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獨尊儒術,儒家主張以德報怨,可為何軍隊卻非常血性?

2021-01-09 努力的威廉

首先糾正一個題主小哥問題中的瑕疵,儒家可沒有主張過「以德報怨」。

儒家經典《論語》中確實有「以德報怨」四個字,但是他還有個上下文。

事情是這樣的,孔子有一個徒弟問孔子:別人對我不好,我是不是需要對他更好來感化他?

孔子非常生氣,說了這麼一句: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意思是,別人對你不好你還對他好,那別人要對你好你怎麼報答呢?

接著,孔子告訴這個小弟子:以德報德,以直報怨。

意思是,別人對你好你也要對他好,別人對你不好,你更要予以反擊,讓他知道你的厲害,不敢欺負你。

這才是以德報怨完整的故事。

所以,儒家不是一個以德報怨為宗旨的學派,他們既是一群滿腹經綸的讀書人,也是當時最優秀的武者。

孔子教授學員的依靠是儒家六藝,其中就包括駕駛戰車和射箭,而且精通儒家六藝的,駕車水平、射箭水平都是當時天下的一等一。

例如,六藝中,對射箭有一個要求是這樣的:一名合格的儒家子弟,在和別人比試的時候,對方距離靶子100步,儒家子弟必須離靶子一百零一步,以示尊重。

一名合格的儒家子弟,不僅要有101步穿楊的能力,而且在比試的時候,還要向大家表演連珠箭。

所謂的連珠箭,指的是連著射出去6支箭,箭頭銜箭尾,擊中同一個目標。

沒有這樣的水平,孔子就認為他不是一個合格的儒家弟子。

所以,孔子在周遊列國的時候領著他手下的弟子曾面對數千人的圍攻竟然做到全身而退。

孔子之後的另一位儒家聖賢孟子不僅精通儒家六藝,還在孔子學說的發展上有所創新。

除了我們熟知的「人性本善」觀點之外,他認為,一個人往往熊掌和魚肉無法兼得,做事要有取捨,一名合格的儒家子弟,應該還有捨生取義的精神。

就是說,為了自己心中的大義,可以犧牲掉自己的生命。

兩位聖賢的學說深刻地影響到了從戰國開始一直到漢武帝時儒家子弟的思想。

所以,儒家創始者們在當時可沒有挨打不還手的思想,孔孟教導人們,面對外敵入侵,不僅要勇於反抗,還要苦練反抗的本領,跟要拿出犧牲精神跟對方拼命!。

說完儒家,咱們再說漢朝軍隊的血性

畢竟儒家當時只是眾多學說之一,不是每一個人都深受儒家學說的薰陶,所以漢軍有血性也不能僅歸功於儒家學說的教導。

漢朝軍隊之所以戰鬥力強,敢打敢拼,一個最關鍵的原因是強大的戰備。

漢朝政府有一個規定,成年健康男子要服兩個完整年的兵役。

一年是在家鄉當地,主要是訓練殺敵本領,和擔任當地的守衛工作。

由於漢朝境內大部分地區都非常和平,在當地服役的時候士兵們很少會接觸到實戰的檢驗。

不過這一年也非常重要,因為期間會把一個普通小老百姓變成一名合格的軍人,使他們掌握行軍、隊列,認識旗幟、戰鼓、銅鑼等命令,學會團隊作戰和單兵格鬥技巧。

還有一年服役的地點是在邊境線,每一名大漢帝國的成年健康男子都有義務在邊境線上抵禦外敵入侵。

這一年非常重要,他們將會有機會和敵軍發生面對面的拼殺,在經歷了生與死的搏鬥之後,他們會成長為真正的戰士。

兩年過後,每年理論上健康的大漢帝國的成年男子在50歲之前都要在邊境線服役6天的時間,以維持他們的戰鬥狀態。

這也是為什麼太子劉據在發動政變的時候,可以迅速武裝起長安市民和正規軍面對面拼殺,因為,長安市民在被武裝之前是一群沒有拿武器的士兵,武裝起來之後戰鬥力不比正規軍差。

當今世界戰備水平達到如此高的國家可能只有以色列,不過以色列今天只有800萬人口,只有全球人口的千分之一,大漢帝國當年擁有5,000萬人口,大約相當於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

此外,軍人的待遇在當時也非常高,士兵邊境守衛期間,不僅個人能夠得到薪資,家人也能得到不菲的福利。

在《居延漢簡》中曾經記錄,一名叫做富風的士兵,他的妻子和兩個孩子(1個10歲、1個3歲),每月會得到國家給予的糧食共4石4鬥8升,足夠這娘三有一個不錯的生活了。

(居延漢簡)

更不要說在戰鬥中如果有斬獲還能得到豐厚的獎賞。

可以說,在漢朝一人當兵全家光榮。

於是,漢軍的戰鬥力一直保持在了比較高的水準。

相對於儒家理論的影響,大漢帝國上下的血性主要還是帝國軍事制度帶來的!

