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一院引入東北地區首臺第三代心臟雙源CT

2021-01-09 健康界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民小康。自2015年國家、遼寧省衛生計生委提出「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以來,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努力實現轉型發展,發展學科建設護佑百姓健康,持續優化服務解決看病難題,推出一系列便民、惠民、利民的措施,打造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就醫「獲得感」。

一路走來,大醫一院始終將人民生命健康放在心靈的深處,不僅注重自身發展造福一方百姓,並且下沉優質資源,努力將醫療技術服務輻射到更廣泛領域。10月27日,由大連醫科大學選派的第三批援藏幹部人才踏上了那曲之路,他們中有4名來自大醫一院的醫務工作者,他們將為那曲地區百姓帶去先進的醫療技術和理念,同時也將帶去大醫人滿滿的愛。多年來,大醫一院始終肩負著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影響和改變著千萬患者的生活和命運,用大愛無疆的胸懷和水滴穿石的堅毅譜寫出了一首首感人至深的奉獻讚歌,鑄就了一部部厚德載物的動人詩篇。

從入院、手術到出院只需一兩天,減少家屬陪伴住宿等隱性成本、緩解「住院難」……作為一種提高醫療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病人負擔的醫療模式,日間手術受到越來越廣泛的推崇。目前,歐美發達國家日間手術量已經佔手術總量的65%以上,國內則剛剛起步。

日間手術模式

緩解「住院難」 降低患者負擔

從周一到周五幾乎每天都有日間手術

據大醫一院三部麻醉科主任孫德峰介紹,日間手術是指由醫生通過術前檢查、麻醉術前病情評估和預約等方式,選擇具有一定適應證的患者,在1~2個工作日內完成入院、手術、術後觀察、恢復和辦理出院的手術模式。目前,從周一到周五,大醫一院幾乎每天都有日間手術,手術的種類包括腹腔鏡下腹股溝疝修補術,甲狀腺瘤切除術,乳腺癌根治術及膝關節鏡檢查等,這種流程上的改變會讓廣大患者實實在在地獲益。

孫德峰主任表示,開展日間手術,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患者住院難,手術難,住院貴等矛盾,也降低了患者家人陪護成本,使很多患者家屬不用長時間請假在醫院陪護患者,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

大醫一院始終嚴格按照日間手術流程開展真正意義24小時內完成入院、手術及出院。此外,為了儘快適應新型醫療模式的轉變,2015年大醫一院三部無痛內窺鏡診療中心投入使用,大醫一院一部、二部早已陸續開展了無痛胃鏡檢查,無痛內窺鏡診療中心也在積極推進中。

安全性是不容忽視的核心問題

日間手術不是傳統門診小手術,而是在門診選擇性開展部分原來需要住院才能做的中大型手術,因此,安全性是整個新模式的核心和關鍵。為了能夠給患者提供規範化、標準化、程序化的日間手術流程與服務,大醫一院在遼南地區率先開設麻醉術前評估門診,出診的麻醉醫生根據醫院在國內首創的量表式圍術期評估系統對患者進行評估,篩選出適合做日間手術的病例進行日間手術,極大程度保證患者圍術期安全。2015年,孫德峰主任被公派到美國耶魯大學紐哈芬醫院研修日間手術麻醉;2016年,大醫一院中美日間手術麻醉合作中心的成立。這些對於制定較為規範的日間手術麻醉標準及流程都大有裨益,同時,促進了大連地區日間手術及麻醉水平的提升。

憑藉無創傷、安全、簡便快捷等顯著優勢,心臟冠脈CT成像技術目前已經成為冠心病早期篩查及術後隨訪的主要手段。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在國內率先開始研究無創傷心臟冠脈CT成像技術並將其用於臨床的醫療機構,面對日益增長的患者量及患者需求的增加,2011年,東北地區首臺第二代雙源CT在大醫一院心血管CT檢查科安裝並投入使用,以當時業界最高的掃描速度和空間解析度,極大拓展了心臟冠脈CT成像檢查的應用範圍。

