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甲辰科產生了273名進士,盤點其中八位牛人

2021-01-12 騰訊網

餘秋雨在他的著名散文《十萬進士》中這樣寫道:

科舉制度在中國整整實行了一千三百年之久,從隋唐到宋元到明清,一直緊緊地伴隨著中華文明史。科舉的直接結果,是選拔出了十萬名以上的進士,百萬名以上的舉人。這個龐大的群落,當然也會混雜不少無聊或卑劣的人,但就整體而言,卻是中國歷代官員的基本隊伍,其中包括著一大批極為出色的、有著高度文化素養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專家。沒有他們,也就沒有了中國歷史中最重要的一些部位。

但是,經歷了1300多年歷史的科舉制度,到了晚清時期,已經嚴重不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了。1903年4月,時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袁世凱在奏摺裡這樣寫道:

科舉一日不廢,即學校一日不能大興,士子永遠無實在之學問,國家永無救時之人才,中國永遠不能進於富強,即永遠不能爭衡各國。

這樣的觀點今天看來也許過於偏激,但在當時卻是有識之士的共識。最後,清廷痛下決心,廢除科舉。

歷史上最後一屆科舉考試是1904年的甲辰科。這一年,共產生了一甲賜進士及第3人,二甲賜進士出身120人,三甲賜同進士出身150人,一共273人。下面,小編就和大家盤點一下,甲辰科的那些牛人。

圖1:狀元劉春霖

先說一甲的三位。

一甲第一名,也就是狀元,叫劉春霖。他也是中國科舉史上的最後一位狀元。

劉春霖中狀元,也有點兒運氣的成分,為何這麼說呢?先來看看這個狀元的產生過程。此時朝廷當家的是慈禧。當時,名單及試卷報上來,慈禧看了前十名,排第一的是朱汝珍。慈禧說,朱姓是前朝國姓,不吉利,另外朱汝珍是廣東人,和康有為、梁啓超等革命黨是老鄉,狀元不能點他。第二名是劉春霖,慈禧覺得,他的名字寓意好,久旱逢甘霖,能給大清帶來好運。再看劉春霖的答卷,這字寫得忒好了,而且他是直隸人,跟革命黨不沾邊。就這樣,劉春霖得了狀元,朱汝珍佔了榜眼。

劉春霖出身貧苦,父親先後在濟南府、保定府的衙門裡當差,母親曾在知府家中做女僕。6歲時劉春霖被父母送到老家,由哥嫂撫養。考中狀元後,按照慣例被授翰林院修撰,次年又被清廷被派到日本法政大學留學,兩年後回國。辛亥革命後,劉春霖先後在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等人手下任職,曾任總統府秘書幫辦兼代秘書廳廳長、直隸省教育廳廳長等職。1920、1921年曾兩次代表徐世昌總統到山東曲阜主持孔子大成節典禮,名噪一時。

1928年,劉春霖辭官,專心於讀書和著述。

日軍佔領北平後,大漢奸王揖唐在日本人的壓力下,想借劉春霖曾是狀元之名作招牌,邀其出任北京市市長、滿洲國教育部長等要職,被他嚴詞拒絕。滿洲國傀儡政府總理鄭孝胥也以滿洲國名義特邀劉春霖前往任職,也遭到他的嚴正拒絕。鄭孝胥與劉春霖同為書法名家,但劉不做亡國奴的愛國義舉卻被國人爭相傳頌。日偽當局因此惱羞成怒,派日偽軍抄了劉春霖的家,用刺刀把他全家人趕走,並將其歷年收藏的書畫珍寶洗劫一空。1944年1月18日,劉春霖因心臟病突發在北京辭世,享年72歲。