相關焦點

  • 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為何鬥不過講「仁義禮智信」的儒家?
    無論這個整體數量是怎樣,最後形成有影響力流派的不過十多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農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小說家、方技家等),其中儒家和法家對後世影響都十分深遠。秦朝曾出現「焚書坑儒」,漢朝又出現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罷黜不是指儒家之外流派的主張完全消失了,而是儒家被選中為封建王朝思想文化的正統。
  • 儒家鷸蚌相爭,法家漁翁得利,勢如水火的儒法兩家由相殺走向相愛
    導語:提起古代中國,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個詞叫「外儒內法」,就是明面上用儒家,暗地裡用法家。儒家主張用道德來教化人民,而法家主張用法律和刑罰來約束人民。《公羊傳》與《穀梁傳》、《左傳》之間的不斷內鬥,導致了法家思想開始逐步地滲透進儒家思想,形成了法律儒家化。一、儒、法「相殺」本來勢如水火,「公羊派」促進了儒、法開始「相愛」漢武帝時期的「獨尊儒術」是「公羊派」儒家指導下的一場法律的改革,按照《公羊傳》中「以德化民」的思想,開始了儒家和法家的融合。
  • 《周易》為何會稱之為《易經》
    西漢初期,尊崇「黃老學說」,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經濟上實行輕徭薄賦。西漢漢武帝時期,從政治上和經濟上進一步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已成為封建統治者的迫切需要;主張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已不能滿足上述政治需要,更與漢武帝的好大喜功相牴觸;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統思想,仁義思想和君臣倫理觀念顯然與漢武帝時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相適應。
  • 儒家是如何從「喪家之犬」變成皇家首選的?分析後,直罵儒生無恥
    其實,很多人根本就不懂儒學和儒家。就像《道德經》和《周易》一樣,他們從出生到今天,目前為止已經發現了3000多個版本,這些衍生版都是被儒生無限變異之後的超級讀物。儒家思想為何在孔子活著時,如喪家之犬一般受人冷落。而孔子死了那麼多年後,才被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呢?
  • 創立於先秦時期的墨家思想,與儒家有何不同?為何被長期湮沒
    墨家思想,是由我國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和傑出的科學先驅墨子創立的,墨家思想當時與儒家和楊朱思想並稱為顯學(指盛行於世且影響較大的學術派別)。然而我國兩千年來,各個朝代卻都獨尊儒術,墨子和他的思想被淹沒在歷史潮流之中了,現代人們對他的了解也不多。
  • 丞相必封侯,為什麼西漢的丞相基本上都是侯爵?
    在西漢時期,曾經出現過非常有意思的一個現象:那就是西漢幾乎所有的丞相,被封的都是侯爵,除了呂后當政時,呂雉大封呂氏宗親,因此呂后的侄子呂產曾被封為王之外。為什麼西漢的丞相,幾乎沒有被封過王的?也很少有被封侯以下的爵位的呢?1、漢承秦制漢朝初期,漢朝的朝堂上很多官職,都是基本照搬秦朝的。
  • 戰國最牛的流派墨家,為何曇花一現突然消失?因為思想太超前了!
    戰國最牛的流派墨家,為何曇花一現突然消失?因為思想太超前了!曾經有一群人,他們信奉的學說足以與儒家相抗衡,搞得儒家傳承人孟子相當緊張,對他們的學說進行了無情的攻擊。那麼墨家為何會突然消失呢?我們先從墨家所闡述的幾個主要思想入手,探討一二。在諸子百家裡,墨家是最大公無私的慈悲群體,他們沒有親疏觀念,最忌惹是生非,因此被最重倫常的孟子罵稱「無父」。因為墨子的兼愛抹平了等級觀念和倫理界限,與儒家提倡的禮法觀念格格不入。
  • 儒家經典梳理(普及)
    一、儒家十三經儒家核心思想及理論最重要的文獻:《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儒家十三經二、十三經的地位儒家文化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取得主導地位之後,《十三經》作為儒家文化的經典。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其它任何典籍所無法比擬的。
  • 儒家、道教和佛教的十三經分別為哪些?
