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 中國農林科學院鑑定並推廣雜交水稻

2020-11-29 東北網

   

  接受記者採訪時,袁隆平堅信,一定能讓自己的「禾下乘涼夢」夢想成真——水稻比高粱還高,稻穗比掃帚還長,稻穀像花生米那樣大,他和他的助手們就坐在稻穗下面乘涼!(攝影新華網記者朱繼東)

  5月8日,剛從美國歸來的袁隆平院士,像往常一樣,走進了試驗田。

  黝黑的面龐依舊,堅定的步伐依舊,「袁氏髮型」依舊。

  「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他這樣描述自己的生活作息。試驗田是他生活的一個重心,因為那裡種著他心愛的雜交水稻。

  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袁隆平在雜交水稻攻關的每一個關鍵時刻,每一個困難面前,都始終堅守目標,鍥而不捨進行科學探索;在雜交水稻領域的每一個發展階段,每一項重大技術創新,都貢獻出了非凡的經驗、智慧與學術思想。

  在他的引領下,我國擁有了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關鍵技術,人類擁有了驅逐飢餓新的希望。

  77歲的袁隆平,壯心不已。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今天1930年9月7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
    歷史上的今天1930年9月7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 2013-09-02 10:25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雜交水稻之父」,除了袁隆平之外,其實還有一個人……
    朱英國,1939年11月出生於湖北羅田,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先驅和雜交水稻事業重要奠基人之一。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研究雜交水稻,合作育成水稻紅蓮型、馬協型雜交稻,並大面積推廣。至今,兩型雜交稻已累計推廣近1億畝。
  • 往事並不如煙——1930年9月7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
    1930年9月7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 袁隆平(1930年9月-),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 1975年經濟大事記|經濟大事記_網易財經
    2月10日,中共中央發出《批轉1975年國民經濟計劃的通知》。要求全黨「堅持抓革命、促生產、促工作、促戰備的方針,把國民經濟搞上去」。根據會議要求,財政部組成編制長遠規劃的專門班子,決定在基本建設管理上推行大包幹的辦法,1975年先選擇一批項目試行,爭取1980年全面鋪開。
  • 1975年中國大事記_網易新聞
    2月10日——中共中央發出《批轉1975年國民經濟計劃的通知》。要求全黨「堅持抓革命、促生產、促工作、促戰備的方針,把國民經濟搞上去」。 2月18日——中共中央發出通知,將毛澤東關於理論問題的指示發到全國。22日,《人民日報》發表由張春橋、姚文元主持,以斷章取義手法選編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論無產階級專政》,要求在全國開展學習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運動。
  • 87歲的袁隆平全程飈英文 向世界介紹超級雜交水稻(視頻)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聽力>聽力視頻>演講視頻>正文87歲的袁隆平全程飈英文 向世界介紹超級雜交水稻(視頻) 2017-07-14 15:23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水稻育種大咖陳學偉:新品種實現突破,種水稻可以不施農藥
    20年多前,這項工作有了突破性進展。福建省農業科學研究院的水稻育種學家培育出高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種「地谷」。由於其對稻瘟病具有廣譜抗病性,也成為水稻育種家廣泛研究的育種材料。不過,很長時間人們都未能從中成功分離出抗病基因,這意味著無法直接將該基因轉育到其他水稻材料中,選育出高抗水稻品種。1997年,讀研究生的陳學偉也使用到這份叫「地谷」的研究材料。
  • 袁隆平為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發來英語致辭:超級雜交水稻目標產量18...
    圖說:袁隆平在致辭 來源/視頻截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羅水元)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正在湖南長沙舉行,「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向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獻上了一段視頻致辭。他在致辭中表示,雜交水稻平均產量達到了8噸/公頃,超級雜交水稻目標產量將達18噸/公頃。
  • 2020年中國農業科研「亮點」論文成果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38/s41477-020-0594-6白羽扇豆高質量基因組發布《自然—通訊》2月26日主要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程鋒團隊和福建農林大學教授許衛鋒團隊進展亮點:成功組裝了磷高效利用模式作物白羽扇豆的染色體水平高質量基因組,揭示了白羽扇豆低磷適應的特徵與其基因擴張與亞基因組優勢關聯
  • 工程院院士袁隆平90大壽:9層生日蛋糕上植水稻
    只要上午9時30分左右,接到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到辦公室上班後打來的第一通電話,他便會「心頭一緊」:自己照看的那塊水稻試驗田,應該又「壞事」了。 這不,近日連續兩天,在相隔整整24小時的上午「9時30多分」,他都收到了袁隆平的「問責」電話。 「8月9日,袁隆平院士就滿90歲了。但加盟『90後』的他,沒覺得自己應該休息。雜交水稻真的浸入他的血液裡,是他的命根子,他的魂。」
  • 我國雜交稻畝產取得突破 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貢獻中國智慧
    央視網消息:「民以食為天」,今天,在湖南衡南第三代雜交稻試驗基地,經過農業農村部現場測產,袁隆平院士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了1500公斤的攻關目標。1500公斤是個什麼概念?這會給我們國家的米袋子帶來什麼影響?
  •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大事記(1975年5-12月)
    1975年  5月  24日自治區黨委決定,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墾總局(以下簡稱「農墾總局」),任命肖鳳瑞為總局黨的核心小組組長、總局局長;劉一村、鐵木諾夫.依克木、袁新為總局核心小組副組長、總局副局長;毛乃舜、龔建章(來到職)、王錦山、賀元伍、王孟閒為總局黨的核心小組成員、總局副局長。
  • 袁隆平團隊在文昌鹽鹼地成功試種兩季海水稻 畝產有望達到800斤
    海南海水稻萬畝研發示範基地項目在文昌市鋪前鎮隆豐村開闢了試驗田。近日,500畝海水稻收割,雖然因颱風受災,產量仍然不錯。「等海水稻試種達到成熟條件後,將向農民推廣種植,帶動群眾致富。」海南海水稻萬畝研發示範基地項目有關負責人蔡先生對前景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