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說一部唐詩半山西,其實在詞中一樣一樣的。
隨意翻看宋金詞人的集子,總能看到有關山西的篇什,哪怕是南渡到臨安的人們也念念不忘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
1
蘇軾丨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首詞,有誰沒讀過嗎?
但大家知道否,此詞背景地,在大同一帶;詞中所映射人物,楊家將之楊業。
雖然,40歲的蘇軾作詞時,奮戰在抗遼前線的楊家將的輝煌時期已過,楊業之孫楊文廣也已於前一年壽終。
當時北宋邊防,不斷受到遼國、西夏的嚴重威脅,幾個月前,遼國又脅迫北宋割讓大片邊地。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為漢代典故。雲中為秦漢時郡名,指今大同、內蒙古一帶,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楊業戰死後,即被追封為「大同軍節度使」。
歷史上的大同,面臨諸多強悍的遊牧民族的侵擾,因而修築長城,抵禦外敵,便成為軍事上的需要。
今天大同周邊仍有不少長城遺蹟殘留,有些還很完整,已成為大同的一個符號。
如白登山、德勝堡、平型關等地,在這些地方發生過多次重大軍事行動,大多已載入史冊。
1
白登山
位於大同城東5公裡處,今名馬鋪山,曾經是戰馬長嘯、刀光劍影的爭戰之地,是白登之圍遺址。
2
得勝堡
它處於大同與內蒙古交界的邊牆內。
德勝兩字告訴遊人,這是部隊得勝凱旋的地方。
3
平型關
位於靈丘縣白臺鄉境內,距縣城30公裡,是明代長城上的一處重要關隘。這裡群山重疊,溝壑縱橫,自古為兵家爭戰之地。近代,有赫赫有名的平型關大捷。
2
陸遊丨夜遊宮·記夢寄師伯渾
雪曉清笳亂起。夢遊處、不知何地。鐵騎無聲望似水。想關河,雁門西,青海際。
睡覺寒燈裡。漏聲斷、月斜窗紙。自許封侯在萬裡。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哦!好一聲長嘆!
雁門西。
這首詞是陸遊的一個夢。在夢中仍然念念不忘抗金大業,期盼像漢代班超那樣,萬裡立功封侯。
1
雁門關
雁門山古稱勾注山,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雁門關在的雁門山脊,與寧武關、偏頭關並稱「三關」。
現在的雁門關是明代重修的,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2
代縣
北宋初期,雁門關一帶是宋遼激烈爭奪的戰場,楊家將們就是在這裡大顯身手,為國立功。
今天雁門關北口建立楊將軍祠。
想當年楊業守雁門關8年之久,遼軍始終不能侵入,後因受主將王銑、潘美掣肘,戰鬥失利而被俘,絕食三日而死。
今天代縣城內鼓樓上懸有正面為「威震三關」,背面為「聲聞四達」的巨匾,是後人為紀念楊業功勳而流傳至今的珍貴遺蹟。
3
鹿蹄澗
雁門關下楊家祠堂所在的鹿蹄澗村民,多半為楊家後代。
多年來,村中每年都舉行莊祭並唱楊家戲,但他們從來不看《金沙灘》這齣戲。據說是因為每次演出則飛沙走石,風雨大作。
這當然只是一個民間傳說。但楊家後代不忍看這齣楊家將死傷大半的慘烈戲,倒是真的。他們大概是不願讓這慘烈的場面去攪擾祖先的在天之靈。
3
元好問丨木蘭花慢
對西山搖落,又匹馬、過并州。
恨秋雁年年,長空淡淡,事往情留。
白頭。
幾回南北,竟何人、談笑得封侯。
愁裡狂歌濁酒,夢中錦帶吳鉤。
嚴城笳鼓動高秋,萬灶擁貔貅。
覺全晉山河,風聲習氣,未減風流。
風流。
故家人物,慨中宵、拊枕憶同遊。
不用聞雞起舞,且須乘月登樓。
太原之秋
有理想未酬,功名未就的感慨,更掩不住一腔救國熱情。
有人評說:元好問「生長雲朔,其天稟本多豪健英傑之氣。」
元好問在金亡後雖然再不出仕,但這與一般的前朝遺臣守節、死節是有區別的。
宋金時期,部分山西百姓尤其是晉陽百姓對宋朝一直懷有怨恨之情。
晉陽為唐朝「龍興」之地,五代時又崛起沙陀政權,引起趙宋忌恨。宋朝連年決水、焚燒攻打晉陽,俘掠晉陽三四萬人遷於河南,但即使城破巷戰,官員投降了,晉陽人民也仍不屈服:「屋瓦亂飛如箭鏃。」
相信鬼神的宋太宗將晉陽夷為平地後仍不放心,在唐明村築新城時,為釘斷龍脈,只準築丁字街,並將太原北百餘裡外的繫舟山「龍角」剷平。
宋太原城
