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蹠和孔子的會面,如何見證了戰國儒家的尷尬處境?

2021-01-09 涼州七裡的歷史課堂

引言:孔子吃過的最大的虧

時代越靠後,傳說中的中心人物越放大。--顧頡剛

不同於後世無限拔高的思想高度和道德家形象,孔子在他的年代並非無往不利,更沒有任何光環的加成,反而是屢屢被逼急,《論語》就記載了他在衛國、鄭國和誆國失態或者吃虧的往事。

但這些比起《莊子·雜篇·盜蹠》裡的描述都如同小巫見大巫,乃至後來無數學者拼命想將其證偽,無奈《史記》中白紙黑字的記載和《韓非子》的佐證無從辯駁,莊子作為思想大家的地位不可撼動,故而只能選擇性地「冷處理」。

不為別的,「萬世師表」的孔聖人不光在天子第一號大盜面前吃癟,更是遭遇了論道上的敗北和精神上的挫折。

故事情節並不複雜,孔子想要規勸盜蹠棄惡從善,卻在論戰中被媽罵得灰頭土臉,怏怏而歸,有意思的文中的人物「設定」。

盜蹠原來是「高富帥」盜蹠的事跡不見於史冊,多出自諸子文獻,想來身為大盜並不具備載於丹青的資格,其生平事跡早已不可考證,只是在口口相傳中成為了一代惡人的代號而已。然而,莊子筆下的盜蹠卻並非全然如此。

而莊子筆下的導致也是添加了不少「設定」的。

▲「坐懷不亂」的故事主角是盜蹠的親哥哥

「盜蹠」並非本名,「盜」是來自官方和民間的共同定位,其兄柳下惠本名展禽,因擔任柳下(地名)大夫而得名,所以他的本名應該是展蹠,且出身貴族,這一點很重要。

心如湧泉,意如飄風,強足以距敵,辯足以飾非。今將軍兼此三者,身長八尺二寸,面目有光,唇如激丹,齒如齊貝,音中黃鐘。

在原文陸陸續續的介紹中,我們還得知展蹠身長八尺二寸(一米九八),相貌堂堂,聲如洪鐘,善於辯論、演講,極富人格魅力,且出身鐘鳴鼎食之家,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高富帥」。

▲動畫中的盜蹠形象

從卒九千人,橫行天下,侵暴諸侯。穴室樞戶,驅人牛馬,取人婦女。

但這樣的人沒能按照先秦貴族的傳統成為優秀的大夫,卻幹上了沒什麼前途的強盜職業,他不光喜歡搶劫錢財婦女,甚至還「 不顧父母兄弟,不祭先祖」,這在「唯祀與戎」的先秦乃是大罪過,顛覆了普世價值觀,是一個貴族家庭的叛逆分子。

自信的孔子寓言中的孔子認定展蹠這廝辜負了一身本領,同時對於自己的口才很有信心,於是他責備柳下惠「 而弗能教也,丘竊為先生羞之」的教弟不嚴之過,並自告奮勇要當這一回說客。

哪怕柳下惠再三勸阻,甚至預言了孔子的失敗,但後者依然我行我素,帶著即將早死的顏淵和號稱「瑚璉之器」的子貢就出發了,這樣的陣容在後人看來應該是無往而不利。

想來的孔子也是這麼認為,但天字第一號大盜--展蹠真的會好說話嗎?

作為一個有文化、懂套路的大盜,展蹠完全不是孔子所想的那般易於。

強勢的展蹠:孔子險些吃了閉門羹彼時展蹠正帶著強盜大軍在修整,同時美滋滋地用熘人肝尖當下酒菜(膾人肝而哺之)。

孔子下車而前,見謁者曰:「魯人孔丘,聞將軍高義,敬再拜謁者。」

這是一段登門拜訪的標準用語,按說二人都「名滿天下」,的確有平等對話的資格,可惜展蹠並不這麼認為:聽聞孔丘之名他勃然大怒,酒壺都扔到了一邊:來的是魯國那個偽君子嗎?

