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被欺凌畢業欺別人 校園暴力受害人如何疏導

2021-01-09 半島網官網

  半島全媒體記者 李珍

  2月8日,山東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吳鵬飛在山東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上所作的工作報告中披露,針對校園暴力問題多發的現狀,山東檢察機關部署開展「守護校園」安全專項監督,2016年共依法批捕22人、起訴36人。這條新聞再次引起人們對校園暴力的關注。記者從青島幾起案例中發現,不少青少年在犯錯時可能都處於一種無知衝動的狀態,有不少青少年犯罪的背後都有著更深層次的社會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因此,對受害人如何教育疏導,是目前青島檢察院未檢檢察官們正在努力去做的工作。  

  ■案例一

  「受害人」成了霸凌者

  2016年3月31日中午,時值卞某休息,他來到學校附近轉悠。在學校外的一個開放式的居民區裡,看到一個女學生獨自在路上走著,他想「欺負她、摸她」。於是跟著這個女學生走了一段後,拐到一條小路上時,他突然疾步上前從後面一手捂住女學生的嘴,一手攬住她的腰,強行摟住往旁邊的單元門裡面拖。在樓道的隱蔽處,卞某把她摁在了牆上,用身體壓住她,又親又摸。

  近日,膠州市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卞某猥褻婦女案,法院依法作出判決,被告人卞某被判處有期徒刑二年零五個月。被告人卞某初中畢業後就從事保安工作,老實木訥的他因長期遭受校園欺凌留下心理陰影。他說,上學的時候成績不好,家裡也不富裕,長得又比較瘦弱,不愛說話,所以成天被別人欺負。辦案檢察官提審卞某時,問他為什麼要猥褻女學生,他說:「我就想找個老實人欺負,以前別人欺負我,我不敢吱聲,現在也想欺負別人,以前我們班裡也有調戲女同學的流氓。」  

■案例二

  「不合群」被同學群毆

  去年3月份,青島市某職業高中裡也發生了一起校園欺凌案件,被害人是一名女同學,被告人則是同班的5名女同學。據了解,被害人小梅(化名)性格內向在班裡不太合群,因此朋友也不多。2016年3月的一天,小梅同宿舍的一名女生身體不舒服,希望小梅能幫她去打一壺熱水回來。小梅一聽當場拒絕,並說了一句:就你事多。這件事被隨後回來的同宿舍其他幾名女生聽到了,感到憤憤不平,再加上她們認為平時小梅總喜歡給老師打小報告,就開始上前「教訓」她。第一天打完架以後,第二天小梅又被第一次施暴的5人中的4個人毆打。據了解,對方主要是擊打了小梅的胳膊和腿,經過最終司法鑑定,構成輕傷。小梅報警後,5名施暴的女學生被批准逮捕並以故意傷害罪起訴到即墨市人民法院。

  即墨市人民法院少年家事審判庭法官黃凱介紹說,這起案件中5名被告人都年滿16歲未滿18歲,由於這起案件是學生之間的矛盾引起的,再加上被告人都是未成年人,且主觀惡性不大,和網上流傳的那些有侮辱行為的校園暴力還是有區別的,因此,經過綜合考量,5名被告人均被判處緩刑。  

■案例三

  因瑣事把同學打成輕傷

  2016年5月,朱某(17歲,高三學生)與同學王某(17歲,高三學生)在即墨市第二職業中專學校宿舍裡,因瑣事發生爭執廝打,朱某用拳擊打王某鼻部、頭部數拳,致王某右側上頜骨額突骨折、雙側鼻骨單純性骨折。經法醫鑑定,王某之身體損傷屬輕傷二級。案發後,學校對朱某作出停課的處理決定,然而此時,距離朱某高考還有不到一年的時間,即墨市人民檢察院院未檢科了解案情後,迅速找到涉案學校教導主任及校領導,協調朱某先返校學習,全力準備高考,同時對雙方當事人及法定代理人開展調解工作,最終,為雙方達成調解,對朱某作附條件不起訴處理。

  未成年人在校生偶發性犯罪應與校園欺凌案件有所區分,既要有重點地打擊校園欺凌行為,也要做好未成年人的保護工作。本案中,檢察機關針對本案案情,挽救遠比打擊更具有實際意義,通過努力,使得一個因一時衝動而犯錯的未成年人得到了幫助和教育,重拾生活的信心,得以回歸社會。  

