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為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發來英語致辭:超級雜交水稻目標產量18...

2021-01-09 新民晚報

圖說:袁隆平在致辭 來源/視頻截圖

新民晚報訊(記者 羅水元)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正在湖南長沙舉行,「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向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獻上了一段視頻致辭。他在致辭中表示,雜交水稻平均產量達到了8噸/公頃,超級雜交水稻目標產量將達18噸/公頃。願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來發展雜交水稻,以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

以下為致辭全文(中文譯文):

最尊敬的非洲朋友們,你們好!我們熱情地歡迎各位來到長沙,來參加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我是袁隆平。我主要是在雜交水稻方面工作。

眾所周知,雜交水稻的產量比常規稻高很多。現在,雜交水稻在中國的種植面積達到了1700萬公斤公頃,平均產量達到了八噸每公頃。現在,我們想發展超級雜交水稻,目標是產量18噸每公頃,在每個七公頃的示範田要達到這個產量。

我非常高興能夠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來發展雜交水稻,以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我堅信,通過攜手努力,我的夢想在非常近的未來就能實現。謝謝!

相關焦點

  • 87歲的袁隆平全程飈英文 向世界介紹超級雜交水稻(視頻)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聽力>聽力視頻>演講視頻>正文87歲的袁隆平全程飈英文 向世界介紹超級雜交水稻(視頻) 2017-07-14 15:23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工程院院士袁隆平90大壽:9層生日蛋糕上植水稻
    自1995年中國實施超級雜交稻項目以來,我國雜交水稻從每公頃10.5噸,發展到正在進行的每公頃18噸攻關。「不過,這離每公頃22.5噸產量目標還有距離。所以,即便他知道身體真的『力不從心』,但仍不會放棄為理想產量目標奮鬥。」楊耀松說。 全世界現有水稻種植面積1.6億公頃。如果一半面積用於生產雜交水稻,按每公頃增產2噸估算,可增產1.6億噸水稻,多養活4億—5億人口。
  • 往事並不如煙——1930年9月7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
    袁隆平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與此同時,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2018年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稱號。三是突破了制種關,過去的研究認為,水稻異交率僅2.4%,雜種一代種子產量極低,離生產要求相距甚遠;國際水稻所1971年開始研究,1973年放棄,原因也就是當時在該所沒有人相信可以解決制種難題。而袁隆平領導的課題組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制種產量逐漸提高,現在高的已達畝產300公斤以上。
  • 歷史上的今天1930年9月7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
    」袁隆平出生。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於北京,祖籍江西德安。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代神農、米神等。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
  • 「雜交水稻之父」,除了袁隆平之外,其實還有一個人……
    「雜交水稻之父」,除了袁隆平之外,其實還有一個人…… 【公眾號】品牌農業與市場2017-08-22 18:29:13 閱讀(17522)
  • 1975年 中國農林科學院鑑定並推廣雜交水稻
    接受記者採訪時,袁隆平堅信,一定能讓自己的「禾下乘涼夢」夢想成真——水稻比高粱還高,稻穗比掃帚還長,稻穀像花生米那樣大(攝影新華網記者朱繼東)  5月8日,剛從美國歸來的袁隆平院士,像往常一樣,走進了試驗田。  黝黑的面龐依舊,堅定的步伐依舊,「袁氏髮型」依舊。  「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他這樣描述自己的生活作息。試驗田是他生活的一個重心,因為那裡種著他心愛的雜交水稻。
  • 這是你想不到的袁隆平!是國之脊梁,更是國人最該追的星
    文 | 果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果媽年少時在課本上就記住了這位可親可敬的偉人,他可謂是國之脊梁,是我們的"衣食父母",他這一生,都在思考一個問題:怎麼能讓所有人都吃飽飯。
  • 今天是袁隆平公曆生日 一起重溫他這段經典的初心寫照