圖2:末代榜眼朱汝珍

一甲第二名:朱汝珍生於1870年,字玉堂,廣東清遠人,著名書法家

被點榜眼後,按慣例授翰林院編修。次年被派往日本法政大學留學。回國後,為了擬定大清的商業法,奉命到各地商埠調查現代商業操作習慣。1910年,清朝舉辦第一次法官招聘考試,朱汝珍擔任貴州的主考官。辛亥革命後,朱汝珍在溥儀的小朝廷裡任"南書房行走"長達13年。1929年移居香港。抗日戰爭期間,積極配合抗日團體開展抗日募捐、義演等活動。1941年底香港淪陷,1942年朱汝珍回到北京,同年病逝,享年72歲。

圖3:老年時的商衍鎏

一甲第三名也就是常說的探花,叫商衍鎏。

這個名字比較陌生。商衍鎏字藻亭,生於1875年,廣東番禺人。他中舉後,按慣例授翰林院編修,此後在從事國史的編校工作。民國建立後任國民政府財政部秘書、江西省財政特派員等職。商衍鎏比較長壽,1949後,他歷任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長、中國文史研究館副館長、廣東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等職。1963年8月在廣州逝世,終年88歲。

以上便是甲辰科一甲狀元、榜眼和探花的生平。他們雖然不是近代上的風雲人物,但是也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用自己的學識做力所能及的奉獻。在日本侵略中國的激蕩年月,他們都堅守節操,在威逼利誘之下始終沒有淪為漢奸。

二甲,賜進士出身,共120人。今天小編重點大家介紹三位。

第一位:譚延闓。

圖4:譚延闓(1880-1930)

譚延闓生於1880年,字組庵, 號無畏,湖南茶陵人,他與陳三立、譚嗣同並稱"湖湘三公子",又與陳三立、徐仁鑄、陶菊存並稱"維新四公子"。著名書法家,有"近代顏書大家"之稱。一生好吃,曾創組庵湘菜。中進士後,譚延闓被授予編修,但是不久後就返回湖南辦學。武昌起義,譚延闓任湖南軍政府參議院議長、民政部長。進入民國後,曾出任兩廣督軍,又三次出任湖南督軍、省長兼湘軍總司令,授上將軍銜,陸軍大元帥。譚延闓與宋家關係密切,他是宋美齡和蔣介石的介紹人。曾出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1930年9月22日,病逝於南京。去世後,民國政府為其舉行國葬,可謂風光無兩。

圖5:蒲殿俊

第二位:蒲殿俊。

蒲殿俊生於1875,四川廣安人。中進士後,被授主事,1905年被派往日本留學。回國後,1909年在四川被推薦為四川諮議局議長。蒲殿俊是保路運動的主要領導人,1911年6月,他以諮議局和川漢鐵路公司為基礎成立四川保路同志會並擔任會長,發動了保路運動。當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後,四川宣布獨立,蒲殿俊任大漢四川軍政府都督。此後出任過北洋政府內務次長等職。後來逐漸淡出政界,1934年因病逝世,終年59歲。

圖6:沈鈞儒

第三位:沈鈞儒。

沈鈞儒生於1875年,字秉甫,號衡山,浙江嘉興人。中進士後,留學日本,回國後參加辛亥革命,為推翻清政府盡了一份力。後又參加了反對北洋軍閥的鬥爭。1912年,他加入同盟會。曾任國會議員、廣東軍政府總檢察廳檢察長、上海法科大學教務長。1935年,與宋慶齡等發起並組織了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觸怒當局而遭入獄,為著名的救國會"七君子"領頭人,是民盟的創始人之一。1949年後,被譽為 "愛國知識分子的光輝榜樣"。1963年6月在北京去世,享年88歲。

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共150人,重點介紹兩位。

第一位:白葆端。白葆端,生於1874年,字叔莊,號澹廬,直隸省新城縣人。

中進士後授主事。民國成立後,歷任山西平魯、天鎮等縣知事。1924年冬辭職,此後賦閒在家,以筆墨為生。1949年後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文史館工作,著有《文字篡要》。1955年5月3日病逝,享年81歲。

