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人都喜歡曹操,討厭劉備,答案其實很簡單

2021-01-17 騰訊網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曹操,討厭劉備,答案其實很簡單。

因為相對於站在道德制高點的劉備,奸詐又不失可愛的曹操更容易讓我們喜歡,這符合人性,這點大家都可以理解吧!在三國演義中,劉備被羅貫中描繪的太仁義了,所謂多仁近乎詐,就是這個意思。

還有一個原因是歷朝歷代的人都在讚美劉備,譴責曹操,不是說所有人,而是說絕大多數的人是這樣,這種情況到了今天,人們早都聽煩了,所以偶爾來一下反轉也挺好的。

因為網際網路的關係,所以大家會看到喜歡曹操的人變多了,但是之前也有人欣賞曹操,只不過因為宣傳不給力的原因,很多人都不知道,比如說我們都知道的大唐皇帝李世民,他就很喜歡曹操,這個你們都不知道吧!

這就是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曹操討厭劉備的原因,答案很簡單吧!

版權說明:本文由 樓上老範 原創創作,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曹操被後人稱為陰險狡猾之輩,其實大家都是被這個人給騙了
    為什麼曹操被後人稱為陰險狡猾之輩,其實大家都是被這個人給騙了雖然說英雄最好的舞臺都是在亂世,雖然亂世之中是英雄們安身立命的絕佳機會,但是對於百姓們來說亂世就代表著苦難,我們都知道古代的百姓世家是最不好過的一類人了,就算是身處於太平盛世的年間也會遇到許多生活上的困難,就更不用說身處於亂世之中了
  • 劉備對曹操屢戰屢敗,為何曹操還那麼重視他?一句話解釋!
    他們分別是曹操、劉備和孫策(畢竟孫策才是統一江東的人)。而拋開孫策不說,曹操和劉備就是兩個極具爭議的人物。曹操大家都知道,完全是憑著自己的能力統一北方的。而在他和劉備的戰鬥中,我們可以明確看出他們二者的差距。曹操身邊謀士如雲,武將如雨。而劉備只有關羽、張飛等猛將。兩人交手的時候不少,但幾乎都是曹操勝利,劉備失敗。但劉備卻比較特殊,他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 收人妻,納寡婦,曹操劉備等人為什麼總幹不著調的事?
    但一個想要成大事的人,必然會在某些方面壓抑自己的天性,否則他很難成功。 上述諸人之所以會迫不及待地對當地某位原主人的女人下手,主要原因還在於:這些女人都不是普通人。收編了她們,對於當地的統戰工作是一大利好。 曹丕收了袁熙的妻子之後,並不是隨便玩玩,而是以她為妻。
  • 曹操靠盜墓,孫權靠祖業,劉備竟然臉都不要了
    從古至今,如果要說打仗打的是什麼,我們腦袋之中的第一印象肯定是「錢」,現在我們有一句話說得好叫做「大炮一響,黃金萬兩」,這句話說明了戰爭其實是很燒錢的。其實這句話放到古代也同樣適用,比如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打到最後已經不是戰略戰術層面的較量了,而是經濟和綜合國力方面的較量,最後結果顯而易見秦國贏了。
  • 都說曹操愛才惜才,那為什麼曹操不去爭奪諸葛亮呢?原因很簡單
    都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曹操又是一個求賢若渴的人,如果諸葛亮到了曹操的帳下絕對不會比他在蜀國混的差,那為什麼曹操沒有趕在劉備請諸葛亮出山之前搶先將諸葛亮納入他的麾下呢?其實我們仔細一想就能知道原因的。
  • 翻閱歷史的長河,劉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曹操更加光明磊落
    曹操和劉備兩個人可以說我們大家譜寫了一段非常精彩的三國故事,因為在東漢末年的時候,當時朝廷的統治出現了動搖的局面,所以每個人都想趁機得到一部分自己的勢力,而曹操和劉備這兩個人可以說其中最出色的兩個,因為他們兩個所建立的國家是存活到最後的勢力範圍,這和他們的出色領導是分不開關係的,但是現在大家對於他們的兩個的印象
  • 曹操孫權劉備都曾因為開玩笑而殺人,這幾個故事驗證了什麼道理?
    曹操這個人,好像已經被評定為「可愛的奸雄」了,但就是這個「可愛的奸雄」,殺名士人數居三國之首,被抄家滅門者不可勝數,屠城次數遠超劉備孫權的總和,要比起殺伐果斷或者冷血無情,曹操是劉備孫權「永遠的大哥」。
  • 劉備的兒子為何不如曹操的兒子
    要論「官二代」,曹操和劉備的兒子是標準的「官二代」。劉備的親兒子有三個,大兒子劉禪,二兒子劉永,三兒子劉理,都不怎麼成器。 曹操的兒子在父親死後,光大了老子的事業,武能治國,文能傳世,劉備的兒子在爹哋死後,特別是在大管家諸葛亮死後,力不能支,被人吞併,束手就擒。同樣的「官二代」,差別怎麼那麼大呢? 首先恐怕還是基因的關係。後世公認,曹操是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正面說,叫機智、果敢、有雄才大略,反面說,是狡黠、兇狠、懷狼子野心。
  • 此人曾讓曹操吃虧,趙雲不能與之匹敵,為何劉備到死都沒重用他?
    他因為長相俊秀,並且在戰場上經常穿著一生白袍銀甲,所以人送外號「錦馬超」;他是蜀國的五虎上將之一,曾經曹操都在他手裡吃過虧,可見其到底有多厲害;然而這樣一位猛將自從他跟隨劉備之後從未被重用過,因此他也就沒有什麼太大的功勞。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劉備這樣一位愛惜人才的君主,一直把他閒置呢?
  • 劉備用一成語指責曹操,透露了一樁往事,虛偽面目暴露無遺
