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之父」,除了袁隆平之外,其實還有一個人……

2021-01-09 吾谷網

「雜交水稻之父」,除了袁隆平之外,其實還有一個人……

【公眾號】品牌農業與市場2017-08-22 18:29:13

閱讀(17522)

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雲山、張高麗、胡錦濤、溫家寶等中央和省、市級相關部門領導以不同的方式對其表示哀悼。


朱英國,1939年11月出生於湖北羅田,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先驅和雜交水稻事業重要奠基人之一。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研究雜交水稻,合作育成水稻紅蓮型、馬協型雜交稻,並大面積推廣。至今,兩型雜交稻已累計推廣近1億畝。

「金穗鋪滿天國之路,稻香依然廣播人間!」

「農田院士」朱英國走了,人們這樣為他祝禱送行。8月9日凌晨,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英國在武漢逝世,享年78歲。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雲山、張高麗、胡錦濤、溫家寶等中央和省、市級相關部門領導以不同的方式對其表示哀悼。

世人皆曉袁隆平,又豈知朱英國堪與比肩。朱英國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先驅和我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先生長期從事雜交水稻和植物遺傳研究,為我國糧食安全、雜交水稻種質創新、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人才培養做出了巨大貢獻。

從大別山深處走來,作為農民的兒子,朱英國對農村、農業、農民滿懷深情,為著夢想一輩子堅守「農門」,不知疲倦地奔波田間地頭,沐浴風雨,追逐水稻育種的春天,讓夢想的種子萌芽、拔節、抽穗揚花,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才永遠告別他所鍾愛的雜交水稻事業。

朱英國院士在查看水稻長勢



「馬協型」和「紅蓮型」雜交水稻開創了從農家品種中獲得雄性不育資源的新領域,有效防止了單一細胞質來源可能給我國糧食安全帶來的潛在風險,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紅蓮」,一個美麗的名字。這是朱英國培育的雜交稻系列之一。

在雜交水稻領域,袁隆平的「野敗型」與朱英國的「紅蓮型」、日本的「包臺型」,被國際育種界公認為三大細胞質雄性不育類型。而且只有「野敗型」和「紅蓮型」在生產中大面積推廣種植,被冠以「東方魔稻」的美稱。

「紅蓮」的問世,要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1972年,朱英國和科研人員用海南島的「紅芒」野生稻作母本,與幾十個常規稻種雜交,歷經反覆試驗篩選,發現其與常規稻種「蓮塘早」雜交多次的後代種質非常好,於是,「紅蓮」的名稱及其第一代誕生。這項成果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個品種可以造福一個民族」,這是朱英國專注於水稻科研從未改變的信念。



1964年,25歲的朱英國從武漢大學畢業,留校任教,即投身於糧食大國最緊迫的課題——水稻雄性不育與雜交水稻的研究。

那時,科研條件尚不健全,培育雜交水稻主要是在田野裡做試驗,是腦力勞動,更是體力勞動。要培育出穩定、成熟且能大面積推廣種植的水稻新品種,必須反覆做育種試驗,而育種只能在春天進行。為了追趕農作物生長所依賴的季節,加快水稻育種科研的進度,朱英國把目光投向了海南島的天涯海角……

1971年11月,朱英國和他的同事用1000多個套袋帶上全部種子材料奔赴海南。1972年4月,等到上千個組合收割分類後,他們再摘下一粒粒稻穀,剝去穀殼,帶回湖北轉育。

朱英國(左一)袁隆平(左二)海南考察紅蓮型水稻新品種


當初在海南的日子充滿艱辛。朱英國和助手們住在當地農民家裡,連電燈都沒有。科研小組不僅要在實驗田裡忙,還要自己種菜,砍柴做飯。由於他們的供應關係不在當地,糧油等許多必需品無法買到,至於豬肉更是難得吃到一次。

除了生活條件的艱苦,他們還遭受著南方特有的蚊蟲毒蛇的威脅。碩大的田鼠經常把科研組辛辛苦苦培育的禾苗咬斷。為了保護正在灌漿的禾苗,有很長一段時間,朱英國和同事們將鋪蓋搬到田埂邊,每天晚上拉電網、撒鼠藥、放夾子、手持長杆,夜不成眠,和田鼠激戰。

朱英國和助手們站在水田裡,南國火辣辣的太陽透過草帽直往頭頂鑽,汗珠不斷線地流淌。

助手們回憶說,當年育種程序精細得不亞於繡花:蹲在稻叢間,小心翼翼地把住穗頭,剪穎、去雄、套袋、授粉、封口,為了搶時間,一套固定的程序每天得做上百個,一直到眼冒金星、肚唱空城、汗幹成霜……數千個套袋和雜交組合,都得搶時間做完。

