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民小康。自2015年國家、遼寧省衛生計生委提出「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以來,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努力實現轉型發展,發展學科建設護佑百姓健康,持續優化服務解決看病難題,推出一系列便民、惠民、利民的措施,打造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就醫「獲得感」。
一路走來,大醫一院始終將人民生命健康放在心靈的深處,不僅注重自身發展造福一方百姓,並且下沉優質資源,努力將醫療技術服務輻射到更廣泛領域。10月27日,由大連醫科大學選派的第三批援藏幹部人才踏上了那曲之路,他們中有4名來自大醫一院的醫務工作者,他們將為那曲地區百姓帶去先進的醫療技術和理念,同時也將帶去大醫人滿滿的愛。多年來,大醫一院始終肩負著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影響和改變著千萬患者的生活和命運,用大愛無疆的胸懷和水滴穿石的堅毅譜寫出了一首首感人至深的奉獻讚歌,鑄就了一部部厚德載物的動人詩篇。
從入院、手術到出院只需一兩天,減少家屬陪伴住宿等隱性成本、緩解「住院難」……作為一種提高醫療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病人負擔的醫療模式,日間手術受到越來越廣泛的推崇。目前,歐美發達國家日間手術量已經佔手術總量的65%以上,國內則剛剛起步。
日間手術模式
緩解「住院難」 降低患者負擔
從周一到周五幾乎每天都有日間手術
據大醫一院三部麻醉科主任孫德峰介紹,日間手術是指由醫生通過術前檢查、麻醉術前病情評估和預約等方式,選擇具有一定適應證的患者,在1~2個工作日內完成入院、手術、術後觀察、恢復和辦理出院的手術模式。目前,從周一到周五,大醫一院幾乎每天都有日間手術,手術的種類包括腹腔鏡下腹股溝疝修補術,甲狀腺瘤切除術,乳腺癌根治術及膝關節鏡檢查等,這種流程上的改變會讓廣大患者實實在在地獲益。
孫德峰主任表示,開展日間手術,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患者住院難,手術難,住院貴等矛盾,也降低了患者家人陪護成本,使很多患者家屬不用長時間請假在醫院陪護患者,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
大醫一院始終嚴格按照日間手術流程開展真正意義24小時內完成入院、手術及出院。此外,為了儘快適應新型醫療模式的轉變,2015年大醫一院三部無痛內窺鏡診療中心投入使用,大醫一院一部、二部早已陸續開展了無痛胃鏡檢查,無痛內窺鏡診療中心也在積極推進中。
安全性是不容忽視的核心問題
日間手術不是傳統門診小手術,而是在門診選擇性開展部分原來需要住院才能做的中大型手術,因此,安全性是整個新模式的核心和關鍵。為了能夠給患者提供規範化、標準化、程序化的日間手術流程與服務,大醫一院在遼南地區率先開設麻醉術前評估門診,出診的麻醉醫生根據醫院在國內首創的量表式圍術期評估系統對患者進行評估,篩選出適合做日間手術的病例進行日間手術,極大程度保證患者圍術期安全。2015年,孫德峰主任被公派到美國耶魯大學紐哈芬醫院研修日間手術麻醉;2016年,大醫一院中美日間手術麻醉合作中心的成立。這些對於制定較為規範的日間手術麻醉標準及流程都大有裨益,同時,促進了大連地區日間手術及麻醉水平的提升。
憑藉無創傷、安全、簡便快捷等顯著優勢,心臟冠脈CT成像技術目前已經成為冠心病早期篩查及術後隨訪的主要手段。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在國內率先開始研究無創傷心臟冠脈CT成像技術並將其用於臨床的醫療機構,面對日益增長的患者量及患者需求的增加,2011年,東北地區首臺第二代雙源CT在大醫一院心血管CT檢查科安裝並投入使用,以當時業界最高的掃描速度和空間解析度,極大拓展了心臟冠脈CT成像檢查的應用範圍。
今年東北地區首臺第三代心臟雙源CT在大醫一院CT檢查科投入使用,為冠心病的早診斷、早治療提供了更安全和更準確的醫學影像學支持。
引入東北地區首臺第三代心臟雙源CT
「窺心神器」助冠心病診斷更精準
真正實現心臟疾病「一站式」CT檢查和精準診斷
第三代心臟雙源CT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心臟CT,採用西門子全球獨創的雙球管-探測器系統,被譽為「窺心神器」。據大醫一院心血管CT檢查科王照謙主任介紹,第三代雙源CT在「高清」顯示心臟冠狀動脈基礎上,首次實現了心臟功能CT成像並提供心臟功能學信息,真正實現了心臟疾病的「一站式」CT檢查和精準診斷。第三代雙源CT在心臟冠脈成像上具有極為突出的優勢,能在高心率、心律失常以及自由呼吸(患者不屏氣)下進行心臟冠脈CT檢查,真正實現了「無限制」心臟冠狀動脈CT檢查,並清晰顯示心臟冠狀動脈的細微結構變化,如冠脈粥樣硬化斑塊等病變,可廣泛用於冠心病的早期篩查和心肌梗死的預警。它的輻射量低至0.2毫希伏,相當於每人每年在自然條件下接受輻射量的十分之一,被業界譽為「綠色心臟CT」,是心臟CT技術的革命性突破。
