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文政、梁建章
【按:本文是作者為Empty Planet: The Shock of Global Population Decline的中譯本《空蕩蕩的地球: 全球人口下降的衝擊》一書所撰寫的推薦序的原文。該書採納的推薦序在此文基礎上略有刪節。該書紙質版在京東和各大書店有售,電子版也在各大平臺上市】
裡約奧運的環保主題
2016年里約奧運會開幕式給我們印象最深的,不是美輪美奐的視覺效果,而是貫徹始終的環保主題。開幕式展現了海洋、森林的景象,並用系列圖表說明,碳排放不斷增加,氣溫升高,不少綠地可能消失在海平面之下。巴西以此告知世人,人類面臨氣候災難,要珍惜大自然給予我們的一切。
巴西是一個自然資源豐富,但發展程度依然不高的國家。裡約奧運會開幕式上選擇這一主題,反映了環保理念已在全球深入人心。確實,巴西對氣候變化的擔憂是情理之中。過去幾十年裡,主體位於巴西,被稱為地球之肺的亞馬遜雨林一直在萎縮,讓人們擔心這會影響地球氣候。
但亞馬遜雨林的變化不是單向的。在哥倫布到達美洲前,亞馬遜雨林中很多地方已有大量印第安人居住,在歐洲殖民以後,這些地方逐漸成為無人區,雨林面積也隨之擴大。而到1972年跨亞馬遜公路開通後,雨林面積又開始大幅減少,並持續至今。
實際上,包括氣候在內的地球環境一直處在振蕩性的變化中。比如,地表海平面在1900年到2000年的100年間上升了約0.2米,而從2000年到2100年的100年間,預計將再上升到0.3至1.2米,最悲觀的估計甚至達到2.7米。
但這個令人類憂心忡忡的變化,放在更長的時間尺度上並不突出。從上一冰河期結束的2萬多年前到人類文明出現的8000年前,海平面上升就超過120米。但在人類活動日益頻繁的過去6000年裡,海平面卻基本處於穩定之中。而上一次冰河期開始之前的約13萬年前,海平面甚至比現在還要高出6~9米。
人類自身繁衍的危機
雖然氣候變化值得人類警覺並認真應對,但上述海平面上升的例子也說明,相對於地球自身的變化,人類的力量依然十分渺小。在更好地預測並適應地球變化的同時,我們對其他可能深刻影響人類未來的的變化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在這方面,《空蕩蕩的地球》一書所討論的人類自身繁衍危機,正是一個需要引起廣泛重視的議題。
這本書的作者分別是國際知名的益普索公司公共事務CEO 達雷爾布裡克和加拿大《環球郵報》的資深記者和專欄作家約翰伊比特森。該書的主要觀點是,到2050年前後,或者更早,人類將迎來全球人口拐點。未來人口下降趨勢幾乎是不可遏制的。在許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口下降已經是進行時。我們正在面臨一個急劇縮水的地球村。作者敏銳地認識到,這個變化正在重塑人類社會。
作為長期關注並探討中國乃至世界人口問題的研究者,我們非常欣慰地看到這本書的中譯本在中國出版。我們還認為,該書關注的人口萎縮趨勢,對人類文明的影響,要遠比氣候變化更加確定,也更加深遠。比如,在未來一兩百年裡,環保努力能否拯救亞馬遜雨林還不得而知,但巴西人口的大幅減少,看來則是確定無疑。
本書第7章以「巴西的工廠關閉了」為標題,描述生育意願越來越低的巴西女性以結紮等措施來減少生育。書中提到,巴西的生育率近年在不斷下降,而且未來難以回升。不過,書中列出的巴西生育率依然有1.8。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數據,巴西2017年生育率只有1.71,而位於華盛頓的人口文獻局以及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最新數據中,巴西2018年的生育率分別僅為1.6和1.65。
