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矩」一詞出自《禮記·經解》中,在該篇文章中有這麼一句話:「規矩誠設,不可欺以方圜。」
自從有了「規矩」一詞後,民間便制定出了許多規矩,比如,吃飯要有規矩;睡覺要有規矩,與人交往要有規矩,甚至「磕頭」和「說話」也需要有規矩。
在我們這裡的農村,有這麼一句俗語:「頭有『三不磕』,話有『三不說』」。這句俗語說的就是「磕頭」和「說話」的規矩。
那麼,這句俗語說的是什麼意思呢?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一、頭有「三不磕」
磕頭又稱為「叩首」或「叩頭」,是一種禮儀形式,磕頭會因對象和場合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規矩。至於這種禮儀形式從何時興起,目前還沒有找到確切的文字記述。
一般情況下,磕頭者多為晚輩或社會地位比較低的人,這些人會給長輩或社會地位比較高的人磕頭,而長輩或社會地位比較高的人則很少會給晚輩或社會地位比較低的人磕頭的。其實,這就是磕頭的規矩。
即便是磕頭也有規矩,但是,如果遇到以下三種人,是不能夠給他們磕頭的。
1.狂妄自大之人
《荀子·強國》中稱:「威有三: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所謂的「狂妄」是指那些放肆妄為,妄自尊大,目中無人的人。這一類人處處唯我獨尊,把自己看得高於一切,從不把任何人放在眼中,極端的驕橫跋扈。
這一類人縱然是長輩或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也是不能夠給他們磕頭的。否則,就會助長他們狂妄自大的習氣,就會使他們更加驕橫無比,同時,也會使磕頭者顯得卑微和低賤。因此,不能給狂妄自大之人磕頭。
2.雞鳴狗盜之徒
雞鳴狗盜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意思是指那些並沒有什麼本領,但卻幹一些偷偷摸摸勾當的人。
在這一類人的心目中,根本沒有「道德」二字,他們時時處處以自我為中心而去損害別人的利益,是一類不讓人尊重的人。因此,不管他們的輩分或社會地位有多高,都是不能夠給他們磕頭的,否則,自己就變成了分不清是非的糊塗之人。
3.大逆不孝之輩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孝道」佔有重要的地位。《爾雅》中稱:「善事父母為孝」。其意思是說:善於侍奉父母為孝。如果不善於侍奉父母,那就是大逆不孝之輩。
父母含辛茹苦養育子女長大成人,當父母年老的時候,子女理應該侍奉父母,用以報答養育之恩。然而,有些人卻把父母的養育之恩棄之腦後,對父母極不孝順。這樣的人就成為了大逆不孝之輩。對於這一類人來講,不論他們的輩分或社會地位有多高,也是不能夠給他們磕頭的,否則,就等於自己認同他們的行為,從而使自己成為了一個不能夠明辨是非的人。
二、話有「三不說」
只要不是聾啞人或有語言障礙的人,人人都會說話。但是,話是不能夠隨便亂說的,在說話時一定要講究藝術或技巧,否則,不但顯得自己庸俗,而且,還有可能給自己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說話是有講究的。一般來說,在說話時一定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不說過頭話
所謂的「過頭話」是指超過分寸的話或誇口的話。明明自己沒有某些方面的能力或辦不成某些事情,但自己偏要「誇口」,其結果會導致自己「失言」,從而使自己失去在別人心目中的信任。因此,「過頭話」是不能說的。
2.不說撒謊的話
撒謊又稱為「說瞎話」。而「瞎話」是無法通過事實驗證的,說不定在某一天就會被事實所「戳穿」,從而使自己失去信用。因此,撒謊的話是不能夠說的。
3.不說傷人的話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半句六月寒。人與人之間都需要和睦相處。一旦自己說了傷害別人的話,那麼,別人就有可能記恨自己一輩子,從而在自己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而得不到別人的幫助。甚至還會因自己的「傷人話」而給自己帶來非常不利的後果。因此,傷人的話是不能夠說的。
以上所言就是這句農村俗語的大概意思。其實,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仔細想想,這句俗語還是蠻有意義的。因此,我們有必要記住這句俗語,並切實遵守這句俗語中所道明的規矩。大家說是不是呢?