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能夠被歷史記載下來的人不多,這些人要麼就是大奸大惡之人,要不就是真的有真才實學。而在我國封建王朝中,有一個最不願意被人提起的朝代,那就是清朝。從清朝中期開始,我國就慢慢從世界大國的形象上跌落了下來,到了清朝末期,中國已經到了隨便哪個國家都能欺負的境地了。
雖然新中國成立後,我們花費幾十年的時間逐漸趕超了大部分國家,但是這段歷史卻成為了許多人心中不可言說的痛。
清朝時期,除了慈禧受到世人唾罵外,還有一個人的爭議性也很大,他就是李鴻章。李鴻章作為晚清名臣,雖然對清朝忠心耿耿,但他主導籤訂了許多的喪權辱國條約,因此成為了歷史的罪人。但對一個人的評價我們要從多方面來思考。從一個方面來說,李鴻章的能力在當時絕對是最頂尖的,要不然絕不可能成為慈禧的心腹和清朝的代表人物,這一點可以從他日後與英國籤訂的一個協議看出來。
當年,李鴻章與英國籤訂了一個叫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的協議,上面規定了香港只允許租借99年,而原本英國卻想的是租借100年的。按照常人的思維,租借100年和99年並沒有什麼區別,然而我們結合歷史,才明白當時李鴻章做的決定有多么正確。
歷史上的香港是在1898年才完全割讓出去的,當時清朝經歷了英法聯軍、八國聯軍和甲午中日的戰敗,國庫已經相當空虛,割地賠款已經成為了一件常事。而在割讓香港的時候,英國一開始是想讓李鴻章籤訂一個英國租借香港100年的協議的,然而李鴻章看出了其中的貓膩,並且講這個年限縮短了一年,變成了99年。
在當時,英國還是世界上實力最強的國家,而香港只不過是他眾多殖民地的其中一個,因此雙方沒有做過多的糾纏。而在當時的西方列強之間有一個「國際法」,國際法規定一單一個地方租借超過100年,那麼這個地方就會被直接劃分給這個國家。
也就是說如果當年籤訂的真的是100年的協議,可能香港想回歸就沒這麼容易了。而當時的英國則陰險的想利用這個信息差逼迫我們籤訂這個不平等條約。然而李鴻章卻看出了其中的貓膩,不管是不是有心的發現還是無心之舉,這也是李鴻章身為一個大臣對中國做出的貢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