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心縱火犯撒貝寧老師近些年來一直都活躍在網絡的風口浪尖,從央視主持人成了喜聞樂見的段子手。
連撒老師的姓,都自帶搞笑buff。
很多人喊「撒貝寧」,都會自動讀成sà。實際上,那個字念sǎ。撒貝寧對別人念錯自己的姓並不介意,甚至有一點點竊喜,因為遇到平翹舌不分的人,撒就不是sǎ了,而是傻——
傻老師你好!!!
跟「撒」一樣是常見字,但我們常常讀錯還無知無覺,堅信那才是正確讀音的字還有很多。這一周,它們集體連著三次上了熱搜。
先是北大還行sǎ貝寧。
接著康輝老師專業科普懟人,懟不念duǐ,念duì。
讀duǐ的是一個方言字,「 」,有「排」之意。
最超出大眾認知的詞是蛋撻的撻。在「蛋撻」一詞的讀音上,幾乎全軍覆沒,參與央視調查的13.7萬人中,12.6萬人都讀錯了。
你以為它讀tǎ,蛋tǎ聽起來還蠻可愛,實際上人家叫蛋tà。
不知道為什麼,念tà的蛋tà突然失去了蛋tǎ可愛的靈魂。網友總結,sǎ貝寧duì人,蛋tà失去了靈魂。
同樣因為讀音就失去靈魂的,還有哈巴狗、鰻魚飯和餛飩。念hǎ的哈巴狗,讀mán的鰻魚和無聲的餛tun,就是沒有內味兒了。
有人建議,既然這些詞絕大部分人都會讀錯,不如將錯就錯,把讀音改了。語言作為社會約定俗成的產物,應該與時俱進。
但2019年初一條新聞的主流輿論呼聲卻與此相反。2月份的時候,一篇題為《請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刷屏,文章中列出了某些曾經教科書中標註的規範讀音,變成了「錯誤讀音」:
鄉音無改鬢毛衰,衰原讀cuī,現在變成shuāi。
遠上寒山石徑斜,斜原讀xiá,變成xié。
一騎jì紅塵妃子笑,新版教科書騎變成qí。
新京報從多名使用北師大版和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家長處證實,上述三個字,兩個版本的教材中確已改了。
原本辛辛苦苦背的音,很多人記錯了就改教科書,錯的變成正確的,我怕不是上了個假學,白讀了。
有人真誠疑惑,既然讀音改了,那當年考試寫錯的分能不能還給我?
所以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語音和社會變化的問題。
語音該不該隨著社會變化,大部分都讀錯了,就將錯就錯?理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