技術高超在於設備 更在於醫生
將CT性能發揮至極致並做出精準診斷取決於心臟CT診斷醫生的高超技術和豐富經驗,而這些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需要長年累月的積澱。據王照謙主任介紹,在當時CT技術還不發達的年代,由於CT性能的制約,無人將它用在心臟冠狀動脈檢查上。王照謙主任意識到無創傷心臟冠狀動脈CT檢查的應用前景,通過控制患者心率以及對CT掃描參數進行優選優化,經過一次次探索和嘗試,成功將心臟冠狀動脈成像技術應用於臨床,填補了國內的空白,得到了業內同行的高度認可。
「在冠狀動脈CT技術處於空白之時,我們要做的是突破瓶頸,成為先行者,當心臟冠狀動脈CT技術廣泛應用時,我們要追求的便是專業化的精準分析和診斷。」王照謙主任說,從2000年至今,大醫一院心臟CT檢查科已完成心臟冠狀動脈CT成像檢查11萬餘人次,是國際單一醫療中心最大一組臨床應用,其專業化和國內領先的心臟冠狀動脈CT診斷技術已成為大醫一院的一張亮麗「名片」。
近年來,肺癌死亡率總體居惡性腫瘤之首,做好肺癌的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工作意義重大。隨著CT檢查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肺部小結節被發現,但如何明確小結節的性質是廣大患者最關心的問題也是醫生臨床診療的重點和難點。
電磁導航支氣管鏡這一精準診斷肺部小結節新手段的出現,無疑將解決患者和醫生的困擾。
引入大連市首臺電磁導航支氣管鏡
為患者「揪出」肺部可疑結節
顯著提高肺周圍型病變的定位診斷率
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是將電磁導航系統與現有高清支氣管鏡系統相結合的新技術,通過電磁定位、虛擬支氣管鏡以及三維CT成像技術的有機結合,使用體外電磁定位板來引導氣管內帶微傳感器的探頭進行病灶定位和穿刺活檢,可顯著提高肺周圍型病變的定位診斷率。
據大醫一院胸外科主任顧春東介紹,施行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檢查術前,需將電磁定位板置於病人身下,並將3個電磁片貼於病人胸前,然後施行電子支氣管鏡術。此時,將導航探頭通過支氣管鏡2.8mm的管道進一步插入下級支氣管中,通過發射電磁信號,在模擬導航圖中的標記位置進行顯示,並通過信號修正行進路線,最終到達目標病灶,並進行檢查或治療。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技術對於周圍性肺疾病的確診率約為69~86%,顯著高於除超聲內鏡引導下的經支氣管針吸活檢術以外的其他診斷手段(0~14%)。
對肺部可疑病灶進行定向精確診斷
肺癌傳統診斷手段具有局限性,導致肺部病理取樣存在「死角」,難以實現早期診療的精確化。電磁導航支氣管鏡突破了傳統支氣管鏡僅能進入段支氣管的技術瓶頸,顯著提高了支氣管鏡檢查的深入程度,為周圍型病灶的診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微創診斷解決方案,是早期肺癌發現和診斷的重大突破,並且為術前提供了精確的病理參考和手術標記,提高了肺手術的安全性和準確性。同時,還可聯合微波、射頻等手段,為無法手術的患者局部治療提供了途徑。
據顧春東主任介紹,電磁導航支氣管鏡主要適用於診斷靠近肺部周邊的疑難病灶,如肺結核、肺部腫瘤、間質性肺病等。還可以用於診斷淋巴結腫大,鑑別是屬於淋巴結結核、結節病還是腫瘤淋巴結轉移。肺部周邊病灶或者縱隔內病灶例如結核和腫瘤的介入治療,也可以藉助電磁導航支氣管鏡,並能輔助確定胸外科微創手術的部位。
隨著人們對精細化、微創化醫療的需求越來越高,如今,超聲已經不僅僅是一種診斷方法,介入性超聲的興起和發展為超聲醫學揭開了新的一頁,成為很多人的首要選擇。2016年底,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超聲介入中心正式成立。同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介入超聲多中心大連基地」落戶該院。大醫一院超聲科在全國介入超聲學科一直處於先進地位,在腫瘤的消融特別是在多臟器腫瘤的消融方面做了很多開創性的工作,其甲狀腺結節的消融在國內和國際具有強大的影響力。
成立超聲介入中心
為患者實現「精準微創」
精準適時 小針口解決大問題
隨著現代醫療的發展及人民醫療意識的提高,微創診療越來越成為日常醫療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醫療環節。大醫一院超聲科主任車穎介紹,介入超聲是指在實時超聲影像監視引導下,將穿刺針或導管準確地插入到人體內的各種病變器官或組織中,進行穿刺抽液、細胞學或組織學活檢,置管引流及腫塊消融治療等,從而進行各種診斷和治療的技術。