要維持人口長期不衰減,生育率必須達到2.1左右的更替水平。相對於這個更替水平,1.65的生育率意味著出生人口每代減少21.4%。 即使假設生育率不再繼續下降,而是維持在1.65,巴西人口將從目前的2.1億衰減為本世紀末的1.4億,和下世紀末的7000萬左右。
相對於巴西,中國的人口衰減幅度更是觸目驚心, 這是因為中國未來的生育率會遠遠低於巴西。本書在列舉中國生育率有各種不同數據後表示,即使是1.0左右的數據也不像聽起來那麼離譜。這與我們的判斷是一致的。
我們根據近年出生人口及各種信息綜合推算,在去除短暫的全面二孩堆積反彈因素後,中國自然生育率不到1.2。即使中國生育率能維持在1.2, 而不像各種證據顯示會進一步下降,中國人口也將從目前接近14億,到本世紀末萎縮到6億,到下世紀末萎縮到與巴西相當的7000萬左右。即,相對較低的生育率,在六七代人的時間裡就會讓中國目前七倍於巴西的人口優勢消失殆盡。
儘管中國的人口坍塌最為突出,但人口衰減將是全球性的問題。對此,書中寫道:「在整個地球,出生率都在暴跌。這種暴跌意味著一切。這種暴跌是聯合國預測錯誤的原因所在。這種暴跌將說明,為什麼世界變得越來越小,而且進展的速度比大多數人想像中要快得多。」
對聯合國人口預測的質疑
本書的一大價值是全面質疑聯合國對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人口預測。我們早在2015年就曾撰文《聯合國不應嚴重高估中國未來人口》,批評聯合國對中國的人口預測具有嚴重誤導性,並指出聯合國機構在中國建立計劃生育體系和實施計劃生育政策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書作者則根據他們在全球各地的調查經歷指出,聯合國不僅嚴重高估中國未來人口,也普遍高估其他國家的未來人口,儘管對其他國家人口的高估沒有對中國那麼嚴重。
本書寫道:「如果你跟一些人口統計學家私下討論過,你會聽到他們的懷疑:聯合國是不是有意識地對所有不利的證據置之不理,保持高位人口預測以將危機感最大限度地放大,從而證明限制經濟增長的幹預措施正當合理,同時確保聯合國的援助項目有繼續存在下去的必要。但無需沉迷於陰謀理論也可以得出結論,聯合國採用了一套錯誤的模型,這套模型的基礎假設適用於過去,但很可能不再適合將來。」
本書作者認為未來全球人口將更加接近聯合國的低位預測,而不是理應更準確的中位預測。他們寫道:「我們認為,聯合國的低位預測(或與之類似的情況)將成為現實。正在閱讀本書的大多數人都將會活到見證地球人口開始下降的那一天。多巴火山、黑死病、殖民統治的蹂躪,以及其他天災人禍,導致了過去的人口崩潰。這一次,情況會有所不同。這一次,它將來得緩慢且蓄意。出於人類自己的選擇,我們每一年的人口,將年復一年地減少。」
人口趨勢對全球競爭勢力的影響
本書用不少篇幅討論了人口變化對全球各國的影響。書中寫道, 「這樣的人口變化趨勢既有輸家也有贏家,中國可能會成為輸家,因為獨生子女政策加劇了人口衰竭的問題。而美國則因其開發的移民政策而維持一定的穩定,反而印度有可能成為21世紀經濟的翹楚。」這些判斷甚至體現在第9章「崛起的大象,衰退的巨龍」和10章「第二個屬於美國的世紀」這些標題上。
針對中國的人口趨勢,書中寫道:「如果中國的家長效仿此途(指生育率向大城市看齊),截至本世紀末,中國的人口就只剩5.6億了。從人口的角度看,中國的規模並不比美國大太多。不管怎麼說,中國似乎處於一種人為控制的人口大規模崩潰的邊緣。以前從未發生過這樣的事情。我們將在本書後面部分看看這一轉變帶來的經濟和地緣政治後果,不過,對中國而言,這些全非利好消息。」
作者的結論是, 中國非但不能稱雄全球,反而會因為崩塌似的人口衰減而陷入困境。本書還引用政治學家Mark Haas的話說,「中國和俄羅斯人口的快速嚴重老齡化,將使這兩個國家難於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領先的經濟和軍事大國。光是應對老齡化社會所提出的挑戰,就夠它們為難了。靠著充足的移民,美國邁入老齡化的步伐,將比其他大國慢,從而進一步鞏固其領先地位。」