    十三經一說出自儒家,指的是儒家的十三部經書。後來,道教模仿儒家的十三經,選擇了道教十三經。至於佛教十三經,則是中華書局邀請了著名佛教研究專家賴永海教授擔任主編,精心選擇了對中國佛教影響最大並且最能體現中國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教典籍。
  • 儒家十三經——不可不知的傳統文化常識
    儒家十三經,就是儒家的十三部經典。「經」就是永恆的真理,永遠不變的客觀規律。從宋代開始,儒家十三經才完成定型,主導和影響了中華傳統文化數千年之久,已經深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和核心。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墨家為何神秘消失?連《史記》都沒有記載?
    小編對戰國時期,各家學派都非常感興趣,那時在東周各國裡,最大的顯學是儒學、墨學、及道學,前幾年看了《墨攻》後,小編便對墨學越來越好奇,但讓人奇怪的是墨家學派居然沒有傳人,而且在秦始皇一統六國後沒學就像是徹底消失了一樣,在將近兩百年的時間裡,曾經轟轟烈烈的學派,為何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
  • 《春秋》為何「絕筆於獲麟一句」?關鍵在儒家理念與史實的衝突
    既然天下都將出聖王了,應該是皆大歡喜之事,為何孔子卻如此哀傷?在確認捕獲了麒麟後,孔子哀嘆道:「我的道已經窮盡了!」因此,在「獲麟」一句後,放下了手中的筆,從此不再寫《春秋》。杜預為此解釋,「麟者仁獸,聖王之嘉瑞也,時無明王,出而遇獲。仲尼傷周道之不興,感嘉瑞之無應,故因《魯春秋》而修中興之教,絕筆於獲麟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為終也。」
  • 老子的「以德報怨」其實是對自己的救贖!
    今天在和朋友聊天中,無意說起了老子的「以德報怨」一詞,朋友很是憤慨的說:「老子的道德經中提到當別人傷害了我們,我們應該以德報怨,這簡直有違常理,連孔子都說要以直報怨,如果以德報怨那拿什麼報德呢?別人傷害了我,我還要以德報怨,那不是瘋子也是白痴!」,聽完我沒回話,是啊!
  • 論語:「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君子德風,小人德草」,是何意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的開篇第一句。宋代的朱熹對此評價很高,認為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南懷瑾解讀論語時,提出了獨到的見解,認為這裡的「學」,不僅僅指書籍上的知識,還包括為人處世的道理。
  • 什麼是儒家十三經?
    儒家十三經,就是儒家的十三部經典著作。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歷史上就出現了儒家「五經」之說,分別是:《詩》、《書》、《禮》、《易》、《春秋》。到了漢朝後期,又增加到「七經」。到了唐代,又演變成「九經」。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增加到「十一經」。
  • 古代講究男尊女卑,為何在漢朝,「母親」卻有極高的地位和影響
    此外,類似東漢鄧皇后母親陰氏,由於她們受儒家思想影響較深,因此在家教女兒時這類母親更加注重對女性四德之儀的培養,期望女兒成為「賢妻良母」,這也是漢代社會對女性的普遍要求。對於漢代普通平民階層的母親而言,其母親形象多展現在對兒女生活的照顧與疼愛上,她們用心教導愛子,與兒女關係十分融洽,是符合漢代多數家庭母親形象的一類母親。
  • 一個人四十歲前應該先學儒家,四十歲後再去學道家
    雖然春秋戰國時代有所謂的諸子百家,但對中國影響最大的就是儒家與道家,雖然兩家思想千差萬別,但儒道的思想都來源於《易經》,這也是為什麼《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儒家強調人的主觀意志,具體表現就是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及孟子的「雖千萬人吾往矣」。就算在天下無道兵荒馬亂的春秋戰國時代,孔子仍然周遊列國,孟子作客梁惠王,仍然不放棄行王道,施仁政的機會,這是儒家。道家強調天的客觀條件,具體表現就是老子的「無為」及莊子的「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 天下有道時,是聖人可以成就事業的時候;天下無道時,是聖人保存生命的時候。
  • 漢武帝為何不再信奉黃老之學,而開始推崇儒學,答案藏在3個字裡
    漢武帝是繼秦始皇之後,又一位被無數人點讚的「雄主」,他的名氣之所以比高祖劉邦還高,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他在位時,不光打贏了欺負中原多年的匈奴,還「鑿通」了西域和中原的絲綢之路,此外他在位時還奠定了中原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