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媒稱學會4000個漢字可說好漢語:任務相當複雜

2020-11-30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0月24日報導 古媒稱,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因有大量外國人在此求學而被稱為中國的「小聯合國」,它是中國國際教育模式的一顆碩果。

據拉美社10月20日報導,走進這座創建於1962年的「小城」,呼吸著這裡充滿著來自各個國家的青年學子以及中國和外籍教師智慧的氣息,簡直是一段美妙的經歷。北京語言文化大學以對外國學生教授中文和傳播中華文化為主要任務,同時設有各類語言和其他人文及社會科學等課程,是中國國內唯一的以教授外國人漢語為主的高等學府,學校還負責培養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師資力量。

報導稱,從90年代開始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幾乎所有中國大城市的高等學府都相繼開設了類似課程。因此,如今對外漢語專業的本碩博和其他短期課程的學習已經不僅限於北京語言文化大學一所高等院校。但是,這所高等學府被公認的一點是,50年代初當中國對外漢語教學仍處在初級階段的時候,這裡是率先培養出第一代對外漢語教學人才的地方。

1962年6月,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的前身「外國留學生高等預備學校」成為第一所面向外國學生教學的高等學府。1964年,該大學被正式命名為「北京語言學院」,1996年6月更名為「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建校50多年來,已經成功為世界上176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13萬餘名懂漢語、熟悉中華文化的外國學生。每年學校會接收大約1.2萬名來自不同國家、不同種族的外國留學生來此求學,此外還有6000多名中國學生。

報導稱,作為一所兼具國際教學的高等院校,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共設有13個教學系,並與50多個國家的280個高等教學中心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在世界各地共創辦了16所孔子學院。此外,中國語言文化大學還聘請諸多榮譽教授和獲得國際認可的研究員,他們有豐富的經驗,為該校成為語言學研究和對外漢語教學領導者創建了良好基礎。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位於北京,佔地面積38公頃,設備齊全,配備空調教室、實驗室、體育館、遊泳池、不同國家風味食堂和學生公寓。這裡為學生創造了無限的學習機會和條件。除了常規課程外,校方還積極開展國際體育活動,組織電視競賽,提供出國遊學機會,這些都是學習的一部分。

無論是完整專業教學還是短、中、長期培訓課程,這所大學都秉持著消除人類種族歧視,推動世界各國文化和平共處的觀點,為學生創造最好的教學服務。

漢字不是由字母拼寫而成,而是源於符號和圖形。有人認為漢字多達1萬個左右,也有一部字典收錄了大於10萬漢字。但是專家指出,只要學會3000到4000個漢字就可以說好漢語,但這仍是一項相當複雜的任務。

值得澄清的一點是,漢語屬於漢藏語系,漢藏語系代表的事實上是一個由多種語言相互結合但彼此無法理解的語言分支,因此漢語發音是以北京話為標準語音。

在上個世紀中期,中國官方創立了一種用拉丁字母表達的書寫體系,取名為「拼音」。這一體系的創建取得重大成效,特別是對於學習中文的外國人來說,他們不必再學習意音文字來進行交流。

雖然學習中文有難度,但過去幾十年來來隨著貿易的對外開放和其他形式的改革,使得中國以相當可觀的速度向前發展,在創造人民福祉、經濟、政治、國際等領域發揮了巨大影響力。

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為了與這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展開貿易往來和投資,漢語學習重新成為熱潮。雖然因為難度大漢語很難成為世界通用語言,但對於進一步靠近這個一直在保護自己悠久文化的民族來說卻是十分必要的。(編譯/徐蕙卿)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外國青年在中國學習漢語。(新華社發)

