孝順、感恩的心,而祭祀祖先是知恩報恩。祭祀祖先,是為了報本反始,緬懷祖德。我們都知道,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是「孝道」跟「悌道」。而孝、敬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大根大本。「孝」是個會意字,意思是上面一半是個「老」字,下面一半是個「子」字,表示指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體的,分不開的。
  • 中元節是鬼節嗎,這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你了解多少?
    中元節的由來,你清楚嗎?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在佛教中,中元節又稱為「盂蘭盆會」。它不僅擁有佛教的宗教信仰,還有著我國道教的本土文化。據說,中元節這一天,在陰間的孤魂野鬼會被放出來,為了緬懷先祖,祭拜地官,在陽間的人們會準備豐富的祭品,燒香焚紙,祭拜這些來自陰間的祖先。
  • 四種解決方法供您參考
    在中華傳統美德中,尤其重視孝道,所以祭祀的節日在我國人心中也是尤為重要的,大部分人都會在節日來臨之際到公墓或者祖墳去祭拜先祖,一般來說,祭拜先祖都是需要親自到祖墳公墓拜祭,但是如果身在外地無法返回,或因事無法前往,就比如現在疫情期間墓園暫停祭掃活動,那麼也就沒辦法親臨現場祭拜,這個時候該怎麼辦
  • 南方有家裡供奉祖先牌位習俗,北方地區卻沒有?原來有這種原因!
    其實不能說北方沒有在家裡面祭拜祖先牌位的習俗,只能能說北方城市很少會有人在家供奉祖先牌位,只有在農村的一些宗族長輩家中都是供奉的有祖先牌位,每逢清明、鬼節或過年之時都會進行祭祖。與之相對比的南方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供奉祖先牌位的習俗,便是在城市裡面也有一些老人會在家裡供奉上祖先的排位。只不過北方的沒有南方普及罷了,而之所以會造成這種原因,是因為兩地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影響。古時候南方地區被稱為南蠻,因為在中原人看來,南方人有時候做事不合禮節,有時候做事方式也非常野蠻粗糙。
  • 中國傳統文化——圖騰之美
    圖騰的藝術最早是起源於祖先對生活的解讀,以美的符號形式來表達他們所具有的獨特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這些花紋主要承載於各種生活用具及裝飾中,是人們抒發對自然的崇拜的重要形式,也是人們高度提煉和概括藝術的表現,反映了人類對精神生活的寄託。
  • 秦漢祭祀祖先不焚香 敬神、祭鬼有不同(圖)
    秦漢祭祀祖先不焚香 敬神、祭鬼有不同(圖) 2015-03-06 10:02:39來源:山西晚報作者:責任編輯:宋宇晟   不是吧,給天地、鬼神、祖先上香禮拜,這在我們的印象中,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問一百人,一百人都會告訴你,這是我們悠久的歷史傳統,但再細問問,悠久自何時呢,一百個裡會有九十個不知道。
  • 為什麼我們要祭祀祖先?
    所有祭祀飲食等物盡焚之,謂之燒飯。』」後來,人們用紙質車馬代替活物,今天「送三」的習俗據說也是遼金燒飯風俗的延續。總之,即使沒有陵墓,當需要祭祀祖先時,蒙古人就在大都專門的祭祀場所——「燒飯園」請薩滿來主持祭奠。簡單了解了葬法後,我們來看看喪服和喪禮。喪服可以分為斬衰服、齊衰服、大功服、小功服、緦麻服五類,人們常稱此為五服。
  • 中國傳統文化——筷子
    春秋時期用什麼吃飯,一雙筷子妙用無比,很能表現中國文化,以簡御繁,以少御多的個性,但春秋時期的人並不用它吃飯,春秋時的中國人與現代的阿拉伯人一樣是吃手抓飯的,並不是使用筷子作為餐具,吃手抓飯使古人養成了飯前洗手的習慣。《管子·弟子職》說,先生將食,弟子撰饋,攝衽盥漱,跪坐而饋。
  • 禁止售賣冥紙冥幣等傳統祭祀用品?是封建迷信還是消除傳統文化?
    近日,哈爾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發布了一則關於傳統祭祀用品禁止銷售生產的禁令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網友們對於該命令持兩種看法,一種是支持相關部門的舉措,另一種則表示擔憂。喪葬文化距今有數千年的歷史,已經成為了中華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 在家裡供奉祖先牌位,南方和北方為什麼差別那麼大?
    中國南方,在家祭祖是最古老也是最原始的習俗。在北方則不是,這不是因為北方人不好祭祖,而是北方人在歷史上一段時期,統治階層不允許家庭祭祖所造成的。有人把北方人在歷史上的遷徙聯繫在一起,說是中原人遷徙或是避難到南方,也就把北方的祭祖習俗也帶到了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