今年東北地區首臺第三代心臟雙源CT在大醫一院CT檢查科投入使用,為冠心病的早診斷、早治療提供了更安全和更準確的醫學影像學支持。

引入東北地區首臺第三代心臟雙源CT

「窺心神器」助冠心病診斷更精準

真正實現心臟疾病「一站式」CT檢查和精準診斷

第三代心臟雙源CT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心臟CT,採用西門子全球獨創的雙球管-探測器系統,被譽為「窺心神器」。據大醫一院心血管CT檢查科王照謙主任介紹,第三代雙源CT在「高清」顯示心臟冠狀動脈基礎上,首次實現了心臟功能CT成像並提供心臟功能學信息,真正實現了心臟疾病的「一站式」CT檢查和精準診斷。第三代雙源CT在心臟冠脈成像上具有極為突出的優勢,能在高心率、心律失常以及自由呼吸(患者不屏氣)下進行心臟冠脈CT檢查,真正實現了「無限制」心臟冠狀動脈CT檢查,並清晰顯示心臟冠狀動脈的細微結構變化,如冠脈粥樣硬化斑塊等病變,可廣泛用於冠心病的早期篩查和心肌梗死的預警。它的輻射量低至0.2毫希伏,相當於每人每年在自然條件下接受輻射量的十分之一,被業界譽為「綠色心臟CT」,是心臟CT技術的革命性突破。

技術高超在於設備 更在於醫生

將CT性能發揮至極致並做出精準診斷取決於心臟CT診斷醫生的高超技術和豐富經驗,而這些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需要長年累月的積澱。據王照謙主任介紹,在當時CT技術還不發達的年代,由於CT性能的制約,無人將它用在心臟冠狀動脈檢查上。王照謙主任意識到無創傷心臟冠狀動脈CT檢查的應用前景,通過控制患者心率以及對CT掃描參數進行優選優化,經過一次次探索和嘗試,成功將心臟冠狀動脈成像技術應用於臨床,填補了國內的空白,得到了業內同行的高度認可。

「在冠狀動脈CT技術處於空白之時,我們要做的是突破瓶頸,成為先行者,當心臟冠狀動脈CT技術廣泛應用時,我們要追求的便是專業化的精準分析和診斷。」王照謙主任說,從2000年至今,大醫一院心臟CT檢查科已完成心臟冠狀動脈CT成像檢查11萬餘人次,是國際單一醫療中心最大一組臨床應用,其專業化和國內領先的心臟冠狀動脈CT診斷技術已成為大醫一院的一張亮麗「名片」。

近年來,肺癌死亡率總體居惡性腫瘤之首,做好肺癌的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工作意義重大。隨著CT檢查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肺部小結節被發現,但如何明確小結節的性質是廣大患者最關心的問題也是醫生臨床診療的重點和難點。

電磁導航支氣管鏡這一精準診斷肺部小結節新手段的出現,無疑將解決患者和醫生的困擾。

引入大連市首臺電磁導航支氣管鏡

為患者「揪出」肺部可疑結節

顯著提高肺周圍型病變的定位診斷率

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是將電磁導航系統與現有高清支氣管鏡系統相結合的新技術,通過電磁定位、虛擬支氣管鏡以及三維CT成像技術的有機結合,使用體外電磁定位板來引導氣管內帶微傳感器的探頭進行病灶定位和穿刺活檢,可顯著提高肺周圍型病變的定位診斷率。

據大醫一院胸外科主任顧春東介紹,施行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檢查術前,需將電磁定位板置於病人身下,並將3個電磁片貼於病人胸前,然後施行電子支氣管鏡術。此時,將導航探頭通過支氣管鏡2.8mm的管道進一步插入下級支氣管中,通過發射電磁信號,在模擬導航圖中的標記位置進行顯示,並通過信號修正行進路線,最終到達目標病灶,並進行檢查或治療。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技術對於周圍性肺疾病的確診率約為69~86%,顯著高於除超聲內鏡引導下的經支氣管針吸活檢術以外的其他診斷手段(0~14%)。

