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 沒有「二十八星宿」,只有星辰大海

2020-11-24 科學網
沒有「二十八星宿」,只有星辰大海
——從糾謬原子彈理論突破中一則故事說起

 

大型油畫《當代英雄》再現了「九次計算」的歷史場景(前排左起周毓麟、鄧稼先、彭桓武、周光召、程開甲、朱光亞、郭永懷、秦元勳,左1、2、3後的三名人物代表著包括胡思得、傅櫻在內的眾多年輕人)

竺家亨提供、胡思得確認的九所建所初期人員名單

1959年春,九所一室年輕人從17號工地返迴路過櫻桃溝合影(左起趙明治、竺家亨,後排左起胡思得、周澤良、王貽仁、陳德林、蔡蔚、孫清和)

10月16日是中國首顆原子彈爆炸紀念日。56年前,中國在西部地區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成為世界第五個擁有核武裝的國家。

關於中國科學家如何在一窮二白基礎上突破原子彈的經歷,外界流傳著不少似是而非的故事,兩彈元勳鄧稼先率「二十八星宿」攻關就是其中之一。真的有「二十八星宿」嗎?為還原原子彈突破背後的歷史細節,胡思得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小組搜集各種公開資料,並開展了多次口述訪談與資料採集……

■鄭悅萍 吳明靜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一時刻是永恆的,這一成就是永遠值得紀念的。關於中國科學家如何在一窮二白基礎上突破原子彈的經歷,外界流傳著不少似是而非的故事,兩彈元勳鄧稼先率「二十八星宿」(我國古代天文有「三垣四象二十八宿」星座體系和星官名)攻關就是其中之一。

胡思得院士是當年第一批分配到核武器研究所的大學生,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突破和工程設計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也是與鄧稼先共事20多年的親密戰友。他是所謂的「二十八星宿」之一嗎?為還原原子彈突破背後的歷史細節,胡思得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小組(以下簡稱採集小組)搜集各種公開資料,並開展了多次口述訪談與資料採集,以了解和呈現完整、準確、生動的故事和人物形象。

在崇尚「真實性是新聞的核心價值」的記者眼中,原子彈突破史因神秘而具備獨特的魅力。早期對我國核武器事業的公開新聞報導並不多,1986年鄧稼先去世前幾個月,中央決定對鄧稼先公開解密,新華社高級記者顧邁男曾多次訪談鄧稼先,寫出了對鄧稼先的第一篇長篇通訊。多年後,顧邁男將這段經歷整理成《突破「禁區」採訪鄧稼先》一文,回顧了她採訪了解的鄧稼先和年輕的大學生們自力更生突破原子彈的感人事跡,其中首次出現「二十八星宿」的提法。這個故事一經刊發,立即被多方引用,甚至多家國家級媒體也多有提及。

顧邁男在《突破「禁區」採訪鄧稼先》中如是提及「二十八星宿」:「李覺回憶說,1958年六七月份,鄧稼先來到了核武器研究所,所領導讓他立即到北京的各大專院校物色人才。於是鄧稼先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航空學院挑選了28位大學生,也就是後來人稱的『二十八星宿』,這些人成為九局的第一批青年骨幹……有一次李覺從青海回來向部裡匯報工作,正碰上鄧稼先給新來的大學生們講物理知識。李覺問他傳授的是哪方面的知識,鄧稼先告訴他說,新來的28位大學生都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學院的尖子生,但都沒有學過核物理專業,更沒有學過如何研製原子彈,因此特地組織他們學習有關知識。」

文中的核武器研究所即早期的北京第九研究所(以下簡稱九所)。1958年1月,原第二機械工業部(以下簡稱二機部)九局成立,同年7月,開始籌建九所,負責人是李覺。最早調入九所從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是來自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的鄧稼先、王貽仁、陳小達及中科院數學研究所的何桂蓮。1958年底組成一室(理論部前身),鄧稼先任室主任,何桂蓮任書記兼副主任。