比起這位僅提及美國移民優勢的政治學者,本書的作者更認識到:「美國、中國和俄羅斯出生率之間的差距,是美國的另一項資產。美國的生育率為1.9;俄羅斯是1.5。據官方統計,中國為1.6——當然,我們已經看到,實際數據可能還要低許多。跟其最大的地緣政治競爭對手相比,美國的繁殖力更強健。依靠移民和更高的生育率,較之大多數主要發達國家,美國能更好地在本世紀內維持其人口規模。」
不過,作者對美國近年興起的本土主義和反移民情緒以及川普的「美國優先」持負面的觀感,並相信與世隔絕的美國必將承受不幸的命運。對此,書中寫道,「如果美國真的垮掉,另一個強國可能會佔據主導地位:印度。儘管存在大量內部矛盾,但該國正在實現現代化,不斷發展。由於其生育率目前處於替代率水平,印度可以享受數十年的黃金歲月,擁有大量的年輕人口生產和消費財富。但最終,印度的人口也將走向衰敗,而與此同時,世界會饒有興致地看著這個充滿活力的社會走上舞臺中央。」
不謀而合之外的觀點差異
本書對全球人口趨勢的判斷方向與我們不謀而合,但對這種趨勢影響的看法,與我們不盡相同。作者與我們最大的共識是,人口衰減是一件大事,今天出生的孩子人到中年的時候,世界將迥異於我們自己同齡時的那樣。 作者和我們也都相信,隨著人口衰減,地球會變得更加城市化,退休年齡會提高,創新和創造力會下降。特別是,面對人口的數量一代少於一代的趨勢,還沒有人找到任何方法來挽救文化的滅絕。但書中也有一些觀點是我們不認可的。
首先,我們覺得本書低估了中國的韌性和潛力。作者似乎沒有考慮到,中國目前的發展,依然遠不到與中國人聰明、勤勞、注重教育,追求成功的現實相符的水平。只要各種機制改革到位,中國依然有巨大的空間來發揮中國人口的存量優勢。 這種上升勢頭在未來二三十年銳不可當。如果中國當下能夠痛下決心,全力應對人口危機,成功逆轉人口頹勢,中國的未來依然不可限量。
其次,我們對移民的態度也比兩位作者更為謹慎。毫無疑問,移民是美國和加拿大立國的基礎,也是這兩個國家獲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但由於新進移民在種族、文化和宗教上與主流社會之間的差異遠大於早期移民,美國和加拿大都從民族熔爐轉變為民族拼盤。當原先的主流族群失去數量優勢時,一旦經濟遭遇困境,危機感很可能引發政治上的族群分裂。川普當選的這次大選,就比美國過去任何一次大選更表現為白人和非白人的分野。
如本書所言,與其他東亞國家一樣,中國沒有接受和吸納移民的傳統。我們雖然支持中國吸引並接納國外特殊人才,但並不認為大規模引進移民是緩解低生育率危機的可行之道。中國人口坍塌的窟窿太大,根本無法被其他國家的移民所填補。反過來,如果引進的移民多到足以緩解人口衰減的危機,那移民融入困境可能比解決的問題更大。這點可以從網絡上近年興起的反移民言論看出端倪。特別是,嚴厲的計劃生育阻止了上億的中國嬰兒來到人世,大規模引入移民很自然會引發騰籠換鳥的聯想,並有可能引發信任危機。
此外,本書似乎認為,人口衰減會帶來勞動力短缺,能讓老年人更容易找到工作。而人工智慧會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 我們認為,這些看法是非常表層的,既不為深入的分析所認可也不為實證證據所支持。
人口萎縮並不意味著勞動力短缺。這是因為所有的工作機會都來自人的需求,人口少需求也小,工作機會自然也少。整體而言,人口規模對就業的影響為中性,但略偏正面。這是因為人口越多,求職者與工作機會越容易匹配。假設全球人口衰減為現在的1/100,那麼理髮師、會計師職位可能也是現在的1/100,而航天、高鐵這些需要巨量人口支撐的行業以及類似罕見疾病治療和研究古代語言這些小眾領域的職位就會消失。
勞動力過剩或短缺的根源是經濟失衡,而非人口多寡。在持續低生育率下,由於年輕人口減少造成勞動力萎縮先於消費市場萎縮,人口銳減在初期可能會帶來勞動力短缺。但長期更可能造成勞動力過剩。原因是,低生育率除了弱化規模效應之外,更減少了孩子和年輕人口的比例。相對於成人和中老年人,孩子和年輕人更容易適應新的生活方式,更能發展未來所需的技能。實際上,在目前人口萎縮的國家和區域,就業形勢甚至更差。比如,中國東北人口在萎縮,而就業景氣指數在各大區中就是最差的。