■案例四

  發生口角將人捅成重傷

  2015年9月,平度市某職業學校學生小金(化名,17歲)因與同學有矛盾在校門外發生口角並廝打,在廝打過程中,小金持刀將同學腹部捅傷,致其開放性腹外傷,肝破裂,經法醫鑑定構成重傷二級。平度市人民檢察院在審查起訴過程中,獲知小金因恐罪心理嚴重,且家庭生活並不富裕,需要賠償被害人大額醫療費,導致小金思想壓力巨大在看守所內不思飲食經常哭泣。

  面對此種情況,平度市人民檢察院迅速介入幹預,一方面選派有經驗的辦案人員做耐心細緻的思想工作,一方面與法定代理人聯繫安排親情會見,小金的法定代理人對其犯罪原因、社會危害性以及後果有一定的認識,並能配合司法機關進行教育,最終打消了小金的思想顧慮,配合完成訴訟程序。鑑於小金家庭經濟狀況比較困難,沒有獲得法律援助,檢察院及時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在訴訟過程中,檢察機關及時將案件的進展情況告知小金的法定代理人、辯護人,對有關情況予以解釋說明,並加強與律師的溝通,認真聽取律師的意見,共同做好涉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工作。案件起訴到法院以後,及時與法官溝通案情,配合做好被害人的賠償安撫工作,後雙方達成和解,小金獲得從輕處罰。

  據了解,進展情況告知和親情會見是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的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檢察機關針對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畏罪心理重、思想波動大的情況,迅速採取有效措施,做好涉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工作。  

■說法

  校園暴力雙方

  都應教育引導

  青島市檢察院檢察官認為,校園欺凌不僅嚴重影響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也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對於施暴者來說,他們存在不同程度的攻擊性行為,如果欺凌行為不能得到及時的糾正和管教,人生觀會形成一種「暴力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有效手段」,無論是繼續求學還是走上社會,都將成為社會不安全的因素。

  對於受害人來說,如果不能夠給予很好的保護、引導、管教,他們可能會因為自己遭遇暴力而變得也暴力起來,把自己曾經遭受的暴力施加於其他人身上,也可能會留下永久的心理傷痕,在充滿暴力和恐嚇威脅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很難以健康的心態對待他人和面對人生。

  面對校園欺凌,家庭應該認識到,在孩子人生觀與世界觀建立的寶貴時期,真正關心他們的需求,給予必要的心理疏導和親情的撫慰。家長以孩子好朋友的身份和孩子多多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學習生活的情況,幫助孩子樹立法律意識,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正確面對和妥善解決校園欺凌。

  面對校園欺凌,學校應當剷除校園欺凌的土壤,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不能讓戾氣瀰漫校園,可以把心理測試、心理矯正引入校園,對症下藥,防患於未然,為學生創立良好的校園環境。老師要善於觀察,多與「問題學生」溝通,不能把懲戒僅停留在批評與寫檢查階段,必要時應當由有關部門介入,有些行為照樣可以處罰,以利於懲前毖後、治病救人。對受害人給予以足夠的關注,積極為其敞開心理疏導之門,從思想源頭上引導健康發展。

  也有相關教育專家表示,面對校園欺凌,社會應當引起高度重視。相關部門和機構應積極採取行動:一是淨化文化市場,還青少年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二是成立青少年自我保護救助中心,凡是受過欺負的學生都可以到這裡來尋求專家的幫助,以解決實際問題;三是需要法律和制度層面進一步完善與提升,建立校園欺凌的預防、處理制度及應急處置預案,及時將涉嫌違法犯罪的送交公安部門。校園欺凌的解決非一朝一夕之舉,需要學生、家長、學校和全社會的密切配合。

  記者了解到,目前青島市人民檢察院在未成年人案件中實行「捕訴監防」一體化,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教育、感化、挽救」、「慎捕慎訴少監禁」的原則,對未成年人案件適用特別程序,優先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檢察官在辦理未成年人案件中,尊重未成年人隱私,不給其名譽造成影響,堅決防止「二次汙染」和「多次重複傷害」。

  青島市檢察院在辦理成年人組織、教唆、脅迫、引誘、幫助中小學生實施校園欺凌和暴力行為的犯罪案件中,對成年犯罪嫌疑人從嚴處罰,發現一起懲處一起,堅決杜絕此類現象;同時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從輕處罰或不處罰,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引領其回歸正途。

   [編輯: 杜倩倩]

