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諺中說的"鋤頭有糞、越鋤越嫩"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2021-01-08 響水大米

我國一直是農業大國,所以在千百年勞動人們的耕種過程中,根據自己的觀察總結出來一些種地的技術和經驗,並且通過一些簡短的語句表達出來,成為農業生產中的諺語,經過人們的口口相傳,指導著後代的農業種植活動。

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應該知道鋤頭這個工具,在所有的農業耕種的工具中,最常用的就是鋤頭,鋤頭的一頭是刀身平薄而橫裝的鐵器,後面連接著長長的鋤吧,早些年的農民上地幹活,幾乎人人都會背著一桿鋤頭,農活中的收穫、挖穴、作壟、耕墾、蓋土、築除草、碎土、中耕、培土作業皆可使用稻鋤頭,所以它是農民最不能缺的萬能用具。

農諺中說的「鋤頭有糞,越鋤越嫩」只是個比喻,當然鋤頭裡是沒有糞的,只是通過這種形式來告訴人們種地的技巧,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這裡的意思是說,要想讓莊稼長得好,就需要多鋤地。

鋤頭除雜草與植物的競爭:農民播種完種子後,地裡農作物的禾苗剛剛長出來的時候,雜草苗也會長出來,這個時候的雜草會和農作物爭搶土壤中的肥料,所以及時用鋤頭把雜草除掉就相當於是給地裡增加了一次糞肥。

鋤地可以改善根部細胞氧氣供應:農作物生長以後,土壤板結成塊,這個時候鋤地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氣性,將成塊的板結土壤打碎,就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氧氣濃度,這樣的作用有利於植物根部細胞和微生物的呼吸,所以有利於農作物快速生長,效果就和再施撒一遍肥的效果一樣。

同時,多鋤地,勤鋤地也可以乾旱的季節,此時鋤地,可以切斷地表土壤中的毛細管,防止土壤深層的水分沿著毛細管不斷蒸發,起到保水的作用。

所以,鋤頭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地種得好不好,關鍵看鋤地的次數,所以人們還經常說:「一道鋤頭一道糞,三道鋤頭土變金」這個意思和「鋤頭有糞,越鋤越嫩」是一個道理,說明了鋤地相當於上糞,多鋤就能豐收。」只不過,在現在的農業生產中,隨著農業機械化的開展,人們越來越不愛用鋤頭這種工具了,畢竟幹起活來費工費力,現在農村的鋤頭也就很少見了。