至於人工智慧可以緩解勞動力短缺,看起來像是對一些虛假問題提供的不當的解決方案。像之前的技術進步一樣,人工智慧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讓人類以較少的工作時間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商品和服務。雖然人口萎縮短期內可能造成暫時性勞動力短缺而提升對人工智慧的需求,但長期而言,卻會弱化和窄化這種需求,並削弱開發人工智慧技術的人力和財力。目前人工智慧最發達的恰恰是中國和美國,因為這兩個國家需要和開發人工智慧的有效人口也最多。
本書還認為人口減少可以讓更少的工人分享更多的工資,讓家庭收入更高,讓社會變得更加富裕,儘管作者坦承他們對此也不確定。在我們看來,這些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在宏觀上,我們所享受的財富並不是存量,而是流量。
衡量社會富裕程度最核心的指標人均GDP是指每個人平均創造或者享用的價值。這些價值的產生來自於需求與供給的匹配。人口越少,需求和供給的多樣性和規模效應都會下降,匹配的效率也會降低。因此,與很多人預料的相反,人口萎縮最終不僅降低GDP總量,也會導致人均GDP相對下降。
這點也為實證分析所印證。比如,日本人口已經步入萎縮,而美國人口一直在增長,但日本的人均GDP卻從1990年代初期比美國高出15%,變成今天比美國低30%多。經濟學家普遍認為日本的相對衰弱的原因與其說是日元升值,不如說是長期少子化導致的人口老化和萎縮。
又如,人口在全國佔比不斷下降的東北地區的人均GDP,在1980年比全國高39%,現在卻比全國低19%。儘管影響東北發展的因素非常多,但長期低生育率下的人口頹勢是一個最基礎性的因素。同樣,江蘇如東、湖南常德等當年計劃生育更成功的地區的人均GDP增長,都要顯著低於鄰近可比地區。
但人口萎縮難道不是降低人類自然資源的需求嗎?
確實如此,但這絲毫不意味著人類會變得更加富足。實際上,我們目前享受的不論是手機、汽車、房屋等商品還是教育、醫療、旅遊等服務中,來自自然資源在價值中的佔比平均不到5%,而且整體趨勢是越來越低。由人所創造的價值佔比反而是越來越高。這背後正是人口增長驅動技術進步,讓之前不是資源的物質變成了對人類有用的資源。如果人類一直停留在幾千人的規模,那麼我們今天可能依然在與非洲草原的野生動物爭奪水源和果實,而認識不到地底下的煤炭、石油、甚至地面的矽以及來去無影的風都能成為我們可利用的資源。
在環境方面,本書一定程度上有著與馬爾薩斯學派相近的觀點,認為隨著人口減少,環境會更好,更乾淨、海洋將開始癒合,大氣冷卻下來——或者至少不再變暖。這個預測聽起來似乎有道理,但情況不會如此簡單。如同我們在序言最初所敘述的那樣,在兩萬到八千年以前,地球海平面上升了超了120米,而那時人類文明還未幾乎沒有興起。
人類數量與環境也遠非簡單的單向關係。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研究,在過去20年裡,地表增加了200萬平方英裡的植被,相當於多出一塊亞馬遜雨林。而這其中三分之一的綠色增長竟然要歸功於世界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中國和印度。雖然這其中是否有多大程度與氣候變化有關並不確定,但中印兩國在變得更富裕的同時,更加注重環境而投入更多資源用於造林和植被改善的努力也功不可沒。在這種努力的過程中,兩國巨量的人口規模甚至是改善環境的有利因素,這點與蒙古等人口稀少的國家環境加劇惡化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相比之下,人口要少得多的巴西,其亞馬遜雨林反而在不斷萎縮。
文明由盛轉衰的起點?