相關焦點

  • 曲周縣二中發生學生群體暴力事件!|公安部|校園欺凌|曲周縣|中華...
    近幾年來我們國家校園欺凌事件多有發生,讓人觸目驚心,也讓我們更加關注校園安全。根據2018年9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校園暴力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統計了2015年到2017年全國法院刑事一審審結案件數據。2015年,全國各級人民法院一審審結校園暴力案件1000多件,此後兩年降幅均在15%左右。
  • 面對校園暴力該怎麼辦?
    在一項對浙江寧波市25所高中,2018屆畢業的學生,關於校園暴力問題調查中,浙江大學社會學的張教授發現:雖然絕大部分學生在學校感到安全,但有相當數量的學生同時也表示,或多或少聽說過身邊的校園暴力事件。
  • 一根雪糕,讓傅首爾發現兒子被「校園暴力」:家長應該怎麼辦?
    校園暴力是孩子開啟校園生活後,永遠備受關注的話題。大多數家長發現自己孩子在學校受欺負,多半都是通過孩子自己口述,或者身上的傷痕發現的,但是僅僅只是這些方式,其實是遠遠不夠的。
  • 為什麼一場「校園欺凌」往往持續的時間比較長?原因充滿無奈
    你或許難以想像,伴隨著女孩不斷受傷的「校園欺凌」已經持續了長達4個月......「校園欺凌」一旦開始,往往持續的時間比較長校園欺凌,理解起來並不困難,它主要表現為一個學生長期重複地受一個或者多個孩子欺壓。遭受「校園欺凌」的孩子,在學校中苦不堪言,他們總是受到人惡意的使用語言或者網絡、肢體等手段進行侮辱和傷害。
  •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面對校園暴力,容忍還是反擊
    但話說回來,孩子遭受校園暴力的事情可以說是司空見慣,每次這樣的事情發生,都是痛苦的。作為一個家長,我們如何面對?當孩子遭受校園暴力後的表現1、對學校心生牴觸孩子遭受的校園暴力,往往因為膽小,不敢告訴父母,怕父母跟他吵架,罵他沒本事,正是因為一方面不敢告訴父母他被欺負了,另一方面,孩子們在學校裡依然被欺負,他們就會更加懦弱膽小,這也直接導致了孩子不敢上學。
  • 面對校園欺凌,家長如何教給孩子正確反擊?打回去不是最好的辦法
    面對校園欺凌,我們除了在教育過程中,去引導小學生健康發展,更要去教會他們怎麼保護自己,面對欺凌正確的反擊。在電影《少年的你》中,受到欺凌的學生,幾乎都沒有得到家長的保護。「就是孩子的玩笑」、「別人怎麼專打你呢」、「小打小鬧,你去告訴老師就好了」,於是本該我們重視的校園欺凌,在家長眼裡都變成了理所應當。甚至有的家長會直接說,他打你,你不會打回去嗎?他罵你,你也要罵回去啊!
  • 女學生遭12人公園圍毆,頭髮被成塊扯落,家長應如何預防校園暴力
    校園暴力是社會暴力的縮影,近年來報導的類似事件已不是偶發個例,施暴者幾乎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多人對被打者進行圍毆,進行恐嚇,言語上的侮辱以及用電子設備拍攝毆打過程視頻,更有甚者將其上傳網絡。這不,近日,吉林延邊敦化市敦化市一段中學女生在公園遭12人圍毆的視頻引起熱議。畫面中,一女生被多人推搡,猛踹並拉拽頭髮。
  • 8年前,我因為一個男孩受到校園欺凌,可現在他卻說喜歡我!
    校園霸凌並非只是校園暴力,Dan Olweus從五個方面闡述欺辱行為:暴力霸凌(肢體暴力,肉體上的在勢力不對等的情況實施的霸凌行為),言語霸凌(辱罵侮辱被霸凌者),社交霸凌(排擠針對擠兌,團體性的散播謠言以及針對行為),網絡霸凌(在網絡上辱罵,散播不實謠言和被霸凌者隱私,大肆造謠)和性霸凌(包括以身體,性,性取向等為目標進行霸凌)。
  • 馬思純自曝曾遭遇校園霸凌,其實有時候言語的傷害比暴力更可怕
    我是藍馨,歡迎來到藍馨微語~近日看了一期《看我的生活》,節目中馬思純自曝曾遭遇校園暴力,初中的時候,有女生拿她的信在全班朗讀,更過分的是,她喝下的可樂裡面竟然被加入了粉筆灰、抹布水和拖把水,這導致了她一直不自信,留下了很大的陰影。校園欺凌不光發生在明星身上,我們大部分人也同樣遭遇過,只是選擇了沉默和隱忍,一方面對方的人多「有勢力」,另一方面不敢告訴家長,怕被罵給家裡惹事情。