介入超聲最大的優勢就是彩超適時引導和精準穿刺,由於有了彩超的適時監視,在穿刺進針時能夠避開不必要的副傷害,把治療風險降到最低,減少患者併發症的發生。穿刺取材成功率高,是非手術條件獲取病理診斷的最有效方法。而且,該項技術沒有放射性,僅留針眼大的創口,病人痛苦小、出血少,癒合後疤痕小。總之,介入超聲在臨床的診斷與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一種微創而有效的治療手段,正引領著未來醫學發展的方向。
廣泛應用 開啟超微創技術時代
超聲介入治療技術應用範圍越來越廣,效果越來越明顯。目前,大醫一院超聲介入團隊已開展項目主要有:穿刺活檢技術,能夠以微小的創傷獲得有效的病理組織,從而為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的證據;置管引流技術能夠精準定位,實時準確。如皮經肝穿刺膽道置管引流(PTCD)、膽囊造瘻置管引流,可以起到膽道外引流減壓的作用,迅速降低黃疸指數,為進一步治療創造了條件。胸腹水、腎積水,肝膿腫置管引流,可以引流減壓的同時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腫塊穿刺抽吸硬化治療,如肝腎囊腫、巧克力囊腫等。僅通過一個針孔即可將囊腫硬化消除,用最小的創傷獲得有效的治療,能代替傳統的開腹手術,使治療變得簡單、快捷、安全;乳腺小腫塊的金屬絲定位,為乳腺手術提供術前的精確定位指引;乳腺腫塊微創旋切治療,在超聲實時監測引導下將腫物完全切除,基本無痛,術後可以完全無痕跡。
此外,科室開展的熱消融治療(射頻/微波)技術對甲狀腺結節、乳腺結節及甲狀旁腺亢進、肝臟腫瘤、腎臟腫瘤、周邊肺腫瘤、子宮腺肌症及子宮肌瘤等的治療有著不錯的效果,通過控制消融針的熱效應,引起腫塊或結節發生局部凝固性壞死,可達到等同於手術切除的效果。超聲引導實體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是將放射粒子精確靶向植入腫瘤組織對其進行局部內放療而不對正常組織產生作用。
PET/CT作為21世紀最先進的分子影像學檢查技術,既能夠提供詳盡的病灶功能與代謝等分子信息,又可以提供病灶的精確解剖定位,一次檢查即可一目了然的了解全身整體狀況,達到早期發現病灶和有效診斷疾病的目的。但PET/CT優勢效能的充分發揮並不是靠設備本身,而是需要藉助放射性藥物,真正實現精準定量化診斷和治療。
PET/CT+正電子新型藥
「疑難雜症」診斷有了新出路
PET/CT精準醫療離不開新型藥物
短短10餘年內,PET/CT的臨床應用已被廣泛接受,並正逐步影響著臨床疾病的診斷、分期、治療方案。氟脫氧葡萄糖(18F-FDG)PET-CT顯像反映體內器官與組織的葡萄糖代謝水平,在腫瘤、神經病學、心臟病學的臨床應用中起到重要價值, 是目前十分成熟的分子影像技術。但單一的18F-FDG存在特異性的不足,所以新型藥物的開發與應用是PET/CT實施精準醫療的關鍵所在。
自2009年大醫一院核醫學診療中心成立以來,在核醫學科主任張延軍教授的帶領下,現已開展了超萬例次的正電子顯像檢查,突破了多個正電子藥物化學合成技術瓶頸,解決了大量的臨床疑難病例診斷。
該中心率先合成了11C-Choline、13N-NH3-H2O、18F-FDDNP、18F-NaF
等多種新型正電子放射性藥物,隨著臨床的應用,在神經內分泌腫瘤、泌尿系統腫瘤、腦腫瘤、阿爾茨海默病及帕金森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成功彌補了常規FDG顯像的不足。
正電子顯像檢查可辨清疾病根本
眾所周知,腫瘤、神經系統疾病和心血管疾病通常是多個靶點發生異常,僅針對某一單個靶點進行分子成像難以指導精準的靶向治療及對療效進行精準量化評估,這也是為何要開發多種新型顯像應用於臨床的重要性所在。張延軍主任介紹,以11C-Choline顯像為例,依據本中心採集的圖像和數據得出:11C-Choline PET-CT顯像不僅能比較清晰的顯示出前列腺癌,而且能敏感的探測到更多常規顯像未能發現的轉移病灶,甚至可以為療效評價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據,大大的提高了前列腺癌的診斷水平。前不久成功應用的18F-octreotide顯像對神經內分泌腫瘤具有非常高的靈敏度與特異性,可以發現非常微小的「隱匿」性腫瘤,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多年來,大醫一院核醫學診療中心致力於研發出更多的新型藥物,與英國國王學院、西門子等國際知名高校及企業保持合作,以精準的核「新」科技來保駕全民的生命健康。
原標題: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便民惠民舉措 改善醫療服務 提升百姓就醫「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