對肺部可疑病灶進行定向精確診斷

肺癌傳統診斷手段具有局限性,導致肺部病理取樣存在「死角」,難以實現早期診療的精確化。電磁導航支氣管鏡突破了傳統支氣管鏡僅能進入段支氣管的技術瓶頸,顯著提高了支氣管鏡檢查的深入程度,為周圍型病灶的診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微創診斷解決方案,是早期肺癌發現和診斷的重大突破,並且為術前提供了精確的病理參考和手術標記,提高了肺手術的安全性和準確性。同時,還可聯合微波、射頻等手段,為無法手術的患者局部治療提供了途徑。

據顧春東主任介紹,電磁導航支氣管鏡主要適用於診斷靠近肺部周邊的疑難病灶,如肺結核、肺部腫瘤、間質性肺病等。還可以用於診斷淋巴結腫大,鑑別是屬於淋巴結結核、結節病還是腫瘤淋巴結轉移。肺部周邊病灶或者縱隔內病灶例如結核和腫瘤的介入治療,也可以藉助電磁導航支氣管鏡,並能輔助確定胸外科微創手術的部位。

隨著人們對精細化、微創化醫療的需求越來越高,如今,超聲已經不僅僅是一種診斷方法,介入性超聲的興起和發展為超聲醫學揭開了新的一頁,成為很多人的首要選擇。2016年底,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超聲介入中心正式成立。同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介入超聲多中心大連基地」落戶該院。大醫一院超聲科在全國介入超聲學科一直處於先進地位,在腫瘤的消融特別是在多臟器腫瘤的消融方面做了很多開創性的工作,其甲狀腺結節的消融在國內和國際具有強大的影響力。

成立超聲介入中心

為患者實現「精準微創」

精準適時 小針口解決大問題

隨著現代醫療的發展及人民醫療意識的提高,微創診療越來越成為日常醫療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醫療環節。大醫一院超聲科主任車穎介紹,介入超聲是指在實時超聲影像監視引導下,將穿刺針或導管準確地插入到人體內的各種病變器官或組織中,進行穿刺抽液、細胞學或組織學活檢,置管引流及腫塊消融治療等,從而進行各種診斷和治療的技術。

介入超聲最大的優勢就是彩超適時引導和精準穿刺,由於有了彩超的適時監視,在穿刺進針時能夠避開不必要的副傷害,把治療風險降到最低,減少患者併發症的發生。穿刺取材成功率高,是非手術條件獲取病理診斷的最有效方法。而且,該項技術沒有放射性,僅留針眼大的創口,病人痛苦小、出血少,癒合後疤痕小。總之,介入超聲在臨床的診斷與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一種微創而有效的治療手段,正引領著未來醫學發展的方向。

廣泛應用 開啟超微創技術時代

超聲介入治療技術應用範圍越來越廣,效果越來越明顯。目前,大醫一院超聲介入團隊已開展項目主要有:穿刺活檢技術,能夠以微小的創傷獲得有效的病理組織,從而為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的證據;置管引流技術能夠精準定位,實時準確。如皮經肝穿刺膽道置管引流(PTCD)、膽囊造瘻置管引流,可以起到膽道外引流減壓的作用,迅速降低黃疸指數,為進一步治療創造了條件。胸腹水、腎積水,肝膿腫置管引流,可以引流減壓的同時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腫塊穿刺抽吸硬化治療,如肝腎囊腫、巧克力囊腫等。僅通過一個針孔即可將囊腫硬化消除,用最小的創傷獲得有效的治療,能代替傳統的開腹手術,使治療變得簡單、快捷、安全;乳腺小腫塊的金屬絲定位,為乳腺手術提供術前的精確定位指引;乳腺腫塊微創旋切治療,在超聲實時監測引導下將腫物完全切除,基本無痛,術後可以完全無痕跡。

此外,科室開展的熱消融治療(射頻/微波)技術對甲狀腺結節、乳腺結節及甲狀旁腺亢進、肝臟腫瘤、腎臟腫瘤、周邊肺腫瘤、子宮腺肌症及子宮肌瘤等的治療有著不錯的效果,通過控制消融針的熱效應,引起腫塊或結節發生局部凝固性壞死,可達到等同於手術切除的效果。超聲引導實體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是將放射粒子精確靶向植入腫瘤組織對其進行局部內放療而不對正常組織產生作用。