▲時代的產物,偏左的解讀,但他的確不能被稱為柳下蹠。

展蹠派手下遞了幾句話,並恐嚇孔丘膽敢再來就拿他下飯( 我將以子肝益晝哺之膳)。

不甘心的孔子提請使者再次通報,不同於上次的心平氣和,這次他攀了展蹠老哥的舊交(丘得幸於季),終於得到了「接見」,但原本的平等對話也變成了懇求。

文中並未明說展蹠是否真的想拒絕孔子,筆者認為他們是必須見面的,不然展蹠的「道」就不能為後人所聆聽了。

孔子的變化:會談變成了拜見

傲慢的盜蹠(借用某圖)

終於可以見到展蹠,孔子小心翼翼地走進大帳,靠近坐席後後退幾步行拜見禮(孔子趨而進,避席反走,再拜盜蹠)。

盜蹠大怒,兩展其足,案劍瞋目,聲如乳虎,曰:「丘來前!若所言,順吾意則生,逆吾心則死。」

▲就用這張圖湊合一下吧

顯然,孔子的謙卑並沒能讓展蹠感到受寵若驚,他還是一如既往的強勢和蠻橫。而見慣了朝堂的傾軋和「動口不動手」,也許這是斯文人孔丘第一次在刀鋒下行走,難免有些不知所措甚至發揮失常,這也預示了此番論戰的敗北。

《盜蹠》中孔子的狼狽經歷讓後世儒家頗有微詞,但他們否定不了莊子是原創者的事實,於是從故事的真實性下手,認定這是一場刻意的詆毀。

肯定地說,故事純屬虛構,早在正版史書《左傳》中就記載了柳下惠犒師之事(前634年),當時應該已經成年,而孔子出生於前551年,,相距百年何以「孔子與柳下季為友」呢?

但這並不妨礙後人的讀後感,因為這本就是一篇寓言,一如對待「畫蛇添足」、「守株待兔」等成語故事,我們看重的是寓意,對事件真實性的推敲反而是舍本而逐末了。

所以,《盜蹠》出場的二人並非真實的展蹠和孔丘,只是在莊子設定下要完成劇本的兩個演員而已。

展蹠怎麼能這麼牛?首先,數千人的部隊在當年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勢力,小國拿不下,大國則不願意傷筋動骨,在列國領土犬牙交錯的地緣格局中盜賊大軍生存的空間真的很大。

其次,一些見不得光的事情往往需要「盜賊」來完成,比如春秋早期「二子乘舟」典故中衛宣公對於公子急和壽的謀殺行為,這是一種相互利用和各取所需的關係,也模糊了二者的界限。

其三,展蹠的確具備足夠的能力和魅力,同時也是一個自信到爆炸的男人,任何的說辭都不會動搖他的心境。

▲竇娥對「盜蹠顏淵」的困惑:壞人善終,好人短命。

因此,為禍天下的展蹠從來都是遊刃有餘的,既不在乎輿論的批評,也不擔心諸侯的圍攻,天天帶著弟兄們分金吃肉,好不快活,遠比後世天天盼著「天王早降詔」的天魁星宋江要活得寫意。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這樣的人居然有善終的結局,大寫的「服」字可謂實至名歸。

孔子何以對盜賊恭敬?孔子的態度是值得玩味的,「趨而進」和「再拜」這樣面對上位者的禮儀被卑微地用在一介強盜身上,這無疑與他對「尊尊親親」原則的一貫堅持並不匹配。

當然,說孔子為了完成「大義」而不惜放低身段到也解釋得過去,但結果呢?

展蹠的威風並非外強中乾的恐嚇,而是發自內心的自信和不屑,孔子之敗當無疑問,一如他遊說諸侯的經歷。因此,故事不過是孔子周遊列國的一個縮影罷了,雖然偶爾會碰到「禮遇」或者聘請,但骨子裡從來沒有哪個將他當回事的:

在魯國擔任過司寇最後卻被驅逐,在衛國成為吉祥物,原來國君們只是葉公好龍罷了。

至於在匡國被人圍攻,在鄭國被嘲笑「長得像聖人,活的像條狗」(見上圖),這些經歷則遊說展蹠的挫折其實並無二致。

不管是規勸國君還是遊說盜賊結果都是失敗,莊子留下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想讓孔子灰頭土臉地挨一頓罵,而是想告訴後人當權者們對於孔子乃至整個儒家的真實看法罷了。

而由此衍生的問題就是:展蹠能否代表國君們呢?

柳下惠和展蹠為何是親兄弟?

