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盞盞荷花燈,放入寧波溪口河畔,
隨水逐流,許下一個個願望。
被河燈點亮的剡溪,浪漫得就像在過情人節。
在這個恰逢生日與重陽節同一天的日子裡,
我點亮了這盞屬於我的荷花燈,
許下我的旅行夢。
說起重陽節,大家一般想到的都是登高望遠,吃重陽糕,飲菊花酒這類傳統的習俗,不過在寧波溪口,除了登高望遠,我們要玩點另類的慶祝方法再加。上難得一遇的生日與重陽同天,總感覺這個生日不能就這麼普普通通過去了。
作為一個魔都人,二十四年第一次來寧波,真是有點說不過去。所以,這次趕上自己的生日,又是放河燈祈福的好日子,終於到了寧波奉化的溪口小鎮。
在做攻略的時候才發現,這座小鎮真不簡單,由雪竇山,蔣氏故居兩個景區組成,早在漢代就有「海上蓬萊」之譽。
溪口得名於流經此地的剡溪,剡溪曾是古代文人非常熱衷的桃花源,稱頌它的詩作數不勝數,李白和杜甫就分別為其作過詩,無論是「夢遊天姥吟留別」中的「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還是「壯遊」中的「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都能感受到剡溪在古代文人墨客心中的地位。
到了近代,溪口更因為蔣介石的出生地,而變得更加有名。這位對中國近代產生重要影響的大人物,即便三次下野,最後還是回到溪口,使溪口一度成為軍事和政治要地,張學良也曾在這裡被幽禁。
既有山川靈秀般的「世外桃源」,更是蔣介石的出生地及蔣氏父子的故裡,自然與歷史並重,山川與文化交融,十月的最後一站,我回到了熟悉的小江南,為的就是打通一個副本,登高許願,放燈祈福。
荷花燈,帶去我的思念
還記得第一次放荷花燈,是在越南的會安,當時被本地小姑娘慫恿著花錢放下了人生的第一盞河燈,至於許的什麼願望倒也是不記得了,而這河燈順著湄公河,也不知道流到哪個鬼地方去了。
自古放河燈的古老傳統都是在七月十五,最初是河神崇拜,現在人們更多的是通過河燈來祈福祈願。這次在重陽佳節之時,溪口小鎮不走尋常路,辦起了河燈祈福投放的活動,而我也正好有幸參與到溪口的重陽活動 - 「點亮夢之溪」。
點亮夢之溪,也就是點亮心中的彌勒祈福夢,點亮心中柔美民國夢,點亮心中一顆屬於自由的旅行夢。窄窄的剡溪兩畔,小小的祈福河燈,訴說著心中大大的夢想。
這夢,是旅行夢,民國夢,是彌勒祈福夢。以夢點亮,點亮溪口。
穿著民國服,在溪口河畔,放下一盞盞河燈,許下一個個願望,原本漆黑一片的剡溪,在星星點點的荷花燈中被逐漸點亮。
在天蠍寶寶生日這一天放荷花燈許下的願,我感覺就像被加了雙重的buff一樣,一定更加靈驗吧。
荷花燈鋪滿了整條剡溪,原本白天還普普通通的一條小溪,到了晚上,被河燈裝扮得美麗極了。
如今這般傳統的放荷燈習俗在城市裡已悄然消失,現在也只能在小鎮上才能懷念這種兒時的玩樂記憶。
每逢佳節倍思親,就讓這荷花燈,將我們的思念和祝福,帶給遠方的親人和朋友,即使不在身邊,也能通過這燭光透亮的花燈維繫我們之間的故事。
在重陽佳節之時,溪口就像一個充滿夢的地方,放河燈不僅是為家人祈福,更是為自己的未來祈福。讓幸福團圓的美好期望,隨著荷花燈傳遞到每個角落。
以點點夢想之滴,匯聚成溪,點亮溪口未來的夢之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