相關焦點

  • 漢字是科學的文字:為什麼要學好500個基本漢字
    漢字是科學的文字。為什麼說它是科學的文字呢?經過我們對漢字使用頻度的大規模的調查,使我們了解了它的使用和認讀規律;經過我們對漢字構字規律的研究和整理,使我們了解了它的構字規律,得出了500個基本漢字的構字規律。
  • 漢字的演變和筆畫拓撲
    5.小篆:古文字的書體名稱,秦始皇統一戰國文字的書體,稱秦篆。相傳是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取史籀、大篆省改而成。6.古文:狹義的古文主要指殷商、周原甲骨文及西周的金文,而不包括晚周、六國奇文及篆文;《說文解字》所謂的「古文」多指晚周文字;今人則稱篆文以前的文字為「古文」。
  • 文言文專題系列——漢字(古老的漢字)
    漢字最早的源頭,雖然要算是相繼在仰韶、大漢口、龍山文化遺址發現的「陶器文字」,但它只有二十幾個符號和幾個較成形的文字 研究漢字的形態,發展及其構造規律,則顯得材料極不充分。所以,研究漢字的形態、演變和其構造規律,往往從甲骨文和金文開始,一些研究者稱甲骨文和金文為「古老的漢字」。
  • 網友議漢字微調稱小學白念 官方稱參考書法美學
    新聞回顧:教育部擬調整44個漢字寫法 網友稱瞎折騰 官方解讀   同題報導:官方稱恢復繁體字尊重民眾習慣 專家批是開倒車  專訪國家語委副主任李宇明  漢字「整形」不影響普通書寫>  本報訊(記者李佳)歷時8年打磨、收錄8300個漢字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徵求意見稿日前終於面世,當下正在徵求意見。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而負責這一工作的,就是有著「漢語拼音之父」之稱的周有光教授。周有光出生於1906年,早年時學習的就是古文古音,但隨著新思想的出現,白話文越來越受人推崇,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周有光自然對白話文也相當青睞。因此,在他還在讀經濟學的時候,他就開始研究白話文了。
  • 中國漢字中的3疊字,19個非常容易讀錯,能認出5個相當有文化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語言漢字博大精深,因為漢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所以有一些漢字其實非常複雜,以疊字著稱,一般的人就算知道有這個漢字,應該怎麼寫出來也不知道這個字究竟怎麼讀,有什麼樣的意思。其中三疊字是大家比較常接觸到的複雜疊字了,一共有大約50多個,今天就來說說非常容易讀錯的三疊字。
  • 62畫zei字是「漢字之最」?專家稱只是文字遊戲
    專家稱只是文字遊戲 本報記者 楊偉廣 攝  記者 楊偉廣  近日,邯鄲市的程老先生針對一些媒體報導的中國筆畫最多的字念「biang」(共56畫,讀二聲),提出自己的異議,他說有一個「zei」(讀二聲)字,共62畫,這才是「漢字之最」。但是,有專家學者表示,「zei」字只能算是一個由幾個字拼到一起的民間自造字,不屬於漢字。
  • 漢字的起源是什麼?是「倉頡作書」還是?
    早在幾千年前就產生的漢字,孕育和記錄了中華民族古老的歷史文化,傳承了黃土地上悠久的文明。漢字以其獨特的形狀和用法而在諸多文字中獨樹一幟,漢字是怎樣產生的?又是什麼人發明的?對於這個問題,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最為流行的是「倉頡造字」說。關於「倉頡造字」,有個美麗而神奇的傳說。
  • 漢字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是漢字的進步還是倒退?你怎麼看?
    01且不論倉頡造字的真實性,先秦時期出現的甲骨文、金文等,與現代漢字有相當大的差異,除非專業的研究者,很少有人能夠說出所以然。不過自秦朝以來,漢字的變化大多只在字形上有所變化。漢字的演變經過篆書、隸書、楷書、行書幾個階段,已經與近代的繁體字所差不多。眾所周知,秦朝統一六國之後,「車同軌、書同文」,給六國遺民制定了官方的書寫規範。
  • 公安部門安裝最大漢字字庫 冷僻姓名明年可辦理第二代身份證
    公安部門安裝最大漢字字庫  冷僻姓名明年可辦理第二代身份證  取名要使用規範的漢字,不要用英文  竻(lè,竹名)、礤(cǎ,粗石)、坋(bèn,塵埃)……類似的4600多個冷僻字已經成了國家標準字庫的新成員。
  • 退休職工10餘年繪製"萬字圖" 可寫出5萬多個漢字