「二十八星宿」的提法引起了採集小組的注意,2019年4月,採集小組訪談當年的知情者,這些知情者們均對此提法持不同意見。

就「二十八星宿」這個提法,採集小組向1958年第一批入所的胡思得、竺家亨進行了求證。

竺家亨先生憑記憶列出了一份早期一室成員名單。竺家亨本人在九所工作50多年,從沒有聽說過「二十八星宿」的說法。他猜測認為,文章裡提到的28名大學生,可能是1958年、1959年來所的26名大學生和年輕科研人員,再拼湊上王貽仁、陳小達。他覺得這一點恰恰體現了外界對核武器研究隊伍的不了解,建議我們繼續考證。

隨後,採集小組帶著這份名單向胡思得院士求證。胡思得肯定了竺家亨開列名單的準確,也告知我們從沒聽過「二十八星宿」的說法。他還從親歷者的角度對顧文中的描述產生了質疑,認為某些說法是不恰當的。

其一,胡思得對文章反映的選聘人員方式存疑。當時九所下屬於二機部,選聘人員較合理的途徑應該是鄧稼先通過二機部進行篩選,再由二機部從全國各大學調人。

胡思得本人是1958年從復旦大學物理系畢業分配到二機部的。他至今還清晰地記得,9月29日,他和同學蔡蔚到位於北京三裡河的二機部大樓報到,報到後就幸運地參加了國慶節群眾大遊行。畢業於南京大學物理系的竺家亨比胡思得早報到幾天,他們二人是高中同學。

報到後的一段時間,二機部領導沒有急於給他們這些大學生安排工作。九所是做什麼的、他們要從事什麼具體工作,都是未知。直到10月下旬,胡思得才接到通知,到一室向鄧稼先報到。

由此可見,「所領導讓鄧稼先到北京的各大專院校物色人才」的說法可信度低,26位大學生也絕不都來自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航空學院三所高校。

其二,原子彈研製是集中集體智慧、協同攻關的事業。為原子彈理論突破作出貢獻的,不僅有鄧稼先與大學畢業生,還有外調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計算員等,單論部分科研人員的作用並不符合史實。

1959年6月,蘇聯毀約後,中國決定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研製原子彈。在從全國各高校選聘優秀畢業大學生的同時,一批優秀的科技人員放下自己的科研工作,毅然調整研究方向,陸續集中到攻堅克難的旗幟下。這些大專家有彭桓武、王淦昌、郭永懷、陳能寬等,他們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突破及後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除了大專家與大學生,為了計算需要,還引進了一批中學畢業生做計算員。當時使用的計算機是手搖式的計算機,和後面研發的電子計算機比起來,十分簡陋,操作起來也很繁瑣。這些計算員多為女性,她們的職責就是做科研輔助工作。

根據檔案記載,1959年12月,一室下設四個大組,分別為數學組、狀態方程和力學組、中子物理組、計算組。計算組內又設置了由計算員等科輔人員組成的小組。

1960年,原子彈總體流體力學計算開始,為驗證蘇聯專家提供的一個原子彈教學模型關鍵參數,科研人員用特徵線法進行了九次突擊計算,史稱「九次計算」。「九次計算」堪稱第一顆原子彈理論突破的標誌性歷史事件,顧邁男在文中也描述了這一事件:「有一次,為了把一個問題弄清楚,他帶領幾十個年輕人日夜三班倒,用4臺手搖計算機連續算了9次。」

一開始,力學組和數學組的同志是計算的主力。胡思得和力學組的傅櫻在後來的訪談中都有提及:計算工作開始時,主力是力學組成員傅櫻、朱建士、孫清和,數學組成員杜明笙、周澤良、朱子楠,以及計算員耿滬男、汪月娣、黃帥華、李安寶,最初使用的是手搖計算機,後來改用四臺半自動計算機。

傅櫻回憶說:「為了保證計算正確,我們還採用兩人對算的做法,因此一次就要算出五萬個數據……儘管如此,大家卻懂得要想得到一點結果,必須腳踏實地地幹。眼睛熬紅了,人累瘦了,也毫不在乎。為了共同的目標,齊心合力地奮戰。」

後來,由於計算工作量實在太大,領導便臨時抽調了中子物理組的竺家亨等一批人,會同力學組、數學組和計算員,組成三班,八小時一輪換,一班計算、一班分析、一班休息,日夜不停。