對此,元好問《過晉陽故城書事》一詩有述:
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來苦;
官街十字改丁字,釘破并州渠亦亡。
這種情緒終宋一代都是很強烈的。
但山西百姓並非不顧大局,一味洩私憤。南宋劉克莊《賀新郎·送陳真州子華》一詞曾寫道:
北望神州路,試平章、這場公事,怎生分付?記得太行山百萬,曾入宗爺駕馭。今把作握蛇騎虎。君去京東豪傑喜,想投戈下拜真吾父。談笑裡,定齊魯。兩河蕭瑟惟狐兔,問當年、祖生去後,有人來否?多少新亭揮淚客,誰夢中原塊土?算事業須由人做。應笑書生心膽怯,向車中、閉置如新婦。空目送,塞鴻去。
其中,「記得太行山百萬,曾入宗爺駕馭」,即是指靖康以後,山西及中原百姓不願降金,於太行山聚眾起義,而被東京留守宗澤招降的事。
當時,河東「巨寇」王善擁眾70萬,車萬乘;綽號「沒角牛」的楊進領兵30萬,王再興、李貴、王大郎等各擁兵數萬。
宗澤或單騎馳往,或遣人曉諭,他們都能識大體、顧大局,歸順於宗澤的抗金隊伍,從而一度使金人畏懼,不敢進犯,並呼宗澤為「宗爺爺」。
但好景不長,由於投降派的阻撓,宗澤、嶽飛等無法進兵北伐,宗澤次年憂憤而卒,義軍星散,以至黃河兩岸地區「兩河蕭瑟惟狐兔」,中原人民只能「空目送、塞鴻去。」
4
陳亮丨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
不見南師久,謾說北群空。當場只手,畢竟還我萬夫雄。自笑堂堂漢使,得似洋洋河水,依舊只流東。且復穹廬拜,會向藁街逢。
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萬裡腥羶如許,千古英靈安在,磅礴幾時通。胡運何須問,赫日自當中。
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在何處?
史載:「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
均在今日晉南地區。
陳亮,字同甫,他和辛棄疾、陸遊等詞人一樣,強烈反對和議,力主恢復中原,對於恢復失地有極高的勝利信念。
1
堯之都
平陽即今臨汾,堯帝遺蹟至今猶存。
臨汾城南有伊村,為帝堯故裡;
城西姑射仙洞,有被傳為帝堯成婚的洞房和堯教丹朱的棋盤石,有堯及四大臣塑像;
城內大中樓處為堯舜禪讓的揖讓臺;
城南有金殿,是平陽最初的所在,史稱堯墟;
城東北還有堯出巡經過的擊壤處和堯訪康衢的康莊堡;
城西北王曲村有堯子丹朱墓。
2
舜之壤
蒲坂在今永濟,古蒲州故城址尚存。
近年有蒲津渡口大鐵牛出土,並復建了鸛雀樓、普救寺等古蹟名勝。
3
禹之封
安邑在今夏縣,近年不斷發現的夏城遺址,印證了晉南曾是夏朝國家政治文化中心的歷史。
1975年,夏縣東下馮村發現了年代相當於夏朝的城堡遺址,城堡規模宏大,布局合理。
類似東下馮城堡的建築遺蹟,在北起臨汾、南至黃河、東出翼城、西抵河津的山西南部竟有35處之多。這些發現,與《禹貢》記載的冀州、太原以及周人所說的「大夏」、「夏墟」正相契合。
5
元好問丨水調歌頭·賦三門津
黃河九天上,人鬼瞰重關。長風怒卷高浪,飛灑日光寒。峻似呂梁千仞,壯似錢塘八月,直下洗塵寰。萬象入橫潰,依舊一峰閒。
仰危巢,雙鵠過,杳難攀。人間此險何用?萬古秘神奸。不用燃犀下照,未必?飛強射,有力障狂瀾。喚取騎鯨客,撾鼓過銀山。
三門津,正是位於平陸縣的黃河著名峽谷三門峽,河中舊有人門、鬼門、神門,水流湍急,僅人門可通船,是黃河十分險要的地段。
三門津如呂梁千仞。
聽起來,就覺血脈賁張。
既為中流砥柱,自能力障狂瀾。如此壯景,應喚壯士騎鯨,擊鼓越浪過之。
1
小浪底
三門峽壯景雖因40年前修建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而不存,但周邊千尺絕壁,高峽平湖,景致仍很壯觀。
三門峽下遊的垣曲一帶,修建了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庫區內形成大量的半島,孤島、險峰,以及曲折蜿蜒的河灣,煙色浩淼的湖面,以景觀美、幽、奇、勝,既有田園風情的古樸典雅,又有現代時尚的豪放氣魄,滿足了人們回歸自然的追求,遊人可由垣曲縣古城鎮乘船進入庫區,飽覽大好河山。
(來源:老家山西V)
原標題:《從宋金詞裡觸摸山西溫度》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