農諺中說的"鋤頭有糞、越鋤越嫩"是什麼意思?大家認為這句話有道理嗎?歡迎交流,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俗語:九日得辛,十馬馱谷,十人五鋤,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
    俗語:九日得辛,十馬馱谷,十人五鋤,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以前農民種地,只能靠著先輩們總結出來的經驗來預測一年的收成情況。與現在發的天氣預報不同,農民們無法預測未知的天氣,所以,很多時候沒有辦法針對天氣變化及時的做好保護措施。
  • 農業諺語常說「頭遍淺,二遍深,三次鋤土培麻根」,有什麼道理?
    有雨山戴帽,無雨山沒腰。」看似簡單的農業諺語,確實長期農業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對於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是農村生活不可少的「經驗」。而在農諺中,有這麼一句話,說著「頭遍淺,二遍深,三次鋤土培麻根」,這講的是什麼道理呢?一起來看看吧!
  • 老農說2021年是「二龍治水、甲田四分、二人七鋤」,啥意思?
    在過去的農村,每到春節臨近時,人們都會在大集上買一張灶馬頭貼在土灶旁邊,灶馬頭上不僅有新一年農曆大小月的情況,還能預測未來年景。聽農村的老人說,明年是「二龍治水、甲田十分,二人七鋤」,這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呢?二龍治水、甲田四分、二人七鋤是根據天幹地支紀日法而來,天幹地支紀日法又叫做幹支紀日法,是農曆的一部分。
  • 今日立夏,農村俗語「立夏三天遍地鋤」是什麼意思?看完有數了!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夏節氣,同時也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夏節氣的到來不僅意味著炎熱夏季的到來,同時也預示著農民開始進入到農忙季節,所以在農村才會有「立夏三天遍地鋤」的說法,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立夏三天遍地鋤的意思是,立夏過後,在農村便可以看到在拿著鋤頭在耕地裡除草的農民。也就是說,在立夏節氣後,農民也會越來越忙碌。
  • 為什麼說畫眉鳥「眼底白膜,越大越惡」,有什麼道理嗎?
    在《畫眉三百問》一書當中,有一句話是說「眼底白膜,越大越惡」,意思是眼底白膜的畫眉鳥,就是人們常說的白沙眼,常見於白眼水的畫眉鳥,其他眼水的畫眉鳥是很難做到眼底白膜的。而如果飼料做得好,畫眉鳥能夠在眼底呈現出灰白色雲狀畫眉。針對書中的這一句話,它說的有道理嗎?
  • 「過了八月十五,家家關門閉戶」,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的農諺很多,有關農曆八月十五的農諺也不少。「過了八月十五,家家關門閉戶」,便是眾多涉及到農曆八月十五的農諺中的一句。「過了八月十五,家家關門閉戶」,農諺為什麼要這樣說?這當中的意思又是什麼?有沒有道理呢?
  • 農村俗語:「大暑涼颼颼,立冬笑死牛」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這段時間,農村一片夏日炎炎,農民人的玉米、大豆、水稻、辣椒等糧食作物長勢很快,每年這個時節常聽農村老人這麼說:「三伏日盛暑氣燻,中午便聽蠅蚊哼」,這不一轉眼已經馬上到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2個節氣,您知道嗎?大暑節氣是咱們國家一年中太陽照射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讓人猝不及防的「大暑」來臨啦!
  • 俗語:「禾耘三道倉倉滿,豆鋤三遍粒粒圓」是啥意思你知道嗎?
    俗語:「禾耘三道倉倉滿,豆鋤三遍粒粒圓」是啥意思你知道嗎?在農村農民中相傳著大量的老話、俗語等,大多是對農民勞動實踐經驗的總結。它們簡明扼要,易於理解,它們是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寶貴農業文化的一部分。這句俗語所說的「禾耘三道倉倉滿,豆鋤三遍粒粒圓」是什麼意思?
  • 2021年是辛丑寡婦年,俗語「牛遇寡年,二人七鋤」,啥意思?
    導讀:2021年是辛丑寡婦年,俗語「牛遇寡年,二人七鋤」,啥意思?果不其然,老人們還是對寡婦年的說法還是和大家說的一樣,說明寡婦年的說法流傳很廣,大家記憶深刻。另外一位老人也說:「2021年是辛丑牛年,是幹支紀年,牛年莊稼好種,但是如果碰到無春寡婦年,那又是一個寡年,搞不到什麼收入。」這裡說到辛丑牛年,本身是一個好的年景,但是卻碰到了一個無春年,這樣的滑年,兩頭都「滑」,就是兩頭都「沒有」。
  • 農諺「大寒一夜星,穀米貴如金」,什麼意思?道理在哪?
    如果用這樣的觀點去理解流行在農村的各種各樣的農諺俗語,就很容易從中發現某種或暗藏或明顯的哲理與閃光點。今天已是公曆2021年的1月17日、農曆庚子年的臘月初五,根據曆法上測定的時間,三日後的2021年1月20日凌晨4時39分42秒的那一刻,北鬥七星的鬥柄將指向「醜」位,太陽的黃經也會達到300°。
