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清明節

2021-01-18 小頁聊文化

本文乃作者小頁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人在飲食方面對神靈和祖先的態度和做法,也只不過是把人世間的飲食文化延伸到另外一個神秘莫測的世界而已。人們給神靈吃好的,目的是祈求、希望神靈在另外一個世界給奉獻食物的人帶來好處,正像人間的飲食能夠建立和鞏固人際關係一樣。人們使用食物來與神靈建立關係、維持關係,這與古代國家之間的納貢和賞賜相同。對神靈和祖先(尤其是遠祖)的食物供奉,可以考察一個民族歷史上的飲食情況,尤其是一些奇異的食俗。要表示對神靈和祖先的良好態度,所供奉的食物必須是合其口味的。因為神靈和祖先不僅屬於另外一個世界,還屬於過去的時代,所以敬獻給他們的東西就要充分考慮到他們的喜好,儘可能地投其所好。

祭祖儀式

說說先神後人許多民族在飯前要先舉行簡單的祭祖儀式,之後人們才開始食用。特別是在有酒肉的餐飲中,尤其不能忘記祭祖。苗族的「良答」習俗,是在享用有酒肉的餐飲之前,要掐一些肉食扔在地上,表示讓祖先吃。「良」即「掐」,「答」即「地上」。是否舉行這樣的儀式,被視為是否有禮貌、是否尊重祖先的標準。鄂溫克族每逢節日,都要把牛羊肉、獸肉、米麵食品、糖果、酒等最好的食物,投人熊熊的大火中,以祈求全家得到「火神」的保佑。以全羊招待親友、客人的時候,進餐前主人要先用自己的小刀割一塊肉敬「火神」,然後割塊羊尾巴肉敬客人。

苗族的「良答」習俗

達斡爾族除夕夜吃手把肉時舉行的儀式是:家中男性老人用刀切一條「瓦琪」(尻背肉),舉起酒杯,用食指蘸酒向空中右上方彈三下,口念祝詞,吃下「瓦琪」,喝乾杯中酒。儀式完畢,其他人才能入席就餐。 納西族摩梭人在祭祖時擺設的方形木板上面的十二個孔象徵十二個月,每個孔上放石子,插三塊一頭削尖的木片,作為路標。長條供桌上插籽油樹枝和檀香樹枝,樹枝下擺盤子,放一雙筷子,盤內裝一顆石子,一塊指尖大小的泥土,象徵祖先居住地上的山和土地,還有一個核桃和一個梨子,意思是祖先在塵世生活時,養育後代嘔心瀝血,即便到山上勞動採到的野果也捨不得吃,還要帶回家來給孩子吃。

而兒女長大能贍養父母時父母已經過世,只好在祭祖時擺出來表示心意。桌上還擺有一碗炒豆,表示祖先在餵養孩子時,因為小孩子還不能吃飯,新麥新玉米成熟了祖先嚼爛了再餵小孩吃。今天的擺設,表示不忘記祖先的苦心,要回敬祖先的養育之恩。桌邊擺設的木盆裡放三根肋巴骨,一砣燒肉,意義為祖先打獵時,首先燒一塊肉吃,並且見者有份。這是回憶祖先的飲食習俗。

達斡爾族除夕夜

小編帶大家談談節日祭祀清明節是祭祖掃墓的節日,祭祀的祖先中有輩分:離自己比較近的,也有家族性的遠祖。為祭祀遠祖,過去許多民族的家族都闢出一些專供祭祀費用的田地。清明節祭祀的東西大體分為四類:酒肉、主食、冥用物品、糖煙果品。各民族在處理「遵循祖先飲食習慣」和「讓祖先與子孫同樂」這兩者的矛盾時採取的態度和方法不同。現在,「讓祖先與子孫同樂」越來越呈上升勢頭。讓祖先遵循現在子孫們的飲食習慣,祖先就能享受到新興食物的快樂,於是連啤酒、香檳、可樂之類的洋玩藝以及香菸、糖果都獻給祖先。人們認為,自己所喜歡吃的東西,祖先一定也喜歡。