一個恪守禮儀,道德高尚,一個無法無天,肆意妄為,偏偏卻是載於典籍的親兄弟,莊子難道只是想詮釋一番後天教育的神奇嗎?

真相顯然不會如此膚淺,兄弟二人貌似分道揚鑣,其實不過殊途同歸罷了。莊子眼中從來沒有過所謂的聖人,無論是「坐懷不亂」的「合聖」(孟子語),還是侵略諸侯、欺凌百姓的強盜,最終都從未達成過孔子心中真正的坐標:

都說「世之所高,莫若黃帝」,還不是竊居帝王之位,視蒼生為私物?堯舜禪讓高風亮節,為何選擇了一個建立家天下的夏禹?皆言湯武順應天意,除暴安良,誰敢說不是明火執仗的搶奪?這天下諸侯,從一百多家到戰國七雄,誰家土地最早不是來自周天子的冊封?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這些鳩佔鵲巢的「諸侯」難道就不是強盜行徑嗎?平民們終身辛苦,卻不得不接受被盤剝和奴役的命運而難尋一飽,這難道就不是搶嗎?

▲成王敗寇,弱肉強食

原來,《盜蹠》篇中的天字第一號大盜,原來只是諸侯們的一個化身罷了,他的言語也是上位者們的心裡話。

丘之所言,皆吾之所棄也,亟去走歸,無復言之!子之道,狂狂汲汲,詐巧虛偽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論哉!

不管是當時的貴族還是國君,他們的地位和財富都來自於祖上的明搶或者暗奪,這些赤果果的盜賊行徑無非被勝利者合法合理化罷了,其實與展蹠如出一轍。

這個事實也是展蹠「盜亦有道」觀點的現實來源,而身為落魄貴族的孔子卻試圖用理想化的「道義」來規勸強盜們行之有效的起家之道,焉能斬獲人心呢?無怪乎展蹠能夠將孔子安排得明明白白,甚至令後者「芒然無見,色若死灰,據軾低頭,不能出氣」了。

接前文所言,莊子所揭示的不僅僅是孔子求職路上屢屢碰壁的原因,更是儒家與君王內心對話的現實演繹:儒家治國之道的推銷和君王的不屑一顧。

結語:戰國儒家處境的縮影想來也本該如此,先秦的儒家雖然貴為顯學之一,卻與諸侯們獲取更大利益的追求背道而馳,明明是「周失其鹿」的世界,卻要求大家摁捺住野心共同維護王室的空架子。用虛無縹緲的道義去感化急功近利的受眾,本來就是一件荒謬的事情。

孔子挨的這頓罵其實的是戰國時代儒家處境的一個縮影,或被當成裝點門面的糊牆紙,或被養在學宮彰顯君王好賢之名,卻被莊子無情揭開了不受待見的真面目。孔子的失敗也意味著整個儒家的暫時失敗,畢竟法家的現實和殘酷才是先秦的王道。

▲孔子的夢想,終究成為了面目全非的現實

也許此時的儒家還是太幼稚了,或者說屬於他們的時代尚未到來。在孔子去世三百多年後,一個偉大君王終於選擇了他們作為中原王朝的唯一官學,孔子也不再是生前那個受氣包的角色,反而被層層包裝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標誌,並順利成為了讀書人的精神圖騰。

然而,誰又敢說,神龕上的孔聖人還是當年那個公竟渡河的孔丘呢?

