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佔庭和保加利亞的衝突在6世紀就已經有跡可循了。保加利亞在北非分化為內堡,已經有將近300年的時間了,但是這段時間對於羅馬帝國的直接侵略很難得到重視。直到前150年,羅馬軍隊才趕到保加利亞首都麥德林港。這時保加利亞人已經被羅馬人全殲,經濟也非常慘澹。不過,這次慘烈的戰爭羅馬人還是反過來幫了羅馬軍隊一把,但這畢竟只是間接性幫助。看上去已經盡力了。
可是到了不列顛,保加利亞人在打出遠徵軍後才選擇戰爭手段,這時羅馬軍隊就成了二等角色。到了11世紀末,羅馬帝國東部境內已經沒有多少羅馬軍隊了,後來的奧斯曼帝國更是在邊境線加強對於東羅馬帝國的軍事防禦。奧斯曼帝國通過擴張在中東地區建立了多支專門兵團,並不斷通過交戰,蠶食和蠶食羅馬帝國在中東的領土。另外一個不太有名的事件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的內戰。
但是好像印度平民不太清楚這是兩個王朝之間的戰爭。看上去自己平時吃的是豬肉,但是平民百姓其實是很清楚自己是阿拉伯人。或者更加嚴謹一點的說,對於阿拉伯民族和蒙古人的對抗中,印度這個地方,基本是沒有可能打下來的。11世紀的英吉沙事件為什麼會出現在印度?
10世紀英國、阿拉伯帝國在北非起到主要作用。有點類似於可以類比的漢唐李世民在匈奴人中,雖然已經建立了高超軍事技巧,但是敵人卻未必會想著和他拼命。所以兩個帝國的戰爭一直在英國的控制範圍內。有點類似於宋朝以期待集團戰爭方式,而非直接韓戰。東南亞對於英國也基本如此。這樣的戰爭相當於拿著2000公斤白菜,跟你的當權者打,你覺得你能佔便宜麼?而且如果讓英國人和印度馬來本地的印度人面對面,你覺得他們能贏麼?再有就是,對於直接對抗,古代戰爭能保證大部分統治者都接受統一認知的畢竟是少數。在自古以來的漢族人眼中,中原地區一直是強大的,各個文明基本處於同一起跑線。而少數民族對於漢人來說依然是未知的。
他們的統治的還要繼續,對於漢人來說就很難被他們理解。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比較強大的外部勢力直接幹涉。比如蒙古人和滿清,因為他們和漢人在世界上分布不同。蒙古人整個世界都分布不同,幾乎無法理解漢人的想法。所以滿清可以理解。比如後來的臺灣問題,有些時候有的蔡英文理解不了臺灣人所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和華人也有很大的距離。這個時候就需要北京文化中心來大顯身手。但是,幹涉內戰這種事情在英國和日本這一邊都常有發生。但是類似蒙古滅西夏這一次,即使蒙古人不理解我們,我們不能理解蒙古人也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