    直到2012年7月的一天,此時66歲的吳家仁已經退休,決定擴充、完善萬字圖,從古今漢語字典、康熙字典、漢語字典中找出1000多個最難填寫的漢字,在萬字圖中填寫,並不斷修改。據其稱,目前還沒有找到萬字圖填寫的字,也希望能夠找出填寫不了的字,以幫助他進一步修改。
  •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的演變過程、漢字的歷史、漢字的故事、漢字的起源和演變等過程。漢字的故事中有我和漢字的故事、有趣的漢字故事、漢字歷史小故事、漢字來歷的故事等,和大家分享。   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字,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徵。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可以說,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漢字。可是,大家知道漢字是怎樣發展來的嗎?
  • 漢字趣事:漢字字典的歷代收錄狀況和漢字筆畫之最
    漢字趣事|漢字字典的歷代收錄狀況和漢字筆畫之最作者:枯木漢字是非常有趣的文字,除了書法藝術上給人以美的享受,每個字的結構和含義都令人著迷。如果您有興趣對其進一步探究(稱不上研究),您就會發現,漢字有兩種形式,一種就是獨立的字體,一種就是由獨立字體組成的複合字。然而不管哪一種,都有著自己本身豐富的涵義。
  • 於丹稱漢字應該回歸日常 回應邀請濮存昕原因
    不過正因為這份父母之心,於丹、濮存昕、劉震雲三人老是被主持人馬東責怪「喜歡提醒選手,容易違規」,對此於丹卻覺得這反而是他們的優勢:「這是我們三個人共同的默契,也許我們三個人都不夠職業化,但是我們面對孩子的時候,都有一種相同的愛,所以我們可以坐在那個臺上」談簡體繁體之爭:漢字應該是一個很生活的東西在今年,網上關於簡體繁體的爭論達到了頂峰,甚至有人稱簡體字「親不見
  • 專家要求廢除中國幾千年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相同
    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記載:「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相傳,倉頡是黃帝時期的一個史官,他是漢字的創造者。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於當時的社會進入了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的外交事務日益頻繁,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而這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後來便出現了漢字。
  • 漢字與古建築:穿梭千年的不解之緣
    漢字有多美? 觀之形式多變,可豪放、可含蓄,讀之朗朗上口,意韻無窮。而建築,是凝固了的詩,古建築文化與漢語文化同根同源。:與建築相關的木字旁漢字比比皆是,據統計,《康熙字典》中「木」部字共有1413個,其中的400多個都與建築相關,如欄、杆、柱、梁、簷、棚、梯、樁、枋、栓、柵、椽、架等。
  • 倉頡造字只是神話,中國漢字的起源其實可以追溯到這個時期
    傳說倉頡複姓侯剛,號史皇氏,是軒轅黃帝的史官,他根據野獸的腳印創造了文字,其發展演變延續至今,便是我們今天所始用的漢字了。話說,倉頡真的如此逆天麼?能一個人創造出文字,要知道這可是一個相當龐大、複雜的系統。於是,學界普遍認為,倉頡很有可能是當時已出現文字的搜集者、整理者。那麼,誰才是文字的創造者呢?漢字究竟起源於何方?也許,我們能從考古材料中尋找答案。
  • 足足有172畫,中國最複雜漢字,每次動筆都是大工程
    文丨華夏史譜(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每一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字,漢字則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文字書寫形式。漢字的產生有一個古老的傳說。這一傳說涉及到一位名叫倉頡的人。倉頡是中國漢字的創造者,在這一傳說中主要講的是一件事情「倉頡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