清明節

中元節在漢族習俗中是三大鬼節之一,許多少數民族也把這個節日看作是一個祭祀祖先的時節。加上佛教的傳人,目連救母的故事與中國的鬼神出沒及祖先生活在另外世界等觀念聯繫在一起,使這一天成為一個為祖先寄送飲食和花費的節日。「盂蘭盆會」又稱「目連會」,「盂蘭盆」 在梵語中是「救倒懸」的意思。傳說目連夢見自己的母親在地獄中被餓鬼包圍,境況猶如處於倒懸。他端飯餵母親,但是一餵到嘴邊就化為火炭。目連將這種情況告訴釋迦牟尼佛,求佛解救母親的苦難。佛告訴他說,他的母親罪孽深重,要求他在七月十五那天準備百味飲食,施捨十方僧眾,並舉行盂蘭盆會,方可解救其母的苦難。

中元節

在這一天,布依族要殺雞並蒸五色花糯米飯祭祖,北盤江流域的布依族還要把糯米製作成圓糖粑、褡褳粑祭供祖先。圓糖粑形如麵包,是以糯米和適量的秈米磨成粉,經篩籮篩好之後放進盆裡以水攪拌均勻,再捏成圓粑形,並用芝麻糖做「心」,蒸熟即成。褡褳粑的製作過程與圓糖粑相同,只是使用油鹽或蘋果做「心」,捏成扁長條形,用剪好的芭蕉葉包裹,粑置於葉片兩端,中間空著,包好之後折起來,蒸熟即可。

有的地方在這一天把祖先「迎接回來」祭祀,有的則是把錢幣「郵寄」 ( 焚燒)到陰間去。「 迎接回來」要提前三天,在十五日之前所供奉的是一般的飲食,如廣西壯族吃粥的人家供奉的也只是粥和一碟青菜,而部分瑤族、侗族和苗族則早晨供茶粥,中午和晚上供酒肉。大供是在十四或十五那天,這一天祭祀時間在晚餐時,供物中的家禽和牲畜都講究整得,其中鴨子不可缺少。人們從四五月份就餵養鴨子準備到今天來使用。據說鴨子善鳧水,能把祖先的神魂渡過江河和湖海。送給祖先的除了錢幣和日用物品之外,還要送「禮擔」。

布依族祭祖

柳江的壯族將幾串粽粑作為禮擔,挑到自己家田邊或河邊,把粽粑倒進田裡或河中。恭城的瑤族則以肉菜、鹽油、茶葉、餈粑裝擔,放在客廳或由家人挑送門外, 仫佬族對七月十五這個鬼節有自己的解釋和舉辦方式。他們認為凡三十六歲之後死的人就可以上祖宗臺,而三十六歲之前死的人則不能,以致逢年過節沒有人祭祀他們,成為「野鬼」,他們到陰間後無家可歸,十分可憐。為了讓這些「野鬼」在陰間不感到孤獨,陽間人要在每年的七月十四接他們過來一次,給他們好吃的,然後把他們送走。於是在七月七日接回自己的祖先之後,香火臺上早晚焚香供食,一直到七月十四。七月十四下午要以豬、雞、鴨三牲酒菜供在祖先靈牌前,讀祭文,寄送包裹。晚飯後,人們就把剩飯剩菜倒在路邊,讓野鬼們享受。

