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山東經濟實力雄厚,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山東積極探索發展新模式,通過「走出去、引進來」「雙招雙引」等措施,使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攀升,展現出更加強勁的發展勢頭。即日起,大眾網·海報新聞推出「這就是山東」大型系列報導,從重大工程、行業發展、平臺建設、夜經濟、生態環境、旅遊美食等多個方面,為您展示那些讓人心動的山東人、山東事、山東景。這就是山東系列報導(220)德州金絲彩貼推陳出新 傳統手工藝品煥發現代生機
李愛民在進行金絲彩貼創作
花開富貴大眾網·海報新聞德州12月10日訊(見習記者 胡彬 高天倫)巨幅的《松鶴延年》、端莊的《孔子像》……在這間十幾平米的工作室裡,懸掛著近百幅精美的金絲彩貼作品,記者走進這間位於德州市東方紅東路的金絲彩貼工作室看到,金絲彩貼第五代傳承人李愛民在伏案工作,正在進行一幅以牡丹為主題的金絲彩貼畫創作。金絲彩貼是一種集民間布貼畫、工筆國畫、景泰蘭、瀝粉貼金等多種藝術形式於一體的全新工藝樣式,最早由民間傳統布貼畫演變而來,起源於古時人們的日常生活,道袍上的太極陰陽魚、服裝上的動物圖案、民間的老虎鞋……都是布貼縫製的,最初的布貼畫都是簡單的花鳥形象,如鴛鴦戲水、喜上梅梢等,隨著人們思想的進步和技藝的日漸成熟,布貼畫的圖案也逐漸豐富起來。
1973年,德州市工藝美術廠成立,當時李愛民的父親李福生在廠裡負責工藝美術設計工作,由於工作需要,李福生經常赴外地學習、參觀,青島煙臺的補花臺布、福建的布雕花、蘇州的金絲繡品等,給他帶來了極大的靈感,李福生想能不能以把這些元素融入到布貼畫當中,隨即便開始了金絲彩貼畫的創作。李福生在創作中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膠水的選取,傳統布貼畫的膠並不適合金絲線的粘貼,容易脫落,經過多次嘗試,李福生最終發現一種顆粒狀的膠,熬製特定時長,可以將金絲線牢固的粘貼在布畫上。1992年,李福生成功製作出了金絲彩貼畫這種平面壁掛式工藝美術作品。
隨著手工業的發展,人們對工藝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另外一個棘手的問題又接踵而至。2005年,李愛民父子在參加德州市經貿洽談會時,一位客戶看了金絲彩貼畫後說:「你們的產品顏色太單一,想要做出更好的效果,需要在材質和布料上下功夫。」寥寥數語卻讓李愛民父子如夢方醒,為了尋找更好的布料,李愛民父子用幾年的時間跑遍了天南海北,最終在紹興的布料廠裡找到了合適的布料。「現在使用的布料都帶有紋理或者漸變色,比起純色的布料,會讓作品顯得更加有質感。」李愛民說,不斷創新,不斷吸取先進的技術和流行元素,才能讓這門手藝更好地傳承和成長,如今金絲彩貼畫創作內容已經變得更加豐富,構圖更加新穎,藝術手法也更加成熟。
李愛民父子的金絲彩貼作品多次獲得國家專利,以及三十多項版權,遠銷海外20餘個國家和地區,被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破格接納為大會標誌產品。如今,金絲彩貼畫作為德州市的一張名片,頻頻亮相於山東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等大型活動,為他鄉異客帶去了一場場美輪美奐的文化、視覺盛宴。「為了追求不斷創新的理念,2019年,我們的金絲彩貼應用產品—圓扇、單肩包、萬年紅卡板等已經大批量生產銷售,客戶在購買後好評如潮。」李愛民說,在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金絲彩貼畫一直秉承純手工精製,每年都能設計製作出金絲彩貼畫400餘幅,在今後的發展中,將會繼續秉持創新理念,努力打造山東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