每一次計算的結果以及暴露出來的問題,都及時拿到學術交流會上討論。胡思得、竺家亨和傅櫻始終記得討論的場景:專家與專家、專家與大學生之間的辯論經常進行得很激烈,甚至爭得面紅耳赤——這是九所的學術民主傳統,有老一輩專家引導,剛畢業的大學生也膽大發言,自然形成了暢所欲言、教學相長、十分有利於鼓勵創新的學術氣氛。

最終,1961年夏,從蘇聯回國的周光召以最大功原理推翻了蘇聯專家提供的數據,結束了這場長達幾個月的爭論。

「九次計算」的過程與結果,為理解原子彈反應過程、掌握武器內爆重要規律奠定了堅實基礎。參與計算的年輕科研人員得到了鍛鍊,養成了吃苦耐勞、永不言棄的奮鬥精神。

最重要的是,通過「九次計算」堅定了中國人獨立自主研製原子彈的信心。在計算過程中體現出的大力協同、民主科學的學術作風也因此成為「兩彈一星」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胡思得多次謙虛地表示,自己非常幸運,大學畢業後來到彭桓武、鄧稼先、周光召、于敏、黃祖洽等人身邊工作,大科學家的指導對自己成長很有幫助。他始終對這些大師的教誨與關心抱以深深的感激之情,在採集過程中每每回憶到這一段群星璀璨的歷史時總是感慨不已,充滿自豪。

在採集中,我們不止一次深刻認識到,對史料的引用和研究,「孤證不取,偏難蓋全」。追溯歷史,應首選最接近歷史事實的原始記錄,以及親歷者的口述資料。

中國核武器科技事業走過光輝60年,披荊斬棘、篳路藍縷,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傾注了中國幾代科技工作者的智慧與心血,其中的代際傳承十分清晰,胡思得院士的成長經歷足為典型例證,他和他的師友們匯聚成了壯麗的星辰大海。他們這一批承上啟下的親歷者的記憶仍然鮮活,他們的口述訪談以及提供的第一手資料,能佐證史料的準確性,豐富歷史細節,這一點對傳承「兩彈一星」精神、探索思考國防高科技發展規律,顯然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而支持我們不倦地索求這些微末細節的緣由,蓋因我們身處浩瀚,我們是仰望者,是觀察者,也是參與者。前輩有前輩的自豪與滿足,我們有我們的信念與決心——有萬千星輝指引,自豐碑處再出發,前方是擴展無垠、值得期許的未來。

《中國科學報》 (2020-10-15 第8版 印刻)

