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很常用的貶義成語,就是沆瀣一氣。他的意思就是比喻氣味相投暗中勾結。但是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沆瀣又有什麼含義呢?可能知道的人並不多,其實沆瀣本身是水汽的意思,特指早晨的露珠。但是一般露水代表的是純潔,怎麼會把它作為貶義詞呢,其實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在裡面。
在隋朝之前,國家的公務員,都被那些門閥大家族壟斷,普通人基本上是沒有機會出頭的。隋朝創造性的發明了科舉制度。只要是平民子弟,不管出身高低。只要是願意好好讀書,能考中就能夠做官。雖然說科舉制度並不一定是科學。
但在古代卻是最為公平的一種選拔人才的方法。唐僖宗年間,有一年,有一個考生叫崔瀣。進京趕考,這次的主考名叫崔沆。她閱卷的時候把崔瀣的試卷判為第一名。也就是狀元。雖然他們都姓崔,但是之前並不認識。古代的考場裡面有一個規矩。閱卷的考官就是考生的座師,所以崔沆就是崔瀣的座師。後來發榜以後人們就發現,他們兩個名字連起來就是沆瀣。
然後考生們創造了一句話,座師門生,沆瀣一氣。本意是說老師崔沆和學生崔瀣。兩個人就像早晨的露珠。但是後來,有些人眼紅崔瀣中狀元。就質疑他們兩個有不正當關係。後來質疑的人多了,大家就開始說,這師生兩人沆瀣一氣。結果一個因為開玩笑創造的成語就變成了貶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