PET/CT作為21世紀最先進的分子影像學檢查技術,既能夠提供詳盡的病灶功能與代謝等分子信息,又可以提供病灶的精確解剖定位,一次檢查即可一目了然的了解全身整體狀況,達到早期發現病灶和有效診斷疾病的目的。但PET/CT優勢效能的充分發揮並不是靠設備本身,而是需要藉助放射性藥物,真正實現精準定量化診斷和治療。

PET/CT+正電子新型藥

「疑難雜症」診斷有了新出路

PET/CT精準醫療離不開新型藥物

短短10餘年內,PET/CT的臨床應用已被廣泛接受,並正逐步影響著臨床疾病的診斷、分期、治療方案。氟脫氧葡萄糖(18F-FDG)PET-CT顯像反映體內器官與組織的葡萄糖代謝水平,在腫瘤、神經病學、心臟病學的臨床應用中起到重要價值, 是目前十分成熟的分子影像技術。但單一的18F-FDG存在特異性的不足,所以新型藥物的開發與應用是PET/CT實施精準醫療的關鍵所在。

自2009年大醫一院核醫學診療中心成立以來,在核醫學科主任張延軍教授的帶領下,現已開展了超萬例次的正電子顯像檢查,突破了多個正電子藥物化學合成技術瓶頸,解決了大量的臨床疑難病例診斷。

該中心率先合成了11C-Choline、13N-NH3-H2O、18F-FDDNP、18F-NaF

等多種新型正電子放射性藥物,隨著臨床的應用,在神經內分泌腫瘤、泌尿系統腫瘤、腦腫瘤、阿爾茨海默病及帕金森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成功彌補了常規FDG顯像的不足。

正電子顯像檢查可辨清疾病根本

眾所周知,腫瘤、神經系統疾病和心血管疾病通常是多個靶點發生異常,僅針對某一單個靶點進行分子成像難以指導精準的靶向治療及對療效進行精準量化評估,這也是為何要開發多種新型顯像應用於臨床的重要性所在。張延軍主任介紹,以11C-Choline顯像為例,依據本中心採集的圖像和數據得出:11C-Choline PET-CT顯像不僅能比較清晰的顯示出前列腺癌,而且能敏感的探測到更多常規顯像未能發現的轉移病灶,甚至可以為療效評價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據,大大的提高了前列腺癌的診斷水平。前不久成功應用的18F-octreotide顯像對神經內分泌腫瘤具有非常高的靈敏度與特異性,可以發現非常微小的「隱匿」性腫瘤,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多年來,大醫一院核醫學診療中心致力於研發出更多的新型藥物,與英國國王學院、西門子等國際知名高校及企業保持合作,以精準的核「新」科技來保駕全民的生命健康。

原標題: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便民惠民舉措 改善醫療服務 提升百姓就醫「獲得感」