一個春天,這樣的日子有兩個月。待到4月收割時,個個稻穗去秕撿實,粒粒穀子剝殼入袋,成千上萬個組合都得分類整理,帶回武漢趕季播種。

身體所受的苦是其次,最苦的是對種子的擔心。1975年4月中旬,海南島氣候反常,稻子晚熟。為趕上湖北的育種期,朱英國他們收下稻種,來不及曬乾,就匆忙啟程。但是,倉促間忘了帶《病蟲害檢疫證》,湛江站禁止他們通行。

稻種已發熱,如再耽擱半天,幾年的心血就將付之東流。又累又餓又急又氣,朱英國竟昏倒過去。此情此景,令車站負責人大為感動,破例放行。

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十年來,「紅蓮」家族中多個優質高產的雜交水稻品種「紅蓮優6」「珞優8號」「珞優10號」陸續誕生。如今,「紅蓮型」雜交稻在全國及東南亞等地區推廣種植面積累計超過1億畝,不僅惠及5億中國農民,還走出國門,香飄天下。


糧食安全,正成為我國面臨的嚴峻考驗。對此,朱英國一直強調,水稻是中國的原始創新,創新是解決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的根本出路:「對於『紅蓮型』雜交稻來說,種質資源的創新,是最根本的創新。」

馬協,是朱英國培育的另一顆明珠。上世紀80年代,朱英國提出從農家品種中發現新的不育種質資源的設想。1984年3月,經過大海撈針,他和助手餘金洪在上千個農家品種中發現了馬尾粘中一棵不育株,比周圍矮20釐米、不育特點明顯。經過3年繁複的雜交試驗,馬尾粘細胞質雄性不育系終於成功培育出來了,它就是「馬協A」。「馬協型」雜交稻的突出特點是米質優,目前在全國推廣面積已超過2000萬畝。

水稻界專家認為,「馬協型」和「紅蓮型」雜交水稻開創了從農家品種中獲得雄性不育資源的新領域,有效防止了單一細胞質來源可能給我國糧食安全帶來的潛在風險,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論雜交水稻研究推廣成就,朱英國足以比肩袁隆平,但朱英國總是尊稱袁先生是雜交水稻的先驅,是中國的驕傲。從1972年開始,朱英國就認識袁隆平,相知相交幾十年,結下深厚的友誼。朱英國常常說,袁隆平的創新思路給了他很多啟發,是良師益友,非常尊敬。他說自己與袁隆平沒有可比性,因科研的重點、所處的外部環境都有很大不同,自己只是努力追趕,並盡力做出特色。


