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要完成「挖土之旅」,需要在發射前反覆地模擬月球鑽探真實場景進行實驗,制定鑽探方案,這其中,還原月球的土壤和巖石環境至關重要。來自中國地質大學的教授肖龍就和他的團隊一起,一直致力於研究出成分、顆粒形態等都與月球相似的土壤與巖石,十多年間,他們為「嫦娥」系列任務提供了100多噸的模擬土壤。
昨天下午兩點多,肖龍剛剛從文昌發射基地回到武漢。今天,記者在學校見到他時,他剛剛結束授課。從發射臺奔波到講臺,儘管旅途匆忙疲憊,可回憶起昨天凌晨在現場見證嫦娥五號成功發射的場景,他還是難掩激動之情。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行星科學研究所教授肖龍:「我見證了嫦娥三號、四號的發射,昨天是第三次,依然心潮非常澎湃。當時我是含著熱淚看完的,非常感慨於我們國家的探月工程一步一步踏實地邁進。」
早在2011年,肖龍和他的團隊就開始著手為嫦娥五號研究可供實驗的月球土壤樣本。由於缺乏真實樣本數據,他們只能用有限的隕石和遙感數據反覆地進行分析,用不同的材料進行配比。研發出的月壤樣本超過100噸,種類達60多種。經過最終篩選,其中的十多種被最終確認為試驗用月球土壤。在肖龍的實驗室裡,堆滿了各種星球儀、登月器模型和隕石等,像個小型的太空博物館,他告訴我們說,這是屬於他們太空研究者的浪漫。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行星科學研究所教授肖龍:「其實這個我們擺下的只是很小一點點,做實驗用的,多的時候我們整個實驗室都是滿的,擺不下的。非常辛苦,但是也很有幸福感。」
肖龍的實驗室不僅僅在學院,由於試驗需要用到大量的巖石、土壤等原材料,他甚至把自家的車庫都改為了臨時倉庫,每天往返車庫和實驗室,成了常態。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行星科學研究所教授肖龍:「作為科研人員,有機會參加到這樣一個國家的重大科研專項中來,是很光榮的一件事情。」
在結束我們的採訪後,肖龍又趕著和專家們一起連線,再次確認鑽探方案。一天後,他將再次啟程前往文昌,在嫦娥五號正式著陸月球開始取樣之後,他將和鑽取子系統的專家們一起在前方應急處理鑽探中出現的各種情況。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行星科學研究所教授肖龍:「嫦娥五號的樣本回來以後,由中國人自己採集的月球樣本作為研究,不再受限於其他一些國家的制約。對於我們國家來說,這是行星科學發展的一個機會,也是中國貢獻世界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當下,肖龍和他的團隊已經著手於火星土壤和巖石的研究,他們希望為中國的火星探索貢獻自己的力量。
(湖北廣電融媒體記者 向昊 徐天睿 責任編輯 馬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