相關焦點

  • 滬首臺第三代雙源CT落戶六院 造影劑量僅為普通CT十分之一
    [摘要]近日,滬上首臺世界頂尖第三代雙源CT在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安裝調試成功並正式投入使用。得益於第三代雙源CT掃描速度和時間解析度的提高,在無需控制心率的情況下,患者即可達到接近百分百的心臟檢查成功率,幫助醫生獲得清晰的冠狀動脈圖像,做出精確診斷。
  • 滬首臺世界頂尖雙源CT啟用 檢查費比普通設備僅高百元
    圖片說明:滬上首臺世界頂尖第三代雙源CT近日在市六人民醫院安裝調試成功並正式投入使用  東方網記者劉軼琳11月10日報導:東方網今天從市第六人民醫院獲悉,滬上首臺世界頂尖第三代雙源CT近日在該院安裝調試成功並正式投入使用
  • 國內首臺Flash雙源CT落戶北京
    國內首臺Flash雙源CT今天在武警總醫院開始投入使用。和傳統的CT機相比,由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的這種CT機,在掃描時間和輻射劑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改進。而用Flash雙源CT就可以完全避免這些問題。」據了解,Flash雙源CT掃描速度可以達到每秒45釐米,完成整個心臟掃描只需0.25秒,完成全胸掃描(胸痛三聯掃描模式,包含心臟)只需0.6秒,全身掃描也僅需4秒。這為老年人、兒童、急診患者和重症監護患者檢查提供了很大方便。
  • 甘肅省首臺「新雙源CT」落戶蘭州市二院
    我省首臺「新雙源CT」落戶蘭州市二院  每日甘肅網-蘭州晨報訊(記者趙匯)不少人擔心做CT檢查,強輻射會影響身體健康,1月13日,正式落戶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的西門子新雙源CT將徹底打消人們的這一顧慮。
  • 四維雙源CT最先進
    從單排CT到多排CT,再到雙源CT,如今——  四維雙源CT最先進  河南省軍區醫院在我省首家引進  7月10日,我省首臺四維雙源CT落戶河南省軍區醫院(鄭州市金水路和經七路交叉口)。自投入使用以來,確診多種疑難病症,受到醫生和患者的好評。
  • 全國最高端炫速雙源CT在河北醫大四院正式啟用
    導語全國最高端炫速雙源CT在河北醫大四院正式啟用,(實習記者 呂曉紅 通訊員 陳伯仁)近日,記者從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獲悉,全球最高端的大型醫療設備——德國西門子炫速雙源CT正式投入啟用。據了解,這臺新雙源CT機,為目前全球最高端、最先進的西門子第二代雙源CT機型,擁有比傳統高檔CT多出一倍的兩個球管和兩個128層探測器,利用兩套採集系統所採集的數據,配合0.28秒每圈的高速機架旋轉,把CT掃描速度推向極致,能夠0.25秒心臟成像、0.6秒全胸成像、4秒全身成像,實現了快速掃描、微量輻射、圖像質量明顯提升的完  炫速雙源CT在醫大四院正式啟用
  • 第四代炫速雙源CT落戶市中醫醫院
    為全面提高醫院綜合服務水平,今年,市中醫醫院引進了世界最先進的影像設備——西門子第四代炫速雙源CT,它的到來將給我市患者帶來更大的方便,使疾病診斷更迅速、精確。此設備在全國也只有少數幾個大醫院擁有,在我市是惟一一臺。
  • 雙源CT正成為肺癌高危人群篩查的首選檢查
    據專家介紹,我國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惡性腫瘤的首位。近半個世紀以來,我國肺癌患者平均每15年就會新增近1倍。  導致肺癌高發的因素與不良生活方式有密切關係。無疑吸菸是排高危因素之首,吸菸者及遭遇吸入二手菸的人群罹患肺癌的風險較非吸菸人群增加20%-30%。而年齡在40歲以上、有長期吸菸史或有肺癌家族史的人群,建議每年進行一次肺部健康體檢。
  • 中國醫大一院 整形美容中心開診
    醫大一院整形美容中心在遼寧省最早的整形外科專業醫療機構——醫大一院整形外科基礎上建立,今後將專注於進行美容整形等治療。  醫大一院整形外科創建於上世紀50年代,是遼寧省最早的整形外科專業醫療機構和省內唯一的整形外科博士生授予點,現已成東北地區整形美容治療與培訓中心。醫大一整形美容中心在整形外科的基礎上建立,現由17名博士和博士生導師組成,在整形及醫美方面的各個領域都頗有建樹。
  • 全國首例「第三代」試管嬰兒今年20歲!這20年發生了什麼?