第二位,陳煥章。陳煥章生於1880年,廣東高要縣硯洲鄉人,字重遠。

第一次見到這個名字,是在魯迅的書信裡。1927年9月25日,魯迅在給臺靜農的信中這樣寫道:"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是中國人,靠著這'中國'兩個字罷,那麼,與陳煥章在美國做《孔門理財學》而得博士無異了,自己也覺得好笑。"

魯迅譏諷的人,正是清末同進士出身的陳煥章。陳煥章是康有為的弟子,中進士後,奉命進入進士館,學習現代法政。1905年底,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陳煥章跟著戴慈鴻到了美國。他先是進入庫克學院學習英文,1907年考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政治經濟,後又改學哲學。

圖7:陳煥章

1911年,31歲的陳煥章拿到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的博士畢業論文正是《孔門理財學》。該書是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並不像魯迅說的那麼"好笑",全書60餘萬字,是"中國人在西方正式出版的第一本經濟學著作",出版後曾引發轟動,凱恩斯曾稱讚它是一本"博學而令人愉悅的書",馬克斯 韋伯在寫《儒教與道教》時,將此書列為參考文獻。陳煥章也成為唯一一個既有進士身份又獲得博士學位的人。1926年,46歲的陳煥章轉赴東南亞傳教,後在香港建孔教學院,自任院長。1933年10月,陳煥章因中風逝於香港,年僅53歲。

