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小頁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人在飲食方面對神靈和祖先的態度和做法,也只不過是把人世間的飲食文化延伸到另外一個神秘莫測的世界而已。人們給神靈吃好的,目的是祈求、希望神靈在另外一個世界給奉獻食物的人帶來好處,正像人間的飲食能夠建立和鞏固人際關係一樣。人們使用食物來與神靈建立關係、維持關係,這與古代國家之間的納貢和賞賜相同。對神靈和祖先(尤其是遠祖)的食物供奉,可以考察一個民族歷史上的飲食情況,尤其是一些奇異的食俗。要表示對神靈和祖先的良好態度,所供奉的食物必須是合其口味的。因為神靈和祖先不僅屬於另外一個世界,還屬於過去的時代,所以敬獻給他們的東西就要充分考慮到他們的喜好,儘可能地投其所好。

說說先神後人許多民族在飯前要先舉行簡單的祭祖儀式,之後人們才開始食用。特別是在有酒肉的餐飲中,尤其不能忘記祭祖。苗族的「良答」習俗,是在享用有酒肉的餐飲之前,要掐一些肉食扔在地上,表示讓祖先吃。「良」即「掐」,「答」即「地上」。是否舉行這樣的儀式,被視為是否有禮貌、是否尊重祖先的標準。鄂溫克族每逢節日,都要把牛羊肉、獸肉、米麵食品、糖果、酒等最好的食物,投人熊熊的大火中,以祈求全家得到「火神」的保佑。以全羊招待親友、客人的時候,進餐前主人要先用自己的小刀割一塊肉敬「火神」,然後割塊羊尾巴肉敬客人。

達斡爾族除夕夜吃手把肉時舉行的儀式是:家中男性老人用刀切一條「瓦琪」(尻背肉),舉起酒杯,用食指蘸酒向空中右上方彈三下,口念祝詞,吃下「瓦琪」,喝乾杯中酒。儀式完畢,其他人才能入席就餐。 納西族摩梭人在祭祖時擺設的方形木板上面的十二個孔象徵十二個月,每個孔上放石子,插三塊一頭削尖的木片,作為路標。長條供桌上插籽油樹枝和檀香樹枝,樹枝下擺盤子,放一雙筷子,盤內裝一顆石子,一塊指尖大小的泥土,象徵祖先居住地上的山和土地,還有一個核桃和一個梨子,意思是祖先在塵世生活時,養育後代嘔心瀝血,即便到山上勞動採到的野果也捨不得吃,還要帶回家來給孩子吃。
而兒女長大能贍養父母時父母已經過世,只好在祭祖時擺出來表示心意。桌上還擺有一碗炒豆,表示祖先在餵養孩子時,因為小孩子還不能吃飯,新麥新玉米成熟了祖先嚼爛了再餵小孩吃。今天的擺設,表示不忘記祖先的苦心,要回敬祖先的養育之恩。桌邊擺設的木盆裡放三根肋巴骨,一砣燒肉,意義為祖先打獵時,首先燒一塊肉吃,並且見者有份。這是回憶祖先的飲食習俗。

小編帶大家談談節日祭祀清明節是祭祖掃墓的節日,祭祀的祖先中有輩分:離自己比較近的,也有家族性的遠祖。為祭祀遠祖,過去許多民族的家族都闢出一些專供祭祀費用的田地。清明節祭祀的東西大體分為四類:酒肉、主食、冥用物品、糖煙果品。各民族在處理「遵循祖先飲食習慣」和「讓祖先與子孫同樂」這兩者的矛盾時採取的態度和方法不同。現在,「讓祖先與子孫同樂」越來越呈上升勢頭。讓祖先遵循現在子孫們的飲食習慣,祖先就能享受到新興食物的快樂,於是連啤酒、香檳、可樂之類的洋玩藝以及香菸、糖果都獻給祖先。人們認為,自己所喜歡吃的東西,祖先一定也喜歡。

中元節在漢族習俗中是三大鬼節之一,許多少數民族也把這個節日看作是一個祭祀祖先的時節。加上佛教的傳人,目連救母的故事與中國的鬼神出沒及祖先生活在另外世界等觀念聯繫在一起,使這一天成為一個為祖先寄送飲食和花費的節日。「盂蘭盆會」又稱「目連會」,「盂蘭盆」 在梵語中是「救倒懸」的意思。傳說目連夢見自己的母親在地獄中被餓鬼包圍,境況猶如處於倒懸。他端飯餵母親,但是一餵到嘴邊就化為火炭。目連將這種情況告訴釋迦牟尼佛,求佛解救母親的苦難。佛告訴他說,他的母親罪孽深重,要求他在七月十五那天準備百味飲食,施捨十方僧眾,並舉行盂蘭盆會,方可解救其母的苦難。

在這一天,布依族要殺雞並蒸五色花糯米飯祭祖,北盤江流域的布依族還要把糯米製作成圓糖粑、褡褳粑祭供祖先。圓糖粑形如麵包,是以糯米和適量的秈米磨成粉,經篩籮篩好之後放進盆裡以水攪拌均勻,再捏成圓粑形,並用芝麻糖做「心」,蒸熟即成。褡褳粑的製作過程與圓糖粑相同,只是使用油鹽或蘋果做「心」,捏成扁長條形,用剪好的芭蕉葉包裹,粑置於葉片兩端,中間空著,包好之後折起來,蒸熟即可。
有的地方在這一天把祖先「迎接回來」祭祀,有的則是把錢幣「郵寄」 ( 焚燒)到陰間去。「 迎接回來」要提前三天,在十五日之前所供奉的是一般的飲食,如廣西壯族吃粥的人家供奉的也只是粥和一碟青菜,而部分瑤族、侗族和苗族則早晨供茶粥,中午和晚上供酒肉。大供是在十四或十五那天,這一天祭祀時間在晚餐時,供物中的家禽和牲畜都講究整得,其中鴨子不可缺少。人們從四五月份就餵養鴨子準備到今天來使用。據說鴨子善鳧水,能把祖先的神魂渡過江河和湖海。送給祖先的除了錢幣和日用物品之外,還要送「禮擔」。

柳江的壯族將幾串粽粑作為禮擔,挑到自己家田邊或河邊,把粽粑倒進田裡或河中。恭城的瑤族則以肉菜、鹽油、茶葉、餈粑裝擔,放在客廳或由家人挑送門外, 仫佬族對七月十五這個鬼節有自己的解釋和舉辦方式。他們認為凡三十六歲之後死的人就可以上祖宗臺,而三十六歲之前死的人則不能,以致逢年過節沒有人祭祀他們,成為「野鬼」,他們到陰間後無家可歸,十分可憐。為了讓這些「野鬼」在陰間不感到孤獨,陽間人要在每年的七月十四接他們過來一次,給他們好吃的,然後把他們送走。於是在七月七日接回自己的祖先之後,香火臺上早晚焚香供食,一直到七月十四。七月十四下午要以豬、雞、鴨三牲酒菜供在祖先靈牌前,讀祭文,寄送包裹。晚飯後,人們就把剩飯剩菜倒在路邊,讓野鬼們享受。
參考資料《中國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