  • 今日二九,農諺「二九一場風,來年收成空」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二九是數九的第二個九天,在民間有「一九二九不出手」的說法,意思是從冬至節氣後天氣會越來越冷的意思。在農村中關於二九的俗語還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二九一場風,來年收成空」,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話還有道理嗎?數九是民間記錄寒天到春暖花開日期的方法,從冬至節氣開始,每9天為「一」九,從一九開始,到九九結束,整個數九的時間為81天。
  • 農村俗語「男人嘴大吃八方,女人嘴大吃窮郎」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句俗語「男人嘴大吃八方,女人嘴大吃窮郎「,什麼意思,有道理嗎?1,西高於東,家敗損人丁。這句話說的是關於農村蓋房子的講究,意思是翻蓋時西邊不能高於東邊,否則會家敗人亡,為什麼這麼說呢?在過去人們的思想意識裡,做事要以東邊為尊,這樣蓋的房子亮堂,適於居住,還有一種說法,左邊是青龍,右邊是白虎,如果白虎壓過青龍,這樣會影響家族氣運,嚴重的還將家破人亡。
  • 豬年沒有立春,農諺「寡婦年,倒春寒」啥意思,今春有倒春寒嗎?
    在民間還有著「百年難逢三十春」的說法,意思是說除夕和立春同一天,這樣是百年都未必會遇到一次的。正是因為罕見,所以很多的農民認為這樣的年份是非常吉利的,農作物會是大豐收。不過,有些人卻有另外一個疑惑,那就是農曆2019年沒有立春節氣,而在民間流傳著農諺「寡婦年,倒春寒」,是不是說2019年的春天會迎來倒春寒呢?對此你怎麼看呢?(1)什麼是寡婦年?寡婦年真不宜結婚嗎?
  • 農諺中「男人怕屬雞,女怕屬羊」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們很多時候都會聽到諺語,比如「立春落雨,一年有雨」,這些農諺其實就是農村老一輩的總結,讓我們能夠用這種比較容易記住的手段讓我們記住規律,所以農村裡面的農諺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而現在去農村仍然可以聽到一些人在談論農諺,今天小編想給大家介紹一句農村的諺語,那就是「男怕屬雞,女怕屬羊」,大家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
  • 農村老話說「男怕八月,女怕臘月」,具體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他們在害怕什麼?其實這句話是個半截話,因為每句話後面還有半句,但也不排除地方不同,所以講法不同,像是我們這邊,說的就是「男怕八月——忙斷腰;女怕臘月——不離刀」。這麼一看,意思就比較明白了,可是還是多少讓人不解。那麼這具體是啥意思呢?現在還有沒有道理?黑嫂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 俗語「四大緊,四大松,四大嫩,四大蔫」是什麼意思,長學問了!
    可以說讀懂俗語文化,一方面可以增長自己的學識,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有這樣一則俗語很有意思,那就是「四大緊,四大松,四大嫩,四大蔫」,那麼這句俗語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究竟是哪「四大」呢?我們不妨一起來看一下。四大緊這四大緊分別是新鞋、新鎖、溼麻繩、剛擰上的螺絲帽。
  • 家鄉的火土糞
    我估摸著老爸在忙什麼,繼續跟他撥第二遍,這一次老爸終於接了。      我說,今天長沙這邊天氣好得很。問他,桑植的天氣怎麼樣,是不是也是晴天,這幾天在忙什麼。      老爸說,桑植最近連續晴了幾天,他趁這幾天火色好,把幾堆火土糞都燒完噠。他正在「藤嘎後頭」地裡攏糞。
  • 農村俗語「牛馬年,廣收田,狗猴年,饑荒連」啥意思?有道理嗎?
    而在數千年的耕種歷史中,農戶們根據作物的生長,天氣的變化總結了一套農諺俗語。這些俗語中多數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和願望,而且都是經過口頭傳下來的。一般來說這類俗語具有群眾性、鮮明的口語性和通俗性。而俗語又是口語的東西,因此平常聚在一起不免要聊上兩句,並且使用頻率也很高。
  • 老農說「百年難逢歲交春」,明年是難得好年成,有道理嗎?
    老農說「百年難逢歲交春」,明年是難得好年成文/農夫也瘋狂不知不覺中,2018年已經剩下沒幾天了,而2019年即將到來。雖然裡農曆2019年新年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但是農民朋友已經開始討論新年的天氣情況了。很多的老農民早已經發現了在農曆2019年是沒有「立春」節氣的,而立春作為24節氣之首,其代表著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啟。
  • 穀雨種棉正當時前兩句是什麼 臨沂人還知道哪些穀雨農諺
    大家都知道傳統二十四節氣在古代是專門指導農事的,到了現在也是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很多農諺和節氣往往都是一起出現的,那麼大家知道多少穀雨的農諺呢?   「穀雨種棉正當時」前兩句是什麼?   清明早,立夏遲,穀雨種棉正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