如本書所言,以往的人口劇減都是因為災變、瘟疫、饑荒、文明崩潰等外部因素,這次卻是人類選擇生養更少的後代而自我縮減。這種內生性的變化,比外部因素導致的危機更難應對。回顧人類乃至生命演化的歷史,我們有理由擔心,這次人口劇減很可能成為人類文明由盛轉衰的起點。
按現代普遍接受的理論,我們所知的宇宙在生命出現之前已經存在了幾十億年。在生命出現以前,宇宙的運行規律能夠用相對簡單的規則來描述。我們可以用牛頓定律來近似天體的運行軌道,用量子場論來理解微觀粒子世界,用超弦理論來表述宇宙形成之初的狀態。儘管我們無法同時確定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也不能預測混沌系統的軌跡,但這些不可為本身就是理論所蘊含的推論。換言之,我們對沒有生命的物理世界的的理解,能夠逼近理論所允許的邊界。
但生命的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這點。我們甚至永遠無法準確描述一隻螞蟻,甚至一個細菌與外部世界互動的刺激-反應機制。這種描述困難可以歸因於生命的自由意志。這體現在刺激-反應機制的或然性和複雜性。
這種機制是生命演化的產物,嵌入了生命體與環境互動的記憶,不僅包括個體生命體在其自身生命周期中對經驗和知識,也包括其祖輩在漫長的演化歷史中通過基因傳遞下來的各種應對機制。生命的演化體現於遺傳基因所能表達的複雜程度在不斷增加。在繁衍過程中,基因不斷地突變,交叉重組以嘗試不同性徵來讓生命體適應環境。
不過,這種演化非常緩慢,也未必會讓生命變得更加精巧。如果環境大致相似,今天出生的大象與其一萬年前的祖先在生存方式上並沒有本質不同。但今天人類在生活方式上,不僅迥異於一萬年前的人類,也明顯不同於一千年、一百年甚至20年前的人類。這種演化並不是表現在個體的改變上。現今人類個體的智力與幾千年前的祖先可能並沒有多大差別,而體力甚至可能還會因為脫離野外生存環境而有所退化。
那麼人類到底進步在哪裡呢?
答案是群體交流和協作方式。也就是說,人類的演化不再是個體體能和智能的提升,而是群體交流和協作方式的改變和效率的改進。
群體交流的基礎是不同個體在感知和認知方面的共性,以及建立在這些共性之上的自然語言以及其他符號系統的交流方式。在這方面,自然語言的出現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它使得人類不僅在面對面的情況下可以交流和協同,也可以通過語言陳述讓經驗和信息跨時空分享,大大擴展了共享信息和知識的人群規模。
文字的出現更是在時空中進一步擴展了分享的範圍,讓人類可以在更長的時間尺度上積累知識,並在更廣的空間裡創造、運用和傳播知識。得益於文字的記錄,宋代的書生可以閱讀《史記》來了解久遠的治國理念。一個小學生可以通過教科書和老師的講授在幾個月內學會四則運算,而大部分人窮盡一生可能也無法獨立探索來得出四則運算的規律。
所有這些交流方式的提升對人類文明的促進,都表現於互動範圍的擴展,其核心意義在於發揮規模效應,即1+1>2。在一個規模更大的群體內,消費者找到更好的產品或服務來滿足自己的需求,生產者如果有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也可以還有獲得更多的顧客。而以現代通信和交通為基礎的全球化,更是將整個人類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將規模效應推到極致,從而惠及整個人類。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把人類看成由幾十億人構成的一個有機的超級生命體,每個個體則是這個超級生命體的細胞。人類文明的演化體現在這個生命體內不同細胞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效率的提升。網際網路的出現,更是通過實時的、大容量的、便捷的信息傳輸大大提升了這種效率。在人類整體這樣一個超級生命體內,網際網路可類比為神經系統。
