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節氣即將過去,其實大寒是古中醫的五運六氣體系中關鍵的節氣。
在《黃帝內經》五運六氣的體系中,關於新舊年份的交接,存在很大的爭議,根據李冰的校訂核實,把大寒交日當做新的一年的開始,這非常有意思,不在冬至,也不在立春,更不是正月初一。
從事中醫的人,要注意大寒節氣的新舊交替特徵,很多疾病特徵會出現較大的變動。
特別是對五運六氣體系比較了解的中醫,對大寒這個節氣會更加的重視。
如果把天、人、地的過年對應太陽年、人類年、太陰年,其中太陽就是日,太陰就是月,人類就是關於人體健康的對應關係。
那麼:
太陽年的過年日子為冬至;
人類年的過年日子為大寒;(人的疾病特徵就在大寒節氣交日,起算己亥年的特徵,中運為土運不足。)
太陰年的過年日子為正月初一;(傳統上很長時間把立春當作新的一年的開始);
大寒節氣一到,按照五運六氣就算進入2019年己亥年的初之氣階段。
主氣是厥陰風木,每年的初之氣的主氣都是不變的,都是厥陰風木;
客氣是會變動的,初之氣的客氣是陽明燥金。
初之氣,寒始肅,殺氣方至,民病寒於右之下。
看來,年底到春節過後,也就是春節前後這段時間會比較寒冷,這點需要加倍注意。
人們生病,都是受寒在肺腎的部位(經絡導致),對身體的右側下半身位置,容易受寒。
右之下,可以對應黃元御的人體氣機升降圖,如下對應部位:
整體而言,2019年,己亥歲,上厥陰木,中少宮土運,下少陽相火,風化清化勝復同,所謂邪氣化日也,災五宮,風化三,溼化五,火化七,所謂正化日也。其化上辛涼,中甘和,下鹹寒,所謂藥食宜也。
凡此厥陰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後天,諾同正歲,氣化運行同天,天氣擾,地氣正,風生高遠,炎熱從之,雲趨雨府,溼化乃行,風火同德,上應歲星,熒惑。其政撓,其令速,其谷蒼丹,間谷言太者。其耗文角品羽。風燥火熱,勝復更作,蟄蟲來見,流水不冰,熱病行於下,風病行於上,風燥勝復,形於中。
《黃帝內經》這些論述,已經把己亥年一年的疾病總趨勢說得很清楚了。
人們去一個地方,就擔心事先沒有地圖,不好做攻略,現在一年的養生地圖有了,方向感應該清晰很多的。
接下來就是根據自己的體質做方案,因病施治,因地制宜,如果自己還是搞不懂,這個方面的工作,謙和既濟中醫團隊做的很好。
關注古中醫的理論結合實踐,關注隱士申子源的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