  • 遭到校園霸凌的女孩,年少時的噩夢將會伴隨她們一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7年發布的《校園暴力和欺凌》顯示:全球每年有2.46億學生因被欺凌而痛苦。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校園暴力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11.59%的案件受害人死亡。這是一串冰冷的數字。但在數字的背後,卻代表著一些生命的凋零。但諷刺的是不管是欺凌者還是受害者,都是學生。
  • 《少年的你》亦落校園欺凌之俗套
    受害者和校園欺凌的底層邏輯是:陳念不是最後一個受害者,而是校園環境裡符合受害者身份的那一個人。唯一在議論中提及「校園暴力」這個話題的是兩個看似大學生的青年男生,他們用近似電影鏡頭、剪輯和場面調度的專業詞彙邊走邊討論。看完電影後,我很滿足,雖然不是像早些年的經典青春片那樣直擊人心,但曾國祥已經做的不錯了。關於校園暴力、關於教育美化、關於用電影語言去表達此類題材的能力。但,究竟電影好在哪裡呢?真的好嗎?
  • 兒子被校園暴力,老師不分青紅皂白亂罰,家長:你沒孩子嗎?
    對於校園暴力這樣的事情一直是存在的,畢竟孩子們來自不同的家庭環境,受到的教育也有所不同。有些孩子平時比較皮,會欺負一些看起來比較老實的學生。當孩子遭受到了校園暴力,家長的做法是很重要的,家長如果沒有處理好這件事情,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兒子被校園暴力,老師不分青紅皂白亂罰,家長:你沒孩子嗎?
  • 電影《少年的你》,該如何保護孩子遠離校園霸凌的負面影響
    校園欺凌,一個沉重但又普遍的現象,隨著《少年的你》、《悲傷逆流成河》這些影片的上映,曾經的被欺凌者在各大社交平臺上發聲,大眾更加關注「校園欺凌」的話題,也傾聽到被欺凌者的聲音。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19 年發布的一則報告,全球 32% 的學生近一個月內都曾遭遇校園欺凌。他們所遭受的包括身體上的暴力欺凌,也包括辱罵、中傷、排擠等言語欺凌。
  • 對校園暴力,我們說不,看看韓國電影裡的以暴制暴
    最近一段時間關於校園暴力的話題和新聞不斷熱議,阿南我作為過來人,上學的時候當然也沒少被欺負,所以心中還是有那麼一點點後悔,當年怎麼就不能勇敢一點。好了,話不多說,咱們進入電影《我身體裡的那個傢伙》。一位是是經常受同學欺負的中學生胖胖,一位是經常欺負別人的黑道大叔。因為胖胖的錢包丟了,所以黑道大叔在神仙大媽的淫威下勉強幫著胖胖付了面錢,而大媽神秘一笑,說是要送給黑道大叔一個神秘禮物 作為好心回報。
  • 被校園霸凌的那個人後來怎麼樣了?
    全世界只有不到3 %的人關注了思弩你真是個特別的人校園霸凌事件一波又一波,從未停止......在每個人的校園時光裡都那麼幾個「小霸王」,無論是受害者還是旁觀者都會有一段不美好的回憶。而在這個網絡快速發展的時代,校園暴力好像失去了原有的遮羞布,受害者的消息也頻頻被爆。
  • 遇到校園霸凌該如何反擊?這個姑娘堪稱標準答案!
    網絡上到處都在談論「學習霸凌」,更多的是校園霸凌的信息。 對於被欺負的孩子,除了同情,應該多想想如何處理這種事情。
  • 第三視角看校園欺凌原因:被欺凌方一再退讓,其他相關方事不關己
    比如說,在某小學裡,李同學長期欺凌朱同學,這個問題不同視角就會有不同的看法。1,第一種視角李同學:我就是看小朱不順眼,見他一次就想打他一次,都怪他讓我心裡不爽!朱同學:我一見到小李就發抖,他身高體壯,打架又狠,他的威脅我不敢不聽,告訴家長和老師只會挨更多的打。不怪我懦弱,是敵軍太強大了!
  • 怎麼不欺負別人?」
    有數據顯示,美國中學生在校園被霸凌比例在1/5左右;澳大利亞僅公立學校,平均每周公布的校園欺凌就有60多起;日本全國中小學2018年度校園霸凌事件達到約54萬起,比上年度增加近13萬起,增幅高達31%;根據《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
  • 新鄭布鞋妹妹新學期不敢上學 常夢見被同學追打
    截至昨天,龍湖一中開學已經11天了,「布鞋妹妹」仍在家中,不想上學。儘管她已經接受了兩位心理諮詢師的心理疏導,但至今仍沒從輿論旋渦中走出來。 □今報記者 田震  起因  大家丟了錢物都說她是小偷  「布鞋妹妹」14歲,家住新鄭市龍湖鎮梅山村,她在龍湖一中上初二,住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