相關焦點

  • 儒家亞聖孟子,提出「民貴君輕」和「天命論」,有何意義
    孔指的是孔子,孟指的是孟子。如果說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那麼孟子就是完善弘揚孔子學說並使其更加光彩照人的第一人。很多孔子思想和學說都在孟子的補充和詮釋中具有更深層的意義和內涵。所以在儒家學派中,孟子被列為僅次於孔聖人的「亞聖」。孟子被稱為「亞聖」的緣由:儒家學說倡導「仁、義、禮、樂」。它一方面崇尚、劃分等級尊卑地位,維護著封建的統治秩序和規則。
  • 什麼是儒家十三經?
    是孔子整理選編的,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詩歌,一共選了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世稱「詩三百」,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四,《周禮》。相傳是周公所作。主要記載周王室以及戰國時期各國王室制度的書,通過對各種職官所掌管事物的記載,闡述當時社會制度以及思想。五,《儀禮》。
  • 在《戰國的星空》中尋找中華文明的星象圖
    一部戰國史,縱看是歷史,橫看是哲學。而撐起這一切的,是人,是平凡的人,是偉大的人。墨翟、孫臏、商鞅、孟軻、莊周、屈原、藺相如、荊軻等等,命運彼此勾連的一個個人,微妙地影響著歷史的走向。墨家、兵家、法家、儒家、道家、縱橫家、雜家,諸子百家輪番登場,能量彼此傳遞,終於,在兩千兩百年前,點亮了戰國的星空。《戰國的星空》只是一幅星象圖,它是星空的映照。
  • 公元前476年緣何成為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
    春秋是因為孔子所作的一部叫《春秋》的魯國的編年史而得名的。戰國是因為諸侯連年混戰而得名的。 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出了春秋和戰國的明確分解年:春秋為前770——前476,戰國為前475——前221年,並被普遍認同。
  • 曾經傳遍中原,與儒家並稱「顯學」的墨家,為何沒有流傳下來
    關于波詭雲譎又大開大闔的戰國時代,除了英雄美人、王侯將相的故事之外,還有一些人一些事,是無法忽略也不該迴避的。那便是奠定了中華文化體系的諸子百家。這其中,墨、儒、道三家又是構成中國古代三大基本哲學體系的基礎。只是,相比起成為官學的儒家和被宗教融合的道家,墨家自戰國時期以後,整體卻是神秘地人間蒸發,匿跡兩千多年。本期,我們就來說說神秘的墨家。
  • 略說孔子11 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看儒家的第二次革命
    儒家在孔子修《春秋》兩百餘年後,因為成為新生事物「郡縣制」中央集權的障礙,被革了一次命,也就是公元前213年的「焚書坑儒」,因為從奴隸制的瓦解到重建社會組織結構,必然要經過一番血雨腥風的博弈。隨後,到了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將孔子的「君君臣臣」,異化為「君為臣綱」,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儒家思想繼續成為社會主流思想。
  • 戰國竹簡上的五個字,證實儒家曲解歷史:周文王果然是反賊
    作為商周之際的風雲人物,周文王不僅是周代商的關鍵人物,還是儒家眼裡的完美表率。但在周文王身上卻有一段歷史公案,即「文王受命稱王」之事,宋朝之後儒家學者極力否認文王稱王,唐朝之前學者認可文王稱王,為何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為何文王稱王讓後世儒家無法接受?
  • 孔子稱作至聖稱作亞聖的是誰 支付寶螞蟻莊園8月27日答案
    首頁 > 問答 > 關鍵詞 > 支付寶最新資訊 > 正文 孔子稱作至聖稱作亞聖的是誰 支付寶螞蟻莊園8月27日答案
  • 捋一捋儒家傳承脈絡,有四位築基大佬,周公、孔子、孟子、荀子
    捋一捋儒家傳承脈絡,對於正確看待歷史很有幫助!今天就說說四位築基大佬,周公、孔子、孟子、荀子!周公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出身貴族!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這個人文治武功都有不凡的建樹。頭銜不少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據《尚書·大傳》記載"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 西漢時獨尊儒術,儒家主張以德報怨,可為何軍隊卻非常血性?
    首先糾正一個題主小哥問題中的瑕疵,儒家可沒有主張過「以德報怨」。儒家經典《論語》中確實有「以德報怨」四個字,但是他還有個上下文。事情是這樣的,孔子有一個徒弟問孔子:別人對我不好,我是不是需要對他更好來感化他?孔子非常生氣,說了這麼一句:以德報怨,何以報德?意思是,別人對你不好你還對他好,那別人要對你好你怎麼報答呢?
  • 春秋戰國時期孝道從物質奉養上升到精神慰藉
