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寺,藏語名為「班廓德慶」,意指「吉祥輪大樂寺」,位於西藏江孜縣城東北隅,距拉薩南約230公裡,距日喀則東約100多公裡,海拔3900米。寺內的佛像、羅漢、壁畫和唐卡堪稱西藏藝術珍品。
白居寺始建於十四世紀七十年代,歷時十年竣工。它是一座塔寺結合的典型藏傳佛教寺院建築,塔中有寺、寺中有塔,寺塔天然渾成,相得益彰,其充分代表了13世紀末至15世紀中葉後藏地區寺院建築的典型樣式,也是唯一一座完整保存至今的塔寺,用於紀念碑性質的大型建築群,因而有西藏塔王之稱。
因為白居寺是在西藏各教派分庭抗禮,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建立的,因此能聚薩迦、噶當、格魯等各派和平共處於一寺,每個教派在此寺內都擁有五至六個扎倉,全寺現有十六個扎倉。使之在西藏佛教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和影響。
寺內的措欽大殿已經有差不多500多年的歷史了。經堂的正殿供奉三世佛,它的兩側還有東、西淨土殿。因為要兼容花、白、黃三教,因而全寺塑像的風格也不同於別處,此殿表現最為明顯。
經堂西北有一尊強巴佛的鎏金銅像,高八米,據說是用14000公斤黃銅鑄成的。殿高三層,底下是四十八根立柱的大經堂,立柱上掛滿了年代久遠的絲織唐卡佛像。措欽大殿的二層是拉基大殿,全寺最高級別的「拉基會議」就在這裡舉行。
周圍還有幾間佛殿,覺登殿裡的一尊直徑3米的立體壇城與東廂殿裡的文殊菩薩和十八羅漢塑像,都已經有五百年的歷史了。
在三層,有座叫夏耶拉康的佛殿,殿內的壇城壁畫頗有名氣,六菱圓形的蓮花藻井也屬罕見。
白居寺旁的白居塔有「十萬佛塔」之美譽,正名為「菩提塔」。藏語稱這座塔為「班廓曲顛」,意為「流水漩渦處的塔」,這流水便是日喀則地區的年楚河。白居寺就是因為這座佛塔才格外富有魅力。這可不是普通的佛塔(特別提醒:是它由近百間佛堂依次重疊建起的塔。)塔有九層,高達32米多,有77間佛殿、108個門、神龕和經堂等,在中國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珍品。
殿堂內繪有十餘萬佛像,因而得名十萬佛塔。塔內另有千餘尊泥、銅、金塑佛像,堪稱佛像博物館。從塔西的入口進去可以沿樓梯一直上到塔的頂端,如果找不到上去的樓梯,最好四下轉轉,有的的確是比較隱蔽。
白居寺壁畫與門框雕塑也是非常有名的,所表現的題材十分廣泛,主要包括顯密二宗、佛傳故事和本生故事等等,尤其是在繪畫方法上較之西藏其他很多寺廟,獨具特色。
大殿一層經堂、迴廊、吉祥多門塔一層東西淨土殿和兜率宮等殿所繪的主要是顯密題材的佛傳故事、經變故事和佛本生故事。
剛進入白居寺,會看到一排轉經筒。轉經筒,亦稱嘛呢轉經輪,藏族人民把經文置於轉經筒內,每轉一次就相當於念頌經文一次,因此藏區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大小不一的轉經筒,就在布達拉宮入口處就有這樣的一小排轉經筒,每一個經過的藏民或信徒都會轉起轉經筒。
白居寺在大殿一層東西法王殿、金剛界殿、三層無量宮殿和吉祥多門塔一至五層佛殿中尋找題材藏密佛教題材的壁畫,十分精美。
衣著藏族服飾的老媽媽搖著經輪口中念念有詞從佛殿走過,剛好一抹光線灑下,在鏡頭前拉出一抹光暈,仿佛老媽媽頭上自帶了光環。
白居寺作為西藏塔王,其建築精美程度堪稱一絕,即使同一側的牆面彩繪也是每一幅都各有特色各有寓言,色彩與圖案具有濃鬱的藏族特色。
藏族人民從小就培養虔誠的信仰。
走在白居寺裡,每一個外來的遊客,都會被門框邊上栩栩如生的彩色雕繪深深吸引。
題材豐富的彩繪在白居寺隨處可見,但每一幅都講述著一個故事或代表一個寓意,因此大家可放慢一下腳步,或請上一個當地的嚮導,這樣能更好能了解白居寺的故事。
有意思的是一路走了幾處藏族著名塔寺,在這裡看到的外國人最多。
後來聽說原來這是一個專門來拍攝白居寺紀錄片的攝影劇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