相關焦點

  • 春風引路入京城——由章綸一門三進士看明代的科舉
    在顯赫的牌樓之外,據章家後人統計,從明正統四年(1439)章綸中進士到嘉靖二十三年(1544)章朝鳳中進士的105年時間裡,章綸家族四代人中出了三名進士、三名舉人、七名貢生、三名監生,還有二十多名廩膳生和庠生。出仕為官的有十二人,其中有侍郎、布政使等高級官吏。這也反映了南閤章氏科舉蟬聯、簪纓相續,是這一時期浙東南在文化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家族。
  • 《紅樓夢》裡賈雨村是位學霸,一起看看古代科舉考試的難度係數
    因為年代久遠,可能我們對「科舉考試」這個詞很熟悉,但是對其中的內容只是 大概知道一些。所以我們就先聊一聊科舉考試的內容吧。 四書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弄明白,參考其中的注釋也能學個大概。但五經不一樣了——這些古代著作非常晦澀難懂,要想逐字逐句讀完並理解,並非易事。 明清時期針對科舉考試,也有類似於現代的「教學大綱」。
  • 古代科舉考試是不是只有語文一門,古代科舉考試其實科目眾多
    作為古代使用時間最長的人才選拔方式,提到科舉內容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八股文」,那麼古代科舉考試真的只考語文一門嗎?事實上並非如此,科舉從開創到完善其實經歷了極為漫長的時間,而考試科目實際上也在不斷變化。目前普遍認為科舉萌芽出現在南北朝,後經隋朝發展完善,於唐朝形成定製。
  •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唐代科舉制度的深度剖析
    科舉制度表明,考試選才具有永恆的價值,古代中國是由一個個靠家庭宗法制維繫的家庭構成的,家長制、重面子、裙帶關係都是家庭宗法制的衍生品,這些構成了重人情與關係的社會景觀。在此背景下,如果缺乏公正客觀的標準,任何設置巧妙地選舉制度都會淪為結黨營私,任人唯親的工具。漢代的察舉制以及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無不由最初的得唯才是舉走到最後的權貴把持,最終走向消亡,這就是最好的明證。
  • 古代科舉制誕生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學位
    眾所周知,科舉入仕是古代絕大多數讀書人躋身官場的唯一途徑。科舉制能使一個幾代農民的家庭從此不再受溫飽問題的困擾,成為達官顯貴,也正如老話所說:讀書改變命運。正所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盡長安花」。殊不知這一日風光的背後是多少年的坎坷心酸,備考之路可以說是道阻且長,而且與今日一年一度的高考不同的是,科舉考試通常每三年舉行一次,試問人生能有幾個三年。
  • 出了8位文壇大家和9位宰相的一場科舉
    關於蘇軾的科舉,還有一個典故,說蘇軾參加科舉的時候,主考官歐陽修對一份卷子非常欣賞,有意把他定為第一,但又以為是自己的學生曾鞏的,為了避嫌,就把它排在了後面。後來才知道,這份卷子不是曾鞏的,而是蘇軾的。 這個典故大家都聽說過,其實,這個說法與事實不符,是後人為了讚美蘇軾想當然編的。
  • 歐陽修家族:「一門十進士」的科舉傳奇
    吉安古稱廬陵,自古享有「江南望郡」「文獻之邦」的美譽,在科舉歷史上一共考取了進士近三千名,名列全國州郡前茅,是當之無愧的「進士之鄉」,形成了「隔河兩宰相,五裡三狀元,一門多進士」廬陵獨特的文化景觀。歐陽修這個大家族更是俊傑輩出,科第聯翩,簪纓不絕,創造「一門十進士」家族團隊的科舉傳奇,這在廬陵科舉歷史上絕無僅有,享有著獨特的榮耀,使得廬陵成為天下歐鄉,聞名全國。
  • 此國是歷史上最後廢除科舉的國家,曾將數學列為考試科目
    古代科舉考試起源於中國隋唐時期,之後影響東亞韓半島、日本、琉球和越南諸國,促使東亞形成一個儒學文化圈。做為科舉制度廢除最晚的國家越南,自建國之初就設立科舉,越南科舉歷史總共進行了184次科舉考試,錄取2785名進士,深深影響了越南歷史和文化發展。
  • 世界上最難考的四大考試,最難的在中國,一大批牛人都考不過
    世界上最難考的四大考試,最難的在中國,一大批牛人都考不過當大家覺得考北大清華很難的時候,小編給大家講講世界上公認的最難考的四大考試,每一項都比考北大清華要難。這個考試分為三級,一級難過一級,而且出題極為變態。在中國持有這個證書的人,只有五千多人。除了這個還有很多難考的證書,比如中日韓三國的司法考試,韓國、日本的通過率僅為3%。但是在韓國,最神氣的工作就是檢察官了,畢竟連總統都能搞下來。侍酒師大師文憑考試,這是由英國人創辦的考試,是關於評鑑葡萄酒的專業測試。創辦半個世紀以來,通過人數不超過200人。
  • 海州故事|考棚路,這兒曾經是海州歷史上的科舉考場
    海州考棚的建成使石室書院成為試院,方便了海州學子歲科考試,學政親臨執掌院試,激發了地方學風振奮,使海州科舉教育邁上臺階。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到科舉廢止的光緒三十一年,也即公元1905年,近百年間海州考棚共舉辦院試34場,江蘇學政親臨海州33次。海州學童在這百年間,通過海州考棚共走出34位舉人、4人進士、17人恩榜、9人拔貢、20人恩貢。
  • 在古代,哪四類人不能參加科舉考試?其中一類人意想不到