如今,朱英國先一步告別了鍾愛的雜交水稻事業,而其他同道將步履不停。


來源:新華社

圖文:非白

編輯:非白



品牌農業與市場

微信:zhongguopinpainongye




相關焦點

  • 往事並不如煙——1930年9月7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
    1930年9月7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 袁隆平(1930年9月-),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 歷史上的今天1930年9月7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
    歷史上的今天1930年9月7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 2013-09-02 10:25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87歲的袁隆平全程飈英文 向世界介紹超級雜交水稻(視頻)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聽力>聽力視頻>演講視頻>正文87歲的袁隆平全程飈英文 向世界介紹超級雜交水稻(視頻) 2017-07-14 15:23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袁隆平為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發來英語致辭:超級雜交水稻目標產量18...
    圖說:袁隆平在致辭 來源/視頻截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羅水元)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正在湖南長沙舉行,「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向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獻上了一段視頻致辭。他在致辭中表示,雜交水稻平均產量達到了8噸/公頃,超級雜交水稻目標產量將達18噸/公頃。
  • 工程院院士袁隆平90大壽:9層生日蛋糕上植水稻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楊耀松對科技日報記者評價。 沒有誰,比他對雜交水稻更執著 90歲高齡的袁隆平,儘管身體大不如從前,卻依然「管不住」他那邁向稻田的腿,「收不住」那顆向著水稻的心。「沒有誰,比他對雜交水稻更執著。」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院士辦主任辛業芸博士說。
  • [新聞周刊]袁隆平:我有兩個心願
    「誰來養活中國」,給出這個答案的就是這場報告會的主人公袁隆平,這個全中國以及全世界都公認的「雜交水稻之父」。現場的很多人其實都說不清楚雜交水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但是他們知道就是袁隆平的這項發明解決了中國十三億人口吃飯的問題,就是他在本周的中國媒體上颳起了一陣「隆」捲風。
  • 1975年 中國農林科學院鑑定並推廣雜交水稻
    接受記者採訪時,袁隆平堅信,一定能讓自己的「禾下乘涼夢」夢想成真——水稻比高粱還高,稻穗比掃帚還長,稻穀像花生米那樣大(攝影新華網記者朱繼東)  5月8日,剛從美國歸來的袁隆平院士,像往常一樣,走進了試驗田。  黝黑的面龐依舊,堅定的步伐依舊,「袁氏髮型」依舊。  「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他這樣描述自己的生活作息。試驗田是他生活的一個重心,因為那裡種著他心愛的雜交水稻。
  • 擁有十螺指紋最皮的科學家袁隆平想要說,師生戀加閃婚的善良愛人是...
    十簸箕劉翔文章巨蟹星座和指紋十簸箕的研究,十簸箕名人劉翔性格分析作為「雜交水稻之父」、「首屆國家最高科學獎」、「世界糧食獎」、「中國著名科學家獎」、「2007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又加了一條十鬥男人......他在農業科技上偉大大貢獻,無愧為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他的榮譽不計其數,為世界糧食大業所做的貢獻也為大家所熟知。
  • 袁隆平的終身免檢駕駛證長啥樣?比我們的多了9字,全國僅此一張
    2000年雜交水稻畝產700公斤,2001年雜交水稻畝產800公斤;2011年雜交水稻畝產926.6公斤,2012年雜交水稻畝產917.7公斤;2013年,雜交水稻畝產988.1公斤,創下世界紀錄;2016年華南雙季超級稻畝產1537.78公斤,再次創下世界紀錄......這些數字的背後,是全世界1/5人口溫飽問題的解決,和十幾億人擺脫饑荒的現實
  • 袁隆平:從「知本」到「資本」 名譽富翁不奢侈
    七十九歲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九月九日在長沙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九十歲時實現超級稻畝產一千公斤,這不是夢想,是我的理想。基於水稻本身的產量潛力和分子技術進步,要實現這一目標應該沒什麼問題。言之切切,足見對水稻研究情深。夢想在變,從500公斤增長到1000公斤。同樣,從雜交稻到超級稻,袁隆平探索了40多年,一輩子幹一件事,堅持的信念是什麼?「餓起來的滋味很不好受啊。」
  • 一條消息未發,袁隆平粉絲破千萬,本人卻不知情?
    根據新華網的消息,2020年11月2日,在湖南衡陽市清竹村經袁隆平院士改良的超級水稻(雜交水稻)畝產已經高達1530.76公斤,再次刷新記錄。需要知道的是,在1958年時,年平均畝產最高的高產田也不過約400公斤,如今這個數字已經翻了不止一倍。截至目前,我國雜交水稻除去在中國高速發展以外,越南、印度、菲律賓以及美國等地都有廣泛分布。
  • 這是你想不到的袁隆平!是國之脊梁,更是國人最該追的星
    文 | 果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果媽年少時在課本上就記住了這位可親可敬的偉人,他可謂是國之脊梁,是我們的"衣食父母",他這一生,都在思考一個問題:怎麼能讓所有人都吃飽飯。
  • 袁隆平:歡迎海內外有識之士來湖南
    袁隆平院士(左)與謝春就全省人才工作進行交流。鞏如泉/攝報社融媒體採訪團與袁隆平院士合影。鞏如泉/攝謝春向袁隆平院士送上誠摯問候併合影。鞏如泉/攝8月16日上午,湖南省人社廳黨組成員、省外國專家局局長謝春來到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看望「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向袁隆平院士送去了誠摯的問候。
  • 今天是袁隆平公曆生日 一起重溫他這段經典的初心寫照
    電影《袁隆平》的這句臺詞,成為了袁隆平一生的初心寫照,而他的雜交水稻「三系配套」研究成功的背後,是多麼艱辛的一段創新奮鬥的風雨歷程。2020年9月4日,湖南省委書記杜家毫,省委副書記、省長許達哲滿懷深情地前去看望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已90歲高齡的袁隆平清瘦幹練、精神矍鑠。一落座,袁隆平就向省委書記、省長報喜:「今年我們超級雜交稻攻關又取得了重大突破,畝產量有望達到3000斤。
  • 90歲生日前一天,袁隆平又光顧了這家小店
    為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一句話湖南長沙一家理髮店堅持經營了17年 今天是袁隆平農曆90周歲生日在生日前一天他又來到了這家小店↓↓↓湖南長沙人曹小平一直經營著自己十幾平方米的理髮店袁隆平就是她17年的老顧客理髮師曹小平說
  • 抖音:因袁隆平院士的帳號存在爭議,先做封禁處理
    1月12日晚間,澎湃新聞記者在抖音上搜索抖音號「袁隆平中華拓荒人」,發現已無法搜索到該帳號信息。對此,抖音方面回應稱,因袁隆平院士的帳號存在爭議,抖音先做封禁處理。、雜交水稻之父、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主任。
  • 袁隆平背九九乘法表:我是90後 腦瓜還沒糊塗
    11月1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第十一屆「袁隆平農業科技獎」結果現場公布,26位國內外專家及1個集體獲此獎項。
  • 袁隆平90歲生日前理髮:又年輕了五歲
    今天是2020年8月27日,農曆的七月初九,也是袁隆平爺爺的90周歲生日。生日的前一天,袁隆平提前穿好了新衣服,高高興興地去了自己最喜歡的理髮店,理了個帥氣的頭髮。理完頭髮跟小曹說:「我又年輕了五歲」真的是很可愛的,有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