對人類這個超級生命體來說,人口規模是其賴以延續和生長的基礎。但是由於歷史上人口不斷增長,人們一直把巨量的人口規模當成理所當然,甚至看成負擔。早在兩百年前,馬爾薩斯就認為,由於人口的增長快於食物供給的增加,人類將面臨災難。但這些並沒有發生。比起馬爾薩斯時代,人類數量增長了六七倍,人類卻比任何時候都吃得更好更健康,也活得更長更多彩。
試想,如果全球人口一直維持在馬爾薩斯年代的10億,再假設不同地域人口比例不變,那現在的發達國家只有一億多人。這種人口規模完全無法支撐現代人習以為常的手機、網際網路、高鐵、噴氣式飛機,以及各種藝術流派和作品。即使存在某種類似的發明或產品,其迭代進步的步伐也不可能有現在這麼迅速。
我們現在認為天經地義的觀念,其中很多背後的邏輯可歸於人口規模效應。比如,我們都認可開放而不是封閉是發展的秘訣。但人類經濟對外星球可以說是封閉的,卻一直在發展。所以開放本身並不是關鍵,其真正意義在於開放可以將自己的體系置於更大體系之內,而享受更大體系的規模效應。
中國有14億人,具有巨大的規模優勢,但14億人再多,也遠少於全球76億人,而開放可以讓我們汲取全球76億人中最好的思想營養。在這個意義上,中國需要世界甚於世界需要中國。全球76億人的經濟體少掉14億人並沒有特別大的差異,但14億人與其餘62億人在信息和市場上長期隔離,將重創中華文明。
正是因為人類社會的規模如此重要,人口從增長走向萎縮可能是人類文明由盛轉衰的起點。目前幾乎所有國家的生育率都在快速下降,迄今為止沒有一個國家在生育率降低到更替水平以下之後能成功反彈到更替水平以上。雖然由於人口慣性,全球人口還會繼續增長一段時間,但生育率低於更替水平意味著總人口將步入萎縮,而且除非生育率能夠回升到更替水平以上,人口萎縮將一直持續下去。
從人口減少到經濟萎靡和技術停滯還有相當長的滯後。隨著人口不斷減少,所有行業都成為夕陽行業,需求和供給同步萎縮,投資意願低迷,創新步伐放緩並最終停滯。基礎設施也會因為需求和財力的不足而難以更新,最終不斷地被廢棄。現在的大城市會隨著人口減少而退化為中等城市,再變成小城市;機場、醫院、學校、公園也將不斷地關閉,讓居民的選擇越來越少。
更基礎性的變化是知識更新的放緩和停滯乃至現有經驗和技能的失傳。現在一架空客380客機有超過400萬個零部件,由遍布全球30多個國家的1500多家公司供應,其中很多公司是專注於研發和生產某類產品。隨著人口衰減,大型客機的需求將銳減,維持產能都難以為繼,更不用說研發新型號了。而許多專注於特定零部件產品線的公司可能被迫關閉,幾代工程師積累的經驗、知識和專業技能有可能永久性地失傳。
等到人口變得很少,有人不幸患上某種罕見疾病,那恐怕只能聽天由命了。少得多的人口基數可能讓全球患有這種疾病的病人也屈指可數。製藥公司沒有動力為如此少的患者群體開發藥物。甚至以前曾有成功的治療方案,也會因為屆時的醫生的經驗太少而無法使用。沒有不斷更新的實踐,以前積累的經驗和技能也將逐漸消失。
無論是生產飛機零部件的技術,還是治療罕見病的方案,都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是人類這個超級生命體經年累月創造和積累的刺激-反應機制的一部分。當人口開始不斷萎縮,首先是創新和技術進步將逐漸停止,之後是已有的知識和技能開始流失並被遺忘,而這正是人類這個超級生命體衰亡的表徵。而且,人類中首先開始萎縮的恰恰是那些以往創造了更多知識和財富的群體。
美麗而孤獨的星球