    因此,這次考試在很大程度上關係到考生一輩子的命運。事實上,與近代相比,傳承了幾千年的古代科舉制度,比現在的高考要嚴格得多。畢竟,現在有很多種大學,只要能奮鬥三年,基本上可以進入你嚮往的學校。但在古代,可以說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這是一次全國性考試。最後,只有少數人會被選中通過考試。
  • 看臉的時代自古就有,趣話科舉考試那些事
    自隋文帝楊堅開創科舉制,為庶族和平民知識分子開闢了一條新的入仕途徑,使社會精英有一個上升通道。所以唐太宗李世民見到新科進士們一個個排著隊、規規矩矩地走出殿後端門時,心中大喜,情不自禁地說:「天下英雄盡入吾矣!」科舉考試分為好幾場,內容包括四書五經、詔、誥、章、表內科,四書文、五言八韻詩、五經文、策略等,類目繁多,比今天的高考還要複雜。
  • 令人瞠目結舌的唐代科舉考試標準,讓學霸流淚,學渣崩潰
    而不能在學校學習的考生則只能自己努力讀書,然後按照郡縣的等級排名,爭取僅有的幾個考試名額,(唐初尚且規定人數,後來漸漸開放),考試的監考官員是朝廷的考功郎中,而他們的考試成績則會送到尚書省,由戶部來批閱,最終達標的才能被錄取。最後就是對作弊行為的解釋,雖然作弊在那個年代還未盛行起來,但已經有針對徇私舞弊的法律處罰了。
  • 在唐朝考科舉,真的很難
    在一次作品投獻之後沒有動靜,考生會過幾天再投獻一次,即所謂的「溫卷」。「行卷」的確幫助了一批有才學的文士,比如,白居易起初籍籍無名,後來將作品呈獻給當時文壇大V顧況,顧況(看到「白居易」三字,)便調侃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而當他讀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妙句,不禁拍案叫絕,感到非常「打臉」,說:「能寫出如此的詩句,白居也易!」
  • 他是史上第一考神,少年得志,最後下落不明
    中國科舉史上,曾經湧現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士,而作為這個龐大知識分子群體之巔峰的「狀元」郎,則是屈指可數。據考證,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 (1904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止,在這1283年間,可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一說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
  • 科舉考試趣事多,制度雖嚴,但考官不看姓名也能知道考卷是誰的
    清末科舉被廢除後,大批舉子云集京城的盛況不再,為他們的需求提供服務的行業也隨之蕭條,當時有學者感嘆:「迨科舉既廢,市面遂呈蕭索之象,於朝於市,其消息固相通也。」讀書人考中進士,進入了翰林院,自然前程似錦,但也不是從此可以高枕無憂,朝廷還要對他們進行考核,稱為「翰詹大考」。
  • 科舉制度在唐至五代的發展過程中,有何進步,又出現了哪些弊端
    科舉在唐五代的發展 科舉起初是在隋朝產生的,但是往往一個新生的制度會有各種各樣的不全面,科舉也不例外,創立之初充滿著時代的局限性。 到了唐初,科舉制也承襲了下來,並且由原先秀才、進士兩科增加了明經、明算、明法等科,對考試的相關細則也有了更加具體的規定,例如考試開始和結束的時間,考試的人數以及放榜的流程,皆有了一個較為合理的安排,其中就包括為了增加科舉的公平性,唐朝對科舉考試的核查、複試以及監察環節的增加。
  • 明代永樂二年甲申科會試,海康縣有四人同登甲榜進士,他們是誰?
    有一年,一科甲榜考中進士的有四人之多。可見明代初年雷州地區科舉人才的培養是相當重視和興盛的。那麼,這裡說的一科甲榜考中進士的是哪科?那四名進士又是誰呢?他們的生平事跡如何?其實,歐陽保所稱的一科甲榜有四名進士的,指的是永樂二年(1404年)甲申科,該科進士為林文亨、黃本固、林現和吳謙。下文就是近來筆者對這四名進士所做的考識。
  • 古代科舉考試中的「品德加分項」
    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與現代的高考,無論從考試的目的、內容、性質還是選拔的標準都沒有可比性,但是人們還是喜歡將兩者相提並論,因為二者都是國家最為重視的掄才大典。對於科舉考試而言,正史記錄得最多的是名字和名次,某朝某代某年某科,誰是狀元誰是榜眼誰是探花,而在古代筆記中,卻呈現出別樣的記載,那就是但凡能金榜題名者,大都不僅僅因為考生的八股文做得多麼好,還必然有「品德加分項」。
  • 敘詭筆記|古代科舉考試中的「品德加分項」
    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與現代的高考,無論從考試的目的、內容、性質還是選拔的標準都沒有可比性,但是人們還是喜歡將兩者相提並論,因為二者都是國家最為重視的掄才大典。對於科舉考試而言,正史記錄得最多的是名字和名次,某朝某代某年某科,誰是狀元誰是榜眼誰是探花,而在古代筆記中,卻呈現出別樣的記載,那就是但凡能金榜題名者,大都不僅僅因為考生的八股文做得多麼好,還必然有「品德加分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