    在這道奏章中,劉備指出當年自己曾與車騎將軍董承一起密謀誅殺曹操,後因行事不密緻使董承被曹操殺害。自己雖然在各地組織同盟對抗曹操,卻始終未能將其消滅,這也使得曹操的氣焰更加囂張,先後殺害了皇后和皇子。隨後,劉備引經據典,從周朝平定分封諸侯王說到漢高祖劉邦建立九大諸侯國,說明這種方式能對削弱並最終消滅曹操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 詭詐虛偽不亞於曹操,《三國演義》如何將劉備塑造成一個完人?
    劉備和諸葛亮這不是歷史上的真正的曹操和劉備,三國演義主要從兩方面對劉備形象做出了修飾和隱筆,一是修改事實,二是避而不寫。《三國演義》 「白門樓呂布殞命」 一節, 比較客觀地反映了曹操和劉備的心態 , 適量據史直書了劉備的詭詐。使讀者得知劉備也存在著另外的一面。 「曹操煮酒論英雄」 一節, 據史演繹了劉備善於謊對緊急事態和為防曹操加害而偽作後園種菜的故事 。
  • 此成語是劉備所創,曹操聽完點點頭,頭號猛將卻破口大罵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呂布傳》,發生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年底,所牽涉的人物有三個,分別為劉備、曹操和呂布。先來看看原文:布曰:「縛太急,小緩之。」太祖曰:「縛虎不得不急也。」
  • 曹操軍力遠勝劉備,卻為何放棄漢中,這則成語故事答疑解惑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此時,魏王曹操想撤出漢中,便下達給全軍的口令是「雞肋」,下屬的官吏們都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主簿楊修聽到這個口令後,回到自己的大帳內開始獨自整理行裝。不少人感到非常奇怪,便問楊修這麼做的原因。楊修回答道:「雞肋這東西,扔了可惜,吃起來又沒什麼味道。魏王以此同目前漢中的形勢相比較,以此我斷定魏王是想撤出漢中了。」
  • 赤壁之戰,周瑜、劉備長江上借風燒掉曹操水軍陸軍
    周瑜、劉備駐守在長江以南的赤壁一邊,曹操在長江以北的地區一岸,兩隊人馬互相對持,也互不相讓,就這樣維持了數天,終於這種對峙堅持不下來了,於是兩隊人馬就開始了戰爭,這剛剛戰爭就死了很多人,吃虧的是曹孟德。
  • 曹操一生惜才,為什麼唯獨對諸葛亮看不上眼
    在三國時期的歷史上,估計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說一些典故的人很少,他們也能數出幾個主宰世界的人物。例如,三國元首對此有不同看法。比如,有人認為劉備其實平庸但善良;還有一個例子,孫權雖然在江東,但格局不大。但說到曹操,人們似乎對曹操有著非常統一的評價。大家都認為他是一個複雜多變的人,也是三國時期最有權力、最團結的人。
  • 同為劉備結義兄弟,關羽張飛戰死沙場,他卻跟隨曹操馬上封侯
    三國時期,劉備麾下的大將最出名的應該就是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五虎上將了,他們為劉備立下了汗馬之勞。不過,除了這幾人之外,劉備能用的將領並不多,以至於到了後期,蜀國都到了無人可用的地步。其實在前期,劉備本來還有機會獲得一員大將,卻因為意外而錯過,這個人就是田豫。
  • 司馬徽推薦諸葛亮使用了一成語,其實還有下半句,不敢跟劉備說
    三國之初,曹操有著百萬軍隊;孫權有江東,江東富有,當然還有無數的士兵;只有劉備,沒有士兵,沒有人才,但是有著偉大抱負的劉備,決心復興漢氏,這樣全世界的人民就不會再遭受戰爭的痛苦。因此,由於他的仁義,他得到了張飛關羽的捨命追隨,也有了一些追隨者,但卻遠遠無法與曹操和孫權相比。
  • 諸葛亮料事如神,劉備打仗為何從不帶他?原因簡單明了
    並且劉備三次討伐東吳的時候,就有兩次帶著諸葛亮,足可見諸葛亮的重要程度。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中從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協助自己到劉備病逝,諸葛亮都未曾同劉備一起出徵。這是為什麼呢?曹操曾對諸葛亮有過這樣一個評價:「諸葛亮謹慎。」乍一看,這仿佛是曹操對諸葛亮遇事謹慎的讚美,可若細細想來,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 曹操20萬人沒打贏東吳,為何劉備只帶6萬兵就敢伐吳?考古揭秘
    公元221年,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為由大舉西徵,這是繼211年孫夫人挾持阿鬥、215年湘水劃界、219年偷襲荊州之後蜀漢和東吳之間第4次正面衝突,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為了打贏這場戰役,劉備甚至不惜將「恢復漢室」這一政治口號拋諸腦後,派人給篡漢的曹丕寫了封書信:「備聞曹公薨,遣掾韓冉奉書吊,並賻贈之禮」,主動向曹魏示好。那麼劉備伐吳帶了多少兵馬呢?
  • 劉備稱帝後給功臣加官進爵,卻偏偏漏了二弟,為何不給關羽封侯?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緊接著就開始封賞有功之臣,黃忠,馬超,馬岱,王平等等都被封侯,還有三弟張飛也被封為西鄉侯,甚至死去的龐統,法正都被追封為侯,偏偏自己的二弟好像被單拎出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