相關焦點

  • 古代的「二十八星宿」從何而來?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我們的祖先早在4000年前就已經制定出了中國的星座屬相,那就是「二十八星宿」。外國使用的「十二星座」是關於行星運動變化軌跡的記錄,被定義為「黃道十二宮」,我國則叫「二十八星宿」。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為了生產的需要,很早就用觀察天象的方法決定季節和農時,太陽和月亮就成為重要的觀察對象。
  • 【道教常識】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星宿是古代漢族天文學家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
  • 擇日一起學3-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星宿也是擇日考慮的主要因素之一。二十八星宿有二十八星,其中有十四吉星和十四兇星。二十八星宿每天輪值一星。二十八星宿為:東方稱青龍:角木蛟、亢金龍、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北方稱玄武:鬥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虛日鼠、危月燕、室火豬、壁水貐;西方稱白虎:奎木狼、婁金狗、胃土雉、昴日雞、畢月烏、觜火猴、參水猿;南方稱朱雀: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馬、張月鹿、翼火蛇、軫水蚓。
  • 中國二十八星宿傳奇
    我國歷史悠久的28星宿,卻少有人知曉。據傳古天地初現時,天帝派下四獸鎮守衛人間,它們分別是: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四神獸完成使命後,以聖獸之血,血祭,獻身於人間,從此四方之獸傳說開始。二十八星宿得四獸之寶得天下,持有四獸之寶可稱王天下。
  • 《神武4手遊》二十八星宿怎麼玩 二十八星宿玩法規則技巧攻略
    導 讀 小編今天給各位玩家朋友們帶來的是神武4手遊二十八星宿打法攻略,很多的玩家朋友最近在問神武4的手遊中二十八星宿應該怎麼打呢?
  • 二十八星宿釋義
    觀星,不得不了解中國古代的星宿文化以及西方的十二星座。在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空中可見的星分成二十八組,叫做二十八宿(xiù),又稱二十八舍,是將黃道和天赤道附近的天區劃分為二十八個區域。西方的十二星座,則是年輕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不管應驗與否,星座文化無疑是一種娛樂。另外,中國自古就有「星分四野」之說,還有「天上一顆星、地下一個丁」之說,二十八宿還對應著身體的各個器官。
  • 戰二十八星宿,贏高級物品獎勵
    來試試二十八星宿吧,少年。二十八星宿屬於中高難度的挑戰玩法,遊戲中,每個整點會在野外地圖刷新二十八星宿,玩家尋找到NPC後,對話挑戰,成功擊敗NPC後,獲得獎勵。玩家達到40級即可開啟玩法,只要集齊3名小夥伴,即可去野外地圖尋找二十八星宿二十八星宿刷新的場景有:南疆、鳳凰山、西湖、通天途、建御城,整點會刷新若干。
  • 二十八星宿吉兇度數
    二十八星宿斷吉兇與其他擇日方法本質都是一樣,都為了生活中需要擇日而進行,只是方法不一樣。在進行二十八星宿擇吉時,就需要藉助一本書了,就是今天所要講的《二十八星宿吉兇度數》。 二十八星宿說白了就是二十八組恆星、星座,因為這些恆星圍繞在整個大氣,分別掌握著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的天象;再把這些二十八個星座分為四個大星區,分成東、西、南、北四宮,每一宮以動物的形象為稱,被冠以名:東方青龍、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每宮七宿,所以稱二十八星宿。在知道了基本概念後,就可以繼續閱讀此書中的內容。
  • 二十八星宿你知道多少?
    兩大陣營的星宿使者每個人都代表了二十八星宿的一個星宿。那麼大家到底對二十八星宿了解多少呢?《山海經之赤影傳說》海報二十八星宿二十八星宿與黃道十二宮二十八星宿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是我國本土天文學創作。
  • 嗣漢天師府內「潛伏」的二十八星宿
    在嗣漢天師府中軸線的建築群內的相國仙府中的三省堂有不少「老寶貝」(舌頭要打結了,也不知道小道交代清楚了沒有,掩面而過),如:中庭懸掛著明代御賜的「宗傳」以及清代御賜的「教演宗傳」、「碧城」等匾額,這些老物件似一位位長者,看著來來去去的芸芸眾生。
  • 西遊記、封神演義、水滸傳中的二十八星宿
    對中國古代的二十八星宿,卻一無所知。二十八星宿是古代中國天文學家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顆恆星。二十八星宿也經常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文學名著中。《西遊記》中二十八星宿其實出場很多次,但是幾乎都是打醬油一樣的存在。《西遊記》第六回惠岸(木叉)奉觀音之命,來幫李天王出頭,「早有虛日鼠、昴日雞、星日馬、房日兔,將言傳到中軍帳下」。第二次是在第六十五回,二十八星宿,亢金龍頂破金缽救出孫悟空。
  • 萬物生長鬥轉星移 二十八星宿閃耀東方故事