    電影《袁隆平》的這句臺詞,成為了袁隆平一生的初心寫照,而他的雜交水稻「三系配套」研究成功的背後,是多麼艱辛的一段創新奮鬥的風雨歷程。2020年9月4日,湖南省委書記杜家毫,省委副書記、省長許達哲滿懷深情地前去看望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已90歲高齡的袁隆平清瘦幹練、精神矍鑠。一落座,袁隆平就向省委書記、省長報喜:「今年我們超級雜交稻攻關又取得了重大突破,畝產量有望達到3000斤。
  • [新聞周刊]袁隆平:我有兩個心願
    「誰來養活中國」,給出這個答案的就是這場報告會的主人公袁隆平,這個全中國以及全世界都公認的「雜交水稻之父」。現場的很多人其實都說不清楚雜交水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但是他們知道就是袁隆平的這項發明解決了中國十三億人口吃飯的問題,就是他在本周的中國媒體上颳起了一陣「隆」捲風。
  • 袁隆平:從「知本」到「資本」 名譽富翁不奢侈
    七十九歲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九月九日在長沙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九十歲時實現超級稻畝產一千公斤,這不是夢想,是我的理想。基於水稻本身的產量潛力和分子技術進步,要實現這一目標應該沒什麼問題。按照計劃到2012年實現畝產達到830公斤目標,到2015年實現畝產達到900公斤目標。現在看來,兩年之內實現畝產830公斤的目標沒問題。今後再努把力,爭取提前實現畝產900公斤的目標。」言之切切,足見對水稻研究情深。夢想在變,從500公斤增長到1000公斤。同樣,從雜交稻到超級稻,袁隆平探索了40多年,一輩子幹一件事,堅持的信念是什麼?
  • 袁隆平背九九乘法表:我是90後 腦瓜還沒糊塗
    11月1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第十一屆「袁隆平農業科技獎」結果現場公布,26位國內外專家及1個集體獲此獎項。
  • 我國雜交稻畝產取得突破 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貢獻中國智慧
    央視網消息:「民以食為天」,今天,在湖南衡南第三代雜交稻試驗基地,經過農業農村部現場測產,袁隆平院士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了1500公斤的攻關目標。1500公斤是個什麼概念?這會給我們國家的米袋子帶來什麼影響?
  • 袁隆平的終身免檢駕駛證長啥樣?比我們的多了9字,全國僅此一張
    2000年雜交水稻畝產700公斤,2001年雜交水稻畝產800公斤;2011年雜交水稻畝產926.6公斤,2012年雜交水稻畝產917.7公斤;2013年,雜交水稻畝產988.1公斤,創下世界紀錄;2016年華南雙季超級稻畝產1537.78公斤,再次創下世界紀錄......這些數字的背後,是全世界1/5人口溫飽問題的解決,和十幾億人擺脫饑荒的現實
  • 擁有十螺指紋最皮的科學家袁隆平想要說,師生戀加閃婚的善良愛人是...
    殺敵如螞蟻,抬手神助攻,水稻界梅西,十鬥男人我最皮。經常上班不打卡,下田最快樂。他的愛好——自由自在,本文送給擁有十鬥男人袁隆平老先生...近日新聞長沙公安上門為袁隆平辦身份證,袁老親口證實:我手上有十個指紋螺(十鬥男)。
  • 一條消息未發,袁隆平粉絲破千萬,本人卻不知情?
    根據新華網的消息,2020年11月2日,在湖南衡陽市清竹村經袁隆平院士改良的超級水稻(雜交水稻)畝產已經高達1530.76公斤,再次刷新記錄。需要知道的是,在1958年時,年平均畝產最高的高產田也不過約400公斤,如今這個數字已經翻了不止一倍。截至目前,我國雜交水稻除去在中國高速發展以外,越南、印度、菲律賓以及美國等地都有廣泛分布。
  • 袁隆平「私人」理髮店曝光,三取店名還題詞
    曹小平回憶,小店開業時,左鄰右舍及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很多人都來了,還放了鞭炮。時至今日,小店的裝修一直沒動過,牆上的空調外殼已經發黃,牆紙也開始泛白,只是店內擺放整齊的理髮工具、洗髮水等在燈光的照耀下,依舊顯得乾淨明亮。「大部分都是老顧客,都說沒必要在裝修上浪費錢。」曹小平說:袁老的髮型是他自己設計的,16年來一直保持這個髮型,他喜歡這個髮型。
  • 袁隆平弟子:國民對轉基因一知半解
    它與雜交育種有什麼不同?雜交育種是在基本尊重自然界生物遺傳規律基礎上的、比較保守的育種手段,不會讓物種基因在動物、植物、微生物、病毒等生物界之間「跨界」交叉進行。分子育種則可以根據需要,實現「跨界」。跨界,這就是人們一直最擔憂的地方。在水稻生物技術研究方面,中國站在世界的前列。
  • 袁隆平團隊在文昌鹽鹼地成功試種兩季海水稻 畝產有望達到800斤
    海南海水稻萬畝研發示範基地項目在文昌市鋪前鎮隆豐村開闢了試驗田。近日,500畝海水稻收割,雖然因颱風受災,產量仍然不錯。「等海水稻試種達到成熟條件後,將向農民推廣種植,帶動群眾致富。」海南海水稻萬畝研發示範基地項目有關負責人蔡先生對前景充滿信心。
  • 袁隆平:歡迎海內外有識之士來湖南
    報社融媒體採訪團與袁隆平院士合影。鞏如泉/攝謝春向袁隆平院士送上誠摯問候併合影。鞏如泉/攝8月16日上午,湖南省人社廳黨組成員、省外國專家局局長謝春來到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看望「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向袁隆平院士送去了誠摯的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