文明的退化在人類歷史上常有發生。但不管是經歷自然災變,還是瘟疫或戰爭,人類自我繁殖的意願和行為,在危機過後總能讓人類文明重現生機。雖有磨難和波折,人類在不斷拓展自己的認知和行動邊界,創立起我們所知的最為精巧的文明。在這個過程中,人口增長是常態而非例外,這種增長正是人類文明演化的動力和基礎。
只要人口繼續增長,人類就會有向外探索的需求及滿足這種需求的才智規模。假設人口突破1000億,人類大量走出地球恐怕會從夢想成為現實。反過來,假設全球人口在達到150億之前就開始萎縮,那麼除了極少數太空人,人類很可能將永遠被困在這個星球之上。
當然,比起這種失去太空之夢更加現實的問題是,如果人口一直萎縮,那麼人類唯一的結局就是消亡。不同於以往由外部因素導致的人口減少,這次低生育率導致的人口衰減是內生性的,源自現代生活方式尤其是避孕手段普及帶來的繁衍意願的下降。如果說之前的人口減少是局域和短期的,這次人口衰減則是全球性和長期性的趨勢。除非人類自身的觀念和行為,乃至社會結構在整體上做出根本性改變,人類文明恐怕會走上不歸之路。
但由於之前對人口爆炸及其後果的恐嚇性預言全部破產,包括本書作者在內的許多人,在談及人口萎縮的影響時都顯得謹小慎微。就像本書作者承認,他們只是不想成為反向的馬爾薩斯主義者。
但對人口增長的擔憂,與對人口萎縮的擔憂有著本質的區別。人類就其影響來說,即使對地球也還非常有限,而這個星球甚至它所在的銀河系,只是浩瀚宇宙中的一粒細沙。在可預見的將來,人口再怎麼增長,人類在宇宙乃至地球上的體量依然微不足道。
可以說,對人口增長的擔憂源自對未知的恐懼。人口增長的邊界與其說存在於物理世界中,不如說受限於我們的想像力。破除這種焦慮需要的是樂觀的精神和探索的勇氣。相反,人口萎縮的終點就是人類自身的消亡。得出這個結論需要的只是最簡單的邏輯。歸根到底,對人口萎縮的擔憂是人類文明自我求生的本能。
那麼未來是否能夠出現奇蹟呢?
如果把時間拉到足夠長,左右命運的可能不是那些理性分析的因素,而是理性預測之外的奇蹟或者災變。但人類最終會遭遇重生的奇蹟還是消亡的災變,並不是我們能掌控甚至預測的。我們能做的是基於理性分析來更好地預測並應對未來的變化。至於那些理性分析之外更長遠的未來,哪怕消亡是常態,我們也寧願相信奇蹟會發生。但面對未來,這種信念只會給予我們一種坦然接受變化的樂觀心態,卻不能告訴我們該怎麼做。
如果人類不想消亡,把生育率提升到更替水平以上是基本前提,而且越早做到越好。各種經驗和分析都表明,低生育率具有幾乎無法遏制的慣性。一旦陷入這個陷阱,每拖延一天,我們都會陷得更深,也更加回天無力。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人口減少並不會給人類整體帶來幾乎任何好處。因此,面對前所未來的繁衍危機,人類不僅應該瞭然於心,更應該行動起來,而且現在就開始。
對人類自身來說,繁衍生息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礎。裡約奧運會開幕式的環保主題表明,關注氣候和愛護地球在全球已經深入人心。相比之下,對人類自身的繁衍危機卻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甚至很多人把人類本身與自然對立起來。實際上,人類本身就是自然演化的一部分,而且是其中特別精彩的一部分。
人類不應該在理念上自外於地球。我們要做的是適應地球的變化,並保護我們自己的生存環境。把地球或自然在理念上與人類分離,並視之為需要人類保護的對象,其實體現了人類的自大與傲慢。地球並不需要人類來保護。不管人類在還是不在,地球依然是浩瀚宇宙中一顆孤獨的藍色星球。如果人口滅絕,文明消亡、地球依然還會在自己軌道上運行,依然還會像今天這樣美麗。只是這顆空蕩蕩的星球,即使再美,對人類也失去了意義,因為我們所意味地球的美麗只存在於人類的意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