    20年前,一個女嬰的誕生在我國生殖醫學領域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她是中國首例「第三代」試管嬰兒,誕生於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日前,該院生殖醫學中心護士長鄧明芬和團隊曾去看望鍾女士和這個身份特殊的孩子,她欣喜地說,「20年過去了,如今,女孩現在已經成長為一名亭亭玉立的大二女學生。」
  • Aquarius推出首臺俄羅斯國產的筆記本:6/7代酷睿處理器
    俄羅斯Aquarius日前推出了Cmp NS565系列筆記本,配備了15.6寸1366x768解析度屏幕,支持酷睿6/7代處理器,最高可配32GB內存,重量2.63千克,厚度35毫米,怎麼看都不會是多高端的產品,但是它的意義在於這是首臺俄羅斯完全國產的筆記本,內存模組也是俄羅斯生產的,這可是獲得了俄羅斯貿易和工業部的證書認可的。
  • 首個國產三代測序儀投產將再次大幅降低成本
    本報記者 肖玫麗 深圳報導導讀中國首個應用於臨床的第三代測序儀投產,有望把一個人的全基因測序成本從1000美元降至100美元,但仍需進一步完善相關技術。7月31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80後教授、瀚海基因創始人賀建奎宣布,自主研發的第三代基因測序儀GenoCare正式投產,首筆訂單達到700臺測序儀。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獨家獲悉,該筆訂單合同期三年,購買方包括國內外研究機構和醫療機構。目前測序儀已在科研市場應用,但投入臨床市場所需的批文還在申報中。
  • 被稱「小號威爾法」,鈴木第六代北鬥星亮相,引入國內必火?
    被稱「小號威爾法」 鈴木第六代北鬥星亮相 引入國內必火?談到鈴木,該品牌已經正式退出國內汽車市場,不過部分車型可以通過平行進口的方式購買,但是在價格上普遍都比較高,鈴木吉姆尼就是最好的例子,雖然該車具有一定的越野能力,但是整車的尺寸比較小,動力也不是非常強勁,售價在20多萬。
  • 今年首個超強颱風或登陸韓國 我國東北地區有強風雨
    中新網客戶端9月1日電 據中國氣象局消息,9月初始,颱風「美莎克」移入我國東海海域,1日05時強度躍升至超強颱風級別,成為今年首個超強颱風。2日至4日,隨著「美莎克」繼續向北行進,我國東北地區將出現較強風雨天氣。 (責任編輯: HN666)
  • 朝陽市是中國東北與中原聯繫的紐帶地區,擁有兩座火車站
    朝陽是中國東北地區與中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地帶。如今的朝陽市東連遼寧中部工業城市群,南臨渤海之濱,西接京、津、唐經濟圈,北依內蒙古腹地,海陸兼備,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 朝陽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東北與中原聯繫的紐帶地區,因而又形成了多民族的東北歷史名城和塞外歷代戰略要地。
  • 闊別十一年「大辮子」公交回歸,重裝續寫綠城記憶
    現場:50輛雙源無軌電車整齊待發,「大辮子」公交正式回歸  1月1日上午9時許,在鄭州市西三環農業路場區,鄭州市農業路雙源無軌電車(B2區間車)試運營開通儀式舉行。  50輛大辮子公交列隊整齊,「賀B2區間開通試運營」的大紅條幅很是醒目。
  • 日本大阪通天閣將為福神像更換第三代
    人民網東京5月23日電 據日本廣播協會(NHK)網站報導,恰逢大阪的象徵——通天閣即將迎來100周年紀念日之際,坐落於通天閣展望臺的福神像將被更換為第三代據傳福神起初是1908年一位美國女藝術家以夢中的神像為模型製作的,第二代福神像是在距今30年前被擺放在通天閣展望臺的。據說,只要輕輕撫摸福神的腳掌,幸運便會降臨。因此前來撫摸福神腳掌祈求幸運降臨的遊客絡繹不絕,最終導致福神的腳掌受到磨損。於是,借今年7月份通天閣建成100周年之際,決定將其更換成第三代福神像。
  • 11月1日,浙大一院總部一期正式啟用
    浙江在線10月15日訊 11月1日,位於杭州未來科技城(海創園)的浙大一院總部一期將投入使用,與慶春、之江等醫療院區同步運行。  浙大一院總部一期的定位是:國際一流的醫學中心、國家級區域醫療中心、醫教研深度融合的臨床研究中心、智能醫院的全球標杆。
  • 天津第三代社保卡來了!怎麼辦看這裡→
    天津第三代社保卡來了!本市自2021年1月1日起,將按照「範圍可控、自然過渡」的原則,先行組織新增辦卡和卡片到期人群換發第三代社保卡,尚在有效期內的第二代社保卡可以繼續使用,不組織參保群眾集中更換。12月30日下午,天津市第三代社會保障卡首發儀式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