參考資料《中國飲食》

相關焦點

  • 「民以食為天」,漫談為何說八大菜系詮釋了中國飲食文化?
    徽菜、閩菜、粵菜、湘菜、蘇菜、魯菜、川菜、浙菜八大菜系並不僅僅表示菜的風格,更是體現中國傳統的文化習俗和思想觀念,這種八大菜系的觀念將充分體現當時的歷史文化。八大菜系分布圖一、中國飲食發展文化的由來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物產豐富、人口眾多、民族眾多的國家。歷史上,不同地區有完全不同的烹飪技術、傳統食物和飲食風格。
  • 筷子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華飲食的重要標誌
    文/芸豆【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筷子,是中國獨有的東西,是最令國人引以為傲的。是中華飲食文化的重要標誌之一。關於筷子的傳說也有很多,有的傳說講:是妲己為討商紂王歡心,用頭上的兩個玉簪做筷子。有的說:姜子牙受神鳥的啟示發明筷子。有的又說:大禹治水為節省時間,用樹枝做筷子。儘管在民間有許多關於筷子的傳說,但筷子真正的歷史還是可以追溯到很早。
  • 傳統文化節日:中國的中元節,有哪些文化習俗
    在新疆幾十年,我感覺人們對各種節日較為淡薄,特別是對中國傳統節日,除了較大的傳統節日外,一些延續幾千年的歷史傳統節日,當地幾乎都不會舉辦什麼活動,我想後世對文化傳承這個概念還是很模糊,需要學校和當地文化部門,還是要重視和加強中國各種傳統節日的學習和宣傳。
  • 中國傳統文化——筷子
    春秋時期用什麼吃飯,一雙筷子妙用無比,很能表現中國文化,以簡御繁,以少御多的個性,但春秋時期的人並不用它吃飯,春秋時的中國人與現代的阿拉伯人一樣是吃手抓飯的,並不是使用筷子作為餐具,吃手抓飯使古人養成了飯前洗手的習慣。《管子·弟子職》說,先生將食,弟子撰饋,攝衽盥漱,跪坐而饋。
  • 家族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
    家族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家譜是一個家族的發展史、成長史,也是一個經濟和社會文化發展歷史的縮影。難得可貴 今年 81歲 的 劉振發(18世)聽聞聚館老家來人 非常激動 和80歲的劉培林(20世) 參加此次交流會 感受到楊柳莊支派家人們的熱情 團結及凝聚力 點讚 文化交談中族譜圖世界上沒有一種文明能夠像中國這樣崇拜祖先。中國人不是沒有信仰,中國人最大的信仰就是信仰祖先、崇拜祖先。中國人的祭祀文化和拜祖傳統是根深蒂固的。
  • 清明節追思八大文化名人
    日曆又翻到公曆2007年4月5日,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告別」、「追思」又成為一個沉重的話題。但,比「清明節追思文化名人」更沉重的……也許是,這些大師已逝,而今日中國為何出不了大師?誠然,文化上的成就,總可以隨著某個天才的誕生而再現,一個擁有幾千年文明的民族並不在乎這一剎那的空白。但是,思想的獨立,靈魂的真實,卻是一刻都不能遠離。這個社會需要智者的守護,他們以常人不具備的智慧維持我們這個民族靈魂的延續,對他們的回顧是對其精神的致敬。那些曾經影響過我們的文化名人們,還有多少遺存在我們心裡?
  •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公曆4月4日~4月6日
    清明節·舊時也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固定在公曆每年的4月4日至4月6日,農曆上沒有固定時間,而是春分後15天是清明節。提起清明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杜牧的《清明》一詩。這首詩也是小學必備詩詞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傳統節日的氣氛越來越淡。當代人對中國傳統節日的感情已淡薄,但對國外的節日確記憶深刻。
  •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為何採用的是公曆而不是農曆?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節日~清明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在這天,人們踏青祭祖,掃墓祭祀,表達對先人的緬懷之情。可是,作為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清明節,不知道各位網友有沒有注意到,為何清明節用的是西方的曆法,而不是我們中國的農曆?
  • 什麼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20種代表傳統文化的載體
    先來看百度給我們定義:中華文化又稱「中國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華夏文化」和中華古文化,包含民俗、戲曲(主要是崑曲、豫劇和黃梅戲)、棋藝、茶道、中國傳統樂器、文人字畫等。能體現中華文化的載體實在太多,我們今天主要就說說有哪些載體。琴棋書畫,囊括了中國的文化記憶,也可以說代表一個的文化素質。
  • 肖波談孝道與中國傳統文化
    9月19、20日,正值傳統中秋佳節,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鄉村之聲播出了湖北工程學院黨委書記、中華孝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肖波教授談《孝道與中國傳統文化》節目2集。據悉,該節目分為4集,後兩集將於國慶節期間播出。  在19日的節目中,肖波闡述了孝道發展的三個階段以及孝道與中國文化間的關係。
