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圖案為單純的波狀連續邊飾卷草紋。卷草紋在唐代壁畫藝術中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初唐波狀連續邊飾中具有代表性的裝飾紋樣。卷草紋是由三個葉片組成的葉形圖案,重複回卷連續形成s」形波狀曲線,周圍輔以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及花果圖案。卷草紋圖案形象多樣而豐富,色彩鮮豔生動,具有濃厚的藝術感染力。卷草紋承襲中國傳統繪畫的表現手法,大多以剛勁的線條來勾勒形狀,回卷、連續的波狀結構使得整個紋樣更加奔放流暢,更具美感,給觀者以酣暢淋漓之感。
隋代二世而亡,時間跨度較短,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十年,但卻處於上承北朝、下啟初唐的重要過渡時期,由於統治者的改革,推行佛教,建窟較多,藻井圖案在隋朝時期呈現出早、中、晚三期變化較大的不同風貌,具有較為典型的時代特徵。方井套疊結構藻井。在隋朝初期,所建洞窟的形式基本承襲北朝結構,洞窟的窟頂為在此時期仍為幾層套疊的形式。藻井圖案的裝飾內容主要為蓮花和飛天,此時期較為典型洞窟有305窟、420窟、406窟等。
圓形蓮花藻井。隋代中期,敦煌莫高窟藻井在形式發生了變化,隋初的幾層方井套疊結構簡化,變為一層方井的制式。藻井井心的圖案仍為蓮花圖案,井外飾有多層邊飾,內部井心圖案為放射狀的圓形蓮花,在之前忍冬紋樣的基礎上,裝飾圖案出現其他植物小花、條形聯珠紋等。外層飾有以曲線勾邊垂慢,使垂慢織物的飄動感更加生動。此時,隋代織物樣式藻井的典型結構形成,由「方井一一邊飾一一垂慢」內、中、外三層構成。典型洞窟有401窟等。
纏枝蓮花藻井。在圓形蓮花藻井的基礎上演變發展而來的纏枝蓮花藻井是隋代獨有的一種全新圖案。纏枝蓮花紋藻井的中心是八瓣大蓮花,蓮花的花心中繪有三兔紋樣,蓮花四周布滿纏枝紋做裝飾,此種藻井的方井邊飾有聯珠紋、方格連續紋等等。
飛天蓮花藻井。飛天蓮花藻井與纏枝蓮花藻井相比,藻井井心變大大,外飾減少至一層,但紋飾細密精美。飛天蓮花藻並無嚴格的格式,井心的蓮花圖案周圍配以各種姿態繞花飛舞的飛天形象,顯示出其特有的自由奔放。典型洞窟有401窟,407窟、415窟等。
401窟內的飛天蓮花藻井,藻井井心圖案依然是八瓣大蓮花圖案,環繞在周圍的圖案是伎樂飛天形象與翼獸形象。受西域文化影響,方井的邊飾圖案主要是聯珠團案紋,聯珠團紋內裝飾鳥形圖案,振翅欲飛,栩栩如生,正、側面的形象兼備,更顯多樣化。在隋初期時,連珠紋便已受外來文化影響,出現在藻井圖案中。如隋初期的第420窟,此時連珠紋呈圓形軌跡分布中心圖案外。而方井外圍的裝飾為蓮瓣紋,瓣內輔以精細花卉圖案,精緻細膩,稍顯華美。在此時期,藻井圖案中的垂慢三角變得纖長,垂慢三角內飾有忍冬紋,蓮花童子形象墜在四角。這種基於青綠的色調是隋代裝飾圖案的典型特徵,北朝時作為藻井圖案主色的土紅色在此時期變為輔助色,與青綠色錯落呼應,呈清麗優雅之感。著色方式以平塗為主,位於藻井井心的蓮花圖案在著色時採用了深、中、淺三層色彩退暈的染色方式,顏色由內到外產生漸變效果,整體上色彩偏重,具有一定厚重的體積感。
雙龍蓮花藻井。隋朝晚期的藻井形式是雙龍蓮花藻井,現僅存392窟。藻井井心的圖案是十二瓣蓮花,兩條龍呈對稱樣式置於井心的蓮花兩側。在方井外的邊飾簡化,到此時期只有一層圓點紋邊飾。外層的垂慢三角不再纖細修長,粗短且內無紋飾,簡單爽朗。這類藻井結構簡練,減少了複雜的紋飾,色彩淡雅清麗,給人以沉靜的感覺。可以看出,在隋朝晚期,藻井的發展開始反古特徵,向童年時期回歸,同時,也顯示出初唐藻井圖案的發展趨勢。隋代晚期時,藻井井心的蓮花形象比隋代中期的蓮花更為寫實,為唐代寫實性紋樣繪製做了鋪墊。392窟藻井內井心蓮花的收腰形象由此產生,並在後期繼續演變。收腰的蓮花形象大量運用於初唐時期敦煌藻井圖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