    儒家傳統孝文化中所言的「孝」是普遍適用於每個社會成員的,它從個體範圍延伸至家族,再從家族範圍延伸至整個社會,這其中包含了君主和統治者。在推廣實施的過程中,又強調個人的內在自覺性,即以道德的形式約束人們自覺主動地踐行孝道,而非迫於任何外界壓力。
  • 評《史記》人物:司馬遷是怎麼樣「黑」孔子的?
    今天我們講孔子,分析司馬遷筆下的孔子形象,看看《史記》是如何褒貶孔子的。司馬遷寫作《史記》,是在儒家逐漸成為西漢國家哲學的大背景下展開的。但即便如此,司馬遷寫《史記》時,仍然是推崇道家,貶低儒家。寫《漢書》的班固在《司馬遷傳》中評論司馬遷,說司 馬遷「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先道家後儒家。司馬遷在儒家思想佔主導的朝廷中,仍然尊崇道家貶低儒家。他擔任太史、中書令。負責管理朝廷的檔案和皇帝的書房,是皇帝近臣,職位很重要。
  • 儒家十三經——不可不知的傳統文化常識
    儒家十三經,就是儒家的十三部經典。「經」就是永恆的真理,永遠不變的客觀規律。從宋代開始,儒家十三經才完成定型,主導和影響了中華傳統文化數千年之久,已經深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和核心。
  • 文廟主祀曾易主,孔子逆襲夢中人!
    而周朝的社會制度和典章的制定者就是周公,他在周初完善了宗法制.分封制.嫡長子繼承法和井田制,這一制度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也孔子一生所倡導的,是儒家思想的發源地!所以周公被尊為元聖和儒學的先驅,用現在稱謂說,孔子是周公的粉絲一點也不過分。
  •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是什麼?
    所以,了解儒家思想,首先就要理解儒家的「仁」的基本涵義。「仁」的本意是親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間互相親愛。《說文解字》仁,親也。孔子明確提出:仁者,愛人。儒家認為應當用「仁」來處理倫理社會關係,主張人和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則是「仁」的根本。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友愛大眾,親近賢德的人(《論語·學而》)。
  • 儒家鷸蚌相爭,法家漁翁得利,勢如水火的儒法兩家由相殺走向相愛
    導語:提起古代中國,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個詞叫「外儒內法」,就是明面上用儒家,暗地裡用法家。儒家主張用道德來教化人民,而法家主張用法律和刑罰來約束人民。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儒家和法家打得可謂你死我話,都以發揚自己的學說奔走在各諸侯國;秦始皇一統天下後,繼續用法家思想治國,並焚書坑儒以鞏固思想;到了漢朝,儒家各派開始了爭鬥導致了法家坐享其成,逐漸的滲透進了儒家,形成了中國獨有的治國思想——「外儒內法」。之所以會出現儒家的不斷內鬥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春秋》這本孔子時期的儒學經典。漢朝時期的儒學主要是以《春秋》作為主要的研究思想。
  • 一個人四十歲前應該先學儒家,四十歲後再去學道家
    雖然春秋戰國時代有所謂的諸子百家,但對中國影響最大的就是儒家與道家,雖然兩家思想千差萬別,但儒道的思想都來源於《易經》,這也是為什麼《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儒家強調人的主觀意志,具體表現就是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及孟子的「雖千萬人吾往矣」。就算在天下無道兵荒馬亂的春秋戰國時代,孔子仍然周遊列國,孟子作客梁惠王,仍然不放棄行王道,施仁政的機會,這是儒家。道家強調天的客觀條件,具體表現就是老子的「無為」及莊子的「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 天下有道時,是聖人可以成就事業的時候;天下無道時,是聖人保存生命的時候。
  • 做夢事關重大,孔子做夢嗎
    王銀當即就反駁了一句:「孔子是如何夢見周公的?」這就像騎士比武,二馬一錯蹬就分出勝負。王陽明本該中槍落馬的,但他硬給自己找了一個臺階:「這,這是孔子的真情流露!」這個臺階找的實在不高明,等於嫌自己死的不夠透,又在胸口補了一槍。但好在王銀很質樸,王陽明的光環又太耀眼,而且論真實學養,王陽明遠在王銀之上,所以王銀竟沒有痛打落水狗,反而拜王陽明為師。
  • 儒家是生活之學,充滿人間煙火,是情商課
    智商主要指一個人的思維力,想像力,記憶力和分析判斷能力。逆商主要是指如何面對人生的逆境的表現,有的人在逆境中不妥協,在失敗中不氣餒,在絕望中看到希望,那麼這就是逆商高,反之,遇到挫折就唉聲嘆氣,遇到失敗就一蹶不振,自己做錯事就過度責備,這就是逆商低的表現。情商,就是情緒商數,就是理解他人及與他人相處的能力,能夠感知對方情緒變化並處理相互關係是情商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