  • 五行與中國傳統文化
    它雖隸屬於中國古代自然哲學的範疇,但在其發展過程中,卻廣泛地滲透到中國的社會制度、思想文化、自然科學與語言文字等各個領域。龐樸《稂莠集》認為:陰陽五行「迷漫於意識的各個領域,深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如果不明白陰陽五行圖式,幾乎就無法理解中國的文化」。因此,探討五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具有追本溯源的意義。
  • 中國傳統筷文化:筷子如何象徵政治,又是如何影響中華文化的?
    筷子是中國人最常使用的餐飲工具,同時筷子也是中國文明的產物,是中華文明飲食文化的重要內容。筷子有很多種,有竹筷,木筷,石筷,還有瓷器做的,骨頭做的筷子。《韓非子·喻老》中記載紂王曾用象牙當筷子:「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
  • 蓮花象徵中國傳統文化---汪祖民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佛、道都要人相信有一個理想的精神世界,要求人修身養性,追求至善至美,然後達到幸福的永恆。因此,常常被統治階級用來作為他們籠絡人心,消彌,人民反抗情緒的工具。歷朝歷代或獨尊儒術,或三教並立,上以其風化下,滲透著傳統文化思想的吉祥圖案也被統治階級用來表現榮華富貴,天下太平。明清時期,幾乎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
  • 「五行」與中國傳統文化
    五行與中國傳統文化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重要內容。五行學說肇始於夏商之際,完善於春秋戰國,影響持續至當今社會。它雖隸屬於中國古代自然哲學的範疇,但在其發展過程中,卻廣泛地滲透到中國的社會制度、思想文化、自然科學與語言文字等各個領域。龐樸《稂莠集》認為:陰陽五行「迷漫於意識的各個領域,深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如果不明白陰陽五行圖式,幾乎就無法理解中國的文化」。因此,探討五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具有追本溯源的意義。
  • 中國十二生肖起源於何方?韓國人:傳統文化
    十二生肖是中華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和民俗,它以傳統文化中的十二地支為基礎,分別與十二種動物形象搭配,根據人們出生的時間確定動物守護神,形成了獨特的生肖文化。但說到十二生肖的起源,國際考古界至今沒有定論,因為世界有至少有20多個國家存在生肖文化。
  • 傳統文化的現代光輝:中國民法典的法文化基因
    摘要:民法典傳承了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精華,使其在新時代放射出現代性的光輝。禮是傳統中國的核心價值觀,民法典提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新時代的「隆禮重法,德法兼治」;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寬仁愛民」和「制民之產」的優秀傳統,民法典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通過界定產權保障公民財產所有權,體現了新時代的「仁者愛人,定分止爭」;「和合為貴,愛家睦鄰」是中華人文精神的核心和精髓,同樣在民法典中得以維護和傳承;誠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民法典同樣大力維護和弘揚「誠實守信
  • 中國傳統代表性文化100種
    中國傳統代表性文化100種1.中國國畫中國畫簡稱「國畫」,起源古代,象形字,奠基礎;文與畫在當初,無歧異,本是一個意思。我國夙有書畫同源之說,有人認為伏羲畫卦、蒼頡造字,是為書畫之先河。中國畫,是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
  • 中國傳統文化之孝道
    百善孝為先,傳統的孝道文化數千年來一直影響著乃至整個華夏民族。中國人把孝視為:人立身之本、孝是家庭和睦之本、孝是國家安康之本,同時也是人類延續之本。孝,千百年來是中國社會維繫著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 敦煌文化中的清明元素
    引言從唐宋時期,寒食、清明節頗受社會各界重視,民俗活動舉辦得有聲有色。無論是紀念介子推還是祭祀先祖,究其精神實質皆在於彰顯前人偉績、延續先人的精神生命。祭祖掃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動,與我國文化深層次的祖先崇拜、重視孝道、慎終追遠的傳統有著緊密聯繫,清明節俗體現了中國人感恩、不忘祖根的道德意識,而這種文化正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和諧穩定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 聰明節指的是我國哪個傳統節日 是清明節還是重陽節呢
    聰明節指的是我國哪個傳統節日 是清明節還是重陽節呢時間:2021-01-05 13:05   來源:八寶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聰明節指的是我國哪個傳統節日 是清明節還是重陽節呢 我國有很多傳統節日,每個節日都有各自的別稱,那麼聰明節指的是我國哪個傳統節日?是清明節還是重陽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