    二十八星宿是神馬?可能不少90後00後的小盆宇們已經不是那麼清楚了,它可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閃耀的精髓,今天小編就先來為大家科普一下,傳說中的周天守護按東西南北方向分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四象之下又分別設有七宿,因此稱之為二十八星宿,這些星象在古典修仙網遊《東方故事》中則幻化成了28位道法高深的強者,如果你想在遊戲中證明自己過人的實力,就必須要經歷他們嚴酷的試煉哦!
  • 古代的二十八星宿是什麼?
    二十八宿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空中可見的星分成二十八組,分東南西北四方各七宿,叫二十八宿。東方蒼龍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是鬥、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張、翼、軫。在印度、波斯、阿拉伯人古代也有類似中國二十八宿的說法。
  • 你知道神秘的二十八星宿嗎?
    說起古人,他們的智慧可以說遠遠的超過我們,比如天文方面的二十八星宿。古人把天空中可見的星分成二十八組,叫做二十八宿,又稱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我國古人將黃道和天赤道附近的天區劃分為二十八個區域。它把南中天的恆星分為二十八群,且其沿黃道或天球赤道,所分布的一圈星宿。
  • 智慧與神話:二十八星宿的傳說由來與實際應用
    作為中國古代天文成就最顯著的代表之一,二十八星宿一直被人們所熟知。根據文獻記載,目前已知二十八星宿最早現於戰國初年,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時至今日,二十八星宿的用法已十分廣泛,且有一套比較完整的使用體系。二十八星宿代表的是古人將諸天星辰劃分而成的二十八個星區,按著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劃分為四組,每組各有七顆星宿,又稱其為四象、四獸、四維、四方神等,例如我們所熟知的「東之青龍,北之玄武,南之朱雀,西之白虎」就是依次而成的。每顆星宿都有各自所代表的動物。
  • 智慧與神話:二十八星宿的由來傳說與實際應用
    作為中國古代天文成就最顯著的代表之一,二十八星宿一直被人們所熟知。根據文獻記載,目前已知二十八星宿最早現於戰國初年,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時至今日,二十八星宿的用法已十分廣泛,且有一套比較完整的使用體系。二十八星宿代表的是古人將諸天星辰劃分而成的二十八個星區,按著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劃分為四組,每組各有七顆星宿,又稱其為四象、四獸、四維、四方神等,例如我們所熟知的「東之青龍,北之玄武,南之朱雀,西之白虎」就是依次而成的。每顆星宿都有各自所代表的動物。
  • 二十八星宿竟起源於印度?專家:星宿起源於此國
    便選了二十八個星群作為觀測的標誌,分別取了一個名字,這就是二十八星宿的來源,二十八星宿被分為四組,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青龍,朱雀,白虎,玄武。二十八星宿之說被廣泛的應用於中國古代天文、宗教,文學,以及佔卜等,在不同的領域具有不同的內涵,相關內容非常龐雜。也可以這麼說,二十八宿之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與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然而,在這一古老的天象體系究竟是在什麼時代、在何處誕生的?
  • 二十八星宿各代表什麼意思?
    在易學中,尤其在八字或者風水中,經常會用到二十八星宿。在八字中,由人的出生時間,可以查出太陽躔次的宮位,由太陽躔次的宮位可以知道所對應的二十八星宿,便可推斷出一個人一生中其所主要從事的事情或其圍繞的主要事情;在風水中,羅盤上有一圈層是二十八星宿,當陽宅或者陰宅的某個方位有比較突出的建築物或者缺損煞物的時候,所對應的二十八星宿就是其所對應五行及其吉兇。無論風水、八字或者紫微等,要知道所對應的吉兇,必須了解二十八星宿所代表的不同含義。
  • 雲臺二十八將與二十八星宿對應關係小探
    今日本來該從馬武說起,繼續將漢光武帝的雲臺二十八將簡史說下去,不過整理這個還是頗費時間的,與其草率,不如慢些。先與朋友們說說網上的雲臺二十八將與二十八星宿的對應關係為什麼大有問題。一、很明顯,雲臺二十八將中排名第十八位的王梁該入玄武七宿,而不是白虎七宿之一先看《後漢書》中對王梁的一段敘述:「及即位(劉秀登基),議選大司空,而《赤伏符》曰「王梁主衛作玄武」,帝以野王衛之所徙,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於是擢拜梁為大司空,封武強侯。」
  • 生活中常見陰陽五行與二十八星宿
    天地乾坤混在一起,日月星辰沒有生成,晝夜寒暑沒有交替出現,上面沒有風雨雷電,下面沒有草木山川人禽蟲獸。這時一股靈氣在裡面盤結運行,於是從太易之中生出水,從太初之中生出火,從太始之中生出木,從太素之中生出金,從太極之中生出土。五行由此而來。金、木、水、火、土合稱五行,是指五種構成物質的基本元素(五行是'氣'的五種運行狀態,是'氣'運行產生的結果,'行'即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